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导入
红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之内,而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以红烛来表达至死不渝的悲壮爱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的《红烛》,看看他赋予了红烛怎样的新的含义。
——为理想献身的红色青春
学习目标
1.分析红烛的象征意蕴。
2.通过知人论世,体悟红烛精神。(重点)
3.培养奉献祖国的爱国精神。(难点)
04


03
02


01
目录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赤诚的爱国丹心
1.红的本色
诗人的心是怎样的?
内容赏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第一节:
①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是赤子的心,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② 反问,以问代答,表明诗人有一颗赤诚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③ 开端即呼喊“红烛”,诗人以“红烛”喻自己的赤诚之心,“红烛”即是诗人,诗人即是“红烛”。
红烛特点 作者情感
烛之红 赞叹:红烛赤诚的品质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闻一多 1925年3月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2.光的条件
困惑: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醒悟:只有燃烧才能放光
(只有牺牲自我,才能给别人带来光明——自己当无私奉献。)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2.光的条件
诗人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并不矛盾,由困惑到醒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2.光的条件
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诗人借红烛燃烧放光来是为了什么?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世人的梦:众人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在梦中。→让世人觉醒
世人的血:没有血性,麻木不仁。→让世人热血沸腾
灵魂、监狱:世人被困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监狱。
→把世人从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即作出无私奉献或牺牲,唤醒“沉睡”的中国人,使民众觉醒,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李大钊的“闹钟炸弹论”
你就像个闹钟,面对这些沉睡的人,你想把他们叫醒,你持续不断地响着,有的睡得浅的人被你叫醒了,跟你一块儿去叫醒众人。
但是人数太多了,你们的声音太微弱,叫醒的人毕竟有限,而且保不齐有的人嫌烦,时不时还踢坏两块,那么有的闹钟怕来不及,就拿自己的生命当做原料,化成了炸弹,一下子就炸醒了一大片人。
陈独秀:那照你这么说,炸弹要比闹钟厉害多了,那么多来几个炸弹不就行了吗,还要闹钟何用啊?
李大钊:非也呀!仲甫兄,你想想,要是没有闹钟,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啼鸣,便不会有炸弹的诞生。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等人随校迁往昆明,当时闻一多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国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斗争中,闻一多宁可浴血而死,不愿引颈而亡。
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签订了有和平意义的《双十协定》,但是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昆明各高校的老师包括闻一多和学生们也通过游行集会的方式表达“要民主,反内战”的诉求。尽管困难之大、风险之高,但是闻一多却毫不退缩,而是奋勇向前,他真的是像红烛一样在燃烧自己,照亮祖国,奉献自己,光大祖国。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3.泪的原因
诗人的流泪是因为什么?
原因: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深意:
意象——残风、烧得不稳的烛
残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邪恶力量
烧得不稳: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而着急的情感。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冲进西南联大的校园毒打游行过的学生和老师,还向学生集中的地方投掷手榴弹,导致两名学生和两名老师总共四人死亡。在出殡时,闻一多先生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在这次事件中,闻一多还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强烈谴责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暴行,闻一多一直是不折不扣的“民主斗士”。
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诗人在痛苦挣扎后的自我劝慰与美好希望
请你说说你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理解。(分组讨论)
只要燃烧创造光明,个人的损失可以不计,个人收获可以不论,但对于社会,一定会创造价值。
“闹钟理论”:虽然闹钟可能只能叫醒少部分人,但是如果没有闹钟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啼鸣,便不会有炸弹的诞生来炸醒一大片人。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4.灰的价值
西南联大四位师生的牺牲使得闻一多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李公朴的牺牲也使诗人有所警醒,闻一多也希望世人有所警醒,闻一多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在最后一次讲演中,闻一多还义愤填膺宣誓:“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就在散会返回家的途中,闻一多遭遇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闻一多先生的妻子高孝贞看见了丈夫倒在血泊中,更是继承了先生的遗志,投身解放区,还有很多人也因此加入了革命的战斗。
结合本文,你脑海中有没有出现红烛般的人物?请结合其人物事迹,为其写一首诗或一段赞词。
课后作业
方志敏
钱学森
邓稼先
张桂梅
黄文秀
黄旭华
袁隆平
方志敏:
江西上饶弋阳县人,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在北上抗日途中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在狱中用敌人劝降的纸笔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不朽篇章,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临刑前留下遗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句话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同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年仅36岁,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信仰。
人物示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