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质量评价(一)(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某一文明古国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它制定的太阳历成为编制“儒略历”的蓝本。该文明古国是( A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C.古印度 D.古罗马解析:根据题干“象形文字”“太阳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故题干描述的文明古国是古埃及。2.观察下列图示的遗迹、遗物,能证明古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水平的是( B )A.太阳历B.金字塔C.古埃及象形文字铭文D.古埃及墓穴中的壁画3.该文字由苏美尔人所创,使用芦秆或木棒刻画在软泥版上,刻画出的文字符号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该文字被称为( C )A.甲骨文 B.象形文字C.楔形文字 D.金文4.以下是某系列丛书的部分目录。你认为最适合第三章内容的第一手史料是( B )目录(部分)前言 文明诞生于两河之滨……第三章 美索不达米亚沸腾的生活第四章 刻在泥版上的文化A.象形文字B.《汉谟拉比法典》C.摩亨佐·达罗遗址D.书籍《西亚考古史》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反映其文明的第一手史料。5.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世界古代文明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一些图片。其学习主题应该是( A ) 摩亨佐·达 乘着马拉战车的 巴比伦石狮雕塑罗人塑像 埃及人浮雕A.雕塑见证下的大河文明B.文字记录下的农业文明C.遗址挖掘出的海洋文明D.神话传说下的商业文明解析:材料“摩亨佐 达罗人塑像”“乘着马拉战车的埃及人浮雕”“巴比伦石狮雕塑”分别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有关,以上文明都起源于大河流域,都属于古代大河文明。6.准确识图是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图描绘的是( B )A.雅利安人侵入印度路线B.古印度佛教外传路线C.亚历山大东征路线D.孔雀王朝对外扩张路线7.这里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这一现象出现在( C )A.罗马帝国 B.罗马城邦C.希腊城邦 D.罗马共和国8.它使印度与希腊化的世界接触。希腊化的手工业制品、美术与思想,都经过印度河输入印度。在建筑上开始流行使用石头,佛像用石头来雕刻。“它”指的是( B )A.雅利安人进入印度B.亚历山大东征C.罗马帝国的扩张D.查理曼四处征伐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9.随着对外征服战争的结束,罗马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斗争异常尖锐复杂。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政治势力从各自的立场和利益出发,设计了解决罗马社会矛盾的种种方案。最终成为平民代言人的是( B )A.元老院 B.保民官C.公民大会 D.庄园法庭10.“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已经从一个局促一隅的狭隘城邦一跃成为囊括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的大国……形势变了,政体也要变。”促使“政体”改变的是( C )A.亚历山大 B.凯撒C.屋大维 D.穆罕默德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标志着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帝国。11.罗马大竞技场将希腊古典建筑精华的柱式和罗马人深为自豪的拱门结合。这体现了古罗马人在建筑上( A )A.注重吸收创新B.强调全盘模仿C.趋向封闭保守D.重视中西合璧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罗马大竞技场将希腊古典建筑精华的柱式和罗马人深为自豪的拱门结合”可知,罗马大竞技场学习借鉴希腊建筑的特点,并与罗马建筑特点相结合,这说明罗马建筑注重吸收创新。12.公元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 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这种以《圣经》为经典、信仰耶稣的宗教被称为( C )A.印度教 B.犹太教C.基督教 D.伊斯兰教13.查理曼帝国时期,国王查理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并命令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这说明当时( B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C.西欧国家崛起D.君臣关系已形成14.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可得出共同的主题为( C ) 劳动中的农奴 庄园图解缔结封君封臣关系的仪式A.亚非文明 B.封建时代的亚洲C.封建时代的欧洲 D.走向近代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这被称为封君封臣制。西欧庄园9世纪开始形成,是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图片中农奴、庄园和封君封臣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封建时代的欧洲。15.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下列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产生有关的是( C )A.维护奴隶主的特权B.选拔有才能的官员C.教皇与国王的支持D.封君封臣制的形成16.《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D )A.是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B.使定罪量刑有文字依据C.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D.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17.斯蒂文·朗西曼所著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与大量西方同类专著相比,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成为此领域备受推崇的权威著作之一。该著作所描写的战争的交战双方是( A )A. B.C. D.18.“(日本)新政府废除了皇室的屯仓……把全国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政府每隔6年给6岁以上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奴婢为公民的三分之一。”材料中“新政府”建立的经济制度是( B )A.中央集权制度 B.公地公民制度C.封建农奴制度 D.封君封臣制度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大化改新在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19.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的计数法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这折射出阿拉伯人致力于( D )A.征服与重建 B.冒险与挑战C.统一与扩张 D.创新与交流20.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下示意图正确的是( D )A.B.C.D.解析:古代日本主要讲述了日本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主要内容是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古代日本、阿拉伯帝国都属于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D项正确。《掷铁饼者》属于古希腊文明,不是亚非文明;种姓制度属于古印度文明,与欧洲文明无关;罗马共和国属于奴隶制时期,不属于封建时代,排除A、B、C三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7分,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罗马城邦到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简易图材料二 罗马法的完善是在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时期,他有感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积极革新内政,登基后的第二年,便委托一个专门委员会整理、编纂帝国的法律大全。材料三 拜占庭帝国的民族构成极为复杂,包括希腊人、叙利亚人、科普特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及希腊化的小亚细亚人……长时期以来,各族人民逐渐交融……拜占庭帝国融合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和希腊文化,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庭文化。建筑艺术方面,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尤以雄伟庄严著称,还有皇帝圣宫和竞马场驰名于世。它所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1)材料一中A、B两处应填入的内容分别是什么?(4分)答案:A:《十二铜表法》;B:东罗马帝国。(2)材料二中“法律大全”的具体名称及意义是什么?(6分)答案:《罗马民法大全》。意义:《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帝国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系的原因。(5分)答案:拜占庭帝国民族构成复杂,各民族逐渐交融;保存了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兼容并包了基督教和古代东方的许多文化等。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庄园中有自己的铁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织布匠……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磨坊……人们穿的衣服由羊毛和亚麻制成……庄园里通常设有酒坊,农民可以去酿酒……当时存在的庄园法庭,审理各种诉讼案件……由当地全体居民出席,依习惯法判决。——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 9世纪前后,欧洲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在封建主的领地内,聚集了一批有熟练手艺的铁匠、木匠、武器匠、皮革匠等。他们一般都渴望独立生产,脱离对封建主的依附……聚居而进行手工业的生产。他们把手工业品卖给农民,买回生食和原材料……西欧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材料三 他们(新兴市民)要求建立城市学校,由城市当局选聘教师、决定学费、确定入学条件。学生在学校学习处理商业事务与行会行政事务,掌握职业技术……许多学校摆脱教会控制,奠定了近代欧洲世俗教育的基础。(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庄园的特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庄园法庭的作用。(3分)答案:特点: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作用: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城市的发展基础。(2分)材料三反映了“新兴市民”对哪一方面的需求?(2分)顺应该需求,在中世纪西欧出现的,被誉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哪一现象?(2分)答案:基础: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教育方面。现象:大学的兴起。(3)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①西欧庄园的发展、②城市的兴起和③世俗教育的发展三个历史事件。请你用示意图表达三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填写序号即可)(2分)并对这一关系进行简要的说明。(4分)示意图:答案:说明:庄园发展下西欧的农业技术提高,农副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带动城市兴起。城市发展,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形成,促进了文化传播和世俗教育发展。23.人类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某班同学以“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文明起源】材料一 图一 图二【文明交流】材料二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 九年级上册》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 九年级上册》【文明发展】材料三 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榜样,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文明共存】材料四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1)古代建筑可以体现出不同风格的历史文明。材料一图一建筑是哪一文明古国在建筑方面的成就?(2分)图二是希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请说出它的名称。(2分)答案:古印度。帕特农神庙。(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文明交流的两种不同方式及其共同影响。(6分)答案: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共同影响:都促进了不同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3)材料三中的“重大变革”是指哪一变革?(2分)根据材料三,归纳这场变革对日本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3分)答案: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4)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材料四的观点。(2分)答案: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意思相近即可)10 /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