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案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案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的纬度差异(如对流层高度低纬高、高纬低),认识不同区域大气分层特征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建立大气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观念。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干洁空气成分图、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图),归纳大气成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各分层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联,培养多角度分析大气系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绘制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准确标注各层高度、气温变化、核心特征及人类活动(如航空飞行、无线电通信),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信息表达能力;通过分析高原训练基地案例,学会运用大气知识解释实际地理现象。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案例,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大气环境、推动全球环境合作的责任意识,理解人地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低层大气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需明确干洁空气中氮(构成生命体)、氧(维持生命活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的核心功能,以及水汽和杂质在成云致雨中的作用。
大气垂直分层特点及各层的主要性质。掌握对流层(气温随高度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平流运动为主、臭氧集中)、高层大气(电离层、流星现象)的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如对流层影响日常天气、平流层适合航空飞行)。
(二)教学难点
臭氧层的作用及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的原因。学生难以理解 “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增温” 的逻辑链,以及平流层 “上热下冷” 的温度结构与运动特征的关联,需结合图文与案例突破。
大气成分变化对自然环境的连锁影响。如二氧化碳增多不仅导致全球变暖,还会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海洋酸化等,需引导学生建立 “成分变化→环境效应→人类影响” 的逻辑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组成、垂直分层的核心知识,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确保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如干洁空气、电离层)与规律(如对流层气温变化规律)。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图片(如干洁空气成分占比图、贝母云景观图、臭氧空洞卫星图)、动画(如大气分层气温变化动态图),结合实物模型(如大气分层立体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气的组成与空间结构。
小组讨论法:围绕 “高原训练与大气含氧量的关系”“臭氧层破坏的危害与保护措施” 等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奥地利 “坠落人” 鲍姆加特纳高空跳伞(平流层环境特征)、南极臭氧空洞(全球环境合作)、黄果树瀑布天气现象(对流层作用)为案例,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标注各层关键信息,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大气分层特征的记忆与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鲍姆加特纳 39km 高空跳伞的图片与资料,提问学生:“同学们,鲍姆加特纳从 39km 高空跳下时,为什么要穿特制的宇航服?39km 高空的大气与我们生活的近地面大气有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猜想高空大气的温度、氧气含量、运动状态等特征,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大气的组成(15 分钟)
低层大气的组成与作用
干洁空气:结合课件中 “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 千米以下)” 图表,讲解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占比(氮 78%、氧 21%、氩 0.93%、二氧化碳 0.038% 等)。
氮:强调其是构成生命体(如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生物生长的重要原料。
氧:说明其是维持生命活动(如呼吸作用)的必需物质,支持燃烧与生物代谢。
二氧化碳:分析其双重作用 ——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 “保温” 作用(温室效应),并结合课件中 “过去 80 万年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图”,指出近 300 年二氧化碳含量因人类活动(化石燃料燃烧、毁林)显著增加。
臭氧:重点讲解其分布(平流层 22-27km 处形成臭氧层)与作用 —— 吸收太阳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生物免受伤害(“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同时说明臭氧吸收紫外线会使大气增温,为后续平流层气温变化做铺垫。
水汽与杂质:结合课件中 “水的相变示意图”,讲解水汽的作用 —— 通过相变(蒸发、凝结、凝固等)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热量吸收与释放,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杂质的作用 ——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并指出水汽和杂质的含量存在时空差异(如低纬海洋上空水汽多、工业区杂质多)。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展示课件中 “北京优良天气和重污染天气对比” 图片,讲解人类活动(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秸秆燃烧等)排放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PM2.5、氟氯碳化物)会改变大气成分,导致大气污染(如雾霾)、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问题。
结合 “案例 ——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强调化石燃料燃烧(如煤炭、石油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如毁林)是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 大气的垂直分层(20 分钟)
分层依据与整体框架:讲解科学家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将地球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并展示课件中 “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各层的空间位置与范围。
各分层的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对流层:结合课件中对流层的图文资料,从以下方面讲解:
范围:指出其是大气圈最底层,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 17-18km、中纬 10-12km、高纬 8-9km),原因是低纬度受热多,对流旺盛,分层高度更高。
气温变化:强调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每上升 100m,气温下降约 0.6℃),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运动特征:说明因 “上部冷、下部热”,大气对流运动显著,近地面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向上输送,易成云致雨,故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
与人类的关系:指出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该层的天气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如农业种植、交通出行)。
平流层:结合课件中平流层的图文资料与贝母云图片,讲解:
范围:自对流层顶部至 50-55km 高空。
气温变化:分析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的原因 ——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且 30km 以上增温迅速。
运动特征:因 “上部热、下部冷”,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不易形成对流,且水汽和杂质含量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如民航客机多在平流层底部飞行)。
臭氧层:重点强调 22-27km 处的臭氧层是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并结合 “自学窗 —— 全球合作 保护臭氧层”,简要介绍臭氧空洞的危害(紫外线增强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增多)与《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保护成果。
高层大气:结合课件中高层大气的图文资料与流星现象图片,讲解:
范围:平流层以上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高度可达数千米高空。
气温变化:说明自平流层顶部开始,因无臭氧吸收紫外线,气温先下降;随后因吸收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气温持续上升(300km 高空温度可达 1000℃以上)。
关键现象与作用:指出 80-120km 高空的流星现象(流星体燃烧),80-500km 高空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保障无线电通信),以及 2000-3000km 高空为大气上界(密度接近星际空间)。
(三)课堂活动(10 分钟)
组织 “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活动:
展示课件中的活动资料(高原训练基地表格、非洲埃塞俄比亚与肯尼亚地形图),提出活动任务:
任务 1:在非洲地形图上找出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归纳两国地形特点,推测其中长跑运动员成绩优异的原因。
任务 2:在中国地图上找到甘肃榆中、青海多巴等高原训练基地的位置,判断其海拔是否在 “平原运动员最佳训练高度(1800-2400 米)” 范围内,并分析更高海拔训练效果不佳的原因。
给予学生 6 分钟小组讨论时间,教师巡视各小组,引导学生结合 “大气含氧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的规律分析问题(如高原低氧环境激发运动员红细胞携氧能力)。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结合课件点评总结:
任务 1:两国均以高原为主(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含氧量低,长期生活在此的运动员心肺功能更强,运动潜力更易激发。
任务 2:所有基地海拔均在 1800-2400 米范围内;更高海拔含氧量过低,超过人体耐受力,会导致运动员体力下降,训练效果不佳。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结合课件中的 “课堂小结” 框架,以 “组成 - 分层 - 人类关系”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
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水汽、杂质,各成分均有重要作用,人类活动会改变大气成分。
垂直分层:对流层(天气复杂、与人类最密切)、平流层(臭氧集中、适合飞行)、高层大气(电离层、流星现象),各层特征差异显著。
强调大气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与分层相互关联,共同影响地球环境与人类活动,引导学生树立 “大气系统观”。
(五)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10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大气组成(如臭氧的作用)、垂直分层(如贝母云所在圈层、平流层气温变化原因)、人类活动与大气的关系(如高原训练、流星现象)等核心知识点。
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时间 7 分钟,教师巡视观察答题情况,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高层大气电离层的作用)。
公布答案,逐题详细解析:
如第 1 题(贝母云位于平流层):结合平流层高度范围(20-30km 属于平流层)与特征(水汽少、低温环境利于云形成)分析。
如第 7 题(平流层气温变化原因):明确是臭氧吸收紫外线导致大气增温,排除地面辐射、人类活动等干扰选项。
通过解析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知,巩固知识要点。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绘制 “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标注各层名称、高度范围、气温变化趋势、核心特征(如对流运动、臭氧层、电离层)及人类活动(如航空飞行、无线电通信),并简要说明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查阅资料,撰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短文,主题为 “保护臭氧层,我们能做什么”,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具体可行的个人行动建议(如减少使用含氟制品)。
预习下一节课 “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 “为什么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
五、板书设计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25km 以下):氮(78%,生命体原料)、氧(21%,维持生命)、二氧化碳(保温、光合原料)、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相变产生天气,影响温度
杂质:凝结核,成云致雨必要条件
人类活动影响:化石燃料燃烧→CO 增多;氟氯碳化物→臭氧破坏;废气排放→大气污染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运动、密度)
对流层
范围:低纬 17-18km,高纬 8-9km
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减(地面辐射供热)
运动:对流旺盛,天气复杂(云、雨)
人类关系:生活在此,受天气影响大
平流层
范围:对流层顶 - 50-55km
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增(臭氧吸紫外线)
运动:平流为主,能见好,宜航空
关键:22-27km 臭氧层(地球保护伞)
高层大气
范围:平流层顶以上
气温:先降后升(吸短波紫外线)
关键:电离层(无线电通信)、流星现象
上界:2000-3000km(密度近星际)
三、课堂活动:高原训练与大气含氧量
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高原地形→低氧→激发运动潜力
最佳高度:1800-2400m,过高含氧量不足
四、作业:绘图 + 短文(保护臭氧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