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4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八下·遵义月考)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实现了民族独立C.实现了全境解放 D.完成了统一大业2.(2024八下·遵义月考)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024八下·遵义月考)“一旦美军占领整个朝鲜,苏军将名正言顺驻扎东北,中国东北将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中国将再无宁日,不但无法安心发展经济,连国家主权都将难以保全。”据此推断当时我国出兵朝鲜是为了( )A.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B.土地改革,保障民生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一五”计划,工业起步4.(2024八下·遵义月考)以下是某同学在参观军事博物馆主题展时所拍摄的照片。这次参观有助于他深入理解( )志愿军39军签名书 邱少云烈士的棉衣片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使用的工具 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在停战协定签字A.抗美援朝精神 B.红军长征精神C.雷锋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5.(2024八下·遵义月考)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的数千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这得益于( )A.农业改造 B.公私合营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6.(2024八下·遵义月考)为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新营中学八年级5班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A.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C.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电影《辽远的农村》D.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评论7.(2024八下·遵义月考)如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占比,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变化是由于( )时间 1949 1953 1956文科学生占比 33.10% 14.90% 9%A.土地改革的需要 B.工业化起步的需要C.抗美援朝的需要 D.民主制度建设的需要8.(2024八下·遵义月考)“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C.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D.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9.(2024八下·遵义月考)“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与1952年相比,增长了128.5%,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材料说明我国( )A.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形成合理工业地理布局C.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初步完成了生产资料的改造10.(2024八下·遵义月考)1954年在完成全国基层选举的基础上,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台湾省代表暂缺)。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这反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 提高决策科学性 B.强调制度稳定性C.权力具有至上性 D.具有广泛代表性11.(2024八下·遵义月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了国家重要领导人,其中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是( )A. B.C. D.12.(2024八下·遵义月考)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我国(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1952年 19.1% 1.5% 0.7% 71.8% 6.9%1956年 32.2% 53.4% 7.3% 7.1% 0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实现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C.土地改革完成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13.(2024八下·遵义月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 召开。14.(2024八下·遵义月考)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后,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美国侵略者赶回 附近。15.(2024八下·遵义月考)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 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16.(2024八下·遵义月考)某校史地兴趣小组以“‘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成就”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他们可以从图中选择A处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B处的“ ”作为案例进行研究。17.(2024八下·遵义月考)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三、综合问答题(10分)18.(2024八下·遵义月考)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建国后的形势】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政治上的智慧】材料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颁发的协议》签字仪式【战场上的较量】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土地上的改革】材料四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的内外形势。(2)图中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首席代表是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分析“激战”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综合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事件所起到的共同作用。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19题9分,第20题12分,共21分)19.(2024八下·遵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曾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人民网《新中国的第一年》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国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三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全国人民热情高涨,兴奋地投身到这场大规模建设的洪流中去,多少人为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材料一中的“剧本”曾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请写出这部“剧本”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部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部宪法的地位是什么?20.(2024八下·遵义月考)工业发展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据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等材料二 如图所示1951—1955年我国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由此开始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3)材料中“社会主义改造”除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外还包括哪两方面?对农业改造的方式是?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49年”“《首都十月一日之夜》”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故选B项。1911年,辛亥革命推了封建帝制,排除A项。1949年,我国还未实现全境解放,排除C项。1949年,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史实。2.【答案】D【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新中国成立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故①不符合题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战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的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3.【答案】C【知识点】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中国东北将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中国将再无宁日……连国家主权都将难以保全”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地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所以我国出兵朝鲜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选C项。1949年,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统治覆灭,排除A项。1950年,土地改革,保障民生,巩固了人民政权,排除B项。1953年,一五计划,工业起步,奠定工业化基础,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的相关历史知识。4.【答案】A【知识点】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据图片信息“志愿军39军签名书”“邱少云烈士的棉衣片”“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使用的工具”“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在停战协定签字”可知,材料列举的图片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有助于深入理解人民志愿军的抗美援朝精神,故选A项。1934-1936年是长征时期,体现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排除B项。雷锋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两弹一星”精神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发扬的科研精神,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精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5.【答案】D【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2年底”“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可知,1952年底,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故选D项。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1956年,全国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6.【答案】A【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研究土地改革运动最有价值的资料”,结合所学分析:A:“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档案”是一手史料,能客观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壮况,故选A项。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是二手史料,有亲历者的主观看法,排除B项。C:“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电影《辽远的农村》”是影视作品,是二手史料,排除C项。D:“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评论”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运动的研究史料,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7.【答案】B【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占比”可知,从1949年至1956年,文科学生占比,不断下降,说明理工科类学生占比上升,主要原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技术性人才,故选B项。土地改革,1950-1952年,与高校教育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抗美援朝,1950-1953年,与高校教育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文科学占比下降,与“民主制度建设的需要”,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建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8.【答案】A【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A符合题意;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投资比重分配,未体现出增长问题,排除C;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实行的,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A【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据题干中的时间“1957年”和取得的成就“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A符合题意;题干与工业地理布局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1957年,一五计划基本完成,给我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C不符合题意;三大改造初步完成了生产资料的改造,与一五计划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0.【答案】D【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1954年在完成全国基层选举的基础上…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9%,党外人士558人,占45.51%”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党员和党外人土组成,这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具有广泛性,D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 ABC 的内容,排除。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答案】C【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总理”,结合所学可知:A:毛泽东,1954年,一届人大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排除A项。B:朱德,1954年,一届人大选举朱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排除B项。C:周恩来,1954年,一届人大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故选C项。D:刘少奇,1954年,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委员长,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12.【答案】B【知识点】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根据题目图表分析,到1956年资本主义经济为0,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成为国家经济主体,这主要是因为三大改造的实行,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没有实现,排除A项;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排除C项;1953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13.【答案】北平【知识点】人民政协【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故答案为:北平。【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史实。14.【答案】三八线【知识点】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后,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五战五捷,将美国侵略者赶回三八线附近。故答案为:三八线。【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15.【答案】封建土地【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农民少地无地现象,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故答案为:封建土地。【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16.【答案】武汉长江大桥【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据题干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交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武汉长江大桥等等,所以B处填武汉长江大桥。故答案为:武汉长江大桥。【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17.【答案】赎买【知识点】公私合营【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故答案为:赎买。【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18.【答案】(1)形势:国内:经济凋散(经济濒于崩溃)国外: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2)代表:阿沛·阿旺晋美。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国防(3)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4)原因: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共同作用: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任答一点即可)【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析】【分析】(1)国内形势:据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并结合所学可知,建国之初,由于长期的战争及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的掠夺,我国社会经济濒于崩溃。国外形势:据材料一“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亲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包围、威胁。(2)代表:据材料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颁发的协议》签字仪式”并结合所学可知,1951年,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颁发的协议》,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首席代表是阿沛·阿旺晋美。意义:根据所学可知,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国防。(3)积极影响:据材料三“……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并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4)原因:据材料四“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作用:材料三反映了事件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材料四是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巩固了人民政权。由此可知,抗美援朝与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故答案为:(1)形势:国内:经济凋散(经济濒于崩溃)国外: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2)代表:阿沛·阿旺晋美。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国防。(3)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4)原因: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共同作用: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任答一点即可)【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藏和平解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4)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与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19.【答案】(1)名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原则: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知识点】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它是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制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机关: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认识: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原则: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可知,五四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据材料三“……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知,表明了我国宪法的社会主义原则。地位: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答案为:(1)名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原则: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历史知识。20.【答案】(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③全国人民齐心协力。(2)状况:内地与沿海工业都得到发展;内地工业增长速度远超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建设内地多于沿海,工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言之成理即可)(3)方面: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农业合作化。原因:到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知识点】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解析】【分析】(1)原因:据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可知,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使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故主要原因有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③全国人民齐心协力。(2)状况:据材料二“1951—1955年我国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可知,从1951-1956年,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我国工业建设都有较大发展,并且内地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超过了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原因:根据所学可知,1951-1956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国家调整工业布局,通过在内地投资兴办工业,使工业建设内地多于沿海,改变了过去工业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布局,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3)方面: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方式: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的方式是农业生产合作化,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据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结合所学可知,到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故答案为:(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③全国人民齐心协力。(2)状况:内地与沿海工业都得到发展;内地工业增长速度远超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建设内地多于沿海,工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言之成理即可)(3)方面: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农业合作化。原因:到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坐标数据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社会主义改造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1 / 1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4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八下·遵义月考)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实现了民族独立C.实现了全境解放 D.完成了统一大业【答案】B【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49年”“《首都十月一日之夜》”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故选B项。1911年,辛亥革命推了封建帝制,排除A项。1949年,我国还未实现全境解放,排除C项。1949年,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史实。2.(2024八下·遵义月考)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新中国成立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故①不符合题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战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的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3.(2024八下·遵义月考)“一旦美军占领整个朝鲜,苏军将名正言顺驻扎东北,中国东北将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中国将再无宁日,不但无法安心发展经济,连国家主权都将难以保全。”据此推断当时我国出兵朝鲜是为了( )A.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B.土地改革,保障民生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一五”计划,工业起步【答案】C【知识点】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中国东北将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中国将再无宁日……连国家主权都将难以保全”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地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所以我国出兵朝鲜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选C项。1949年,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统治覆灭,排除A项。1950年,土地改革,保障民生,巩固了人民政权,排除B项。1953年,一五计划,工业起步,奠定工业化基础,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的相关历史知识。4.(2024八下·遵义月考)以下是某同学在参观军事博物馆主题展时所拍摄的照片。这次参观有助于他深入理解( )志愿军39军签名书 邱少云烈士的棉衣片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使用的工具 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在停战协定签字A.抗美援朝精神 B.红军长征精神C.雷锋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答案】A【知识点】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据图片信息“志愿军39军签名书”“邱少云烈士的棉衣片”“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使用的工具”“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在停战协定签字”可知,材料列举的图片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有助于深入理解人民志愿军的抗美援朝精神,故选A项。1934-1936年是长征时期,体现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排除B项。雷锋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两弹一星”精神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发扬的科研精神,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精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5.(2024八下·遵义月考)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的数千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这得益于( )A.农业改造 B.公私合营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答案】D【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2年底”“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可知,1952年底,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故选D项。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1956年,全国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6.(2024八下·遵义月考)为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新营中学八年级5班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A.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C.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电影《辽远的农村》D.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评论【答案】A【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研究土地改革运动最有价值的资料”,结合所学分析:A:“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档案”是一手史料,能客观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壮况,故选A项。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是二手史料,有亲历者的主观看法,排除B项。C:“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电影《辽远的农村》”是影视作品,是二手史料,排除C项。D:“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评论”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运动的研究史料,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7.(2024八下·遵义月考)如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占比,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变化是由于( )时间 1949 1953 1956文科学生占比 33.10% 14.90% 9%A.土地改革的需要 B.工业化起步的需要C.抗美援朝的需要 D.民主制度建设的需要【答案】B【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占比”可知,从1949年至1956年,文科学生占比,不断下降,说明理工科类学生占比上升,主要原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技术性人才,故选B项。土地改革,1950-1952年,与高校教育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抗美援朝,1950-1953年,与高校教育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文科学占比下降,与“民主制度建设的需要”,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建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8.(2024八下·遵义月考)“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C.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D.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答案】A【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A符合题意;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投资比重分配,未体现出增长问题,排除C;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实行的,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2024八下·遵义月考)“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与1952年相比,增长了128.5%,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材料说明我国( )A.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形成合理工业地理布局C.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初步完成了生产资料的改造【答案】A【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据题干中的时间“1957年”和取得的成就“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A符合题意;题干与工业地理布局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1957年,一五计划基本完成,给我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C不符合题意;三大改造初步完成了生产资料的改造,与一五计划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0.(2024八下·遵义月考)1954年在完成全国基层选举的基础上,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台湾省代表暂缺)。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这反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 提高决策科学性 B.强调制度稳定性C.权力具有至上性 D.具有广泛代表性【答案】D【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1954年在完成全国基层选举的基础上…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9%,党外人士558人,占45.51%”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党员和党外人土组成,这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具有广泛性,D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 ABC 的内容,排除。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2024八下·遵义月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了国家重要领导人,其中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总理”,结合所学可知:A:毛泽东,1954年,一届人大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排除A项。B:朱德,1954年,一届人大选举朱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排除B项。C:周恩来,1954年,一届人大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故选C项。D:刘少奇,1954年,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委员长,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12.(2024八下·遵义月考)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我国(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1952年 19.1% 1.5% 0.7% 71.8% 6.9%1956年 32.2% 53.4% 7.3% 7.1% 0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实现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C.土地改革完成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答案】B【知识点】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根据题目图表分析,到1956年资本主义经济为0,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成为国家经济主体,这主要是因为三大改造的实行,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没有实现,排除A项;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排除C项;1953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13.(2024八下·遵义月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 召开。【答案】北平【知识点】人民政协【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故答案为:北平。【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史实。14.(2024八下·遵义月考)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后,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美国侵略者赶回 附近。【答案】三八线【知识点】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后,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五战五捷,将美国侵略者赶回三八线附近。故答案为:三八线。【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15.(2024八下·遵义月考)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 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答案】封建土地【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农民少地无地现象,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故答案为:封建土地。【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16.(2024八下·遵义月考)某校史地兴趣小组以“‘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成就”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他们可以从图中选择A处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B处的“ ”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答案】武汉长江大桥【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据题干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交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武汉长江大桥等等,所以B处填武汉长江大桥。故答案为:武汉长江大桥。【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17.(2024八下·遵义月考)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答案】赎买【知识点】公私合营【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故答案为:赎买。【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三、综合问答题(10分)18.(2024八下·遵义月考)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建国后的形势】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政治上的智慧】材料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颁发的协议》签字仪式【战场上的较量】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土地上的改革】材料四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的内外形势。(2)图中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首席代表是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分析“激战”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综合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事件所起到的共同作用。【答案】(1)形势:国内:经济凋散(经济濒于崩溃)国外: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2)代表:阿沛·阿旺晋美。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国防(3)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4)原因: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共同作用: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任答一点即可)【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析】【分析】(1)国内形势:据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并结合所学可知,建国之初,由于长期的战争及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的掠夺,我国社会经济濒于崩溃。国外形势:据材料一“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亲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包围、威胁。(2)代表:据材料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颁发的协议》签字仪式”并结合所学可知,1951年,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颁发的协议》,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首席代表是阿沛·阿旺晋美。意义:根据所学可知,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国防。(3)积极影响:据材料三“……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并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4)原因:据材料四“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作用:材料三反映了事件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材料四是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巩固了人民政权。由此可知,抗美援朝与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故答案为:(1)形势:国内:经济凋散(经济濒于崩溃)国外: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2)代表:阿沛·阿旺晋美。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国防。(3)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4)原因: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共同作用: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任答一点即可)【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藏和平解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4)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与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19题9分,第20题12分,共21分)19.(2024八下·遵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曾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人民网《新中国的第一年》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国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三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全国人民热情高涨,兴奋地投身到这场大规模建设的洪流中去,多少人为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材料一中的“剧本”曾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请写出这部“剧本”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部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部宪法的地位是什么?【答案】(1)名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原则: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知识点】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它是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制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机关: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认识: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原则: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可知,五四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据材料三“……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知,表明了我国宪法的社会主义原则。地位: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答案为:(1)名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原则: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历史知识。20.(2024八下·遵义月考)工业发展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据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等材料二 如图所示1951—1955年我国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由此开始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3)材料中“社会主义改造”除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外还包括哪两方面?对农业改造的方式是?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答案】(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③全国人民齐心协力。(2)状况:内地与沿海工业都得到发展;内地工业增长速度远超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建设内地多于沿海,工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言之成理即可)(3)方面: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农业合作化。原因:到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知识点】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解析】【分析】(1)原因:据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可知,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使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故主要原因有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③全国人民齐心协力。(2)状况:据材料二“1951—1955年我国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可知,从1951-1956年,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我国工业建设都有较大发展,并且内地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超过了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原因:根据所学可知,1951-1956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国家调整工业布局,通过在内地投资兴办工业,使工业建设内地多于沿海,改变了过去工业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布局,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3)方面: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方式: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的方式是农业生产合作化,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据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结合所学可知,到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故答案为:(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③全国人民齐心协力。(2)状况:内地与沿海工业都得到发展;内地工业增长速度远超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建设内地多于沿海,工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言之成理即可)(3)方面: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农业合作化。原因:到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坐标数据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社会主义改造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