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1.了解老子和《老子》的相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主张。4.批判地吸收道家的哲学思想,从中借鉴立身处世的原则。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了《道德经》。关令,边关职官名称。掌守边关,稽查过往行人,为边关军政主官。《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老子》句式整齐,多用排比、对偶之句,大致押韵,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 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 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他认为争强好胜是达不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净无为的态度。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强:强烈要求,一定要,不能理解为强迫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埏埴:和泥(制作陶器)户牖:门窗以为:以(之)为,把…当作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没有“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三十根辐条聚合在穀上,“穀”中间是空的圆孔,用来插车轴。正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车轮才可转动,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思考:《老子》第十一章列举车子、器皿、房屋说明了什么?本章举例车子、器皿、房屋,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有”和“无”是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理解第十一章文本 核心概念 逻辑关系几个核心概念是什么关系? 老子观点的过人之处 在当下社会,有没有补充看法?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和无1.“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2.“无”让“有”发挥作用。老子的厉害之处恰恰在于他把“无”的价值呈现给我们了。先要“有”,其次才有“无”。比如:“无招胜有招”,“无声胜有声”。不可能一开始就无招、无声。你想到哪些例子?留白,虚实相生,美的最高境界: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于无画处观景,于无字处看书,于无心处参禅。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只有处于空杯状态,才能注入活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二十四章)企者:踮起脚尖的人不行:行走不稳 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行:同“形”,形体处:为,做思考: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企立不立: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行不行: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急躁冒进,欲速则不达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是轻浮、急躁,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如历史上的项羽。思考:《老子》第二十四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将前面错误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瘤“(令人讨厌的剩饭毒瘤),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这样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理解第二十四章文本 核心概念 逻辑关系几个核心概念是什么关系? 老子观点的过人之处 在当下社会,有没有补充看法?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个“自”,是四种错误的人生态度,对于个人的发展,会贻害无穷。一般人追求快,老子则主张慢;一般人拼命要展现自己、证明自己,功劳要归属自己,老子却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不能自以为是。一味的个人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眼睛里看不到别人的价值和光芒,就算有所成就,也会得不到别人的敬重,反而惹人厌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强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思考:《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理解?“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的。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胜人”和“自胜”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胜”,他认为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更加强大。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更困难。理解第三十三章文本 核心概念 逻辑关系几个核心概念是什么关系? 老子观点的过人之处 在当下社会,有没有补充看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相较知人和胜人,自知和自胜其实更为重要。很多人只知道要了解别人、战胜别人,却不知道了解自己、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通达和强大。少放点心思在揣摩别人上,多给点时间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真正地了解自己、认清自己、悦纳自己,恐怕才能真正过得自在。理解第三十三章文本 核心概念 逻辑关系几个核心概念是什么关系? 老子观点的过人之处 在当下社会,有没有补充看法?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足与强行知足,要节制内心的欲望,但这并不是要消极无为,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对“道”的追求和践行上,这样才能“不失其所”,找到立身之本。很多人会以为老子的“无为”是消极的,看到“强行”,应该会有新的感悟吧。其实老子也主张勤勉,只是这种勤勉,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是为了践行理想。在金钱主义盛行的今天,在物欲泛滥、膨胀的当下,仔细体会老子的谆谆教诲,意义重大。你想到哪些例子?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史记·高祖本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泮:同“判”,分离 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几:接近 复:弥补、补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状后)思考:《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蕴含了哪些道理?①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②高远的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③做事要遵循规律,善始善终,持之以恒,且不妄动、不妄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liáo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第十五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二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xiá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七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4.《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比喻急躁冒进,刻意为之反而不成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治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有异曲同工之妙。7.《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大树为喻,论述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束,就不会有失败的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老子》第六十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不顺应自然规律强为,肯定会失败;紧紧把持东西不放,反而会失去。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