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每一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4.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文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
《论语》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②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
③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2.结合注解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3.熟读课文,深入理解每一章的含义。
八佾(yì) 迩(ěr)之事父 文质彬彬(bīn)
譬(pì)如 子罕(hǎn) 未成一篑(kuì)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敏:勤勉 就:靠近/接近 正:adj-v,匡正
重精神轻物质(好学)
孔子认为,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择师正己),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
思考: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
孔子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展现形态,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n-状,在早上、在晚上
闻:知道、懂得
道:道理、真理,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这句话常常被后世追求真理的人引用。
朝闻夕死,执着追求真理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指出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就义与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君子和小人的“义利观”
思考: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有什么不同?
喻:知晓,明白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贤:adj-n,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adj-v,看齐,与......看齐
内:n-状,在心里
自省:宾前,即“省自”,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错误)
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在今日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善于反省,见贤思齐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才是君子。”
孔子最先明确提出“文”与“质”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文质要均衡,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哪个都不能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文质彬彬,方为君子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弘毅:志向远大 ,意志坚强
仁以为己任:宾前,即“以仁为己任”
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 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以“仁”为己任,任重道远
思考:曾子认为“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士要以“仁”为己任。
孔子指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8.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
篑:盛土的竹筐 平地:填平洼地 覆:倾倒 往:坚持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多含惋惜之意。
做事要持之以恒
思考: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知者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者通过关注社会、关心他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过分在意个人的得失和他人的评价,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忧虑和焦虑。
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勇敢的人有舍生的勇气,所以不会畏惧。
思考:说说你对“智、仁、勇”的理解。
知、仁、勇,完美人格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 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 目:条目,细则 敏:聪敏 事:实践,从事
克己复礼为仁
思考: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
实现“仁”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内心向仁,行动合礼。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行:奉行,实践 其:大概,表示推测
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的“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
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朱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兴:激发人的感情(使人联想)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迩:近 事:侍奉
《诗》的社会功用
思考:孔子为什么要强调弟子学习《诗》?
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功用。孔子认为学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篇》)
1.在《<论语>十二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
8.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阅读下列语段(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