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学探究专题知识点整理1.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地 ,通过多种途径 ,运用创造性思维 ,并通过 达成共识的过程。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 → → → → →3.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课堂练习】1.玻璃杯从一定高度处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却不容易破碎。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列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A.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是因为地面比较硬吗 B.玻璃杯从一定高度处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吗 C.为什么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却不容易破碎呢 D.玻璃杯掉到地上是否破碎与下落高度、地面的软硬程度有什么关系呢 2.为了研究铝对鱼类的毒性及解毒方法,有人设计了以下5组实验:第①组将鱼放在正常的池水中,其余四组分别将鱼放在含铝的池水中,其中在②③④组中分别加入从不同树叶中提取的汁液。定时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依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叶的汁液加速了鱼的死亡B.三种叶的汁液对鱼都有毒性,且不同汁液的毒性不同C.三种叶的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铝对鱼类的毒性D.松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3.如表所示是某同学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其中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建立猜想与假设”步骤的是( )选项 科学探究过程A 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运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呢B 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c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D 通过几次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食的结论4.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将甲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乙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鸡蛋都破;第二次甲鸡蛋完好乙鸡蛋破;第三次两只鸡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C.得出“运动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D.在B 处释放鸡蛋,重复做几次实验5.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为什么把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并测得如表所示的数据。根据表格,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深度 表面 2cm 深处 4 cm深处 6cm深处干细沙的温度/℃ 26 24 22 20湿泥土的温度/℃ 24 23 22 21A.干细沙深度越深温度越低 B.随深度增加,干细沙降温比湿泥土快C.湿泥土深度越深温度越低 D.干细沙的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6.海水温度直接影响海难遇险者的生存时长。下表列出了人浸在不同温度海水中预期可能的存活时间。据表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海水温度 低于预期存活时间 少于15分钟 少于1.5 小时 少于3小时 少于6小时 少于12小时A.海水温度低于 温度越低预期存活时间越短B.海水温度越接近正常体温,越不利于遇险者存活C.海水温度为 海难搜救时间应在3小时以内D.除海水温度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预期存活时间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的实验记录如表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A组 河水 500mL 22℃ 30个 28只B组 蒸馏水 500mL 10℃ 30个 9只(1)该实验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的。(2)指出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及改进方法: 。8.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推测他们要研究的问题是 (2)实验中起到对照作用的是 组。(3)每组实验放入多粒种子的目的是 。9.某次小科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窗外的阳台上,待几天后竟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科觉得奇怪,就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们,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探究。(1)提出问题:光照能影响叶绿素(一种绿色色素)的产生吗 (2)请你针对问题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①取一定数量的新鲜的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②甲放在 下培养,乙放在阴暗处培养,两处环境的温度相同且适宜。(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 。(5)该实验结论:光照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10.为探究蚊子繁殖快慢的影响因素,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取600 只同种类、成年的健康蚊子,随机平均分成6组,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的养蚊笼内饲养,并放置水缸和清水(如图所示),定期记录蚊子的产卵数并统计虫卵孵化率,结果如表所示:温度/℃ 15 20 25 30 35 40产卵数/个 0 1500 2200 1800 1000 0孵化率/% 0 60 85 83 75 0(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蚊子的产卵数与温度的关系为 。(2)根据表格,小明推测实验中20℃时养蚊笼内繁殖出的蚊子的数量会比35 ℃时更多,他推测的依据是 。(3)小明发现水边的蚊子特别多,若要再增加一组实验来探究蚊子的产卵数与水的关系,请你简要设计该组实验:11.蓝莓享有“浆果之王”美誉。为研究不同剂量的蓝莓提取物抗疲劳作用的效果,研究人员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四组,每日定时灌胃不同浓度的蓝莓提取物溶液一次,灌胃30天后让小鼠身体负重自身质量3%的铅丝,置于水深40cm的游泳箱中,维持水温30℃,进行负重游泳实验。记录自游泳开始至小鼠沉于水面下10s后不能浮出水面的时间,记录相关数据如表:(1)实验中用 这个指标来衡量小鼠抗疲劳效果。(2)分析数据,能得到结论: 。(3)为进一步明确蓝莓提取物对抗疲劳功效的最佳浓度,补充检测的溶液浓度范围最合理的是 。组别 蓝莓提取物溶液浓度(mg/ kg) 蓝莓提取物溶液体积(mL) 小鼠初始平均质量(g) 小鼠最终 平均质量(g) 负重力竭游泳时间(s)1 0 0.4 19.7 22.7 70.62 100 0.4 19.5 22.6 84.73 200 0.4 19.7 22.7 88.84 300 0.4 19.5 22.5 106.65 400 0.4 19.7 22.7 98.912.小科在学习了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后,对人的身高与头部高度的关系也产生了兴趣。人的年龄段 1岁 3岁 5岁 10岁 15岁 成人身高与头部高度的比例 4:1 5:1 6:1 7:1 15:2 8:1(1)小科通过上网查询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他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填字母)。A.文字描述法 B.表格记录法C.图形记录法 D.以上都不对(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 。(3)小科还想知道人的身高与臂展的关系(如图所示),他找来卷尺测出自己的身高为160.0 cm,臂展为162.0 cm。于是小科立即得出结论:人的身高与臂展的比例关系约为1:1,小明认为小科的结论不可靠,小明的理由是 。13.如图所示是在空中释放时能旋转下落的纸蜻蜓。小明和小红为探究影响纸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纸蜻蜓,并改变回形针的数量,从2.5m高的平台静止释放后记录其落地的时间,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为保证纸蜻蜓的下落轨迹呈直线型,选择在无风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组织 翅身长度/cm 翅尾长度/cm 翅身负重 下落时间1 4 4 无 t12 4 5 无 t23 5 4 无 t34 4 5 一枚回形针 t45 4 5 两枚回形针 t5(1)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和秒表。(2)小明在纸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针对的问题是 (3)比较 (填序号)组别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纸蜻蜓下落的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4)为了减少在测量纸蜻蜓下落时间时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参考答案1.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地 发现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 寻求证据 ,运用创造性思维 解决问题 ,并通过 评价和交流 达成共识的过程。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 → 建立猜想和假设 → 制定计划 → 搜集证据 → 分析证据 → 得出结论 → 表达交流3.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重新建立假设,再次实验 。【课堂练习】DCBDDB(1)孵出的蝌蚪数;(2)存在水质和水温两个变量,应将B组水温改为22℃(1)洗涤剂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2)B;(3)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2)光照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3)②光照;(4)甲组黄豆芽变绿,乙组黄豆芽不变绿(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蚊子产卵数先增加后减少;(2)20℃使养蚊笼内繁殖的蚊子数量为900只,而35℃时才750只;(3)取100只同种类、成年的健康蚊子,放置在25℃的养蚊笼内,不放置水缸和清水,定期记录蚊子的产卵数并统计虫卵孵化率(1)负重力竭游泳的时间;(2)蓝莓提取物对抗疲劳作用有功效;(3)200~400mg/kg(1)B;(2)从出生到成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身高和头部的比例越来越大;(3)根据一组实验数据就得出结论,该结论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1)刻度尺;(2)纸蜻蜓下落快慢是否受翅身负重的影响;(3)1、2;(4)多次实验,求下落时间的平均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