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章末检测 拔高竞优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章末检测 拔高竞优卷

资源简介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章末检测 拔高竞优卷
一、选择题
1.(2021八下·慈溪月考)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  )
A.心灵感应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盲人阅读盲文的途径。
【解答】皮肤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而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因此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025八上·海曙开学考) 如图,水平地面上竖立一平面镜MN,人直立在平面镜前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已知此时他看不见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  )
①将脚抬起一些;②让自己蹲下一些;③让自己后退一些;④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解答】
从A点的光线射到平面镜最上端,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光线没有进入人的眼睛,而是在人眼的下方,所以看不见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他应该向下蹲一点或将平面镜的位置向上移一点。若将脚向上抬起一点,脚的位置太高,反射角小,反而更看不见像,同理,让自己向后退,视角变小,也同样看不见。综上,②④可以帮助他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故答案为:C。
3.(2025八下·宁波期中)学生近视后可采用角膜塑形镜(俗称OK 镜)进行矫正,矫正原理如下图所示。通过OK 镜矫正前后,人眼折光系统的焦距变化正确的是()
A.焦距减小 B.焦距先减小后增大
C.焦距增大 D.焦距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
【解析】【分析】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者眼球的而前后径过长,使得呈现在视网膜的前面;
【解答】 通过OK 镜矫正前后, 像呈现在视网膜上面,说明焦距变大了;
故答案为:C
4.(2025八下·江北期末)在科学课上,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们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不同条件下像的形成。判断物体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观察到的是实像,观察不到的是虚像
B.光屏上所成的不清晰的像是虚像,清晰的像是实像
C.不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虚像,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实像
D.和物体相比,放大的是虚像,缩小的是实像
【答案】C
【知识点】实像与虚像
【解析】【分析】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实像和虚像都能被我们观察到,故A错误;
BC.能在光屏上成的肯定是实像,不能在光屏上成的是虚像,故B错误,C正确;
D.虚像可以是等大的,缩小的和放大的,故D错误。
故选C。
5.(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图中①是听小骨,②是耳蜗,③是听神经,④是鼓膜。
【解答】 A.①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故A错误;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故B正确;
C.③是听神经,传导神经冲动,咽鼓管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故C错误;
D.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故D错误。
故选B。
6.在音乐会上,一男高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一女低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性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相同时间内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一男高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他的声音大(响度大),声音的振幅大;他的音调高,振动频率高。一女低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她的声音小(响度小),声音的振幅小;她的音调低,振动频率低,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下列关于不可见光应用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
A.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红外线控制电视
B.红外夜视仪能感应红外线
C.验钞机验钞时发出的紫光就是紫外线
D.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健康,过量则有害
【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红外线的应用: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能被遥控设备利用,像电视机遥控器就是通过发出红外线来控制电视 。同时,红外夜视仪依靠感应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来工作,因为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 。
(2)紫外线的特点与应用:紫外线是不可见光,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特性来验钞,但验钞机发出的紫光不是紫外线,紫外线是不可见的,我们看到的紫光是可见光,只是验钞机工作时伴随紫光出现 ;另外,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对健康有益,但过量照射会损伤皮肤和眼睛等,有害健康 。
【解答】:A、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红外线控制电视,故A正确;
B、红外夜视仪能感应红外线,故B正确;
C、验钞机验钞时发出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紫光时可见光,故C错误;
D、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健康,过量则有害,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8.如图所示为一条盘山公路,当汽车在AB 路段行驶时,看不到BC 路段的情况,为了看清 BC 路段的情况,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折射原理,在A 处装凹透镜
B.利用反射原理,在B 处装凸面镜
C.利用反射原理,在B 处装凹面镜
D.利用折射原理,在C 处装凹透镜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
【解析】【分析】凸面镜能发散光线扩宽司机的观察范围,且能通过光的反射原理改变光的方向,从而使在AB段行驶的司机看到BC段的路况。
【解答】凸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BC 路段上的物体反射出的光,射到凸面镜上,经过凸面镜的反射射向AB 路段,从而使人在AB 路段上能够看清楚BC 路段的情况,且凸面镜能扩大视野范围。
故答案为:B。
9.(2025八下·浙江期中)“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太小
B.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C.超声波无法传入人耳
D.超声波的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超出人耳可听范围。常用于医学影像、清洗、焊接等领域。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同样超出人耳可听范围。常见于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等。人耳的频率范围在20赫兹-20000赫兹之间;
【解答】“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超声波是指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故答案为:D
10.如图所示,甲、乙为两种反射类型的模式图,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如图甲所示
B.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如图乙所示
D.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不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当物质表面粗糙时,光照射到上边会向各个方向发生反射,这就是漫反射现象,漫反射的每条光线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黑板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解答】AB、因为新黑板表面粗糙不平,光线射到新黑板上发生漫反射,如乙所示,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清黑板上的字,反射每条光线仍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B正确;
CD、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光线射到旧黑板上发生镜面反射,如甲所示,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11.铁路部门推出“静音车厢”服务。在静音车厢内语音播报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40%,旅客也需要遵守不得大声喧哗、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等“静音”约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音车厢不能有声源振动
B.广播音量调小可以降低音调
C.肆意外放的手机声音对他人属于噪声
D.静音车厢主要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答案】C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方式: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能听到语音播报,说明有声源振动,故A错误;
B、广播音量调小属于降低音量,即减小响度,B错误;
C、 肆意外放的手机声音对他人造成影响,属于噪声,故C正确;
D、不得大声喧哗、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2.如图所示,若要使激光笔发出的激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射中墙上的目标,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
A.激光笔向右平移远离墙壁 B.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角
C.平面镜水平向下移动 D.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据此结合光的反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过入射点垂直于平面镜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反射光线能射中墙上的目标。
故答案为:C。
13.(2024七下·萧山月考)桂花是杭州市市花,桂花的一种一一银桂,阳光下银桂花瓣呈白色的原因是(  )
A.花瓣发出了白色的光 B.花瓣反射了所有色光
C.花瓣吸收了所有色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时呈白色,而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阳光下银桂花瓣呈白色的原因是银桂花瓣反射了所有色光形成的,也就是反射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所有色光造成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2024七下·椒江期末)如图表示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的色散实验,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红外线和紫外线所在区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红光
C.①区域的光具有热效应
D.②区域的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答案】B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A.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判断;
B.根据图片分析三棱镜对光线偏折能力的强弱即可;
CD.红光以外为红外线,紫光以外为紫外线,结合二者的特点和应用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即太阳光为复色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大于红光,故B错误符合题意;
C.①区域在红光以外,应该是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②区域在紫光以外,应该是紫外线,肉眼看不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同学们用盛水的气球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 甲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他们将水球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小的亮点,估测亮点到水球侧端的距离d。正常水球做实验时,d约为 8cm;把水球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d 为13cm;把水球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 d 为5cm 。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睛,实验可得远视眼睛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睛,实验可得近视眼睛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睛,实验可得远视眼睛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睛,实验可得近视眼睛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人眼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凸度来实像看清楚远近不同的物体,本题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解答。
【解答】凸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作焦距,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短;凸度越小,焦距越长。图乙中的焦距d=13 cm,大于8cm,说明这时水球的凸度比正常水球小,相当于晶状体偏薄,模拟的是远视眼睛。图丙中的焦距d=5cm,小于8cm,说明这时水球的凸度比正常水球大,相当于晶状体偏厚,模拟的是近视眼睛。故A 正确。
二、填空题
16. 如图所示,某房间水平地面上有一点光源S,地面上放有一边长为L且不透光的正方体物块,物块与点光源S 的水平距离为 L,并且正好挡住了房间内某同学的视线。该同学只好通过安装在天花板上的平面镜来观察光源的像,则平面镜离地面的高度不得低于   。
【答案】3/2L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连接S与立方体的左顶点并延长。根据反射定律,则过立方体的右顶点作斜率相同方向相反的线与刚才的线相交,因为立方体边长为L,S点距立方体长也为L,然后利用几何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连接S与正方体的左顶点并延长,连接该同学的眼睛所在位置与正方体的右顶点并延长,交平面镜于一点O,正方体物块的边长为L,SE=L,已知△SEC、SOA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SOB 也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由OA⊥SB,可得SA=AB,AE= L,则 H=OA=
17.置身于油菜花田可以闻到芳香的气味,但时间久了就感觉不到了,这是因为嗅觉的   (填“适应性”或“差异性”)。当人感冒时,面对可口的饭菜会因闻不到香味而没有胃口,这说明   。
【答案】适应性;嗅觉对珠觉有影响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 (1)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 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2) 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这就是味觉。
【解答】(1)置身于油菜花田可以闻到芳香的气味,但时间久了就感觉不到了,这是因为嗅觉的适应性)。
(2)当人感冒时,面对可口的饭菜会因闻不到香味而没有胃口,这说明嗅觉对味觉有影响。
18.(2025·拱墅模拟)如图甲所示是装在高处的广告投影灯,可在地面上投射出广告图标,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
(1)人们看到的广告图标是广告片通过凸透镜在地面上成的   (选填“虚像”或“实像”)。
(2)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
(3)要使地面上的广告图标变得更大,可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1)实像
(2)漫
(3)适当减小广告片与凸透镜距离并适当增加投影灯到地面距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时,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地面相当于光屏,广告图标能呈现在地面上,说明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是实像。
(2)光的反射类型:镜面反射是指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漫反射是指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不同方向。
(3)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变大。要使地面上的广告图标(像)变大,应适当减小广告片(物)与凸透镜距离(物距 ),同时适当增加投影灯到地面距离(像距 ) 。
【解答】(1)广告图标能呈现在地面上,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是实像。
(2)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广告图标,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3)要使像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应适当减小广告片与凸透镜距离(减小物距 ),并适当增加投影灯到地面距离(增大像距 ) 。
19. 2024年9月18日安徽肥东发生4.7级地震,江苏多地有震感,地震监测站利用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监测到地震的信息,并通过电视、手机提前向大家发出预警,该波   在真空中传播;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最快,约6km/s,破坏性最弱,横波传播速度约为3 km/s,破坏性较强,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是造成建筑物强烈损坏的主要因素。如图,若震源距监测点60 km,距离受灾群众 90 km,纵波到达监测点后,地震局立即发出预警,提醒群众做好抵御横波和面波的准备,忽略信号的传播时间,可供群众应急准备的时间约为   s。
【答案】次声波;不能;20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次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根据速度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解答】(1)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次声波,次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若震源距监测点60 km,距离受灾群众90 km,地震发生后,地震局监测点能够接收到纵波的时间约为
纵波到达监测点后,地震局立即发出预警,忽略信号的传播时间,
则受灾群众从收到预警到横波到达,可供应急准备的时间约为
20.(2025八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 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 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像(填“虚”或“实”);
(2)A点与水面相距2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入射光线不变,光斑B向左移动,说明水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答案】(1)虚
(2)4
(3)上升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 (1)(2)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
(3)根据光路图,利用数学方法可得出当光斑移动时水位的变化。
【解答】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故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中的像物等距可知,A点与水面相距2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2m+2m=4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则说明水位上升了。
21.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我们通常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一种光学元件来研究此现象,如图甲所示,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   。实验中,位于光屏   (填“a处上方”或“b处下方”)的光能使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如图乙所示,一束紫光沿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 和 OC 分别是紫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为   。如果一束红光也沿AO 斜射向玻璃,则红光的折射光线与 OC比较更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答案】三棱镜;a处上方;30°;远离
【知识点】光的色散;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
(2)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分别指对应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先求出入射角的大小,然后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再根据折射角等于180°减去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和反射角。根据甲图可知紫光比红光的折射能力强,故乙图中紫光的折射角小。
【解答】题图甲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三棱镜;根据题图甲可知,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则a处上方为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能使温度计的示数明显升高。题图乙中,因为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NOB=∠AON=60°,因为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相互垂直,所以∠BOC=90°,则折射角 ,根据三棱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可知,当红光和紫光沿同一光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红光比紫光偏折的角度更小,即红光的折射光线与OC 比较更靠近原来的传播方向,也就是更远离法线。
22.(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行车过程中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如图所示的一种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司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就可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若抬头显示器水平放置在汽车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度数为   ;某驾驶员发现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过高,不便观察,这时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挡风玻璃;司机在挡风玻璃上看到的数字“6”,在显示器屏幕上图形是   。
【答案】反射;45°;靠近;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没有关系;平面镜成像时,成像物体越亮,环境越暗,物体成像越清晰。
【解答】 (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原理可知,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成虚像;
(2)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度;
(3)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司机在挡风玻璃上看到的数字6与其在显示器屏幕上的数字是对称的,为。
三、实验与探究题
23.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____。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答案】(1)A;B;D
(2)声音的响度 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 1: 放大实验现象(或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等知识分析判断;
(2)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此时两个小筒的距离逐渐增大,由此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3)在实验一中,借助乒乓球的跳动可以间接感知到发声的橡皮膜在振动;在实验二中,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小,据此分析它的作用。
【解答】(1)声音能够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两个筒没有接触,中间只有空气,因此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故选ABD;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一:放大了实验现象。
24.(2025八下·鄞州期中)小科在光学学习中,对色彩斑斓的光学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熟练掌握物、像联动,并用其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巨大意义,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如图甲,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如图乙,平行光线经过该透镜后将会被   (填“发散”或“会聚”);
(3)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有:一个凸透镜、光屏、高度为5cm的发光体以及焦距为10cm不变的凸透镜等器材进行了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表中所示。(f=10cm)
物距 u/ cm 14 15 16 17 18 19
像的高度 h/cm 12.5 10.0 8.3 7.1 6.3 5.6
①上述结果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②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投影灯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设计的,其内部结构如图丙所示。丙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50mm,则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范围应为   ;温州百优教育
③实验小组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放置在图丁所示位置,向左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了清晰的像,他又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其它要素不变,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他认为此现象与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光屏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答案】(1)便于观察像的位置和大小
(2)发散
(3)投影仪;50mm-100mm;近视眼;靠近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玻璃板透明,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透过光看到后面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大小。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根据透镜形状判断对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凹透镜使光线发散。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投影仪投影片到凸透镜距离(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变强,像距变小,类似近视眼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强)。
【解答】(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平面镜只能反射光成像,无法确定像的位置。而玻璃板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透光,能看到玻璃板后面代替像的物体,所以便于观察像的位置和大小。
(2)观察图乙,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平行光线经过该透镜后将会被发散。
(3)①分析表格数据,物距在14cm - 19cm,凸透镜焦距f = 10cm,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是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②已知凸透镜焦距f=50mm,投影仪是利用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像,所以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范围应为50mm - 100mm。
③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换成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变强,像会提前会聚,这和近视眼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方)相似。为使光屏上像恢复清晰,像距要变小,所以可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25.下图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 沿 EO 射向平面镜上O 点,观察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多次改变光束入射角度,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 15° 30° 45° 60° 75°
反射角 15° 30° 45° 60° 75°
①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   (填序号);
A.得出普遍的规律 B.减小误差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2)如果让光线逆着 FO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3)在图乙中,将纸板 B沿 PQ 剪开,把纸板 B的上部分沿 NP 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 B 上观察到下部分有反射光线,上部分   (填“有”或“无”)反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答案】(1)A;等于
(2)可逆的
(3)无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①实验中为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普遍规律,需多次改变入射角进行实验;
②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判断纸板向后折时是否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解答】(1)①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的规律;
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将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纸板B的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6.(2025·嘉兴模拟)甲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乙图是用蜡烛和烧瓶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甲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填字母)。
A.从玻璃板后观察蜡烛
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
C.A与B都需要
(2)实验乙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   实像(填像的性质)。
(3)实验中,不改变蜡烛的位置,把甲中M玻璃板和乙中烧瓶分别都竖直向上移,则甲和乙所成的像的位置如何变化?答:   。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
(2)放大
(3)甲成像位置不变,乙成像位置向上移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所成的是像是虚像的特点,应在物体一侧观察;
(2)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3)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凸透镜竖直向上移成像会上移。
【解答】(1)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过关系,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看到蜡烛的像,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由图乙图知道,u<v,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知道,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实像。
(3)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若实验中竖直向上移动玻璃板,则像的位置不改变;根据过光心的位置光的传播方向不变知道,凸透镜竖直向上移光屏上的像会上移。
(1)[1]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过关系,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看到蜡烛的像,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由图乙图知道,u<v,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知道,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实像。
(3)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若实验中竖直向上移动玻璃板,则像的位置不改变;根据过光心的位置光的传播方向不变知道,凸透镜竖直向上移光屏上的像会上移。
27.小明同学研究了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并记录了实验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音名   中央
唱名(C调)  
频率/赫兹   264 297 330 352 396 440 (1) 528
弦长   (2)
(1)由上表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随弦长的变长而   (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2)请你根据记录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并估算出他有意留出的空格(1)(2)中应该填写的数据:①   ;②   
(3)小明选用以上琴弦和两个一次性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如果用“土电话”时,另外一个同学用手提住琴弦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   (填“仍然能”或“不能”)听到声音,这是由于   ;在使用“土电话”时,琴弦   (填“松弛”或“拉紧”)时听到的声音音调更高。
【答案】(1)变小
(2)495;
(3)不能;琴弦无法振动;拉紧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琴弦振动的快慢与琴弦长度有关,琴弦越长振动越慢,琴弦越短,振动越快;音调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分析表格中频率和弦长两行数据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近似成反比。据此解答。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听不到声说明不振动了;声在松弛的琴弦中传播,能量损失很快,传不了多远。
【解答】(1)观察“频率”以及“弦长”的数据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其发音的频率随弦长变长而变小。
(2)分析表格中频率和弦长两行数据可知,频率与弦长乘积为
即频率与弦长乘积大小不变,由此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近似成反比。对于中央C和A有
故弦长一行第6格的数值为
对于中央C和B有
频率一行第7格的数值为
(3)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用“土电话”时,当琴弦上的某一部分被提住后,则琴弦不会发生振动,所以听的一方不能听到声音;在使用“土电话”时,琴弦越紧,传播声音的效果要好一些,听到的声音效果要更好。
四、综合题
28.(2024八下·宁海期中)
(1)甲图中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水平射向竖直放置的凸透镜,请画出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凸透镜的折射光线。
(2)如图乙所示,S 为发光点,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 S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像 S' 的位置,并画出由 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 P 点的光线。
【答案】(1)
(2)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的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度数,可求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度数,据此画出入射光线;然后再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折射光线。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像点S',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可以由像点和P点确定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从而画出反射光线,并确定反射点,最后由发光点和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
【解答】(1)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据此在法线上侧画出入射光线;
又知反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可知折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
(2)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S'P点交平面镜于点O,沿OP画出反射光线,连接SO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9.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进行了如下实验:安排小明在一根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击,让小华在铁管的另一端仔细听(已知在当天的气温条件下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米/秒,在水中为1500米/秒,在空气中为300米/秒)。
(1)若敲击后小华只听到一次声音,则他得出结论: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他的结论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2)小张通过翻阅资料查出,人耳区分出两种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若只需对实验进行略微改动就能听见3次声音,则他的改进措施是   。
(3)若要让小华区分出声音是从水中还是在空气中传播过来的,则铁管的长度至少应为米。
【答案】(1)错误
(2)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铁管做实验
(3)37.5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2)人耳朵区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3)根据公式,利用t气-t水=Δt列出方程即可。
【解答】(1)人耳朵区分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所以敲击后小华只听见一次声音,是由于声音通过不同介质的传播时间差小于0.1s导致的,故人耳朵不能区分,所以该观点是错误的;
(2)若想人能听到3次声音,即必须使得水管足够长,即声音通过水、铁管和空气的传播时间间隔大于0.1s即可;
(3)假设铁管的长度是s米,
由题意知,t气-t水=Δt,即:
-=0.1s,
解得:s=37.5m。
30.(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MN所成的像是,。现让平面镜MN绕过O点并垂直于纸面的轴沿图中箭头方向转过30°。
(1)此时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到原来的   倍。
(2)在上述过程中像点运动轨迹的形状为______(填字母)。
A.直线
B.圆弧
C.是曲线,但不一定是圆弧
(3)由分析可知,上述过程中,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长度的   倍。
【答案】(1)
(2)B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由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30°角,可知反射光与入射光夹角为60°.则可得出ΔASO为直角三角形,然后可求得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答题,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根据弧长的计算公式可求得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SS'长度的倍数。
【解答】(1)
把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30°,则镜面与SO的夹角为60°,为平面镜的位置,为平面镜旋转后的像,如图为直角三角形,,所以;为直角三角形,,;,则此时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到原来的倍。
(2)使MN绕过O点并垂直于纸面的轴沿图中箭头方向转过30°,以平面镜为参照物,S以O点为圆心做圆周运动,S运动的轨迹为圆弧,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S的像的运动轨迹也是一段圆弧即。
(3)像点运动轨迹的形状为圆弧,半径为OS,圆心角为60°,像点运动的路程
如图,为等边三角形,,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长度的倍。
(1)把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30°,则镜面与SO的夹角为60°,为平面镜的位置,为平面镜旋转后的像,如图为直角三角形,,所以;为直角三角形,,;,则此时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到原来的倍。
(2)使MN绕过O点并垂直于纸面的轴沿图中箭头方向转过30°,以平面镜为参照物,S以O点为圆心做圆周运动,S运动的轨迹为圆弧,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S的像的运动轨迹也是一段圆弧即。
(3)像点运动轨迹的形状为圆弧,半径为OS,圆心角为60°,像点运动的路程
如图,为等边三角形,,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长度的倍。
31. 下课铃响了,你匆匆地跳出教室,直奔食堂.你看到了饭菜的颜色,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
(1)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是因为光线经过[4]    的折射,像成在[7]    上,并最终形成了视觉.
(2)你能够听到下课铃声,是因为声波引起[11]    的振动,刺激了[9]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并最终产生了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    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    形成的.
【答案】(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1)饭菜反射的光线经过4晶状体的折射作用,落到7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7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2)铃声通过外耳道传到11,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9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 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故答案为:(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分析】图中的1睫状体,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半规管,9耳蜗,10鼓室,11鼓膜.
32. 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潜艇的“耳目”一声呐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30 kHz,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
(2)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
(3)如图所示是一艘静止军舰上的声呐装置的显示器所显示出声波信号发出与接收的情况,图中P1、P2是声呐发出的信号,n1、n2分别是P1、P2被不明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从图中可知,显示器接到不明物体反射回来的音调是   (填“变低”“变高”或“不变”)的。
(4)如果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1. 0 s,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 1500 m/s。求:
①信号P1遇到不明物体时,该物体到军舰的距离。
②不明物体运动的速度。
【答案】(1)10-20 kHz
(2)月球上是真空的,而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变高
(4)①
s=vt=1500 m/s×12 s=18000 m.

s'=vt'=1500 m/s×0. 05 s=75 m.
v'= =78. 9 m/s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2)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无法使用声呐。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①由题意可知,P1、P2的时间间隔为1.0秒,根据图所示P1、P2的间隔的刻度值,即可求出图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以及P1、n1和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可以求出P1、n1和P2、n2之间的时间,即超声波由发出到接收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可以求出超声波前后两次从测速仪汽车所用的时间,结合声速,进而可以求出该物体到军舰的距离。
② 信号P1遇到不明物体时,该物体到军舰的距离减去信号P2遇到不明物体时,该物体到军舰的距离即为不明物体移动的距离,求出不明物体移动这段距离的时间,然后即可求得不明物体的速度。
【解答】(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这种声呐发出的声波在10~30kHz之间,其中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10~20kHz。
(2)由于真空不能传声,在月球附近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不能用声呐测月球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显示器接到不明物体反射回来的音调是变高的。
1 / 1【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章末检测 拔高竞优卷
一、选择题
1.(2021八下·慈溪月考)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  )
A.心灵感应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2.(2025八上·海曙开学考) 如图,水平地面上竖立一平面镜MN,人直立在平面镜前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已知此时他看不见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  )
①将脚抬起一些;②让自己蹲下一些;③让自己后退一些;④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2025八下·宁波期中)学生近视后可采用角膜塑形镜(俗称OK 镜)进行矫正,矫正原理如下图所示。通过OK 镜矫正前后,人眼折光系统的焦距变化正确的是()
A.焦距减小 B.焦距先减小后增大
C.焦距增大 D.焦距先增大后减小
4.(2025八下·江北期末)在科学课上,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们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不同条件下像的形成。判断物体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观察到的是实像,观察不到的是虚像
B.光屏上所成的不清晰的像是虚像,清晰的像是实像
C.不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虚像,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实像
D.和物体相比,放大的是虚像,缩小的是实像
5.(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6.在音乐会上,一男高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一女低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性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
A. B.
C. D.
7.下列关于不可见光应用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
A.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红外线控制电视
B.红外夜视仪能感应红外线
C.验钞机验钞时发出的紫光就是紫外线
D.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健康,过量则有害
8.如图所示为一条盘山公路,当汽车在AB 路段行驶时,看不到BC 路段的情况,为了看清 BC 路段的情况,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折射原理,在A 处装凹透镜
B.利用反射原理,在B 处装凸面镜
C.利用反射原理,在B 处装凹面镜
D.利用折射原理,在C 处装凹透镜
9.(2025八下·浙江期中)“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太小
B.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C.超声波无法传入人耳
D.超声波的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10.如图所示,甲、乙为两种反射类型的模式图,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如图甲所示
B.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如图乙所示
D.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不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1.铁路部门推出“静音车厢”服务。在静音车厢内语音播报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40%,旅客也需要遵守不得大声喧哗、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等“静音”约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音车厢不能有声源振动
B.广播音量调小可以降低音调
C.肆意外放的手机声音对他人属于噪声
D.静音车厢主要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12.如图所示,若要使激光笔发出的激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射中墙上的目标,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
A.激光笔向右平移远离墙壁 B.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角
C.平面镜水平向下移动 D.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
13.(2024七下·萧山月考)桂花是杭州市市花,桂花的一种一一银桂,阳光下银桂花瓣呈白色的原因是(  )
A.花瓣发出了白色的光 B.花瓣反射了所有色光
C.花瓣吸收了所有色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4.(2024七下·椒江期末)如图表示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的色散实验,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红外线和紫外线所在区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红光
C.①区域的光具有热效应
D.②区域的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15.同学们用盛水的气球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 甲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他们将水球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小的亮点,估测亮点到水球侧端的距离d。正常水球做实验时,d约为 8cm;把水球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d 为13cm;把水球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 d 为5cm 。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睛,实验可得远视眼睛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睛,实验可得近视眼睛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睛,实验可得远视眼睛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睛,实验可得近视眼睛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二、填空题
16. 如图所示,某房间水平地面上有一点光源S,地面上放有一边长为L且不透光的正方体物块,物块与点光源S 的水平距离为 L,并且正好挡住了房间内某同学的视线。该同学只好通过安装在天花板上的平面镜来观察光源的像,则平面镜离地面的高度不得低于   。
17.置身于油菜花田可以闻到芳香的气味,但时间久了就感觉不到了,这是因为嗅觉的   (填“适应性”或“差异性”)。当人感冒时,面对可口的饭菜会因闻不到香味而没有胃口,这说明   。
18.(2025·拱墅模拟)如图甲所示是装在高处的广告投影灯,可在地面上投射出广告图标,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
(1)人们看到的广告图标是广告片通过凸透镜在地面上成的   (选填“虚像”或“实像”)。
(2)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
(3)要使地面上的广告图标变得更大,可进行的操作是   。
19. 2024年9月18日安徽肥东发生4.7级地震,江苏多地有震感,地震监测站利用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监测到地震的信息,并通过电视、手机提前向大家发出预警,该波   在真空中传播;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最快,约6km/s,破坏性最弱,横波传播速度约为3 km/s,破坏性较强,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是造成建筑物强烈损坏的主要因素。如图,若震源距监测点60 km,距离受灾群众 90 km,纵波到达监测点后,地震局立即发出预警,提醒群众做好抵御横波和面波的准备,忽略信号的传播时间,可供群众应急准备的时间约为   s。
20.(2025八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 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 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像(填“虚”或“实”);
(2)A点与水面相距2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入射光线不变,光斑B向左移动,说明水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21.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我们通常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一种光学元件来研究此现象,如图甲所示,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   。实验中,位于光屏   (填“a处上方”或“b处下方”)的光能使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如图乙所示,一束紫光沿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 和 OC 分别是紫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为   。如果一束红光也沿AO 斜射向玻璃,则红光的折射光线与 OC比较更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22.(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行车过程中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如图所示的一种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司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就可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若抬头显示器水平放置在汽车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度数为   ;某驾驶员发现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过高,不便观察,这时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挡风玻璃;司机在挡风玻璃上看到的数字“6”,在显示器屏幕上图形是   。
三、实验与探究题
23.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____。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24.(2025八下·鄞州期中)小科在光学学习中,对色彩斑斓的光学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熟练掌握物、像联动,并用其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巨大意义,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如图甲,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如图乙,平行光线经过该透镜后将会被   (填“发散”或“会聚”);
(3)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有:一个凸透镜、光屏、高度为5cm的发光体以及焦距为10cm不变的凸透镜等器材进行了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表中所示。(f=10cm)
物距 u/ cm 14 15 16 17 18 19
像的高度 h/cm 12.5 10.0 8.3 7.1 6.3 5.6
①上述结果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②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投影灯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设计的,其内部结构如图丙所示。丙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50mm,则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范围应为   ;温州百优教育
③实验小组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放置在图丁所示位置,向左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了清晰的像,他又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其它要素不变,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他认为此现象与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光屏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25.下图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 沿 EO 射向平面镜上O 点,观察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多次改变光束入射角度,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 15° 30° 45° 60° 75°
反射角 15° 30° 45° 60° 75°
①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   (填序号);
A.得出普遍的规律 B.减小误差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2)如果让光线逆着 FO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3)在图乙中,将纸板 B沿 PQ 剪开,把纸板 B的上部分沿 NP 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 B 上观察到下部分有反射光线,上部分   (填“有”或“无”)反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6.(2025·嘉兴模拟)甲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乙图是用蜡烛和烧瓶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甲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填字母)。
A.从玻璃板后观察蜡烛
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
C.A与B都需要
(2)实验乙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   实像(填像的性质)。
(3)实验中,不改变蜡烛的位置,把甲中M玻璃板和乙中烧瓶分别都竖直向上移,则甲和乙所成的像的位置如何变化?答:   。
27.小明同学研究了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并记录了实验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音名   中央
唱名(C调)  
频率/赫兹   264 297 330 352 396 440 (1) 528
弦长   (2)
(1)由上表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随弦长的变长而   (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2)请你根据记录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并估算出他有意留出的空格(1)(2)中应该填写的数据:①   ;②   
(3)小明选用以上琴弦和两个一次性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如果用“土电话”时,另外一个同学用手提住琴弦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   (填“仍然能”或“不能”)听到声音,这是由于   ;在使用“土电话”时,琴弦   (填“松弛”或“拉紧”)时听到的声音音调更高。
四、综合题
28.(2024八下·宁海期中)
(1)甲图中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水平射向竖直放置的凸透镜,请画出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凸透镜的折射光线。
(2)如图乙所示,S 为发光点,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 S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像 S' 的位置,并画出由 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 P 点的光线。
29.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进行了如下实验:安排小明在一根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击,让小华在铁管的另一端仔细听(已知在当天的气温条件下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米/秒,在水中为1500米/秒,在空气中为300米/秒)。
(1)若敲击后小华只听到一次声音,则他得出结论: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他的结论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2)小张通过翻阅资料查出,人耳区分出两种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若只需对实验进行略微改动就能听见3次声音,则他的改进措施是   。
(3)若要让小华区分出声音是从水中还是在空气中传播过来的,则铁管的长度至少应为米。
30.(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MN所成的像是,。现让平面镜MN绕过O点并垂直于纸面的轴沿图中箭头方向转过30°。
(1)此时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到原来的   倍。
(2)在上述过程中像点运动轨迹的形状为______(填字母)。
A.直线
B.圆弧
C.是曲线,但不一定是圆弧
(3)由分析可知,上述过程中,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长度的   倍。
31. 下课铃响了,你匆匆地跳出教室,直奔食堂.你看到了饭菜的颜色,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
(1)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是因为光线经过[4]    的折射,像成在[7]    上,并最终形成了视觉.
(2)你能够听到下课铃声,是因为声波引起[11]    的振动,刺激了[9]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并最终产生了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    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    形成的.
32. 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潜艇的“耳目”一声呐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30 kHz,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
(2)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
(3)如图所示是一艘静止军舰上的声呐装置的显示器所显示出声波信号发出与接收的情况,图中P1、P2是声呐发出的信号,n1、n2分别是P1、P2被不明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从图中可知,显示器接到不明物体反射回来的音调是   (填“变低”“变高”或“不变”)的。
(4)如果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1. 0 s,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 1500 m/s。求:
①信号P1遇到不明物体时,该物体到军舰的距离。
②不明物体运动的速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盲人阅读盲文的途径。
【解答】皮肤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而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因此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解答】
从A点的光线射到平面镜最上端,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光线没有进入人的眼睛,而是在人眼的下方,所以看不见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他应该向下蹲一点或将平面镜的位置向上移一点。若将脚向上抬起一点,脚的位置太高,反射角小,反而更看不见像,同理,让自己向后退,视角变小,也同样看不见。综上,②④可以帮助他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
【解析】【分析】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者眼球的而前后径过长,使得呈现在视网膜的前面;
【解答】 通过OK 镜矫正前后, 像呈现在视网膜上面,说明焦距变大了;
故答案为:C
4.【答案】C
【知识点】实像与虚像
【解析】【分析】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实像和虚像都能被我们观察到,故A错误;
BC.能在光屏上成的肯定是实像,不能在光屏上成的是虚像,故B错误,C正确;
D.虚像可以是等大的,缩小的和放大的,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图中①是听小骨,②是耳蜗,③是听神经,④是鼓膜。
【解答】 A.①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故A错误;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故B正确;
C.③是听神经,传导神经冲动,咽鼓管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故C错误;
D.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相同时间内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一男高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他的声音大(响度大),声音的振幅大;他的音调高,振动频率高。一女低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她的声音小(响度小),声音的振幅小;她的音调低,振动频率低,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红外线的应用: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能被遥控设备利用,像电视机遥控器就是通过发出红外线来控制电视 。同时,红外夜视仪依靠感应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来工作,因为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 。
(2)紫外线的特点与应用:紫外线是不可见光,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特性来验钞,但验钞机发出的紫光不是紫外线,紫外线是不可见的,我们看到的紫光是可见光,只是验钞机工作时伴随紫光出现 ;另外,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对健康有益,但过量照射会损伤皮肤和眼睛等,有害健康 。
【解答】:A、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红外线控制电视,故A正确;
B、红外夜视仪能感应红外线,故B正确;
C、验钞机验钞时发出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紫光时可见光,故C错误;
D、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健康,过量则有害,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
【解析】【分析】凸面镜能发散光线扩宽司机的观察范围,且能通过光的反射原理改变光的方向,从而使在AB段行驶的司机看到BC段的路况。
【解答】凸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BC 路段上的物体反射出的光,射到凸面镜上,经过凸面镜的反射射向AB 路段,从而使人在AB 路段上能够看清楚BC 路段的情况,且凸面镜能扩大视野范围。
故答案为:B。
9.【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超出人耳可听范围。常用于医学影像、清洗、焊接等领域。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同样超出人耳可听范围。常见于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等。人耳的频率范围在20赫兹-20000赫兹之间;
【解答】“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超声波是指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当物质表面粗糙时,光照射到上边会向各个方向发生反射,这就是漫反射现象,漫反射的每条光线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黑板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解答】AB、因为新黑板表面粗糙不平,光线射到新黑板上发生漫反射,如乙所示,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清黑板上的字,反射每条光线仍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B正确;
CD、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光线射到旧黑板上发生镜面反射,如甲所示,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C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方式: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能听到语音播报,说明有声源振动,故A错误;
B、广播音量调小属于降低音量,即减小响度,B错误;
C、 肆意外放的手机声音对他人造成影响,属于噪声,故C正确;
D、不得大声喧哗、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据此结合光的反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过入射点垂直于平面镜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反射光线能射中墙上的目标。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时呈白色,而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阳光下银桂花瓣呈白色的原因是银桂花瓣反射了所有色光形成的,也就是反射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所有色光造成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B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A.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判断;
B.根据图片分析三棱镜对光线偏折能力的强弱即可;
CD.红光以外为红外线,紫光以外为紫外线,结合二者的特点和应用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即太阳光为复色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大于红光,故B错误符合题意;
C.①区域在红光以外,应该是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②区域在紫光以外,应该是紫外线,肉眼看不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人眼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凸度来实像看清楚远近不同的物体,本题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解答。
【解答】凸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作焦距,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短;凸度越小,焦距越长。图乙中的焦距d=13 cm,大于8cm,说明这时水球的凸度比正常水球小,相当于晶状体偏薄,模拟的是远视眼睛。图丙中的焦距d=5cm,小于8cm,说明这时水球的凸度比正常水球大,相当于晶状体偏厚,模拟的是近视眼睛。故A 正确。
16.【答案】3/2L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连接S与立方体的左顶点并延长。根据反射定律,则过立方体的右顶点作斜率相同方向相反的线与刚才的线相交,因为立方体边长为L,S点距立方体长也为L,然后利用几何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连接S与正方体的左顶点并延长,连接该同学的眼睛所在位置与正方体的右顶点并延长,交平面镜于一点O,正方体物块的边长为L,SE=L,已知△SEC、SOA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SOB 也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由OA⊥SB,可得SA=AB,AE= L,则 H=OA=
17.【答案】适应性;嗅觉对珠觉有影响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 (1)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 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2) 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这就是味觉。
【解答】(1)置身于油菜花田可以闻到芳香的气味,但时间久了就感觉不到了,这是因为嗅觉的适应性)。
(2)当人感冒时,面对可口的饭菜会因闻不到香味而没有胃口,这说明嗅觉对味觉有影响。
18.【答案】(1)实像
(2)漫
(3)适当减小广告片与凸透镜距离并适当增加投影灯到地面距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时,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地面相当于光屏,广告图标能呈现在地面上,说明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是实像。
(2)光的反射类型:镜面反射是指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漫反射是指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不同方向。
(3)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变大。要使地面上的广告图标(像)变大,应适当减小广告片(物)与凸透镜距离(物距 ),同时适当增加投影灯到地面距离(像距 ) 。
【解答】(1)广告图标能呈现在地面上,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是实像。
(2)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广告图标,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3)要使像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应适当减小广告片与凸透镜距离(减小物距 ),并适当增加投影灯到地面距离(增大像距 ) 。
19.【答案】次声波;不能;20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次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根据速度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解答】(1)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次声波,次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若震源距监测点60 km,距离受灾群众90 km,地震发生后,地震局监测点能够接收到纵波的时间约为
纵波到达监测点后,地震局立即发出预警,忽略信号的传播时间,
则受灾群众从收到预警到横波到达,可供应急准备的时间约为
20.【答案】(1)虚
(2)4
(3)上升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 (1)(2)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
(3)根据光路图,利用数学方法可得出当光斑移动时水位的变化。
【解答】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故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中的像物等距可知,A点与水面相距2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2m+2m=4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则说明水位上升了。
21.【答案】三棱镜;a处上方;30°;远离
【知识点】光的色散;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
(2)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分别指对应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先求出入射角的大小,然后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再根据折射角等于180°减去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和反射角。根据甲图可知紫光比红光的折射能力强,故乙图中紫光的折射角小。
【解答】题图甲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三棱镜;根据题图甲可知,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则a处上方为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能使温度计的示数明显升高。题图乙中,因为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NOB=∠AON=60°,因为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相互垂直,所以∠BOC=90°,则折射角 ,根据三棱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可知,当红光和紫光沿同一光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红光比紫光偏折的角度更小,即红光的折射光线与OC 比较更靠近原来的传播方向,也就是更远离法线。
22.【答案】反射;45°;靠近;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没有关系;平面镜成像时,成像物体越亮,环境越暗,物体成像越清晰。
【解答】 (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原理可知,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成虚像;
(2)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度;
(3)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司机在挡风玻璃上看到的数字6与其在显示器屏幕上的数字是对称的,为。
23.【答案】(1)A;B;D
(2)声音的响度 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 1: 放大实验现象(或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等知识分析判断;
(2)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此时两个小筒的距离逐渐增大,由此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3)在实验一中,借助乒乓球的跳动可以间接感知到发声的橡皮膜在振动;在实验二中,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小,据此分析它的作用。
【解答】(1)声音能够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两个筒没有接触,中间只有空气,因此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故选ABD;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一:放大了实验现象。
24.【答案】(1)便于观察像的位置和大小
(2)发散
(3)投影仪;50mm-100mm;近视眼;靠近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玻璃板透明,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透过光看到后面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大小。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根据透镜形状判断对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凹透镜使光线发散。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投影仪投影片到凸透镜距离(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变强,像距变小,类似近视眼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强)。
【解答】(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平面镜只能反射光成像,无法确定像的位置。而玻璃板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透光,能看到玻璃板后面代替像的物体,所以便于观察像的位置和大小。
(2)观察图乙,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平行光线经过该透镜后将会被发散。
(3)①分析表格数据,物距在14cm - 19cm,凸透镜焦距f = 10cm,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是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②已知凸透镜焦距f=50mm,投影仪是利用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像,所以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范围应为50mm - 100mm。
③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换成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变强,像会提前会聚,这和近视眼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方)相似。为使光屏上像恢复清晰,像距要变小,所以可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25.【答案】(1)A;等于
(2)可逆的
(3)无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①实验中为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普遍规律,需多次改变入射角进行实验;
②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判断纸板向后折时是否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解答】(1)①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的规律;
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将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纸板B的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6.【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
(2)放大
(3)甲成像位置不变,乙成像位置向上移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所成的是像是虚像的特点,应在物体一侧观察;
(2)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3)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凸透镜竖直向上移成像会上移。
【解答】(1)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过关系,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看到蜡烛的像,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由图乙图知道,u<v,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知道,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实像。
(3)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若实验中竖直向上移动玻璃板,则像的位置不改变;根据过光心的位置光的传播方向不变知道,凸透镜竖直向上移光屏上的像会上移。
(1)[1]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过关系,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看到蜡烛的像,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由图乙图知道,u<v,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知道,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实像。
(3)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若实验中竖直向上移动玻璃板,则像的位置不改变;根据过光心的位置光的传播方向不变知道,凸透镜竖直向上移光屏上的像会上移。
27.【答案】(1)变小
(2)495;
(3)不能;琴弦无法振动;拉紧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琴弦振动的快慢与琴弦长度有关,琴弦越长振动越慢,琴弦越短,振动越快;音调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分析表格中频率和弦长两行数据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近似成反比。据此解答。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听不到声说明不振动了;声在松弛的琴弦中传播,能量损失很快,传不了多远。
【解答】(1)观察“频率”以及“弦长”的数据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其发音的频率随弦长变长而变小。
(2)分析表格中频率和弦长两行数据可知,频率与弦长乘积为
即频率与弦长乘积大小不变,由此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近似成反比。对于中央C和A有
故弦长一行第6格的数值为
对于中央C和B有
频率一行第7格的数值为
(3)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用“土电话”时,当琴弦上的某一部分被提住后,则琴弦不会发生振动,所以听的一方不能听到声音;在使用“土电话”时,琴弦越紧,传播声音的效果要好一些,听到的声音效果要更好。
28.【答案】(1)
(2)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的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度数,可求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度数,据此画出入射光线;然后再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折射光线。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像点S',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可以由像点和P点确定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从而画出反射光线,并确定反射点,最后由发光点和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
【解答】(1)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据此在法线上侧画出入射光线;
又知反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可知折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
(2)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S'P点交平面镜于点O,沿OP画出反射光线,连接SO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9.【答案】(1)错误
(2)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铁管做实验
(3)37.5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2)人耳朵区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3)根据公式,利用t气-t水=Δt列出方程即可。
【解答】(1)人耳朵区分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所以敲击后小华只听见一次声音,是由于声音通过不同介质的传播时间差小于0.1s导致的,故人耳朵不能区分,所以该观点是错误的;
(2)若想人能听到3次声音,即必须使得水管足够长,即声音通过水、铁管和空气的传播时间间隔大于0.1s即可;
(3)假设铁管的长度是s米,
由题意知,t气-t水=Δt,即:
-=0.1s,
解得:s=37.5m。
30.【答案】(1)
(2)B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由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30°角,可知反射光与入射光夹角为60°.则可得出ΔASO为直角三角形,然后可求得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答题,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根据弧长的计算公式可求得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SS'长度的倍数。
【解答】(1)
把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30°,则镜面与SO的夹角为60°,为平面镜的位置,为平面镜旋转后的像,如图为直角三角形,,所以;为直角三角形,,;,则此时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到原来的倍。
(2)使MN绕过O点并垂直于纸面的轴沿图中箭头方向转过30°,以平面镜为参照物,S以O点为圆心做圆周运动,S运动的轨迹为圆弧,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S的像的运动轨迹也是一段圆弧即。
(3)像点运动轨迹的形状为圆弧,半径为OS,圆心角为60°,像点运动的路程
如图,为等边三角形,,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长度的倍。
(1)把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30°,则镜面与SO的夹角为60°,为平面镜的位置,为平面镜旋转后的像,如图为直角三角形,,所以;为直角三角形,,;,则此时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到原来的倍。
(2)使MN绕过O点并垂直于纸面的轴沿图中箭头方向转过30°,以平面镜为参照物,S以O点为圆心做圆周运动,S运动的轨迹为圆弧,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S的像的运动轨迹也是一段圆弧即。
(3)像点运动轨迹的形状为圆弧,半径为OS,圆心角为60°,像点运动的路程
如图,为等边三角形,,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长度的倍。
31.【答案】(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1)饭菜反射的光线经过4晶状体的折射作用,落到7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7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2)铃声通过外耳道传到11,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9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 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故答案为:(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分析】图中的1睫状体,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半规管,9耳蜗,10鼓室,11鼓膜.
32.【答案】(1)10-20 kHz
(2)月球上是真空的,而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变高
(4)①
s=vt=1500 m/s×12 s=18000 m.

s'=vt'=1500 m/s×0. 05 s=75 m.
v'= =78. 9 m/s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2)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无法使用声呐。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①由题意可知,P1、P2的时间间隔为1.0秒,根据图所示P1、P2的间隔的刻度值,即可求出图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以及P1、n1和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可以求出P1、n1和P2、n2之间的时间,即超声波由发出到接收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可以求出超声波前后两次从测速仪汽车所用的时间,结合声速,进而可以求出该物体到军舰的距离。
② 信号P1遇到不明物体时,该物体到军舰的距离减去信号P2遇到不明物体时,该物体到军舰的距离即为不明物体移动的距离,求出不明物体移动这段距离的时间,然后即可求得不明物体的速度。
【解答】(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这种声呐发出的声波在10~30kHz之间,其中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10~20kHz。
(2)由于真空不能传声,在月球附近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不能用声呐测月球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显示器接到不明物体反射回来的音调是变高的。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