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会讲故事的数据》教案2025-2026学年四年级川教版信息科技上册第三节 会讲故事的数据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通过记录与整理能够呈现事实、传递信息;掌握基础数据记录表的设计方法;认识“字段”与“记录”的概念及其规范命名方式;初步尝试使用二维码进行数据的存储与分享。2.通过比较不同记录方式,体会数字化记录的优势;借助文物介绍卡制作任务,完整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呈现”的过程。3.形成以数据记录日常生活的意识;在了解四川文物的过程中,增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培养文物保护意识与民族自豪感。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数据如何传递信息;掌握字段的统一命名方法。难点:准确理解“字段”概念;将文本、图片、音频等不同类型数据整合为数字作品。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联网计算机、二维码生成工具(如材料二维码)、学习任务单(含文物介绍卡空白模板)。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呈现课本第15页毛毛与欢欢的对话:“毛毛,我最近跳绳进步可大了!从原来每分钟跳50个,现在能跳到80个啦!”,“欢欢,我今年长高了不少呢,从130厘米长到140厘米啦!”引导学生思考:“跳绳进步和身高增长如何用具体数据说明?”学生讨论并尝试列举如跳绳次数、身高等量化方式。教师提问:“数据怎样更清晰地呈现事实?”引出本课主题——让数据“讲故事”。(二)、探究新知活动一:数据记录表的设计1.展示案例: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跳绳数据记录表,包含“日期”“跳绳次数”“备注”三个字段。2.讨论字段: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记录表里,每一列代表什么?我们怎么给它们命名才准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字段命名要清晰、准确,如“跳绳次数”比“数量”更具体。3.设计实践:学生分组,根据自身兴趣(如阅读、运动、植物生长等)设计一个数据记录表,包含至少三个字段。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字段命名的规范性和记录表的实用性。(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化记录和处理数据的巨大优势,培养数据分析意识。引导学生从原始数据中读取信息、发现规律,体验“数据讲故事”的过程)。活动二:认识“字段”与“记录”1.概念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字段”是记录表中的列名,代表数据的类别;“记录”是表中的一行,代表一次具体的数据收集。2.实例分析:以设计的跳绳数据记录表为例,指出“日期”是字段,“2023年10月1日”是一条记录中的日期值。3.互动问答:教师提问,学生抢答,巩固“字段”与“记录”的概念。活动三:数字化记录的优势1.对比体验:教师提供纸质记录表和电子表格(如Excel)的模板,让学生分别记录一次跳绳数据。学生操作,体验纸质记录与电子记录的不同。2.分享感受:学生分享使用纸质和电子记录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字化记录的优势,如易于修改、便于分享、可存储大量数据等。(三)、实践体验1.教师播放四川文物短片,引出“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激发学生兴趣。2.布置分组任务:选择一件四川文物制作数字介绍卡。3.边讲解边PPT出示完成任务步骤:第一步收集数据,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检索文物尺寸、年代、保存地等信息;第二步整理数据,将信息填写至任务单的标准化表格中;第三步呈现数据,制作图文结合的介绍卡。教师演示生成语音二维码并嵌入卡片的方法,学生分组扮演检索员、记录员和制作员,共同完成作品,体验多媒体数据融合的乐趣。(四)、交流展示1.邀请1~2个小组展示完成的介绍卡,重点说明数据来源与字段设计。通过提问“搜集时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哪个数据让你印象深刻?”引导学生反思过程。2.学生展示作品并讲述数据背后的文物故事,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提问。3.教师从数据准确性、作品完整性和创意等角度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在分享中巩固知识,拓宽视野。(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核心内容:数据通过记录、整理与分析呈现事实;要讲好数据故事需注重准确记录、规范命名和有效整理。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归纳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意义,强化知识结构。(六)、课后实践布置分层作业:基础题为设计表格记录一周阅读或运动数据,包含至少3个字段;实践题为完善课堂介绍的文物卡片,并扫描收听其他组的语音介绍。通过实践任务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五、板书设计第三节 会讲故事的数据一、数据如何讲故事? 记录 → 整理 → 分析 → 发现二、记录形式比较 纸质记录:方便但不利处理 电子记录:易于整理与分析三、字段:统一命名(示例:1.3m、1.25m → “身高”)四、任务:文物介绍卡 收集数据 → 整理数据 → 呈现数据(图文音结合)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