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章末检测 基础巩固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1.(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训练:3.3 皮肤感觉)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触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B.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C.皮肤上的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D.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2.某人在看远处物体时,其眼睛的成像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属于远视,可配戴凸透镜矫正 B.属于远视,可配戴凹透镜矫正C.属于近视,可配戴凸透镜矫正 D.属于近视,可配戴凹透镜矫正3.(2025八下·宁海期末)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出现了许多如图所示的“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听觉毛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感光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角膜C.耳蜗、视网膜 D.听小骨、脉络膜4.如图,甲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接触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真空环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实验是( )A.甲实验 B.乙实验C.甲、乙实验都能 D.甲、乙实验都不能5.(2025上城·模拟)生活中存在很多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折断”的铅笔是由于光的折射B.乙图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虚像C.丙图彩虹产生原因是光的反射D.丁图路口安装的广角镜是平面镜6.短时间内人突然从低海拔处上升至高海拔处,人的鼓膜会感觉不适,需要张开嘴做咀嚼运动,并大口吞咽空气,这样做可以 ( )A.疏通咽鼓管,以改变中耳腔内的压力,缓解不适B.分散注意力,放松鼓膜C.放松耳部的肌肉D.关闭咽鼓管,减小中耳腔内的压力7.小超用相机拍摄了某交通标志,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是凹透镜B.照相机成的是正立、缩小的虚像C.乙照片比甲照片的像距大D.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应将照相机适当远离交通标志8.(2025八下·海曙期末)小曙假期外出游玩时拍摄了四张照片(如下图所示),对其中涉及的光学现象进行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桥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B.圆形光斑是树叶的影子,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C.水中花“折断”是因为光在传播时发生了折射D.玻璃幕墙反射光刺眼,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9.“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其方法是演唱者首先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音(类似于吹口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10.(2025·舟山模拟)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动画片《哪吒2》的配音生动有趣,配音的录音棚四周墙壁上都做成凹凸不平或安装像蜂窝状的装饰板(如图),从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装饰更加的美观 B.减少噪声的反射C.增强噪声的反射 D.改变声音的音调11.高压钠蒸气灯的效率非常高,它们发出的主要是偏红的黄光。如果将这种灯作为小区的路灯,那么晚上在这个小区路面上停放的蓝色车辆看上去是( )A.红色 B.黄色 C.偏红的黄色 D.黑色12.(2024七下·东阳期中)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世界。下列属于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做法是A.长时间使用电脑B.躺在沙发上看书C.看书一小时后远眺窗外D.用手揉进入异物的眼腈13.阳光给我们送来了光和热,阳光是地球上万物生长之源,没有阳光,地球上也就没有生命。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A.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B.如图所示,紫外线主要集中在白屏的下端C.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以加热物体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14.李白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涉及光学知识。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A.杯中的人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地上的人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C.月光能照射到人,说明光的传播需要介质D.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看到月球,是因为月球反射太阳光15.(2025八上·海曙开学考) 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成60°角,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A. 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B.以速度水平向右移动C.以速度沿连线向S移动 D.以速度沿连线向S移动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道题,每空2分,共48分)16.置身于油菜花中可以闻到芳香的气味,时间久了就感觉不到了,这是因为嗅觉的 (填“适应性”或“差异性”);当人感冒时,面对好菜闻不到香味而无胃口,说明了 。17.如图所示,在一只烧杯中装半杯水,放在水平木板 AB 上,用一束光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入射角为 。现在 B 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5°,则此时水面上的反射角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此时保持入射点不变,使入射光线按顺时针方向转过 10°,则此时的反射角为 。18.跳广场舞已经成为较普遍的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 减弱噪声;附近的居民紧闭窗户,这是在 减弱噪声。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 (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19.(2025八下·海曙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根据2024年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总近视率达到了51.9%,其中初中生的近视率更是高达71.4%,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成了当下的重要议题。材料二:据央视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耳机使用率高达99.8%,而已经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人数占比接近30%。(1)近视的原因可用图甲表示,应配戴 透镜来矫正视力。(选填“凸”或“凹”)(2)青少年听力受损的主要原因是佩戴耳机时声音 (填声音的特性)过大,从而导致图乙中④ (填名称)受损;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过大的声音还会导致听神经等结构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因此,青少年应从自身做起,摒弃不良的用眼用耳习惯,从而更好的保护视力和听力。20.(2025七上·余姚开学考)看图回答问题。(1)习习在鱼缸旁看到鱼在 B 点处,他想要捞到鱼,应该瞄准 点。(2)鱼在水中看到习习的眼睛位置( )。A.比实际位置低 B.比实际位置高C.与实际位置相同 D.无法比较(3)唐代诗人储光曦在《钓鱼湾》中写到:“潭清疑水浅。”这句诗的意思是清澈的水看起来要比实际 (填“深”或“浅”),这是光的( )造成的。A.折射 B.直射 C.反射 D.散射21.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相同的音叉,B是粘在甲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C为一较大的平面镜,A为固定的激光笔,D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打音叉乙,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发生晃动。(1)光斑晃动说明音叉甲发生了 。(2)该实验说明音叉乙发声的 (填“能量”或“信息”)可以传递给音叉甲。若在月球上做该实验,光斑 (填“会”或“不会”)发生晃动。(3)若增加橡皮锤敲击音叉乙的力度,可看见光斑在天花板上晃动的幅度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2.(2025八下·海曙开学考)按要求填空:(1)如图1所示,若在平面镜不动的情况下,要让激光笔射中目标,可保持激光笔的入射点不变,将其 (选填“顺”或“逆”)时针转过一定的角度;也可保持入射角不变,把激光笔向 (选填“左”或“右”)平移一段距离;(2)如图2和图3所示,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眼睛患有近视时,近视眼镜对光起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可将像的位置矫正到视网膜上。要使照相机拍摄的苹果的像小一些,应将镜头 (选填“靠近”或“远离”)苹果。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5道题,共38分)23.同学们学习“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可能成正比。【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实验序号 1 2 3 4入射角折射角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4.(2025八下·余姚期中)在学习吉他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A 铜 60 0.76B 铜 60 0.89C 铜 60 1.02D 铜 80 0.76E 铜 1.02F 铜 100 0.76G 铜 80 1.02H 尼龙 80 1.02I 尼龙 100 0.89(1)选用编号A、D、F的琴弦进行实验,是在验证猜想 。(2)为了验证猜想三,表格中所缺数据为:长度 cm。(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25.小洲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1)为探究平面镜所成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洲选择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她将一支 (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另一支蜡烛所成像的位置。这种确定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2)小洲将成像的物体换成棋子后再次进行实验,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棋子,其都在玻璃板中有两个像,一个较亮、另一个较暗。如图甲所示,则较亮的像是光线经 (填“MM'”或“NN'”)面反射形成的。(3)经过改进,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洲在白纸上标记出a、b、c三点,如图乙所示;她应分别测出 (填“a、b”“b、c”或“a、c”)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比较。(4)如图所示,若小洲想要用字母模型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应最好选用____。A. B.C. D.26.为了节能减排,某科学兴趣小组为学校地下球馆补充采光项目设计了方案。(1)【项目设计】为保证篮球场有充足的光照,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所示方案,该方案主要依据反射定律,使用平面镜改变光路。对反射定律的研究,老师给出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该装置将纸板倾斜放置,让光线贴着纸板 A 沿 EO方向射向镜面, (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2)【设计改进】在后续的讨论中,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图甲方案中镜面反射光线直接进入人眼会造成眩晕。因此对图甲方案进行了改进:先使用平面镜改变光路后,让光线斜射到球场顶端,再经过漫反射后照射到篮球场,如图丙所示。图丙中漫反射区域的墙面除了要求粗糙以外还应该是 的,以便能反射所有色光。(3)【设计优化】为使设计更加完善,现向同学们征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请将表格补充完整。存在问题 改进方法雨水可能通过采光井进入地下球馆 在井口安装透光玻璃环境光线较弱时,室内补光不足 增加平面镜 27.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需要佩戴焦距不同的眼镜。为了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过程,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用带“F”字样的光源代替可视物体,光屏模拟视网膜。选用如图乙所示的2号凸透镜模拟晶状体,打开“F”光源,调节各个元件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正常眼睛的视物模型便组装完成。请回答问题:(1)模拟近视眼视物情况,选择图乙中的 (填序号)号凸透镜替代2号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2)用图丙所示的水透镜模拟近视眼矫正视力。应将水透镜置于光具座上的 (选填“A”“B”或“C”)点,缓慢调节水透镜中的水量,当水透镜形成焦距合适的 透镜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得到改善。(3)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模拟近视程度更严重的眼睛晶状体,为了改善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实验时需要用注射器 (选填“抽取”或“注入”)适量水。(4)根据上述实验,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应选择焦距 (选填“更大”或“更小”)的凸透镜来矫正,请结合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来分析选择的理由: 。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道题,共29分)28.(2024八下·余姚期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声速(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个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行速度有限的情况下,请你指出:在 的环境中试验更容易成功。(选填“低温空气”或“高温空气”)(2)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1s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0.5s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多少?29.(2025·浙江会考)按要求填空。(1)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1所示(图中仅标出红光和紫光光路)。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写出一条即可)。(2)图2画出了平行的紫光经凸透镜后的光路,请你在图上画出平行的红光经凸透镜后大致的光路。30.近年来,“人造眼球成像系统”开始应用于临床试验,为失明患者带来福音。“人造眼球成像系统”主要由装有摄像头的眼镜、电子设备和芯片电极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③电信号传送给芯片电极(1)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 镜。(2)摄像头中的对焦机构能调节镜头和CCD之间的距离。当配有“人造眼球成像系统”的人向远处眺望时,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 之间的距离 ,其中 CCD相当于眼球结构中的 。31.(2025八下·宁波期中)小敏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1)如图1 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2)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若仍使烛焰的像位于光屏中央,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则光屏应 (填“向上”或“向下”)移动。(3)在上述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 如图2所示, 则该透镜两倍焦距2f L(选填“>“ <”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 (用L0,L表示)32.(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为某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1)小科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 (选填“越大"“越小”或“保持不变”);(2)通过查阅资料,小科同学了解到在空气中“温度越低,声速越小”,为了验证这一规律,她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用冰块冷却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将____;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3)小科继续验证声速与气体内部压强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在甲、乙之间加压,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压强增大而____;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4)若在某次实验中,小科将铜铃放置在甲、乙之间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通过测量已知S1=20cm,S2=86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2.000,则此时声速为多少m/s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解答】体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抚摸一般用手指尖,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故选D。2.【答案】D【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解答】由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答案为:D。3.【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蜗属于内耳;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解答】听觉细胞位于耳蜗中,感受外界的刺激,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上。故答案为:C。4.【答案】A【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据此分析判断。【解答】如题图所示,甲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振动;如题图所示,乙实验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如果在月球上做甲实验,音叉振动,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由于真空不能传声,乙实验中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会振动,不能发出声音,泡沫塑料球不会被弹起,故BCD 错误,A正确。故选A。5.【答案】A【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凸面镜和凹面镜;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对图片进行分析,确定其中包含的物理规律和原理即可。【解答】 A.甲图中,水中铅笔发出的光在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我们会看到水中铅笔的像改变位置,好似折断,故A正确;B.太阳发出的光穿过树叶缝隙时形成小孔成像现象,因此乙图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实像,故B错误;C.丙图彩虹产生原因是光的折射和反射,故C错误;D.丁图路口安装的广角镜是凸面镜,故D错误。故选A。6.【答案】A【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咽鼓管是咽与鼓室相连的通道。【解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短时间内突然从低海拔上升至高海拔处,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造成不适,需要张大嘴做咀嚼运动,并大口吞咽空气,这样做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解除不适。可见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7.【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AB.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之一: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C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解答】 AB.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CD.分析图甲和乙,乙图的像比甲图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可知,乙照片比甲照片的像距大,且拍摄乙照片时(焦距不变),应将照相机适当靠近校徽,故C正确,D错误。故选C。8.【答案】C【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是光的反射,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复色光发生折射时,会出现色散现象,如:海市蜃楼、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雨后天空中的彩虹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2)一束平行光照到平面上时又以平行光反射出去,这叫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照到凸凹不平的表面上时没有平行光反射出去,这叫漫反射。【解答】A、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B、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空隙所成的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C、水中花“折断”是水中花反射的光线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故C正确。D、阳光射到玻璃幕墙上,平行入射,平行反射光会使人感到刺眼,是由于发生了镜面反射,故D错误。故答案为:C。9.【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各自的影响因素如下:音调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人耳对声音频率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振动速度: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乐器特性:较小的乐器(如小提琴)产生的振动较快,音调较高;较大的乐器(如大提琴)振动较慢,音调较低。响度定义: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是人耳对声音强度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发声体振幅:振幅越大,声音越响。距离声源的远近: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音色定义: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特色,使人们能区分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影响因素:由声源的材料、结构、形状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材料和结构: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声源会产生不同的泛音和谐波,形成独特的音色。振动方式:声源的振动方式(如弦乐器的拨弦与拉弦)也会影响音色。【解答】A“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指的是音调,不是响度,故A错误。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B正确;C.“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都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因此不是超声波和次声波,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音调的高低没有关系,故D错误。故答案为:B10.【答案】B【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解答】配音的录音棚四周墙壁上都做成凹凸不平或安装像蜂窝状的装饰板,是为了吸收声音,减少声音的反射。故答案为:B。11.【答案】D【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们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据此解答。【解答】蓝色车辆只能反射蓝色光,其它色光都被车辆吸收,当偏红的黄光照射到蓝色车辆上时,偏红的黄光被蓝色车辆吸收,没有光被反射,车辆看起来是黑色的。故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2.【答案】C【知识点】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解析】【分析】根据健康用眼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 AB.长时间使用电脑、躺在沙发上看书都是不正确的用眼习惯,容易导致近视,故AB错误;C.看书一小时后远眺窗外,有利于眼球睫状体舒张,可以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故C正确。D.用手揉进入异物的眼睛,容易导致病菌感染,故D错误。故选C。13.【答案】A【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紫外线还可用于细菌消毒,但紫外线太强会损伤皮肤。【解答】A、阳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复合而成,故A符合题意;B、紫光的偏折能量较强,紫外线在紫光下方,所以经过三棱镜后,紫外线主要集中在白屏的下端,故B不符合题意;C、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以加热使用,也可用于热成像等,故C不符合题意;D、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用于识别伪钞,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4.【答案】D【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水面上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解答】A、杯中的人影是平面镜成像的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B、地上的人影是月光沿直线传播并被人挡住形成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C、光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C错误;D、月球本身不能发光,所以月球不是光源,我们能看到月球,是因为月球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了人的眼睛,故D正确。故答案为:D。15.【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与像之间的距离变化值等于物体与平面镜之间距离变化值的两倍。【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S的像点, 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 可知SO=v, 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成60°角, 可知角S为30°,所以,由勾股定理可知,,这是S移向平面镜的速度,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S的像的移动速度与S相同, 则S在镜中的像移动速度的大小 为,沿S方向沿S移动。故答案为:D。16.【答案】适应性;嗅觉对味觉有影响【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①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②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这就是味觉。【解答】人的嗅觉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嗅觉是由物体发散于空气中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腔上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感冒后,嗅觉神经反应迟钝,感受气味很差,从而影响味觉。17.【答案】0°;不变;10°【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入射角为0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法线始终垂直于反射面(这里是水面),当木板倾斜时,水面依然保持水平,法线方向不变。(3)当入射光线转动时,入射角发生变化,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始终遵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入射光线与法线(垂直水面 )重合,根据入射角定义,入射角为0 。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木板倾斜5°,水面总是水平的,水面上的反射角不变。若保持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顺时针转过10°,此时入射角为10°,故反射角也为10°。18.【答案】声源处;传播途中;不能【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 (1)减弱噪声的途径:①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2)根据噪声检测仪的用途解答。【解答】(1)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附近的居民紧闭窗户,这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2)噪声监测装置显示的是声音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19.【答案】(1)凹(2)响度;鼓膜【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解析】【分析】(1)光线经过凸透镜会会聚,光线经过凹透镜会发散,而近视的原因是眼球的折光系统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过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佩戴凹透镜让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2)任何物体的振动,都能使空气产生声波,耳廓收集到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入,冲击鼓膜,鼓膜的振动波沿着听小骨通过鼓室传导进入内耳,刺激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心,产生听觉。声音的特征是音色、音调、响度,佩戴耳机时声音的响度容易过大。声音响度越大时,鼓膜振动越明显,当耳机中声音响度过大时,容易导致鼓膜受损。【解答】(1)近视的原因是眼球的折光系统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过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佩戴凹透镜让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2)声音的特征是音色、音调、响度,佩戴耳机时声音的响度容易过大。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声音响度越大时,鼓膜振动越明显,当耳机中声音响度过大时,容易导致鼓膜受损。20.【答案】(1)C(2)B(3)浅;A【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斜射入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空气中的角更大,不论是作为入射角还是作为折射角,导致所成的像在物体实际位置偏高的位置。【解答】(1)从水面上看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位置偏上的经光线折射形成的虚像,可知鱼的位置在更低处,即C点。(2)鱼从水里看岸上习习的眼睛,看到的也是位置偏上的经光线折射形成的虚像。故答案为:B。(3)在水面上看水底,由于光的折射,看到的是底部物体的位置偏上的经光线折射形成的虚像,所以会把水看浅。故答案为:A。21.【答案】(1)振动(2))能量;不会(3)变大【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解答】(1) 光斑晃动说明音叉甲发生了 振动。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敲打右边的音叉乙,左边的音叉甲会随着振动,这是因为右边音叉乙振动产生的声音由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甲,引起左边音叉甲的振动而发出声音,说明音叉乙发声的能量可以传递给音叉甲。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叉甲不会发声,光斑不会晃动,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右边音叉乙产生的声音不会传递到左边的音叉甲。(3)增加橡皮锤敲击音叉乙的力度,音叉的振幅变大,可看见光斑在天花板上晃动的幅度变大;(1)振动(2)能量;不会(3)变大22.【答案】(1)顺;左(2)缩小;发散;远离【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2)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本来应该成在视网膜上的像结果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就需要戴一个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加以矫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要使照相机拍摄的苹果的像小一些,发现镜头和苹果距离的变化。【解答】(1)若在平面镜不动的情况下,法线的位置不变,可保持激光笔的入射点不变,为了射到目标,需要反射角变大,故入射角需要变大,所以可以将激光笔顺时针转动时,增大入射角。保持入射角不变,则反射角不变,为了使反射光线射中目标,需要把激光笔向左移动。(2)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要使照相机拍摄的苹果的像小一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可知,物远像近像变小,故应将镜头远离苹果。(1)[1]若在平面镜不动的情况下,法线的位置不变,可保持激光笔的入射点不变,为了射到目标,需要反射角变大,故入射角需要变大,所以可以将激光笔顺时针转动时,增大入射角。[2]保持入射角不变,则反射角不变,为了使反射光线射中目标,需要把激光笔向左移动。(2)[1]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要使照相机拍摄的苹果的像小一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可知,物远像近像变小,故应将镜头远离苹果。23.【答案】25°;不成正比;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增大值【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学中的两个基本现象。光的反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原介质,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另一部分光会进入第二种介质,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改变方向,这种现象称为折射。【解答】 (1)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读出来的折射角的大小为25°;(2)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不成正比。(3)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增大值;故答案为:25°;不成正比;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增大值24.【答案】(1)二(2)80(3)选择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琴弦,调整它们的松紧程度不同来进行实验【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分析表中数据,唯一变量即为探究的影响因素,从而判断验证的猜想。(2)根据表中数据和控制变量法确定选择的琴弦,再确定长度。(3)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除琴弦的松紧程度外的条件均相同。【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编号A、D、F的琴弦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所以验证的是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即猜想二。(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是否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相等,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的是E和H两根琴弦,故长度应为80cm。(3)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则应控制除松紧以外的条件相同,即:选择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琴弦,调整它们的松紧程度不同来进行实验。25.【答案】(1)未点燃;等效替代法(2)MM'(3)a、c(4)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1)后面未点燃的蜡烛与前面的蜡烛等大,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说明像与蜡烛等大,采用了等效替代法。(2)成两个像是因为玻璃板太厚,前面两个面都成了一个像。(3)由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进行判断。(4)研究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应采用左右不对称的字母进行实验。【解答】(1)在用蜡烛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应点燃玻璃板前方的蜡烛,将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它看上去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2)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玻璃板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前面的MM'面反射的光较多,成的像较亮,后面的 NN'面反射的光较少,成的像较暗。(3)要分别测出物体和像上的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这两点应关于镜面对称,则应分别测出a、c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4)从模型上看,只有S左右不对称,而A、X、I均左右对称,所以只有S 的字母模型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答案为:D26.【答案】(1)不能;在(2)白色(3)太阳光的入射角度会随时间不断变化(合理即可);设计自动装置,使平面镜追随太阳光转动(合理即可)【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1)实验过程中法线要与平面镜垂直;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3)根据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解答】(1)若将纸板倾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2)在图丙中漫反射区域的墙面要求是粗糙的,还应该是白色墙,由于白墙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3)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太阳光的入射角度会不断变化;可以设置自动装置,使平面镜随太阳光角度变化而转动;或 晚上缺少光源;可以设置太阳光收集装置,用白天收集的太阳光晚上当作光源。27.【答案】(1)3(2)B;凹(3)抽取(4)更小;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其晶状体焦距更小,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故需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2)近视眼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使进入眼睛的光线发散一些后再通过晶状体,使像成在视网膜上;(3)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需要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4)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选择合适的凹透镜。【解答】 (1)近视眼是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引起的,因此应选取凸度更大的3号透镜模拟近视眼的晶状体;(2)图甲中C点在凸透镜(晶状体)和光屏(视网膜)之间,是眼睛的内部,因此模拟近视眼镜的水透镜应放置在模拟晶状体的凸透镜前的B点;由于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因此应将水透镜调节成焦距合适的凹透镜;(3)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需要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由图丙提供的信息可知,此时需要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的水;(4)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知,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其晶状体焦距更小,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故需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28.【答案】(1)低温空气(2)427.5m【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根据图表,空气温度越低速度越低。且每降低10℃,速度减小6m/s.【解答】(1)因为温度越低声速越低,所以选择速度越低越容易超越,应该选低温空气时,故答案为:低温空气(2)20℃时,根据图表,声速为342m/s,某人的声音在左侧1s后听到回音,距离左侧为S1=v×t1=342m/s×1s/2=171m,右侧是又经过0.5s,即总共1.5s后,听到回音,距离右侧距离为 S2=v×t2 342m/s×1.5s/2=256.5m 所以山谷的宽度为S=S1+S2= 171m + 256.5m =427.5m,故答案为: 427.5m。29.【答案】(1)白光由各种色光组成(2)【知识点】光的色散【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色散现象的本质解答;(2)根据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能力的强弱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图1可知,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单色光,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2)根据题意可知,白光经过玻璃棱镜后,红光偏折最小,则它与主光轴的焦距较大;紫光偏折最大,则紫光与主光轴的焦距较小,如图所示:(1)由图1可知,白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或白光经过玻璃棱镜后,各种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2)由图1可知,白光经过玻璃棱镜后,各种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因此图2中,平行的红光经凸透镜后会聚点应该在平行的紫光经凸透镜后会聚点的右边,如图所示:30.【答案】(1)凸透(2)减小;视网膜【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眼球成像的虚实和正倒确定透镜的种类;(2)根据凸透镜成像“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物体通过眼球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因此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2)当配有“人造眼球成像系统”的人向远处眺望,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像距减小且像变小,因此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将减小,其中CCD相当于眼球结构中的视网膜。31.【答案】(1)缩小(2)向上(3)>;【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物距和像距交换后仍能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但像的性质发生改变。(2)像向上移,要让像回到光屏中央,也可通过将蜡烛向上或将凸透镜向下移。(3)根据(1)中规律确定B的位置,从而计算AB间的距离。【解答】(1)图中A处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由光路可逆可知,将物距和像距大小交换一下,也能成清晰的像,可知在B处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像仍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上移动。(3)图中A处物距小于像距,此时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可知af>L。图中物距为L,像距为,由(1)可知,B点物距等于,像距等于L,可知AB间的距离为。32.【答案】(1)不变(2)A(3)A(4)△t=-=2×10-3s-=2×10-3sv=330m/s【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物理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物体在一秒钟之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字母Hz。人的耳朵可以听到20~20000Hz的声音,最敏感是200~800Hz之间的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例外如:软木 500m/s,小于煤油(25℃)、蒸馏水(25℃)等),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物理中,音调指乐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强弱,音色指声音的特色,要区分开【解答】(1) 小科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不变,因为甲乙之间的距离差不变,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变,所以时间差也不变;(2)通过查阅资料,小科同学了解到在空气中“温度越低,声速越小”,为了验证这一规律,她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用冰块冷却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将增大,因为距离的变化量相同,速度变小,所以时间间隔变大;(3) 小科继续验证声速与气体内部压强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在甲、乙之间加压,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压强增大而变大;(4)△t=-=2×10-3s-=2×10-3sv=330m/s故答案为:(1)不变(2)A(3)A(4)330m/s1 / 1【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章末检测 基础巩固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1.(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训练:3.3 皮肤感觉)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触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B.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C.皮肤上的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D.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答案】D【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解答】体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抚摸一般用手指尖,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故选D。2.某人在看远处物体时,其眼睛的成像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属于远视,可配戴凸透镜矫正 B.属于远视,可配戴凹透镜矫正C.属于近视,可配戴凸透镜矫正 D.属于近视,可配戴凹透镜矫正【答案】D【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解答】由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答案为:D。3.(2025八下·宁海期末)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出现了许多如图所示的“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听觉毛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感光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角膜C.耳蜗、视网膜 D.听小骨、脉络膜【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蜗属于内耳;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解答】听觉细胞位于耳蜗中,感受外界的刺激,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上。故答案为:C。4.如图,甲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接触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真空环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实验是( )A.甲实验 B.乙实验C.甲、乙实验都能 D.甲、乙实验都不能【答案】A【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据此分析判断。【解答】如题图所示,甲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振动;如题图所示,乙实验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如果在月球上做甲实验,音叉振动,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由于真空不能传声,乙实验中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会振动,不能发出声音,泡沫塑料球不会被弹起,故BCD 错误,A正确。故选A。5.(2025上城·模拟)生活中存在很多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折断”的铅笔是由于光的折射B.乙图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虚像C.丙图彩虹产生原因是光的反射D.丁图路口安装的广角镜是平面镜【答案】A【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凸面镜和凹面镜;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对图片进行分析,确定其中包含的物理规律和原理即可。【解答】 A.甲图中,水中铅笔发出的光在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我们会看到水中铅笔的像改变位置,好似折断,故A正确;B.太阳发出的光穿过树叶缝隙时形成小孔成像现象,因此乙图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实像,故B错误;C.丙图彩虹产生原因是光的折射和反射,故C错误;D.丁图路口安装的广角镜是凸面镜,故D错误。故选A。6.短时间内人突然从低海拔处上升至高海拔处,人的鼓膜会感觉不适,需要张开嘴做咀嚼运动,并大口吞咽空气,这样做可以 ( )A.疏通咽鼓管,以改变中耳腔内的压力,缓解不适B.分散注意力,放松鼓膜C.放松耳部的肌肉D.关闭咽鼓管,减小中耳腔内的压力【答案】A【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咽鼓管是咽与鼓室相连的通道。【解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短时间内突然从低海拔上升至高海拔处,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造成不适,需要张大嘴做咀嚼运动,并大口吞咽空气,这样做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解除不适。可见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7.小超用相机拍摄了某交通标志,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是凹透镜B.照相机成的是正立、缩小的虚像C.乙照片比甲照片的像距大D.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应将照相机适当远离交通标志【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AB.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之一: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C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解答】 AB.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CD.分析图甲和乙,乙图的像比甲图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可知,乙照片比甲照片的像距大,且拍摄乙照片时(焦距不变),应将照相机适当靠近校徽,故C正确,D错误。故选C。8.(2025八下·海曙期末)小曙假期外出游玩时拍摄了四张照片(如下图所示),对其中涉及的光学现象进行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桥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B.圆形光斑是树叶的影子,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C.水中花“折断”是因为光在传播时发生了折射D.玻璃幕墙反射光刺眼,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答案】C【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是光的反射,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复色光发生折射时,会出现色散现象,如:海市蜃楼、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雨后天空中的彩虹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2)一束平行光照到平面上时又以平行光反射出去,这叫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照到凸凹不平的表面上时没有平行光反射出去,这叫漫反射。【解答】A、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B、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空隙所成的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C、水中花“折断”是水中花反射的光线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故C正确。D、阳光射到玻璃幕墙上,平行入射,平行反射光会使人感到刺眼,是由于发生了镜面反射,故D错误。故答案为:C。9.“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其方法是演唱者首先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音(类似于吹口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各自的影响因素如下:音调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人耳对声音频率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振动速度: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乐器特性:较小的乐器(如小提琴)产生的振动较快,音调较高;较大的乐器(如大提琴)振动较慢,音调较低。响度定义: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是人耳对声音强度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发声体振幅:振幅越大,声音越响。距离声源的远近: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音色定义: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特色,使人们能区分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影响因素:由声源的材料、结构、形状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材料和结构: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声源会产生不同的泛音和谐波,形成独特的音色。振动方式:声源的振动方式(如弦乐器的拨弦与拉弦)也会影响音色。【解答】A“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指的是音调,不是响度,故A错误。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B正确;C.“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都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因此不是超声波和次声波,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音调的高低没有关系,故D错误。故答案为:B10.(2025·舟山模拟)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动画片《哪吒2》的配音生动有趣,配音的录音棚四周墙壁上都做成凹凸不平或安装像蜂窝状的装饰板(如图),从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装饰更加的美观 B.减少噪声的反射C.增强噪声的反射 D.改变声音的音调【答案】B【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解答】配音的录音棚四周墙壁上都做成凹凸不平或安装像蜂窝状的装饰板,是为了吸收声音,减少声音的反射。故答案为:B。11.高压钠蒸气灯的效率非常高,它们发出的主要是偏红的黄光。如果将这种灯作为小区的路灯,那么晚上在这个小区路面上停放的蓝色车辆看上去是( )A.红色 B.黄色 C.偏红的黄色 D.黑色【答案】D【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们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据此解答。【解答】蓝色车辆只能反射蓝色光,其它色光都被车辆吸收,当偏红的黄光照射到蓝色车辆上时,偏红的黄光被蓝色车辆吸收,没有光被反射,车辆看起来是黑色的。故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2.(2024七下·东阳期中)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世界。下列属于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做法是A.长时间使用电脑B.躺在沙发上看书C.看书一小时后远眺窗外D.用手揉进入异物的眼腈【答案】C【知识点】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解析】【分析】根据健康用眼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 AB.长时间使用电脑、躺在沙发上看书都是不正确的用眼习惯,容易导致近视,故AB错误;C.看书一小时后远眺窗外,有利于眼球睫状体舒张,可以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故C正确。D.用手揉进入异物的眼睛,容易导致病菌感染,故D错误。故选C。13.阳光给我们送来了光和热,阳光是地球上万物生长之源,没有阳光,地球上也就没有生命。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A.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B.如图所示,紫外线主要集中在白屏的下端C.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以加热物体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答案】A【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紫外线还可用于细菌消毒,但紫外线太强会损伤皮肤。【解答】A、阳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复合而成,故A符合题意;B、紫光的偏折能量较强,紫外线在紫光下方,所以经过三棱镜后,紫外线主要集中在白屏的下端,故B不符合题意;C、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以加热使用,也可用于热成像等,故C不符合题意;D、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用于识别伪钞,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4.李白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涉及光学知识。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A.杯中的人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地上的人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C.月光能照射到人,说明光的传播需要介质D.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看到月球,是因为月球反射太阳光【答案】D【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水面上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解答】A、杯中的人影是平面镜成像的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B、地上的人影是月光沿直线传播并被人挡住形成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C、光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C错误;D、月球本身不能发光,所以月球不是光源,我们能看到月球,是因为月球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了人的眼睛,故D正确。故答案为:D。15.(2025八上·海曙开学考) 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成60°角,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A. 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B.以速度水平向右移动C.以速度沿连线向S移动 D.以速度沿连线向S移动【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与像之间的距离变化值等于物体与平面镜之间距离变化值的两倍。【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S的像点, 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 可知SO=v, 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成60°角, 可知角S为30°,所以,由勾股定理可知,,这是S移向平面镜的速度,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S的像的移动速度与S相同, 则S在镜中的像移动速度的大小 为,沿S方向沿S移动。故答案为:D。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道题,每空2分,共48分)16.置身于油菜花中可以闻到芳香的气味,时间久了就感觉不到了,这是因为嗅觉的 (填“适应性”或“差异性”);当人感冒时,面对好菜闻不到香味而无胃口,说明了 。【答案】适应性;嗅觉对味觉有影响【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①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②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这就是味觉。【解答】人的嗅觉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嗅觉是由物体发散于空气中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腔上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感冒后,嗅觉神经反应迟钝,感受气味很差,从而影响味觉。17.如图所示,在一只烧杯中装半杯水,放在水平木板 AB 上,用一束光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入射角为 。现在 B 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5°,则此时水面上的反射角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此时保持入射点不变,使入射光线按顺时针方向转过 10°,则此时的反射角为 。【答案】0°;不变;10°【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入射角为0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法线始终垂直于反射面(这里是水面),当木板倾斜时,水面依然保持水平,法线方向不变。(3)当入射光线转动时,入射角发生变化,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始终遵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入射光线与法线(垂直水面 )重合,根据入射角定义,入射角为0 。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木板倾斜5°,水面总是水平的,水面上的反射角不变。若保持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顺时针转过10°,此时入射角为10°,故反射角也为10°。18.跳广场舞已经成为较普遍的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 减弱噪声;附近的居民紧闭窗户,这是在 减弱噪声。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 (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答案】声源处;传播途中;不能【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 (1)减弱噪声的途径:①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2)根据噪声检测仪的用途解答。【解答】(1)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附近的居民紧闭窗户,这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2)噪声监测装置显示的是声音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19.(2025八下·海曙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根据2024年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总近视率达到了51.9%,其中初中生的近视率更是高达71.4%,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成了当下的重要议题。材料二:据央视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耳机使用率高达99.8%,而已经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人数占比接近30%。(1)近视的原因可用图甲表示,应配戴 透镜来矫正视力。(选填“凸”或“凹”)(2)青少年听力受损的主要原因是佩戴耳机时声音 (填声音的特性)过大,从而导致图乙中④ (填名称)受损;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过大的声音还会导致听神经等结构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因此,青少年应从自身做起,摒弃不良的用眼用耳习惯,从而更好的保护视力和听力。【答案】(1)凹(2)响度;鼓膜【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解析】【分析】(1)光线经过凸透镜会会聚,光线经过凹透镜会发散,而近视的原因是眼球的折光系统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过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佩戴凹透镜让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2)任何物体的振动,都能使空气产生声波,耳廓收集到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入,冲击鼓膜,鼓膜的振动波沿着听小骨通过鼓室传导进入内耳,刺激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心,产生听觉。声音的特征是音色、音调、响度,佩戴耳机时声音的响度容易过大。声音响度越大时,鼓膜振动越明显,当耳机中声音响度过大时,容易导致鼓膜受损。【解答】(1)近视的原因是眼球的折光系统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过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佩戴凹透镜让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2)声音的特征是音色、音调、响度,佩戴耳机时声音的响度容易过大。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声音响度越大时,鼓膜振动越明显,当耳机中声音响度过大时,容易导致鼓膜受损。20.(2025七上·余姚开学考)看图回答问题。(1)习习在鱼缸旁看到鱼在 B 点处,他想要捞到鱼,应该瞄准 点。(2)鱼在水中看到习习的眼睛位置( )。A.比实际位置低 B.比实际位置高C.与实际位置相同 D.无法比较(3)唐代诗人储光曦在《钓鱼湾》中写到:“潭清疑水浅。”这句诗的意思是清澈的水看起来要比实际 (填“深”或“浅”),这是光的( )造成的。A.折射 B.直射 C.反射 D.散射【答案】(1)C(2)B(3)浅;A【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斜射入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空气中的角更大,不论是作为入射角还是作为折射角,导致所成的像在物体实际位置偏高的位置。【解答】(1)从水面上看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位置偏上的经光线折射形成的虚像,可知鱼的位置在更低处,即C点。(2)鱼从水里看岸上习习的眼睛,看到的也是位置偏上的经光线折射形成的虚像。故答案为:B。(3)在水面上看水底,由于光的折射,看到的是底部物体的位置偏上的经光线折射形成的虚像,所以会把水看浅。故答案为:A。21.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相同的音叉,B是粘在甲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C为一较大的平面镜,A为固定的激光笔,D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打音叉乙,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发生晃动。(1)光斑晃动说明音叉甲发生了 。(2)该实验说明音叉乙发声的 (填“能量”或“信息”)可以传递给音叉甲。若在月球上做该实验,光斑 (填“会”或“不会”)发生晃动。(3)若增加橡皮锤敲击音叉乙的力度,可看见光斑在天花板上晃动的幅度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振动(2))能量;不会(3)变大【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解答】(1) 光斑晃动说明音叉甲发生了 振动。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敲打右边的音叉乙,左边的音叉甲会随着振动,这是因为右边音叉乙振动产生的声音由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甲,引起左边音叉甲的振动而发出声音,说明音叉乙发声的能量可以传递给音叉甲。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叉甲不会发声,光斑不会晃动,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右边音叉乙产生的声音不会传递到左边的音叉甲。(3)增加橡皮锤敲击音叉乙的力度,音叉的振幅变大,可看见光斑在天花板上晃动的幅度变大;(1)振动(2)能量;不会(3)变大22.(2025八下·海曙开学考)按要求填空:(1)如图1所示,若在平面镜不动的情况下,要让激光笔射中目标,可保持激光笔的入射点不变,将其 (选填“顺”或“逆”)时针转过一定的角度;也可保持入射角不变,把激光笔向 (选填“左”或“右”)平移一段距离;(2)如图2和图3所示,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眼睛患有近视时,近视眼镜对光起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可将像的位置矫正到视网膜上。要使照相机拍摄的苹果的像小一些,应将镜头 (选填“靠近”或“远离”)苹果。【答案】(1)顺;左(2)缩小;发散;远离【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2)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本来应该成在视网膜上的像结果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就需要戴一个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加以矫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要使照相机拍摄的苹果的像小一些,发现镜头和苹果距离的变化。【解答】(1)若在平面镜不动的情况下,法线的位置不变,可保持激光笔的入射点不变,为了射到目标,需要反射角变大,故入射角需要变大,所以可以将激光笔顺时针转动时,增大入射角。保持入射角不变,则反射角不变,为了使反射光线射中目标,需要把激光笔向左移动。(2)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要使照相机拍摄的苹果的像小一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可知,物远像近像变小,故应将镜头远离苹果。(1)[1]若在平面镜不动的情况下,法线的位置不变,可保持激光笔的入射点不变,为了射到目标,需要反射角变大,故入射角需要变大,所以可以将激光笔顺时针转动时,增大入射角。[2]保持入射角不变,则反射角不变,为了使反射光线射中目标,需要把激光笔向左移动。(2)[1]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要使照相机拍摄的苹果的像小一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可知,物远像近像变小,故应将镜头远离苹果。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5道题,共38分)23.同学们学习“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可能成正比。【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实验序号 1 2 3 4入射角折射角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25°;不成正比;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增大值【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学中的两个基本现象。光的反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原介质,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另一部分光会进入第二种介质,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改变方向,这种现象称为折射。【解答】 (1)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读出来的折射角的大小为25°;(2)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不成正比。(3)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增大值;故答案为:25°;不成正比;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增大值小于入射角增大值24.(2025八下·余姚期中)在学习吉他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A 铜 60 0.76B 铜 60 0.89C 铜 60 1.02D 铜 80 0.76E 铜 1.02F 铜 100 0.76G 铜 80 1.02H 尼龙 80 1.02I 尼龙 100 0.89(1)选用编号A、D、F的琴弦进行实验,是在验证猜想 。(2)为了验证猜想三,表格中所缺数据为:长度 cm。(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答案】(1)二(2)80(3)选择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琴弦,调整它们的松紧程度不同来进行实验【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分析表中数据,唯一变量即为探究的影响因素,从而判断验证的猜想。(2)根据表中数据和控制变量法确定选择的琴弦,再确定长度。(3)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除琴弦的松紧程度外的条件均相同。【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编号A、D、F的琴弦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所以验证的是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即猜想二。(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是否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相等,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的是E和H两根琴弦,故长度应为80cm。(3)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则应控制除松紧以外的条件相同,即:选择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琴弦,调整它们的松紧程度不同来进行实验。25.小洲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1)为探究平面镜所成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洲选择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她将一支 (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另一支蜡烛所成像的位置。这种确定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2)小洲将成像的物体换成棋子后再次进行实验,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棋子,其都在玻璃板中有两个像,一个较亮、另一个较暗。如图甲所示,则较亮的像是光线经 (填“MM'”或“NN'”)面反射形成的。(3)经过改进,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洲在白纸上标记出a、b、c三点,如图乙所示;她应分别测出 (填“a、b”“b、c”或“a、c”)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比较。(4)如图所示,若小洲想要用字母模型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应最好选用____。A. B.C. D.【答案】(1)未点燃;等效替代法(2)MM'(3)a、c(4)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1)后面未点燃的蜡烛与前面的蜡烛等大,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说明像与蜡烛等大,采用了等效替代法。(2)成两个像是因为玻璃板太厚,前面两个面都成了一个像。(3)由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进行判断。(4)研究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应采用左右不对称的字母进行实验。【解答】(1)在用蜡烛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应点燃玻璃板前方的蜡烛,将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它看上去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2)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玻璃板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前面的MM'面反射的光较多,成的像较亮,后面的 NN'面反射的光较少,成的像较暗。(3)要分别测出物体和像上的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这两点应关于镜面对称,则应分别测出a、c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4)从模型上看,只有S左右不对称,而A、X、I均左右对称,所以只有S 的字母模型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答案为:D26.为了节能减排,某科学兴趣小组为学校地下球馆补充采光项目设计了方案。(1)【项目设计】为保证篮球场有充足的光照,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所示方案,该方案主要依据反射定律,使用平面镜改变光路。对反射定律的研究,老师给出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该装置将纸板倾斜放置,让光线贴着纸板 A 沿 EO方向射向镜面, (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2)【设计改进】在后续的讨论中,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图甲方案中镜面反射光线直接进入人眼会造成眩晕。因此对图甲方案进行了改进:先使用平面镜改变光路后,让光线斜射到球场顶端,再经过漫反射后照射到篮球场,如图丙所示。图丙中漫反射区域的墙面除了要求粗糙以外还应该是 的,以便能反射所有色光。(3)【设计优化】为使设计更加完善,现向同学们征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请将表格补充完整。存在问题 改进方法雨水可能通过采光井进入地下球馆 在井口安装透光玻璃环境光线较弱时,室内补光不足 增加平面镜 【答案】(1)不能;在(2)白色(3)太阳光的入射角度会随时间不断变化(合理即可);设计自动装置,使平面镜追随太阳光转动(合理即可)【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1)实验过程中法线要与平面镜垂直;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3)根据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解答】(1)若将纸板倾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2)在图丙中漫反射区域的墙面要求是粗糙的,还应该是白色墙,由于白墙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3)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太阳光的入射角度会不断变化;可以设置自动装置,使平面镜随太阳光角度变化而转动;或 晚上缺少光源;可以设置太阳光收集装置,用白天收集的太阳光晚上当作光源。27.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需要佩戴焦距不同的眼镜。为了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过程,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用带“F”字样的光源代替可视物体,光屏模拟视网膜。选用如图乙所示的2号凸透镜模拟晶状体,打开“F”光源,调节各个元件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正常眼睛的视物模型便组装完成。请回答问题:(1)模拟近视眼视物情况,选择图乙中的 (填序号)号凸透镜替代2号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2)用图丙所示的水透镜模拟近视眼矫正视力。应将水透镜置于光具座上的 (选填“A”“B”或“C”)点,缓慢调节水透镜中的水量,当水透镜形成焦距合适的 透镜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得到改善。(3)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模拟近视程度更严重的眼睛晶状体,为了改善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实验时需要用注射器 (选填“抽取”或“注入”)适量水。(4)根据上述实验,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应选择焦距 (选填“更大”或“更小”)的凸透镜来矫正,请结合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来分析选择的理由: 。【答案】(1)3(2)B;凹(3)抽取(4)更小;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其晶状体焦距更小,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故需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2)近视眼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使进入眼睛的光线发散一些后再通过晶状体,使像成在视网膜上;(3)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需要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4)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选择合适的凹透镜。【解答】 (1)近视眼是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引起的,因此应选取凸度更大的3号透镜模拟近视眼的晶状体;(2)图甲中C点在凸透镜(晶状体)和光屏(视网膜)之间,是眼睛的内部,因此模拟近视眼镜的水透镜应放置在模拟晶状体的凸透镜前的B点;由于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因此应将水透镜调节成焦距合适的凹透镜;(3)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需要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由图丙提供的信息可知,此时需要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的水;(4)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知,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其晶状体焦距更小,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故需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道题,共29分)28.(2024八下·余姚期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声速(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个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行速度有限的情况下,请你指出:在 的环境中试验更容易成功。(选填“低温空气”或“高温空气”)(2)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1s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0.5s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多少?【答案】(1)低温空气(2)427.5m【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根据图表,空气温度越低速度越低。且每降低10℃,速度减小6m/s.【解答】(1)因为温度越低声速越低,所以选择速度越低越容易超越,应该选低温空气时,故答案为:低温空气(2)20℃时,根据图表,声速为342m/s,某人的声音在左侧1s后听到回音,距离左侧为S1=v×t1=342m/s×1s/2=171m,右侧是又经过0.5s,即总共1.5s后,听到回音,距离右侧距离为 S2=v×t2 342m/s×1.5s/2=256.5m 所以山谷的宽度为S=S1+S2= 171m + 256.5m =427.5m,故答案为: 427.5m。29.(2025·浙江会考)按要求填空。(1)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1所示(图中仅标出红光和紫光光路)。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写出一条即可)。(2)图2画出了平行的紫光经凸透镜后的光路,请你在图上画出平行的红光经凸透镜后大致的光路。【答案】(1)白光由各种色光组成(2)【知识点】光的色散【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色散现象的本质解答;(2)根据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能力的强弱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图1可知,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单色光,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2)根据题意可知,白光经过玻璃棱镜后,红光偏折最小,则它与主光轴的焦距较大;紫光偏折最大,则紫光与主光轴的焦距较小,如图所示:(1)由图1可知,白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或白光经过玻璃棱镜后,各种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2)由图1可知,白光经过玻璃棱镜后,各种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因此图2中,平行的红光经凸透镜后会聚点应该在平行的紫光经凸透镜后会聚点的右边,如图所示:30.近年来,“人造眼球成像系统”开始应用于临床试验,为失明患者带来福音。“人造眼球成像系统”主要由装有摄像头的眼镜、电子设备和芯片电极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③电信号传送给芯片电极(1)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 镜。(2)摄像头中的对焦机构能调节镜头和CCD之间的距离。当配有“人造眼球成像系统”的人向远处眺望时,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 之间的距离 ,其中 CCD相当于眼球结构中的 。【答案】(1)凸透(2)减小;视网膜【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眼球成像的虚实和正倒确定透镜的种类;(2)根据凸透镜成像“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物体通过眼球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因此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2)当配有“人造眼球成像系统”的人向远处眺望,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像距减小且像变小,因此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将减小,其中CCD相当于眼球结构中的视网膜。31.(2025八下·宁波期中)小敏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1)如图1 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2)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若仍使烛焰的像位于光屏中央,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则光屏应 (填“向上”或“向下”)移动。(3)在上述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 如图2所示, 则该透镜两倍焦距2f L(选填“>“ <”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 (用L0,L表示)【答案】(1)缩小(2)向上(3)>;【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物距和像距交换后仍能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但像的性质发生改变。(2)像向上移,要让像回到光屏中央,也可通过将蜡烛向上或将凸透镜向下移。(3)根据(1)中规律确定B的位置,从而计算AB间的距离。【解答】(1)图中A处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由光路可逆可知,将物距和像距大小交换一下,也能成清晰的像,可知在B处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像仍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上移动。(3)图中A处物距小于像距,此时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可知af>L。图中物距为L,像距为,由(1)可知,B点物距等于,像距等于L,可知AB间的距离为。32.(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为某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1)小科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 (选填“越大"“越小”或“保持不变”);(2)通过查阅资料,小科同学了解到在空气中“温度越低,声速越小”,为了验证这一规律,她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用冰块冷却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将____;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3)小科继续验证声速与气体内部压强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在甲、乙之间加压,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压强增大而____;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4)若在某次实验中,小科将铜铃放置在甲、乙之间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通过测量已知S1=20cm,S2=86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2.000,则此时声速为多少m/s 【答案】(1)不变(2)A(3)A(4)△t=-=2×10-3s-=2×10-3sv=330m/s【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物理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物体在一秒钟之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字母Hz。人的耳朵可以听到20~20000Hz的声音,最敏感是200~800Hz之间的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例外如:软木 500m/s,小于煤油(25℃)、蒸馏水(25℃)等),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物理中,音调指乐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强弱,音色指声音的特色,要区分开【解答】(1) 小科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不变,因为甲乙之间的距离差不变,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变,所以时间差也不变;(2)通过查阅资料,小科同学了解到在空气中“温度越低,声速越小”,为了验证这一规律,她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用冰块冷却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将增大,因为距离的变化量相同,速度变小,所以时间间隔变大;(3) 小科继续验证声速与气体内部压强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在甲、乙之间加压,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压强增大而变大;(4)△t=-=2×10-3s-=2×10-3sv=330m/s故答案为:(1)不变(2)A(3)A(4)330m/s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章末检测 基础巩固卷(学生版).docx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章末检测 基础巩固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