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测试六 年 级 科 学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测试用时100分钟。2.答题前,务必把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请用2B铅笔填涂考生号信息。3.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所有答案要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温馨提示:经过一个学期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邀游,您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仔细审题,认真作答,相信会有出色的表现!一、判断题:下面说法中,你认为对的请在答题卡上把“√”涂黑,错的把“×”涂黑。(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人类的活动对环境只能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人类应尽量减少活动。( )2.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或生活用水,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是污染水体的主要原因。( )3.杠杆工作时,支点离阻力点越近越省力。( )4.所有微生物都对人体有害。( )5.研究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圈数的关系时,所用的铁芯、电池、导线粗细要相同。( )6.在生态环境中,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 )7.在日常生活中,水沸腾时温度会持续升高。( )8.高速飞行的子弹能射穿木板,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9.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完全相同。( )10.月相的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引起的。二、选择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并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50分)(一)在日本,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和出生率的降低,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人形机器人在姑息护理中的角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日本东京近期正在测试一款名为 AIREC(AI 驱动护理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在演示中成功地将一名男子轻轻侧转,这一动作对于更换尿布或预防褥疮等护理工作至关重要。而在去年国内企业已经推出了辅助老人移动的机器人,它们能够像人类那样,在老人腋下伸出两个机械臂,将老人抱到轮椅上,目前这款机器人正处在试用阶段。有专家表示,养老机器人领域的成功表明中国已经从单纯的技术执行者,成长为规则制定者和产业引领者。11. 以下哪个领域应用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 A. 太阳能电池板发电 B. 机器人帮助老人端水喂药C. 风力发电机制造 D. 传统汽车生产线组装12.AI护理机器人能完成复杂护理动作,主要依赖于哪种技术? A. 太阳能发电 B. 人工智能算法控制C. 传统机械齿轮 D. 风力驱动装置13.以下哪项是AI护理机器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A. 增加电力消耗 B.提高工厂生产效率C. 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D. 加快汽车行驶速度 14.中国为推广养老机器人制定了什么标准? A. 国际通用的技术安全标准 B. 机器人外观设计规范C. 机器人电池续航标准 D. 机器人语音音量标准 (二)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生态系统、生物健康以及食物链等多个层面。会造成海洋生物误食与消化系统阻塞、生长发育异常、食物链污染、生态系统平衡破坏等,其中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由于其微小尺寸,容易被海洋生物误食,并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微塑料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的健康,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15.科学家发现,海洋中的微塑料更容易被小鱼误食,这是因为微塑料: A. 颜色鲜艳吸引鱼类 B. 能发出超声波C. 散发特殊气味 D. 形状与浮游生物相似16.塑料缠绕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海龟)会导致它们: A. 无法呼吸或行动而死亡 B. 游动速度加快C. 繁殖能力增强 D. 皮肤变得更坚硬17.微塑料进入海洋食物链后,最终可能影响: A. 只有小型鱼类 B.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C. 仅深海生物 D. 海洋植物18.塑料垃圾抑制藻类光合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 阻挡阳光进入海水 B. 释放大量氧气C. 吸收海水中的盐分 D. 促进藻类过度生长19.以下哪种现象与塑料污染无关? A. 海鸟误喂幼鸟塑料碎片 B. 海豹被废弃渔网缠住C. 珊瑚礁自然老化 D. 鱼类体内检出毒素20.如果海洋中塑料垃圾持续增加,最可能发生的是: A. 海洋生物数量大幅增加 B. 所有塑料自动降解C. 海水变得更清澈 D. 到2030年塑料重量超过鱼类(三)在2024年11月,随着最后一块光电倍增管模块安装完成,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建成。江门中微子实验大科学装置,是科研团队耗时多年,在广东江门地下700米深处建造的一个巨型实验室。利用这个深埋地下的大科学装置,科学家们将捕捉探测宇宙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种基本粒子——中微子。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因为极难探测,也被称为“幽灵粒子”,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21. 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建设在地下700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 避免阳光直射 B. 减少宇宙射线干扰 C. 方便游客参观 D. 节省建设成本22.中微子被称为“幽灵粒子”是因为它: A. 会发出绿色荧光 B. 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C. 质量比电子大 D. 只在夜间出现23.江门中微子实验的首要科学目标是: A. 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 B. 寻找外星生命C. 预测天气变化 D. 制造人造太阳24.江门中微子实验对暗物质研究的意义是: A. 直接捕获暗物质粒子 B. 制造暗物质能量C. 探索中微子与暗物质的潜在关联 D. 观测黑洞吞噬物质25. 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 A. 细胞 B. 分子 C. 原子 D. 电子(四)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全球热浪、风暴洪水、热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对经济、生态系统造成深远影响 。南方“最长夏天”高温、秋季台风“摩羯”刷新登陆强度纪录 ;辽宁葫芦岛8月特大暴雨; 9月撒哈拉沙漠遭遇50年来罕见洪水,凸显气候异常对干旱区的冲击 。26. 下列属于极端气候事件的是: A. 四季交替 B. 寒潮C. 昼夜温差 D. 月相变化 27. 陆地和海洋对气温的影响不同,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的原因是: A. 陆地比热容小 B. 海洋吸收更多阳光C. 陆地反射率高 D. 海洋蒸发带走热量28. 北半球夏季时,北极地区会出现: A. 昼夜平分 B. 暴雨频繁 C. 极夜 D. 极昼29.下列哪项不属于气候变暖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A. 土地面积增加 B. 海平面上升C. 土地面积减少 D. 生态系统变化 30.下列哪项是气象学家测量降水量的工具? A. 温度计 B. 蒸发皿 C. 雨量计 D. 风向标(五) 2025年健康趋势强调“营养密度” ,营养密度 指单位热量食物中所含必需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抗氧化剂等)的浓度。我们在日常中要尽量选择高营养密度食物,坚持四大原则:1.完整性优先,如完整水果(如苹果)优于果汁;2.加工最少化;3.烹饪极简化,多用清蒸、水煮等低油盐方式烹饪;4.营养多样化,搭配不同颜色蔬果(如深绿色菠菜、红色番茄)。31.某学生每日饮食记录如下: 早餐:白面包(200g)、煎鸡蛋(1个)午餐:炸鸡腿(150g)、薯条(100g)、可乐(300ml)晚餐:红烧肉(120g)、白米饭(200g)该饮食最可能缺乏的营养元素是 :A. 碳水化合物 B. 蛋白质C. 脂肪 D. 膳食纤维和维生素32.关于“低脂高糖”食品的健康风险,正确的是 :A. 可预防肥胖,推荐长期食用B. 可能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C. 适合所有人群,尤其是儿童D. 能提供充足能量,无副作用33. 下列哪种烹饪方式会显著降低食物的营养密度? A. 清蒸西兰花 B. 水煮胡萝卜C. 油炸土豆 D. 凉拌紫甘蓝34. 运动后30分钟内,最佳的能量补充选择是 :A. 炸鸡块+冰激凌 B. 香蕉+无糖酸奶C. 奶油蛋糕+果汁 D. 薯片+碳酸饮料35.健康饮食的建议不包括以下哪项? A. 多吃加工食品 B. 均衡搭配五类食物C. 每日喝足够的白开水 D. 多吃水果蔬菜三、活动探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题目上把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每空 2 分,共 30 分)(一)黄茅海大桥横于2020年6月6日开建,并在2024年12月11日通车试运营。它采用先进设计,主跨达720米,为全球最大跨径三塔斜拉公路桥。学习了《身边的桥梁》单元知识后,科学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较硬的卡纸(模拟桥面)、竹签(模拟桥梁的支撑结构)、胶水(用于连接各部件)、剪刀、尺子、硬币(用于测试承重)来设计与制作小桥。科学小组首先在用尺子在卡纸上量出20×5厘米长方形,铅笔标记后,用剪刀剪出,即桥面。接着把竹签剪成3 - 5厘米长,共剪4根作桥墩。再在桥面下方按设计位置,用胶水把4根竹签垂直粘在下面当桥墩,注意桥墩间距均匀,保证小桥平稳。最后在桥面上逐枚放硬币,观察小桥的形状。36.在制作简易平板小桥时,选择较硬卡纸作为桥面主要是利用它的( )A.柔韧性 B.硬度 C.吸水性37.实验中用竹签做桥墩,若要增强小桥稳定性,以下做法最有效的是( )A.把竹签涂成彩色B.增加竹签长度C.让桥墩分布更均匀38.为了让制作的小桥更美观,同时不影响其承重性能,我们可以( )A.在桥面上绘制精美的图案B.给小桥涂上厚厚的一层颜料C.在桥面上堆积很多装饰品39.用相同材料制作小桥,以下哪种小桥结构相对更稳定( )A.仅有桥面和两个桥墩的平板桥B.带有三角形支撑结构的小桥C.没有任何支撑结构,仅靠桥面搭在两岸的桥40.黄茅海大桥的桥面有一定的坡度,这样设计的好处之一是( )A.节省建筑材料B.便于排水,防止桥面长期积水腐蚀C.使车辆行驶更平稳(二)在探究“光的传播路线”时,老师让科学小组的同学们在一个纸筒一端蒙上半透明纸,在纸筒上戳三个小孔,使小孔在一条直线上,通过纸筒能看到蜡烛火焰;若改变其中一个小孔位置就看不到火焰了。41.实验中在纸筒一端蒙上半透明纸,半透明纸的作用是( )A.美观好看B.让光更好地透过来,便于观察光传播的路径C.防止纸筒散开D. 没有实际作用42.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能看到蜡烛火焰,这表明( )A.光沿曲线传播B.光沿直线传播C.光传播不需要介质D.光可以随意改变传播方向43.若将实验放在黑暗的房间中进行,看到的现象会( )A.更不明显 B.没有变化 C.更明显 D.完全看不到44.实验中改变其中一个小孔位置就看不到火焰,这是因为( )A.光被小孔吸收了B.光的传播路线被改变,无法进入人眼C.蜡烛火焰变弱了D.半透明纸失效了45.这个实验能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A.皮影戏 B.彩虹的形成 C.照镜子 D.用放大镜看物体(三)在探究“转动的风车”时,老师让科学小组的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材料做实验。以下是打乱的“研究风能小吊车的制作”实验步骤:①将一根小棒穿过小孔,使小棒能自由转动;②当扇叶转动时会将盒子上的绳子绕圈,从而把盒子提起来;③在塑料瓶的上部钻两个小孔;④然后在小棒的一端固定风轮,另一端系上吊篮,制成风能小吊车;⑤准备材料:小棒、装有适量水的塑料瓶、风车、细绳、小纸盒、回形针等。利用做好的风能小吊车,科学小组完成第二个“风能小吊车提起重物”的实验,分别打开风扇的低、中、高档风,发现如下:风速大小 低档风 中档风 高档风提起重物(回形针)的数量 7枚 16枚 28枚46.风能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是风能可以转换成( )A.光能 B.电能 C.热能 D.机械能47.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A. ⑤③①④② B. ⑤③①②④ C. ⑤③④①② D. ⑤③②④①48.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A. 风越大,风能就越小,提起的重物就越少B. 风越大,风能就越大,提起的重物就越多C. 风越大,风能就越大,提起的重物就越少D. 风越大,风能就越小,提起的重物就越多49.世界上,风能资源大多集中在( )A.平原 B.丘陵 C.沿海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 D.地形封闭的盆地50.以下有关风能,说法正确的是( )A.风能可以随时收集,风能非常稳定B.风能的能量非常巨大,是一种重要的可开发利用的资源C.收集风能的风车装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D.风车发电能量转换是一种“风能→电能→机械能”的过程问卷调查请认真阅读下面每道调查问卷题,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选项,并把答题卡相应题号中所选的选项涂黑。问卷调查不计算得分,答题卡全部上送。1.我对科学的喜欢程度是______非常高 B.比较高 C.一般 D.不喜欢 E.非常不喜欢2.我认为自己一定能学好科学。A.非常同意 B.比较同意 C.不确定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3.我总是担心学不好科学,会落后于别人。A.非常同意 B.比较同意 C.不确定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4.我们班每周有( )科学课。A.1节 B.2节 C.3节 D.4节 E.4节以上5.我每次完成科学课后作业大约需要的时间是A.通常没作业 B.15分钟以内 C.15-30分钟 D.30-45分钟 E.45分钟以上6.我本学期在科学课上动手实验的次数有______。A.0节 B.1节 C.3节 D.5节 E.5节以上7.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我______科学老师。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不确定 D.不喜欢 E.非常不喜欢8.我们班的科学老师上课时经常演示实验,启发我们探究科学奥秘。A.非常同意 B.比较同意 C.不确定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9.我们班的科学老师经常对学生动手实验时进行讲解和指导。A.非常同意 B.比较同意 C.不确定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10.我们班的科学老师经常认真检查和批改作业。A.非常同意 B.比较同意 C.不确定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11.我们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节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科学探究实践能力。A.非常同意 B.比较同意 C.不确定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12.科学课上,我对科学疑惑做动手实验验证结论的次数有______ 。A.1次 B.2次 C.3次 D.4次以上 E.从不验证六年级科学试题 第 页(共8页)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测试参考答案六 年 级 科 学一、1.× 2. 3. 4.× 5. 6. 7.× 8. 9.× 10.×二、11.B 12.B 13.C 14.A 15.D 16.A 17.B 18.A 19.C 20.D21.B 22.B 23.A 24.C 25.C 26.B 27.A 28.D 29.A 30.C31.D 32.B 33.C 34.B 35.A三、36.B 37.C 38.A 39.B 40.B 41.B 42.B 43.C 44.B 45.A46.D 47.A 48.B 49.C 50.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测试参考答案.docx 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科学学业水平调研测试.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