资源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宜阳期中) 、 、物品重复使用等是人们对资源进行再利用的主要方式。2.(2024六上·宜阳期中)大气中 含量增加会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3.(2024六上·宜阳期中) 要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4.(2024六上·宜阳期中)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当动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时,将会死亡甚至 。5.(2024六上·宜阳期中)丽江老君山主峰海拔4515米,从河谷到山顶分布有云南松林、西南桦林、云杉、荒漠植物带和高山草甸等,形成完整的垂直气候带及相应的自然景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不同的植物喜欢生长在温度不同的环境里B.所有的植物都喜欢生长在山地C.不同的植物喜欢生长在光照不同的环境里6.(2024六上·宜阳期中)核能在发电时的能量转化方式是( )A.核能→热能→电能 B.核能→光能→电能 C.核能→动能→电能7.(2024六上·宜阳期中)对于发霉的食物,下面操作正确的是( )A.切掉发霉的部分,继续食用B.直接丢弃C.高温加热后继续食用8.(2024六上·宜阳期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描写的自然现象是( )。A.雾和云 B.露和霜 C.雨和雪9.(2024六上·宜阳期中)关于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B.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C.海洋的水不是淡水,所以不会进入水循环中10.(2024六上·宜阳期中)[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镊子。(1)[实验步骤]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2)[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 ”出现;把冰块移开;“ ”会逐渐消失。[实验结论] 。11.(2024六上·宜阳期中)2024年8月2日,马斯克透露,其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成功将第二颗脑机接口芯片植入一名人类患者体内。脑机接口(Brain﹣MachineInterface,BMI[9];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4]),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是一种变革性的人机交互技术。其作用机制是绕过外周神经和肌肉,直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全新的通信与控制通道。它通过捕捉大脑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谈谈你对脑机接口在临床医学应用上的认识。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知识点】垃圾分类与回收【解析】【分析】为人们对资源再利用的核心是延长资源寿命、提升利用率,除 “物品重复使用” 外,主要方式还有:垃圾分类将生活垃圾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类别划分,筛选出可再利用资源如废纸、塑料瓶,避免其被浪费或污染,为后续回收打基础。资源回收对分类后的可回收物集中处理,加工成新原材料或产品如废纸变再生纸、废金属重炼,实现 “废弃物” 到 “再生资源” 的循环,减少对原生资源的依赖。2.【答案】二氧化碳【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气温升高,即加剧温室效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起到调节大气中碳达到氧平衡的作用。3.【答案】可持续发展【知识点】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兼顾自然、经济、社会,强调既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又不破坏环境、过度耗资源,保障后代人发展条件,实现长期协调发展。4.【答案】灭绝【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解析】【分析】环境变化超过动物适应能力时,个体可能死亡;若多数个体无法适应且物种无法延续,就会导致整个物种消失,即 “灭绝”。这是从个体到物种的递进,“灭绝” 是更宏观的结果。5.【答案】A【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解析】【分析】丽江老君山海拔差异大,气温随海拔升高显著下降,形成垂直气候带。不同植物对温度适应能力不同,故不同海拔分布着云南松林、高山草甸等不同植物。B 选项并非所有植物都喜山地;C 选项垂直差异主因是温度而非光照;故选 A 正确。6.【答案】C【知识点】能量的转化【解析】【分析】核能发电时,先通过核裂变释放核能,核能先转为动能,汽轮机运转再带动发电机发电,动能最终转为电能。主线是 “核能→动能→电能”。故C 正确。7.【答案】B【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发霉的食物中含有霉菌,霉菌对人体有害,是不能食用的。切掉发霉的部分,也是不可以吃的,因为切掉的部分虽然看起来没有发霉,但是还是会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早已扩散了的霉菌。发霉的食物高温加热后也不能吃,因为加热可以杀死细菌,但不能杀死食物中残留的毒素。最为稳妥的方式就是食物发霉了以后全部把食物丢掉,不给自己留有健康隐患。8.【答案】B【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诗句中 “露为霜” 直接提及了 “露” 和 “霜” 两种自然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成的小水珠,霜则是水汽在低温下直接凝华成的白色冰晶,二者均与水汽的相变相关。故选B。9.【答案】C【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是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后遇冷凝结成云,再以雨、雪等形式降落,最终通过河流等流回海洋或再次蒸发的循环过程。它是连接海洋、陆地和大气的重要过程,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稳定。A选项,蒸发是水循环的核心起始环节之一。太阳的热量会作用于地球上的各类水体,无论是海洋、湖泊、河流中的水,还是土壤、植物中的水分,都会在热量作用下蒸发,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因密度小于空气,会自然上升到空中,成为大气中水的重要来源,A选项正确。B选项,当上升到高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或冷的物体表面)时,会放出热量,从气态转变为液态,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凝结形成的微小水珠会悬浮在空气中,大量小水珠聚集就形成了云,而云也是后续降水(雨、雪等)的前提,B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海洋是水循环的重要起点和关键组成部分。虽然海洋中的水是咸水,但在太阳照射下,海洋会持续蒸发产生大量水蒸气(蒸发过程中,水中的盐分不会随水蒸气一同上升)。这些水蒸气进入大气后,会随气流运动,通过凝结形成降水(雨、雪等),一部分降水落到陆地,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最终流回海洋;另一部分则直接降回海洋,始终参与循环,C选项不正确。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10.【答案】用镊子夹着冰块接近烧杯口;把冰块从烧杯口移开;白气;白气;自然界的雾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1)夹冰块接近烧杯口,可降低杯口温度,观察水蒸气遇冷变化;移开冰块,能观察温度回升时 “白气” 消失,以此验证水蒸气凝结与小水滴蒸发的可逆过程,模拟雾的形成与消散。(2)冰块接近时,杯内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 “白气”;移开冰块后,温度回升,小水滴蒸发,“白气” 消失。由此可知,雾的本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实验直观验证了这一原理。11.【答案】脑机接口技术能够帮助医生早日唤醒意识障碍早期患者,让失去部分活动能力的截瘫患者重新动起来。【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2024 年 8 月 2 日,某脑机接口公司将第二颗芯片植入人体,实现脑与设备信息交换,建立全新通信控制通道。该技术在医疗领域作用显著:有望唤醒意识障碍早期患者、助截瘫患者重新活动;脑部手术中还能监测脑信号,帮医生精准定位、避开关键神经区,降低风险、减少脑组织损伤。1 / 1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宜阳期中) 、 、物品重复使用等是人们对资源进行再利用的主要方式。【答案】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知识点】垃圾分类与回收【解析】【分析】为人们对资源再利用的核心是延长资源寿命、提升利用率,除 “物品重复使用” 外,主要方式还有:垃圾分类将生活垃圾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类别划分,筛选出可再利用资源如废纸、塑料瓶,避免其被浪费或污染,为后续回收打基础。资源回收对分类后的可回收物集中处理,加工成新原材料或产品如废纸变再生纸、废金属重炼,实现 “废弃物” 到 “再生资源” 的循环,减少对原生资源的依赖。2.(2024六上·宜阳期中)大气中 含量增加会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答案】二氧化碳【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气温升高,即加剧温室效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起到调节大气中碳达到氧平衡的作用。3.(2024六上·宜阳期中) 要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答案】可持续发展【知识点】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兼顾自然、经济、社会,强调既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又不破坏环境、过度耗资源,保障后代人发展条件,实现长期协调发展。4.(2024六上·宜阳期中)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当动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时,将会死亡甚至 。【答案】灭绝【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解析】【分析】环境变化超过动物适应能力时,个体可能死亡;若多数个体无法适应且物种无法延续,就会导致整个物种消失,即 “灭绝”。这是从个体到物种的递进,“灭绝” 是更宏观的结果。5.(2024六上·宜阳期中)丽江老君山主峰海拔4515米,从河谷到山顶分布有云南松林、西南桦林、云杉、荒漠植物带和高山草甸等,形成完整的垂直气候带及相应的自然景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不同的植物喜欢生长在温度不同的环境里B.所有的植物都喜欢生长在山地C.不同的植物喜欢生长在光照不同的环境里【答案】A【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解析】【分析】丽江老君山海拔差异大,气温随海拔升高显著下降,形成垂直气候带。不同植物对温度适应能力不同,故不同海拔分布着云南松林、高山草甸等不同植物。B 选项并非所有植物都喜山地;C 选项垂直差异主因是温度而非光照;故选 A 正确。6.(2024六上·宜阳期中)核能在发电时的能量转化方式是( )A.核能→热能→电能 B.核能→光能→电能 C.核能→动能→电能【答案】C【知识点】能量的转化【解析】【分析】核能发电时,先通过核裂变释放核能,核能先转为动能,汽轮机运转再带动发电机发电,动能最终转为电能。主线是 “核能→动能→电能”。故C 正确。7.(2024六上·宜阳期中)对于发霉的食物,下面操作正确的是( )A.切掉发霉的部分,继续食用B.直接丢弃C.高温加热后继续食用【答案】B【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发霉的食物中含有霉菌,霉菌对人体有害,是不能食用的。切掉发霉的部分,也是不可以吃的,因为切掉的部分虽然看起来没有发霉,但是还是会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早已扩散了的霉菌。发霉的食物高温加热后也不能吃,因为加热可以杀死细菌,但不能杀死食物中残留的毒素。最为稳妥的方式就是食物发霉了以后全部把食物丢掉,不给自己留有健康隐患。8.(2024六上·宜阳期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描写的自然现象是( )。A.雾和云 B.露和霜 C.雨和雪【答案】B【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诗句中 “露为霜” 直接提及了 “露” 和 “霜” 两种自然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成的小水珠,霜则是水汽在低温下直接凝华成的白色冰晶,二者均与水汽的相变相关。故选B。9.(2024六上·宜阳期中)关于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B.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C.海洋的水不是淡水,所以不会进入水循环中【答案】C【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是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后遇冷凝结成云,再以雨、雪等形式降落,最终通过河流等流回海洋或再次蒸发的循环过程。它是连接海洋、陆地和大气的重要过程,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稳定。A选项,蒸发是水循环的核心起始环节之一。太阳的热量会作用于地球上的各类水体,无论是海洋、湖泊、河流中的水,还是土壤、植物中的水分,都会在热量作用下蒸发,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因密度小于空气,会自然上升到空中,成为大气中水的重要来源,A选项正确。B选项,当上升到高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或冷的物体表面)时,会放出热量,从气态转变为液态,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凝结形成的微小水珠会悬浮在空气中,大量小水珠聚集就形成了云,而云也是后续降水(雨、雪等)的前提,B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海洋是水循环的重要起点和关键组成部分。虽然海洋中的水是咸水,但在太阳照射下,海洋会持续蒸发产生大量水蒸气(蒸发过程中,水中的盐分不会随水蒸气一同上升)。这些水蒸气进入大气后,会随气流运动,通过凝结形成降水(雨、雪等),一部分降水落到陆地,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最终流回海洋;另一部分则直接降回海洋,始终参与循环,C选项不正确。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10.(2024六上·宜阳期中)[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镊子。(1)[实验步骤]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2)[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 ”出现;把冰块移开;“ ”会逐渐消失。[实验结论] 。【答案】用镊子夹着冰块接近烧杯口;把冰块从烧杯口移开;白气;白气;自然界的雾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1)夹冰块接近烧杯口,可降低杯口温度,观察水蒸气遇冷变化;移开冰块,能观察温度回升时 “白气” 消失,以此验证水蒸气凝结与小水滴蒸发的可逆过程,模拟雾的形成与消散。(2)冰块接近时,杯内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 “白气”;移开冰块后,温度回升,小水滴蒸发,“白气” 消失。由此可知,雾的本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实验直观验证了这一原理。11.(2024六上·宜阳期中)2024年8月2日,马斯克透露,其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成功将第二颗脑机接口芯片植入一名人类患者体内。脑机接口(Brain﹣MachineInterface,BMI[9];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4]),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是一种变革性的人机交互技术。其作用机制是绕过外周神经和肌肉,直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全新的通信与控制通道。它通过捕捉大脑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谈谈你对脑机接口在临床医学应用上的认识。【答案】脑机接口技术能够帮助医生早日唤醒意识障碍早期患者,让失去部分活动能力的截瘫患者重新动起来。【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2024 年 8 月 2 日,某脑机接口公司将第二颗芯片植入人体,实现脑与设备信息交换,建立全新通信控制通道。该技术在医疗领域作用显著:有望唤醒意识障碍早期患者、助截瘫患者重新活动;脑部手术中还能监测脑信号,帮医生精准定位、避开关键神经区,降低风险、减少脑组织损伤。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