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20 课时分层训练(十五) 城镇与乡村 (教师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笔记】20 课时分层训练(十五) 城镇与乡村 (教师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十五) 城镇与乡村
知识点一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广州市番禺区海鸥岛是一个内陆岛屿,位于珠江口南侧,濒临狮子洋。岛上风景优美,环境清幽,成为周边居民郊游的好去处。读图1、图2,完成1~2题。
 
图1       图2
1.图中的乡村景观反映的是( D )
A.城市 B.牧场
C.林场 D.渔村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河流众多,渔船往来穿梭,因此为渔村。
2.下列哪项地理条件有利于海鸥岛聚落的形成?( B )
A.地形崎岖 B.水源充足
C.交通不便 D.土地贫瘠
按照规模大小,城镇和乡村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城镇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结合下图,完成3~4题。
乡村演变为一般城镇示意
3.与城镇相比,乡村景观的特点表现为( D )
A.商业活动发达 B.道路笔直宽阔
C.店铺分布密集 D.住宅低矮分散
解析:商业活动发达、道路笔直宽阔、店铺分布密集是城镇景观,住宅低矮分散是乡村景观。
4.从乡村发展为城镇,在空间上表现为( B )
A.人口数量增多 B.占地面积扩大
C.生活水平提高 D.环境得到美化
解析:从乡村发展为城镇,在空间上表现为占地面积扩大。
知识点二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下图为德国地形图。读图,完成 5~7 题。
5.埃森市( C )
A.位于德国东部
B.位于莱茵河干流沿岸
C.地势平坦,起伏小
D.现在工厂烟囱密集
解析:读图可知,埃森市位于德国西部,位于莱茵河支流沿岸;这里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起伏小;现在城市高楼林立,工厂没有密集的烟囱。
6.埃森市由原来烟囱林立、灰尘漫天的工业城市变成了绿色文化中心,城市景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本原因是( A )
A.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B.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C.人口数量发生改变
D.高楼大厦越来越多
解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导致埃森市的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及高楼大厦增多不是埃森市的景观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7.随着时代的变迁,埃森市一些老工厂已成为工业文化遗产。对待这些工业文化遗产,可采取的措施有( B )
①保存特色,留住城市文化记忆
②全部拆除,打造现代居民小区
③适度改造,形成新的文化景观
④重建厂房,延续传统工业生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对待工业文化遗产,应保存特色,留住城市文化记忆,适度改造,形成新的文化景观;全部拆除,打造现代居民小区不利于文化遗产保存;重建厂房,延续传统工业生产不利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
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珠江口附近,距市中心约20千米。该村有900余年历史,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图示意大岭村的聚落空间格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据此,完成8~9题。
8.该乡村格局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 A )
A.背靠菩山有利于冬季防寒
B.南临玉带河利于冬季通风
C.村落巷道的布局不便于联系
D.自然生态区有利于灌溉
解析:由图可知,该乡村格局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菩山位于村落以北,阻挡了冬季南下的冷空气,村落背靠菩山有利于冬季防寒;南临玉带河与冬季通风关系不大;村落巷道的布局主要为南北走向,方便联系;自然生态区有利于涵养水源,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河流。
9.实现“绿”持续发展理念,当地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D )
A.拆除古代民居,建设现代楼房
B.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C.停止农业活动,封山育林净水
D.保护传统建筑,发展文化旅游
【创新运用】
10.[核心素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读安徽某古村落发展演变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了该地由乡村演变为城镇的过程。结合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推断该聚落的人口总数变化规律和工业区面积变化规律是 该聚落的人口总数不断增加,工业区逐渐建成,占地规模不断扩大 。
(2)简要分析该古村落形成的有利的自然条件。(两点即可)
答案: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等。
安徽古村落主要以黄山市境内的古徽州的古村落为代表,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享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美誉。
(3)请思考徽州古村落可从哪些方面进行保护和开发。(两点即可)
答案:我们应当加强皖南古村落遗产的科学管理,建立“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社会参与”的传统聚落保护机制,把传统聚落保护开发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1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