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结合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案例,理解不同场景下热力环流的形成差异,掌握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的逻辑链在不同区域的应用,培养多角度分析大气运动的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对比滨海、山区、城市等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特征(如海陆风的昼夜差异、山谷风的时段差异),分析区域地形、下垫面性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建立 “区域环境→热力环流→地理现象” 的关联认知。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海陆间热力环流模式图、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解读能力;结合生活案例(如台风风向、绿洲冷岛效应),运用风的形成原理解释实际现象,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人地协调观:分析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污染的影响,提出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如将污染企业置于热岛环流外)的建议,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相互作用,树立科学规划、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掌握海陆风(昼夜风向差异)、城市风(热岛环流与污染布局)、山谷风(时段风向差异)的形成原理与气流运动方向,能结合案例解释实际现象(如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
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作用: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风的直接原因,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风向)、摩擦力(减小风速,近地面显著)对风的影响,能区分高空与近地面的风向差异(高空平行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
风向与风速判断:学会根据等压线图,用 “左右手法则” 或 “作图法” 判断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风速(等压线越密,风速越大)。
(二)教学难点
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的动态判断:结合垂直运动(上升→近地面低压、高空高压;下沉→近地面高压、高空低压),区分 “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相反关系”,避免混淆 “高压 / 低压” 的绝对值与相对值。
近地面与高空风向的差异逻辑:理解 “有无摩擦力” 导致的风向变化(高空无摩擦→风向平行等压线;近地面有摩擦→风向斜交等压线),需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平衡)分析。
热力环流案例的场景迁移:将 “冷热不均→热力环流” 的通用原理迁移到不同场景(如城市与郊区、山坡与山谷),准确判断不同下垫面(如硬化地面、植被覆盖区)的冷热差异,避免案例间的逻辑混淆(如海陆风与山谷风的风向时段差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风的三力作用及风向判断方法,梳理核心逻辑(如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示意图(海陆风动态图、城市热岛环流图、等压线与风向关系图)、动画(如三力作用下风向变化动画),结合实物模型(如热力环流实验装置),将抽象的大气运动过程具象化。
小组讨论法:围绕 “绘制海陆间热力环流模式图”“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风速”“城市污染企业如何布局”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观点,深化对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绿洲冷岛效应、台风 “环高” 风向、城市热岛环流为案例,分析热力环流与风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如台风期间渔船回港避风的原因)。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海陆风环流图、标注等压线图中的风向,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核心过程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图表绘制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回顾上一课时内容:提问学生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再结合课件导入案例 ——《台海使槎录》中福建 “早西晚东”、台湾 “早东午西” 的风向差异,追问:“这种两岸风向日变化的差异,本质上是哪种热力环流的体现?为什么白天和夜晚的风向会反转?”
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时 “海陆风” 的初步认知猜想,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大气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15 分钟)
案例 1:海陆风
结合课件 “海陆风示意图”,分析海陆间的昼夜热力差异:
白天(海风):陆地比热容小,增温快→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海洋比热容大,增温慢→近地面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 “海风”(对应台湾 “早东风”—— 台湾东侧临海洋,早晨吹海风;福建西侧临陆地,早晨吹陆风即 “早西风”)。
夜晚(陆风):陆地比热容小,降温快→近地面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海洋比热容大,降温慢→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流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 “陆风”(对应台湾 “午西风”—— 午后陆地升温快,气流从陆地流向海洋)。
课堂活动:绘制海陆间热力环流模式图(5 分钟):
展示课件中 “白天 / 夜晚海陆示意图”,布置小组任务:①标出海陆温度高低;②画气流垂直运动方向;③标近地面与高空气压高低;④画水平气流方向(完成环流)。
小组代表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强调 “白天海风降温、夜晚陆风保温” 对滨海地区的气温调节作用(如夏季滨海地区昼夜温差小)。
案例 2:城市风(城市热岛环流)
结合课件 “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讲解成因:城市人口密集、产业发达、交通工具多→释放大量废热;建筑密集、地面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散热慢→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热岛”)。
分析环流过程:城市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低压),郊区近地面空气冷却下沉(高压);近地面气流从郊区流向城市,高空气流从城市流向郊区,形成 “城市热岛环流”。
联系实际:强调城市规划时,需将污染风险大的工业企业布局在 “城市热岛环流范围之外”,避免污染物随近地面气流流向城市中心(如北京将重工业区布局在远郊区)。
案例 3:山谷风
结合课件 “山谷风示意图”,分析山坡与山谷的昼夜热力差异:
白天(谷风):山坡接受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上升(低压);山谷升温慢→空气下沉(高压);近地面气流从山谷流向山坡,形成 “谷风”(如白天山区村民感受到风从山谷吹向山顶)。
夜晚(山风):山坡散热快,降温快→空气下沉(高压);山谷降温慢→空气上升(低压);近地面气流从山坡流向山谷,形成 “山风”(如夜晚山区风从山顶吹向山谷,易在山谷形成逆温)。
补充说明:山谷风可能引发山区气象灾害(如夜晚山风将谷底冷空气抬升,若谷底有污染物,易导致污染聚集)。
2. 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20 分钟)
风的形成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
结合课件讲解: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单位距离气压差即 “气压梯度”;促使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的力为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强调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展示课件 “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标注力的方向与等压线的垂直关系)。
影响风的三个力及风向变化
地转偏向力:
讲解:风形成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因地球自转产生),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结合课件 “高空风向示意图”:高空不受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平衡,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北半球右偏至平行,南半球左偏至平行)。
摩擦力:
讲解:近地面风受地面摩擦(如地形、植被)影响,摩擦力阻碍风的运动,减小风速;近地面风受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三力共同作用,风向斜交于等压线(展示课件 “近地面风向示意图”,对比高空与近地面的风向差异)。
总结三力对风的影响:
力的类型 对风向的影响 对风速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决定风速大小(梯度越大,风速越快)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无影响
摩擦力 使风向斜交等压线 减小风速
风向判断方法
方法 1:左右手法则(结合课件图示):
北半球:伸出右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高压→低压),拇指指向即为风向(右偏)。
南半球:伸出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拇指指向即为风向(左偏)。
方法 2:作图法(结合课件等压线图):
过目标点画等压线的切线;
垂直切线画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低压);
北半球右偏 30°-45°,南半球左偏 30°-45°,即为风向。
课堂活动: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和风速(5 分钟)
展示课件中 “南海诸岛等压线图”,布置小组任务:
比较甲、乙两地的气压梯度大小(等压线越密,梯度越大);
用 “作图法” 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假设为北半球);
比较甲、乙两地的风速大小(梯度越大,风速越快)。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乙地等压线更密→气压梯度更大→风速更快;甲地风向为西北风,乙地风向为东北风(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分析)。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热力环流案例→风的形成”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
热力环流案例:海陆风(昼夜差异:海风 / 陆风)、城市风(热岛环流→污染布局)、山谷风(时段差异:谷风 / 山风),核心均为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地转偏向力(改风向)、摩擦力(减风速);高空风向平行等压线,近地面风向斜交等压线;风向判断用 “左右手法则” 或 “作图法”,风速看等压线疏密。
强调:热力环流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风是热力环流中水平运动的具体表现,二者共同构成大气运动的核心内容。
(四)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9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热力环流案例(绿洲冷岛效应、滨海海陆风)、风的形成(台风风向、高空与近地面风向差异)等核心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绿洲冷岛效应的气压判断、台风风向的 “左右手法则” 应用)。
逐题解析答案:
第 1-2 题(绿洲冷岛效应):白天绿洲气温低→近地面高压,沙漠气温高→近地面低压,近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丁地(绿洲高空)气压最低。
第 3-4 题(滨海海陆风):近地面气温④(海洋白天)>①(陆地白天),海风出现在 8-16 时(陆地升温快,近地面低压)。
第 5-7 题(台风 “环高”):海南岛位于台风低压中心北部,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向南,北半球右偏为东北风;台风来临前渔船需回港避风,台风带来的暴雨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洪涝。
第 8-9 题(高空等压线):高空 M 为高压→近地面 M 为低压(气温高),N 为低压→近地面 N 为高压(气温低);P 地近地面风向为西北风,N 处近地面可能有城市(气温高→低压)。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绘制 “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标注城市与郊区的气温、气压、气流方向,并说明 “污染企业应布局在热岛环流之外” 的原因(强化城市风与人类活动的关联)。
观察家乡(若为山区)或影视作品中的山谷风现象,撰写 200 字左右短文,用山谷风原理解释观察到的风向变化(如 “清晨山腰感受到风从山谷吹来”)。
预习 “气压带与风带” 内容,思考 “全球尺度的大气运动与热力环流有何区别”。
五、板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
一、大气热力环流(典型案例)
形成原理: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典型案例:
海陆风:白天(陆地热→海风,海洋→陆地);夜晚(陆地冷→陆风,陆地→海洋)
城市风:城市热岛→近地面风从郊区→城市;污染企业布局在热岛环流外
山谷风:白天(山坡热→谷风,山谷→山坡);夜晚(山坡冷→山风,山坡→山谷)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
形成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高压→低压)
影响风的三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定风向(初始)、定风速(梯度越大,风速越快)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风向,不改风速
摩擦力:近地面显著;减风速,使风向斜交等压线
风向与风速判断:
风向:左右手法则(北右南左)、作图法(切切线→梯度力→偏转向)
风速: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快
高空 vs 近地面风向:
高空:无摩擦→风向平行等压线
近地面:有摩擦→风向斜交等压线
三、课堂活动:海陆环流绘图、等压线判风向风速
四、作业:城市热岛环流图 + 短文(山谷风观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