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单元整体解读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统编版
1
关于课标
2
关于教材
3
学习目标
4
重点难点
6
教学建议
5
课时安排
激扬青春 传承精神
7
评价策略
关于课标
根据中央要求,统编教材强化立德树人教育,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组织单元。
遵循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要求,教材以新时代高中学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作为隐性的精神主线,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合”的基本思路分解成若干人文主题,作为单元组合的重要依据,自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 中华文明之光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良知与悲悯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 探索与发现
第四单元 我们的家园 媒介素养
第五单元 乡土的中国 抱负与使命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观察与批判
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 不朽的红楼
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 责任与担当
关于课标
根据课标精神,重视核心素养的养成,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必修课程、7个任务群。
必修(8学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学分)
当代文化参与(0.5学分)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0.5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
文学阅读与写作(2.5学分)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5学分)
实用类阅读与交流(1学分)
关于课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一)
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
第三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二)
第四单元 当代文化参与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一)
第六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
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三)
第八单元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一)
必修课程7个学习任务群:
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2.当代文化参与
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5.文学阅读与写作
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学习任务群2 当代文化参与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学习任务群解读
1. 学习目标与内容
(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就如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等专题展开交流研讨。
(2)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解释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3)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学习任务群解读
学习任务群解读
2. 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0.5学分,9课时;可由教师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或学校实际情况,在三类学习内容中有选择地组织教学。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单设学分,可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组合,设计一些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1)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建设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创建各类社团,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如读书交流、习作分享、辩论演说、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
(3)利用家庭资源以及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影剧院、名人故居、革命遗址、名胜古迹,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认识。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
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关于教材
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单元
以语文活动实践为主的单元
以整本书阅读为主的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语文学习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中,体验语文,应用语文,形成特定的语文素养。
单元导语
单元人文主题:我们的家园(家乡文化生活)。
单元核心任务:通过学习活动,聚焦特定文化现象,以采访、调查形式,了解并深度认识家乡文化;从家乡文化的回顾与考察的过程中,增进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概念解读及开展活动的意义:“家乡”概念——城乡社区;活动开展的意义——关注家乡文化、剖析文化现象、增强认知能力、树立文化自信。
学习活动
家乡文化生活
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了解家乡,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寻我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活动提示
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学习活动设计目的:面向日常生活,梳理值得记下的“人和物”素材,从熟悉的场景中激活记忆、凝练认识,感受家乡的底蕴。
本活动侧重通过调查、访谈、记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
活动提示
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具体解析)
访谈的准备工作:查阅资料、实地考察;了解采访对象、确定采访主题、拟定采访提纲;征询意见。
访谈的问题环节:访谈前,问题明确;访谈中,形式易于接受,倾听与回应;访谈后,及时整理,形成基础材料。
“志”的概念及示例。
撰写“志”:。依据访谈了解,撰写“志”,记录家乡风物。
活动提示
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访谈是一种交谈活动,以口头形式,围绕特定目的,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问题。
访谈也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实用性技巧,通过访谈用语文,学语文,以语文的方式参与当代文化建设。
考题链接:1.访谈形式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类阅读文本或语言文字运用形式呈现,2009·山东卷、2020·全国Ⅲ卷、2014·广东卷、2025届镇海中学模拟卷、2025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等);2.访谈基本内容考察——如何访谈、受访者立场谈自己的建议
活动提示
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活动提示
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写作教学:既强调整合,又强调写作教学的相对独立性,让学生的书面表达训练落到实处。平时写作中,除整篇写作,还有比较多的读后感、札记、随笔、学习卡片等读书笔记以及访谈记录、调查报告、倡议书、建议书等应用类文体的写作。
活动提示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学习活动设计目的:从不同的主题,如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在某一个专题方向深入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
本活动侧重通过访谈和调查,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象,辩证思考文化发展与个人、社会的关系
活动提示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语文学习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具有实用性与时代意义。
掌握调查报告的流程,能够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提示
学习活动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学习活动具体建议:建议从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思考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是语文学习的课外延伸,也是当代学生应该担负的责任。。
本活动侧重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后,提出丰富家乡文化生活的建议。在这一学习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活动注意事项:从家乡实际出发,可操作,征询意见拟定建议;基于对当代文化和区域文化的理解。
《调查的技术》节选自毛泽东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论断,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文字深入浅出,富有针对性。
《访谈法》选自《社会学教程》,简明扼要地指出了访谈的一般流程,给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与方法。
《节日与文化》对节日与文化的辩证认识,为我们多角度地认识家乡文化提供了参照。
资料链接
一、毛泽东与调查研究(杨明伟)
(选自2018年2月26日《学习时报》)
二、胡同文化(汪曾祺)
(选自《随遇而安:汪曾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有删改)
习言习语
单元学习任务
“当代文化参与”,让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学会调研、专题研究、合作学习。
本单元的三项学习活动,每一项都能容纳这三方面的目标。这三项学习活动,可以三选一,也可以顺次完成;通过一个学习活动,将调研、专题研究、合作学习的任务做精做透,也能达成本单元的既定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一项任务,都要有一定的归纳与整合,最后可以设计“交流与研讨”的环节,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本单元可以集中学习,可以穿插在学期内进行;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整合三项学习活动,结合本地资源作适当的调整。
文化传承与理解 提炼并挖掘现象中有价值的典型问题,深入调查,深入感知家乡文化内涵;培养自己理性思考、深入认识问题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访谈内容,阅读有关调查研究、乡土风俗等方面的文章,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化现象,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
审美鉴赏与创造 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访谈、调查报告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访谈和调查报告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形成文案,提高在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访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访谈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
2.了解调查报告应包括的一般要素并完成调查报告写作。
重点
1.通过访谈或调查研究乡土风俗,提升理性思维(理性思考、深入认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
难点
课时安排
课 时 课 题 主要学习内容
第1课时 单元导读 整体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和核心任务。
第2课时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通过调查、访谈、记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
第3课时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通过访谈和调查,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象,辩证思考文化发展与个人、社会的关系。
第4课时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在掌握材料后,提出丰富家乡文化生活的建议。
教学建议
2.任务驱动
设计有深度且具有可行性的访谈设计和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4.跨学科融合
与思政课、历史课结合,从调查研究中,强化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与美术鉴赏结合,认识感悟家乡文化的魅力。
3.合作探究
设置“交流与研讨”环节,组际以多种方式展示调研收获;展示时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比如班级展示采用幻灯片配讲解的形式;校园展示采用图片配文字的形式;网络展示则可以建立公众号,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加音频的形式等。
1.情境教学
学习活动,投身到实践活动中,通过访谈、调查报告,实地调研考察家乡文化。
教学
策略
评价策略
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遵循“基于学习内容——对照学业质量描述——设计评价工具”的思路,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对学习任务群进行学业评价。
例:
设计六大类观察视角量表:
课前学习评价量表
课中学习评价量表
单元学习评价量表
作业考查评价量表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表
自我学习评价量表
过程性评价
成果性评价
例:
访谈记录、调查报告、家乡建议
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在撰写的过程中,从准备到实践再到整理,一是掌握基本流程,二是实际运用。
比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时,要素要尽量齐备,但并不一定要照搬。必要的话,也可以通过课堂交流、研讨等环节,让学生将研究内容、研究结论中的具体要点提炼出来,成为标题,并在报告中具体展开阐释;调查报告也可以加入图表目录、致谢语、附录等其他内容。
而活动中的评价方案既生成于活动当中,又是由学生自主探究而来,在反映着学生的评价能力的同时也观照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
综合评价量表
教学过程中,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学、学习与评价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评 一体化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谢谢观看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统编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