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
走近作者墨子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显学”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说。
“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所瞩目的学说。
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誉为“科圣”。 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 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力学定义和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 《墨经》里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1.兼爱
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
2.非攻
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3.尚贤
墨子思想——墨子十论
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4.尚同
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可以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5.天志
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
9.非命
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反对厚葬久丧。
8.节葬
墨家也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它们会赏善罚暴
6.明鬼
墨家认为音乐对生产毫无用处,而且音乐 (声) 会让人产生淫欲。因此,墨家主张禁止音乐,尤其是一些奢侈浪费的乐器。
10.非乐
墨家强调节约和勤俭,反对奢侈浪费。他们认为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7.节用
墨子思想——墨子十论
墨守成规的故事
一次,楚国要攻打宋国。命人叫鲁班设计了攻城的云梯。墨子知道这件事后,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的都城,对楚王说:“你如果攻打宋国,是不会取胜的。”楚王十分骄傲地说:“鲁班是天下手艺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经替我做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国攻下来。”墨子说:“那么我就去帮宋国守城,你叫鲁班来攻,看他能不能取得胜利。”于是,两人在楚王面前演示,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但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楚王听后,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今人评价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其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
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
走近《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 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 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 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 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 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 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 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 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 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背 景 探 寻
写作背景
兼:手持二禾,同时拥有。
爱:张口告人,心里喜欢。
所谓兼爱,就是广泛地去爱全部的人,其本质是无差别(血缘与等级)的爱。
解题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兼爱”是墨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提出问题
第一段:
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得出结论
第二段: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
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
第四段: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结合注释,梳理内容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以……为:把……作为
治:治理;事:事务
所自起:兴起的原因;自:从;起,兴起,发生
焉:于是 譬之如:把它比作,好比
之:取独 攻:治疗
者:音节助词 然:这样
弗fú: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何独:何尝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好比医生治疗人的疾病这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文本研读第一段
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对比论证:“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正反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证。
补充扩展: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 比较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举例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尼采:自诩是太阳,只是给予,不想取得,他发疯而死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只送去,不拿来,亡国灭种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文本探究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当:同“尝”,尝试
察:明察,考察
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
亏:使受损失
自利:使自己得利
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事务的人,不可不探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来使自己获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文本研读第二段1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即使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慈:慈爱
译文:(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来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来使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来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
文本研读第二段2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1爱其身,不爱人,故贼2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虽至:即使是;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室:家 窃:偷窃
贼1:名,劫夺财物者;贼2:动,劫夺
家:卿大夫的封地;
国:诸侯的封地;
乱:侵夺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全、齐全
译文: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他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罢了。
文本研读第二段3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当察乱何自起?
因: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
子自爱,不爱父
弟自爱,不爱兄
臣自爱,不爱君
父自爱,不爱子
兄自爱,不爱弟
君自爱,不爱臣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
举例论证
由小及大层层深入
文本探究第二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若使:假使
若:像,如 犹:还
视:看待
恶wū施:怎么实行
恶:相当于“何”“怎么“
弟子:弟弟和子女
亡:同“无”,没有
有:同“又”
译文:探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文本研读第三段1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乱:侵扰
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译文: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太平了。
文本研读第三段2
第三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假设论证
铺排
反问
4个“犹有”
3个“谁”
10个“若”
正面论证
第二段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文本探究第二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1wū得不禁恶2wù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3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恶1” :怎么
第二、三个“恶”:动词,憎恨,讨厌
则:就
劝:鼓励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会安定太平,相互憎恶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啊。
文本研读第四段
本段得出的结论(中心句)是什么?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
《兼爱》围绕“兼相爱”的观点,分析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补写下面的结构导图。
导图引路,理清思路
兼爱
提出问题: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君臣、父子、兄弟互相损害
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问题:践行兼爱之道
分析问题:乱“皆起不相爱
爱人若爱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
(2)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夫、诸侯之间相乱、相攻
视人家国若其家国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儒墨之争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毛主席为什么这么说?你同意吗?
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和孔子并称“显学大师”,当时有“非儒即墨”之称。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儒墨之争——弃儒转墨
墨子在年少的时候做过牧童,学过木工,他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上没有承担国君授予的职事,下没有耕种的艰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长大后的墨子决定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说走就走,他穿着草鞋就出发了,又称“草鞋之士”。
那个时候,诸子百家最为盛行的是儒家学派。墨子开始也是从师于儒者,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弃儒转墨:但是墨子学着学着就发现不太对劲,他不满意儒家提倡礼乐,搞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也不满意儒家搞的那一套又复杂又没用的东西,他认为那些东西即劳民伤财,又非常不科学,还不够人性化。
所以之后墨子干脆放弃儒学,自立门派。就是墨家学派,并开始在各地巡回讲学,对着儒家和各国的暴政也是一顿输出,为的是真正为劳动人民获取利益。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墨家“兼爱” 儒家“仁爱”
相同点 不同点
基本内涵一致: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爱的基础
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
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
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
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爱的关系
爱的含量
兼爱vs仁爱
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不符合统治者利益
道德要求高
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
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满了民本的特点,他的草根精神是统治者所畏惧的,更何况,墨家自己有一个3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令统治者忌惮。
儒墨之争
现实意义
8月7日,俄罗斯西部库尔斯克州遭到乌军大规模袭击,造成多人伤亡。据俄军称,乌军动用了1000多人,在数十辆坦克和装甲车的支援下,突进了俄罗斯领土。
最近巴以局势又出现了失控的迹象,以军战机加大了对加沙地带的空袭力度,特别是南部城市汗尤尼斯附近,以军轰炸了多个巴勒斯坦难民营,至少造成了70名平民死亡、超过200人受伤。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维护和平,但更要维护主权
非攻
美国以所谓“涉俄”为由,非法对中国企业实施单边制裁,还加速对台军售,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
中国外交部果断动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对 12 家美国军工企业发起反制,冻结其在华资产,制裁高管,这一举措彰显了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
五月中旬,美国首次宣布对中国增加税收,涉及锂电池、光伏电池和重要矿物,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对中国征收约180亿美元的进口税。然而,美国消费者的选择并不多,他们主要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因此增加的税收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截至目前,对中国征收的关税已使美国消费者额外支出2300亿美元,导致每个美国家庭平均增加了1300美元的开销。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现实意义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因为它在历史上被淹没或批判,就忽视它跨越时空的价值,也不能不加辨析全盘接受,而是应该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