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能量传递关系,以及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的形成逻辑,培养从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角度分析大气现象的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结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达古冰川消融等区域案例,利用大气受热和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不同区域(沿海、高原)的大气运动差异,建立 “区域环境→大气过程→地理现象” 的关联认知。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提升地理图表绘制能力;结合生活案例(如温室大棚保温、夜晚草垫覆盖穹顶),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实际现象,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人地协调观:分析人类活动(如 “盖被子” 保护冰川、建设生态小康家园)对大气受热和热力环流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相互作用,树立科学干预、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意识,理解人地和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传递顺序与能量形式,理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的核心结论。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掌握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的逻辑链,能通过示意图还原热力环流的完整过程。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结合海陆间热力环流,解释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福建 “早西晚东”、台湾 “早东午西”)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
冷热不均与空气垂直运动的关联:学生难以理解 “温度差异为何会导致空气上升或下沉”,需通过 “热胀冷缩” 的物理原理结合大气密度变化推导。
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的判断:易混淆 “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关系”(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高空相反),需通过 “垂直运动导致的空气聚集 / 稀疏” 分析气压变化。
大气逆辐射与保温作用的逻辑:难以区分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与 “大气逆辐射” 的不同作用,需通过对比地球与月球的昼夜温差案例突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能量传递环节、热力环流的形成步骤,梳理核心概念(如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热力环流),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示意图(如大气受热过程流程图、地球与月球辐射对比图、热力环流动态图)、实物模型(如热力环流实验装置),结合动画(如空气垂直运动与气压变化动画),将抽象的能量传递和大气运动过程具象化。
小组讨论法:围绕 “地球比月球多哪些辐射途径”“达古冰川‘盖被子’如何减缓消融”“台湾海峡两岸风向差异的原因”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观点,深化对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生态小康家园(夜晚草垫覆盖温室穹顶)、达古冰川 “盖被子”、台湾海峡风向差异为案例,分析大气受热原理和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热力环流示意图,通过动手标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气流”,强化对核心过程的记忆与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台海使槎录》的记载:“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 四时皆然”,提问学生:“福建(内地)和台湾(台地)隔台湾海峡相望,为什么两岸的风向日变化完全相反?这种风的形成与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如海边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大气的受热过程(12 分钟)
能量来源与辐射类型:
提问:“大气运动的能量最终来自哪里?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结合课件讲解: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因太阳温度高,辐射波长短),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地球表面温度低,辐射波长 longer),二者关系遵循 “温度与波长成反比” 的规律(展示课件中 “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 图,对比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波长差异)。
大气受热的三个环节:
环节 1:太阳暖大地:展示课件中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讲解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或反射(如云层反射),大部分(约 47%)到达地球表面,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总结: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少,太阳辐射能顺利到达地面)。
环节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对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强,绝大部分(75%-95%)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大气因此增温(强调: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对流层热量主要源于此)。
环节 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也会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结合课件示意图标注大气逆辐射的方向),其作用是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0 分钟)
保温作用的关键因素:
结合课件讲解: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是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核心物质,也是大气逆辐射的主要贡献者;天空有浓密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保温效果更明显(举例: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温度高)。
活动:对比地球与月球的辐射过程:
展示课件中 “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过程示意” 图,布置小组讨论任务(5 分钟):
地球比月球多哪些辐射途径?
这些辐射途径如何影响地球的昼夜温差?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地球多的辐射途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 吸收、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含大气逆辐射)。
昼夜温差调节:白天大气削弱太阳辐射,避免地面升温过快;夜晚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避免地面降温过快,缩小昼夜温差。
月球无大气:白天太阳辐射直接到达月面,月面快速升温;夜晚月面辐射直接散向太空,热量快速流失,故昼夜温差极大(可达 300℃以上)。
3. 大气热力环流(13 分钟)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创设情境:“假设地面有 A、B 两点,A 点受热、B 点冷却,两地的大气会发生怎样的运动?”
结合课件动态图,分步骤讲解:
第一步:冷热不均→垂直运动:A 点受热,空气膨胀上升(热胀冷缩,密度变小);B 点冷却,空气收缩下沉(密度变大)(展示课件中 “空气垂直运动示意图”,标注 “热上升、冷下沉”)。
第二步: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A 点空气上升,近地面空气稀疏,形成低气压;高空空气聚集,形成高气压;B 点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聚集,形成高气压;高空空气稀疏,形成低气压(强调:同一水平面,空气上升→气压低,空气下沉→气压高;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
第三步: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 近地面气流从 B(冷高压)流向 A(热低压),高空气流从 A(高气压)流向 B(低气压),最终形成闭合的环流,即热力环流(绘制简易热力环流示意图,标注 “垂直运动、气压高低、水平气流”)。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 —— 海陆间热力环流:
结合课件导入案例,讲解海陆间热力环流(海陆风):
白天:陆地升温快(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气流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对应台湾 “早东风”—— 台湾东侧临海洋,早晨吹海风;福建西侧临陆地,早晨吹陆风,即 “早西风”)。
午后:陆地持续升温,海陆温差反转(或结合课件 “午西风”,说明台湾午后陆地升温快,气流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
总结:海陆间昼夜热力差异导致风向日变化,解释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相反的原因,呼应新课导入问题。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能量传递→保温作用→大气运动”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
大气受热:太阳辐射(短波)→地面吸收→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保温),核心是 “地面为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
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缩小昼夜温差,地球有大气故温差和缓,月球无大气故温差剧烈。
热力环流: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海陆风是典型案例。
强调:大气受热是热力环流形成的能量基础,热力环流是大气水平运动(风)的根本原因,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大气运动的基础过程。
(四)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9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大气受热过程(如箭头顺序、近地面热源)、大气逆辐射(如辐射逆温)、热力环流应用(如温室保温、冰川保护)等核心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气压高低判断、大气逆辐射箭头识别)。
逐题解析答案:
第 1-3 题(大气受热过程):明确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 的顺序,近地面大气热源是地面辐射,青藏高原气温低因大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少。
第 4-5 题(辐射逆温):大气逆辐射是向下的长波辐射,辐射逆温因地面冷却导致,日出前后地面温度最低,逆温最强。
第 6-7 题(温室保温):夜晚草垫覆盖穹顶是减少地面辐射流失(增强保温),楼顶花园通过植被和土壤隔热保温。
第 8-9 题(冰川保护):冰川融化导致退缩区地表侵蚀加剧,“盖被子” 通过反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冰川的太阳辐射)减缓消融。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绘制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和 “海陆风热力环流示意图”,要求标注各环节的辐射类型、气流方向、气压高低,并简要说明原理(强化图表绘制与知识整合能力)。
观察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教室前后门的空气流动),撰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短文,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该现象(培养观察与知识应用能力)。
预习下一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思考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如何影响风向和风速”。
五、板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辐射类型:太阳辐射(短波)、地面辐射(长波)(温度与波长成反比)
三大环节:
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吸收 / 反射)→地面吸收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长波)→大气(水汽、CO )吸收→大气增温
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保温作用)
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关键物质:水汽、CO (吸收长波辐射)
地球 vs 月球:
地球:有大气→大气逆辐射→昼夜温差小
月球:无大气→无保温→昼夜温差大(300℃+)
三、大气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形成原理: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水平运动(风:从高压→低压)
实际应用 —— 海陆风:
白天:陆地热→上升,海洋冷→下沉→近地面风从海洋→陆地(海风)
夜晚:陆地冷→下沉,海洋热→上升→近地面风从陆地→海洋(陆风)
案例: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福建 “早西晚东”、台湾 “早东午西”)
四、作业:绘图 + 短文(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