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论语》十二章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9月28日--公元前479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晚年修订六经。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
礼、乐、
射、御、
书、数
孔子一生: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论语》简介
《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
《论语》命名由来:
仑—— 古字 甲骨文 从亼(表聚集),从册(编竹简),会集合简牍编排次序之意。《论语》——装订成册的言论。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解释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语:言论。
《论语》体式: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所体现的思想:
(1)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2)孔子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思想,主张以“温和”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
(3)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550年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百家争鸣。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西汉)刘向《战国策》
道德沦丧,民生凋敝,周朝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背景
文本解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就:接近、靠近。
正:匡正、端正。
已:同“矣”,语气助词。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靠近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重心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方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好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排除干扰: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与享受
实践锻炼: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虚心请教: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匡正自身行为
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孔子是怎样阐述“好学”的?
文本解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乐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礼、乐:
社会制度和礼节仪式。
仁:
人内心的道德规范
礼与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仁是礼、乐的核心和本质
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仁是内在核心,礼乐是外在表现。
文本解读·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n—状,在早上/在晚上
道:学问、人生哲理
孔子说:“在早晨得知了真理,在晚上死去也可以了。”
第三章:君子之道: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文本解读·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君子知晓大义,小人知晓小利。”
第四章: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
喻:知晓,明白。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文本解读·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齐:adj-v,看齐
焉:兼词,于之,向他
内:方位n-状,在心里
孔子说:“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才能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五章:君子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文本解读·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史:虚饰,浮夸。
④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样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第六章: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文本解读·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终身)死了以后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第七章: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文本解读·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1)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2)止:停下来。
(3)平:adj-v,填平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前进的。”
第八章: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文本解读·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同“智”,聪明,智慧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九章: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文本解读·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
(1)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2)一日:一旦。
(3)归:称赞,称许。
(4)目:条目,细则。
(5)事:n-v,实践,从事。
颜渊(向孔子)询问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为仁人了。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事不看,不合乎礼的事不听,不合乎礼的事不言,不合乎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实践这些话。”
第十章:实行仁的途径:克己复礼
文本解读·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一言:一个字。言,字。
(2)之:代词,代指一言
(3)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拿终身去奉行(实践)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一章:君子的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
文本解读·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2)夫:那
(3)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4)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5)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6)怨:指讽刺时政。
(7)迩:近。
(8)事:n-v,侍奉
(9)之:助词,的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那《诗经》呢?《诗经》可以用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用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用来讽刺时政。近则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第十二章: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举《诗》为例,学习的作用
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

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群”是沟通,它以诗为媒,把一个个零散的、个人化的观点,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约定俗成的认识。

不可分割紧密相连
总结:《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方法?请填下表:
章节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11章
第12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礼、乐以仁为基础
执着追求“道(真理)”
君子重义轻利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诗》的社会功用
理论论证
理论论证
理论论证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对比、理论
理论论证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理论论证
理论论证
举例论证
彬彬:中庸
关系②
途径⑩
实践
内在品质
③④⑨
核心


方式
行为表现
⑦⑧
外在
君子
学习
①⑤
结构导图
文本探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论语》的当代价值
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确实需要论语的智慧。《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借鉴意义。但是论语的理论体系必须加入科学、民主、法律、公平等等现代文明元素并深入到它的理论内核之中去,才能与健全的商品时代的主流文化相和谐,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一言以蔽之,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论语》的当代价值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可喜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万万不能丢失了自己民族最淳朴的文化传统。……一个人不能只活在物质世界,那样的人经不住任何打击,也经不住任何诱惑。浑浑噩噩一辈子,无法尽到一代人的责任,只是白白浪费了粮食。学习人文学科,更应该担当起把民族精神命脉传承下去的责任,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来。 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叶嘉莹
读《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 细读《论语》,我们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 ——李泽厚
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作业
背诵《论语十二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