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共29张PPT,3个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共29张PPT,3个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自主预习
01
02
03
04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什么?如何理解?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涵及关系?
改革开放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环节一:在实践中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情境一:
探究与分享一:结合材料思考,并交流分享。
1.结合情境一,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2.结合情境二,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政治
稳步推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
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社会
人民由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向美好生活目标迈进
文化
中国“软实力”
受全球关注
经济
经济总量
稳居世界第二
(1)
(2)
(3)
(4)
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发展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确立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
统一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1.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总议题: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环节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议学情境:
探究与分享一:结合材料思考,并交流分享。
1.结合议学情境,说说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的?有何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提出: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及意义
1.是什么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社会主义
它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别的什么社会制度,它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或者其他制度的国家,在社会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鲜明的中国特色
它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既不落后于实际,也不超越实际。
拓展延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层含义
探究与分享二:结合材料思考,并交流分享。
1.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哪些理论创新成果
2.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P36—37,分析这些理论成果回答的时代之问、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
环节二:在理论上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议学情境:
议学提示一: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形成的思想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内。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理论成果:
时间节点
主要内容
回答的
时代之问
历史贡献
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
①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②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③确立初级阶段基本路线;④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⑤提出三步走战略,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加深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①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框架;④确立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⑤开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十三届四
中全会以后(1989年)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理论成果:
时间节点
主要内容
回答的
时代之问
历史贡献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①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④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后(2002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②深刻总结并充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
大以来(2012年)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考点
理论 形成时间 代表 人物 关键词 主题 地位
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1989) 邓小平 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1989.6--2002) 江泽民 党建
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后(2003-2012) 胡锦涛 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 习近平 新时代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的基础上,面对新问题,不断回应问题,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解决的问题
最近理论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角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由之路
内涵
地位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领导核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根本任务: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保障
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
地位(作用)
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保障
特点
决定因素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是能够持续推动我国进步和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力量
形成
内容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地位(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关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地位 要求 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坚定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是对发展方向和
未来命运的自信
道路自信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
制度自信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先进性的自信
文化自信
理论自信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
相对独立
相辅相成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统一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相互关系及对待态度
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如何对待: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体系构建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1.是什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相互关系及对待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立
发展
完善
A
③④: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都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③④错误。
1.某班级同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同学们整理的下列材料中,可以作为上述主题论据的是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④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学以致用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于我国伟大的改革开放”与材料不能构成因果关系,②不符合题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促使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④说法错误。
2.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原因在于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于我国伟大的改革开放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中国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
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3.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这说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不符合题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D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A错误。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强调独具中国特色,而不是普遍共性,③错误。
4.新时代,我们要在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发挥和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并在实践中把这些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理解正确的是
①道路优势——立足世界形势,展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璀璨景象
②理论优势——回答时代课题,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真理魅力
③制度优势——具有普遍共性,昭显当代中国发展本固根稳的巍峨气势
④文化优势——赓续民族血脉,彰显亿万人民聚力创造历史伟业的蓬勃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中国实际,而不是立足世界形势,①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