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福建省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发现10余例刻画符号,刻在龟甲上的有9例,其中的几个刻画符号接近甲骨文“目”“日”“八”“乙”。这表明中华文明具有( )A.传承性 B.包容性 C.创造性 D.多元性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3.如下图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图。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工商业空前繁荣 B.江南大规模开发C.生产力水平提高 D.各国经贸往来多4.管仲在齐国变法时强调“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李悝在魏国颁布了《法经》,以法来规范民众行为;商鞅将李悝的《法经》带至秦国,制定了《秦律》,得到国君的支持。这些举措有利于( )A.贯彻儒家的民本思想 B.推动改革的顺利开展C.促进政治体制的改变 D.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5.下面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皇帝制( )A.凸显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权威 B.是对传统宗法礼乐文化的发展C.使封建文化专制达到了顶峰 D.保障了专制独裁统治长期稳定6.下表是秦朝治粟内史和少府的职权范围。据此可知,秦朝的财政制度( )官员 职权范围治粟内史 统管国家财政,负责征收国家粮食和地租。用于军费和官员俸禄等军政开支,并对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少府 负责征收人头税、商业税以及山林川泽之利,用以供养皇帝和宫廷开支、皇室土地和官营手工业的经营和宫廷内部的各项庶务A.杜绝了贪腐现象的滋生 B.明确了地方官员的职责C.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D.顺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8.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他们思想的一致性在于( )A.以民为本 B.敬畏天命 C.替天行道 D.理生万物9.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意在( )A.提高中枢决策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完善中枢权力体系 D.强化君主权力10.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11.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这说明东汉时期(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D.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13.西晋时期,针对世家隐匿之风十分严重的现象,晋武帝即位之初就下诏“禁募客”,不允许豪族势力私自强占贫弱百姓。《晋书·宗室传》记载了司马睦以王爵于封地内招揽逃亡、诈冒免除徭役的七百余户百姓,被贬王爵为县侯的史实。由此可推知,这一政策的实行( )A.扩展了统治疆域 B.促进了赋税收入的增加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了劳动力大量减少14.如表是对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出身的统计,由表可知( )时间 宰相人数 出身唐宗室 出身士族 出身庶族唐玄宗 34人 3人 24人 3人唐宪宗 25人 1人 19人 2人A.九品中正制弊端已经革除 B.科举选官制度尚不完善C.人才流动性速度日益加快 D.社会公平公正得到彰显15.唐高宗时期,自耕农因无积蓄,稍遇水旱之灾,便“道路惶惶”。开元年间,宇文融主持括户工作,“诸道括得客户凡八十余万”。主户主要“坐食租税”,佃户无偿劳役极少,可以比较自由地安排生产。由此可见,唐代租佃关系的发展( )A.加剧了农民逃亡问题 B.助力了社会经济发展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适应了两税法的推行16.下图为唐代鎏金胡瓶。胡瓶,是一种贮酒器具的名称,在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它最初的材质为金银制,传入中土后工匠们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并把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柄上安龙首等纹样。这说明,唐代( )A.中国文化辐射至周边国家 B.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C.中外各阶层饮酒风气浓厚D.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17.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 )A.佛教渐趋本土化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儒学吸收佛道思想 D.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18.汉、唐统治者依据现实需要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下图是汉朝和唐朝所实行的两种经济政策的示意图,两者都( )A.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19.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20.宋太祖赵匡胤道“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A.文臣出任知州 B.实行更戍法C.设立参知政事 D.设立转运使21.《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C.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能屈能伸的武将形象22.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23.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2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25.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二、材料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临安府(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在宋金战争中,北方人大量南迁,其中不少士民和商贾都集中到杭州,使杭州的人口大增。杭州市场上的各种商品,大都来自其他地区,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杭州城内,自大街到坊巷,大小店铺连门皆是,“即无空虚之屋”。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而且“万物所聚”,交易量很大,珠子市的买卖“动以万数”,尤其兴隆。——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杭州商业繁盛的原因。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图示中的4个要素任选两个进行补充,并对图示中体现的要素关系进行合理说明。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家制度的演变影响着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材料一 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材料二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三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弊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中期赋税制度的意义。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种社会变革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是众多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内因即新生产力孕育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阶级斗争,是变革的必要条件;外因则是社会大变革的充足条件。——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社会变革的条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论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C B A D D B D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B B B B A C D A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A C D B B26.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大量人口的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水陆交通发达;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27.要素:①汉承秦制 ②豪强地主 ③西域都护府 ④儒家思想(任答2个)说明:西汉建立后,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颁布“推恩令”,建立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度;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思想上,尊崇儒术。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北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境内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东汉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两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也为后来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在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总之,两汉在制度创新、民族交融、疆域奠定、文化发展方面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8.(1)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中正官后期以名望、家族取人;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门阀政治,导致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选拔和加强中央集权;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任答2点)(2)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也可);设置政事堂,提高效率;协商政务,决策科学。(任答3点)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也可)(本点在特点处也有提及,不能重复给分)。(任答3点)(3)意义: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任答2点)29.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强大,推动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一步瓦解奴隶制度,促进封建制度的建立。各诸侯国的争霸兼并战争也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在思想文化领域,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主张,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适应统治阶级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日益强大的秦国,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完成了社会变革。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