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下表为先秦诸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的思想主张。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共同体现的是( )公则天下平矣。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吕氏春秋·贵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 《礼记·乐记》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 《韩非子·六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A.社会均衡 B.选贤任能 C.贵贱有序 D.天下一统2.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唐代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些现象( )A.表明中国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B.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推动了区域间文化融合统一 D.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3.古埃及十三王朝泰尔·艾尔·达巴遗址宫殿群内发现的6座坟墓,从地表上的葬祭庙样式到墓前栽种棕榈树等方面都尊崇的是埃及式的风俗习惯,但是其他方面的丧葬风俗,如使用叙利亚—巴勒斯坦风格的武器,则呈现出另一种文化特征。这表明了( )A.古埃及宗教信仰影响社会生活 B.古埃及与西亚文化的交流C.古埃及对西亚文化的逐步渗透 D.西亚对古埃及的军事征服4.图1《掷铁饼者》是约公元前450年的青铜雕塑,图2《抱鹅的小孩像》是约公元前200年的大理石人物雕塑,两者均是古希腊两个不同时期大量同类作品的代表。从图1到图2雕塑对象的变化可知,古希腊雕塑艺术( )A.体现了文化交融 B.迎合了平民需求 C.摆脱了宗教影响 D.日益走向世俗化5.中古时期,一部取材于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史实的文学作品写道:“我的宝剑啊,你何其不幸!虽则我要死了,但仍旧不舍你!靠了你,我踏过多少山野,靠了你,我赢得了多少战争,靠了你,我征服了无数土地,由白发的查理统治到今朝。”这一表述旨在( )A.揭示战争真相 B.抒发乡土情怀 C.传播神话故事 D.歌颂骑士英雄6.下图为16世纪的美洲当地绘画,可用于反映阿兹特克文明的消亡,对其解读相对完整的是( ) A.西班牙依靠武器优势实现征服 B.殖民者借助部族仇杀建立统治C.英国殖民立足于屠杀印第安人 D.欧洲人以病菌传播征服了美洲7.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这反映了( )A.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冲突加剧 B.生产方式决定文明发展进程C.印欧人迁移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D.武力优势阻碍亚欧文化重构8.如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阶段的人口迁移情况。图中反映的历史时期为( )A.东汉 B.魏晋 C.唐朝 D.北宋9.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巴西土生白人精英骂葡萄牙人为“石灰佬”,暗含对肤色过白的轻蔑态度;而对黑人奴隶则表示出巨大同情并将其视为手足兄弟和可以团结的力量。这表明了当时巴西( )A.民族独立蓬勃兴起 B.出现新的民族认同C.黑奴地位获得提升 D.民族之间矛盾尖锐10.下表中甲、乙、丙、丁代表了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变化表(单位:%)地区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甲 2.4 1.6 5.1 9.0乙 18.3 13.1 8.1 7.4丙 18.3 19.2 22.7 24.9丁 60.6 65.8 63.9 58.3A.甲地因人口替代推动了人口消长B.三角贸易导致了乙地人口的衰减C.欧洲白人移民使丙地人口增长加快D.疾病和殖民屠杀导致丁地人口变化11.20世纪80年代,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应遵守“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李光耀此举旨在( )A.加速多元文化发展 B.推动儒家文化复兴C.维护国家社会稳定 D.整合国家社会文化12.下表为英国历史学家彼得 弗兰科潘所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目录。据此可知判断此书(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 第十一章:黄金之路第二章:信仰之路 第十二章:白银之路第三章:基督之路 第十三章:西欧之路第四章:变革之路 第十四章:帝国之路第五章:和睦之路 第十五章:危机之路第六章:皮毛之路 第十六章:战争之路第七章:奴隶之路 第十七章:黑金之路第八章:天堂之路 第十八章:妥协之路第九章:铁蹄之路 第十九章:小麦之路第十章:重生之路 第二十章:纳粹之路A.“欧洲中心论”,狭隘的视角 B.“中国中心论”,聚焦东方C.“全球的视角”,浓缩的世界 D.“文明的视角”,忽略丝路13.如图,是1892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广告:“本行新到顶好牛奶发售,价甚相益,此膏不拘老幼,均可当食,而且养颜益寿,小儿兼能代乳。本行不惜重资,日久水无变坏,故州鹊巢牌为记,实愿远近驰名,请认明本行鹊巢牌图记,庶免鱼曰混珠焉。”但中医理论认为炼乳经长时间蒸煮而火气重,所以不少人在喂牛奶的时候混合喂金银花水汁。这反映了( )A.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间的互异交融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C.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剧变D.“中体西用”思想在晚清被广泛接受14.1808年,约瑟夫·波拿巴在其弟弟拿破仑的帮助下当上了西班牙国王,引发了西班牙社会政治局面发生剧烈变动,这导致了西属美洲殖民地发生动荡。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A.助力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 B.摧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阶层C.造成了拿破仑帝国由盛而衰 D.导致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15.下表为部分年份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主题的转变主要是基于( )年份 主题1994年 走进博物馆幕后1997 年 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进行斗争2012年 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2015年 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A.博物馆社会功能改变 B.文化大众化成为潮流C.文化传承保护的需要 D.应对社会发展的挑战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曲阜孔庙:儒家文化传承的时代印记材料一 山东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两千多年来,曲阜孔庙一直延续着祭祀,成为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家2000多座孔庙的先河和范本,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庙”。作为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其庞大建筑群涵盖了多个朝代的建筑风格。曲阜孔庙内还陈列着1000多幢碑碣石刻,有着“东方碑林”的美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汉代碑刻及明代御碑。曲阜孔庙内共有汉碑和汉代刻字20余块,是中国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方。曲阜孔庙共有四座明代御碑,所留碑文都极力称赞孔子之道。成化四年(1468年)所立“御制重修孔子庙碑”写道:“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曲阜孔庙的石碑兼备各种字体,风格不同,各具特色,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摘编自房伟《儒家文化的“圣域”—曲阜孔庙》等材料二 山东曲阜孔庙祭孔大典作为曲阜的文化名片,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盛典依据传统礼制,通过乐、歌、舞、礼等形式,展现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同时,曲阜当地学校积极开展“儒家经典进校园”活动,编写专门的校本教材,将《论语》《孟子》等经典篇章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使儒家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和发展。——整理自《光明网》等提取材料信息,以“文化传承·儒韵千秋”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隆庆初年,政府准许人民出洋贸易,大量商人移居海外。明末南洋地区的华侨总计约有10万人,在籍贯上,以闽人为最多,其次是广东人。闽粤地区地狭人稠,兼有下洋之便利,许多人只好出洋以求生计。16世纪,西方殖民者东来,纷纷在南洋建立殖民地,出于开发当地的需求,殖民者起初对华侨采取招徕政策,导致华侨的大批出国。在清代前期出国的华侨中,商人的比例有所减少,贫苦、破产的农业和手工业者则逐渐占有多数。他们与当地人民一道开发建设家乡,使一些不毛之地变成良田和城镇。——摘编自赵红英、张春旺《华侨史概要》材料二 大迁徙极大地改变了美国黑人的阶级构成,它使南部从事农业的黑人人口显著减少。大批黑人洪水般涌入北部工业城市,纽约、费城、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圣路易斯等北部城市黑人聚居区形成。一批新兴黑人中产阶级以纽约哈莱姆黑人区为中心开展了一场旨在通过艺术作品反映黑人心声、表达黑人民族自豪感和黑人改造美国的决心的运动。在马库斯·加维领导下兴起的黑人民族主义运动,主张“回非洲去”,建立一个强大的黑人国家,反映了城市黑人渴望摆脱种族主义枷锁的强烈愿望,成为60年代“黑人权利”运动的先声。——摘编自胡锦山《美国黑人的第一次大迁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华人“下南洋”的历史背景。(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人大迁徙运动对美国社会的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甜蜜的生活”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人所喝的一杯加了糖的下午茶的产地项目 来源茶叶 亚洲:中国和印度蔗糖 美洲:西印度群岛及南美洲、美国南部种植园劳动力 亚洲:当地居民;美洲:黑人奴隶为主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英国贝得福得公爵夫人引入了下午茶的习惯。随后茶成为英国生活的基本元素。一切阶级都会消费茶叶。早晨和黄昏你会看到很多露天摆放的桌边,马车师傅和工人坐成圈,大口喝着美味的饮品。而且英国人喜欢在茶中加上蔗糖,没有糖英国人就不知道如何生活,“甜蜜的生活”成为常态。19世纪时,如果你坐在一张红木桌旁饮用了加了糖的茶,便几乎和世界上所有大洲都产生了关联。你与护卫各大洲之间航线安全的皇家海军产生了联系,也与一个长满触手的资本主义机器产生了联系,而英国正是利用这一机器控制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掠夺了当地的各种商品,包括可为本国普通居民提供的那些。——材料均摘编自上海博物馆编《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19世纪中叶的相关史实,以“甜蜜的生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像中的“女界现象”材料一图1 《女界现象》(1908) 正月十五日,后门外大街马路上,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凡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该家长赶紧禁止才好。 图2 《婆媳上冬学》(1954) 婆媳二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相互搀扶赶去夜校学文化,由于这种扫盲学校多在冬天农闲季节开课,因此大家叫它“冬学”。图中年轻的搀着年老的,两人的脸上都满是笑容,老人的手中拿着一本《文化课本》。材料二 著名图像学家欧文·潘诺夫斯基把图像研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鉴别图像上可识别的事物即艺术母题;二是关注艺术母题的组合(构图),对图像、故事和寓意进行正确分析;三是发现和解释图像的价值,对“揭示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基本态度”加以确定。——摘编自郑珊珊《文化史的观照与文学研究的另一学术进路》依据材料二的方法,对材料一中的现象进行合理解读。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B D D B C C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C C A A D16.文化传承·儒韵千秋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岁月洗礼,至今熠熠生辉。曲阜孔庙,作为儒家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曲阜孔庙被誉为“天下第一庙”,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多个朝代的特色,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尊崇。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庙内1000多幢碑碣石刻,享有“东方碑林”的美誉。众多汉代碑刻,是研究汉代文化与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明代御碑上的碑文,极力称赞孔子之道,深刻体现出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这些石碑兼备各种字体,风格各异,让后人透过文字与书法,得以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代,儒家文化传承展现出新活力。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通过乐、歌、舞、礼等形式,生动展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成为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窗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同时,曲阜当地学校积极开展“儒家经典进校园”活动,专门编写校本教材,将《论语》《孟子》等融入日常教学,使儒家思想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为儒家文化的延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从曲阜孔庙的建筑与碑刻,到当代的祭孔大典和校园经典教育,儒家文化的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让儒家文化的独特韵味千秋万代流传不息。17.(1)历史背景:明朝开放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发展;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尖锐;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南洋开发,殖民者招徕劳动力。(2)影响:改变了美国黑人的阶级构成;改变了美国南北人口结构和黑人聚居区布局;黑人的文艺创作影响力增大;反对种族主义的民族运动兴起;促进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18.“甜蜜的生活”随着世界日益联为一个整体,茶叶蔗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英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甜蜜的生活”成为英国人的生活写照。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洲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将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伴随着宗主国家整体实力的不断上升,其民众的总体生活水平有了 显著的提升。“甜蜜的生活”只属于少数殖民国家的部分人口,是建立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区掠夺基础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众生活困厄,长期的殖民掠夺是造成当地贫穷落后的根源。 总之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是消除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实现全人类“甜蜜的生活”的根本途径。19.1908 年的《女界现象》描绘的女学生街上放风筝,反映了女子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路人的嘲笑,反映了一部分人固守传统观念;但对女学堂的认知,折射出清末新政时期学堂教育的现状。1954年的《婆媳上冬学》描绘的一对婆媳不顾风雪去夜校接受扫盲教育,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劳动人民接受教育的热情,也反映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的新气象,歌颂了新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两幅图像展现了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深刻揭示了晚清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