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1.了解《大学》有关知识,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3.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南宋朱熹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作《大学章句》经此,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biān豆之事,则有司存。”课文节选的是《大学》开篇部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即“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人指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朱熹《大学章句序》)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阅读文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思考下列问题:1.“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第1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指什么?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2.实现“止于至善”该有一个怎样的过程?3.“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第2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4.“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明:v,彰明 明德:美好的德行 定: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道:事物发展的规律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1.“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第1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指什么?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止于至善最终追求对人 爱人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对己 立德亲民爱民顺民,使人去恶向善外王明明德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内圣内圣外王是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2.实现“止于至善”该有一个怎样的过程?明确原则坚定不移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精详处事合宜知定静安虑得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格:推究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壹是:一律,一概 本:本源、根本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关键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3.“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第2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外治(善天下)内修(善其身)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内修外治内圣外王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治国齐家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4.“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1.《大学之道》中,首句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1.联系现实,说说学习本文后,有什么启示?2.校训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说说你知道哪些有内涵的大学的校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