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2.8《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2.8《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围绕“固体和液体”,探究二者的特征、混合与分离等,认识其性质与相互作用。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学习内容 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能使用简单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②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 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③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④知道是否搅拌和温度高低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三、学业要求: 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温度、质量等;能用简单的物理方法把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对常见物体的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观察 和测量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的结果需要如实记录;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到各种材料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知道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认识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能说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知道有些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时,其构成物质没有变化。 能归纳概括气体、液体、固体在质量、体积、形状等方面的简单特征,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能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能对影响因素进行大胆的推测;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认识液体观察食用油、水、牛奶、蜂蜜等液体,找出它们的不同(颜色、气味等)与相同之处(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等);探究液体倒入不同容器的形状变化、静止时的液面情况;学习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用电子天平测量液体质量。2认识固体比较探究固体的共同特征。能用工具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探究固体形状改变前后的体积和质量是否有变化。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比较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前后的质量与体积变化并解释原因;针对黄豆和玉米粉、铁屑和木屑、沙子和红糖等混合物,思考并实践分离方法(如利用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4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交流生活中固液混合的例子;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学习用过滤分离水中难溶性杂质,了解结晶法分离,以及自来水厂分离杂质的方法。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固体和液体
单元设计意图 (一)主题提出 固体和液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物质形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这两种物质的基本特性,建立与日常经验的联系。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通过观察、实验等直观方式理解物质性质。本单元以"观察-比较-归纳"为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标落实 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活动,落实对固液体特征、测量、混合分离的探究与认知,培养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体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材关联 与其他单元:是 “物质科学” 知识的基础,为后续 “空气” 等物质探究打基础,也关联 “土壤” 等单元中物质的混合与分离。 次级主题逻辑:从 “认识特征(液体→固体)” 到 “混合与分离(固体→固液)”,由单一到综合,符合认知规律,构建固液体知识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固液体有生活经验,但对其科学特征(如固定体积、质量)认知模糊。好奇心强、爱动手,适合实验探究;但科学测量和实验设计能力待培养,需教师引导规范操作与思考。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形成“固体有固定形状、液体能流动” 等观念,认识固液体的质量、体积特性。了解固液体混合与分离的规律,明白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固液体特征,培养归纳、分析思维,推理其性质与现象的关系。从混合与分离现象推理原因,提出实验假设,提升逻辑与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实践:能规范使用量筒、天平测量固液体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实验数据。经历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探究→得出结论” 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升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激发对固液体探究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固液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探寻液体的 “共性与个性” 观察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记录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找出它们“会流动、无固定形状” 的共同特征;再把同一液体倒入不同容器,观察形状变化,摆放装液体的瓶子,观察静止后液面(水平面)。设计意图:通过多感官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直观认识液体 “流动、无固定形状但液面水平” 的核心特征,同时区分不同液体的个性差异,为后续对比固体特征奠基。
任务2 名称:测量液体的体积 1.看清量筒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选择合适的量筒。 2.将玻璃瓶中的液体倒入烧杯。 3.略倾斜量筒,使烧杯口紧挨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 4.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多感官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液体特征;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培养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能力,建立液体“无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 的观念,为后续固体学习做对比铺垫。
任务3 名称:测量液体质量 1.用量简分别量取20毫升的水、食用油和蜂蜜。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通过测量不同液体的质量,认识到液体有确定的质量,同时体会不同液体的密度差异(相同体积质量不同)。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探究固体的形状特征 移动木块、杯子、铅笔、石头、砖块、玻璃球等固体,观察它们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用放大镜观察显微镜下的食盐颗粒、糖粉颗粒,移动它们,观察颗粒形状是否会发生变化。 改变固体的形状(敲碎粉笔、剪碎纸、切碎蜡烛、压扁橡皮泥),观察其构成物质和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并用电子天平测量这些固体形状改变前后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认识固体 “有固定的形状,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可发生改变,但构成物质和质量不变” 的特征,培养细致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5 名称:测量与探究固体的体积和堆积性 测量形状规则固体的体积:数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固体包含的立方块数量,确定体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把石块放入装满水的杯子,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将溢出的水倒入量筒,测量出的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体积;用同样方法测量橡皮泥的体积。 重新摆放小正方体,改变固体的形状,测量其体积;把橡皮泥捏变形,测量它的体积。 试着把沙子或盐堆起来,观察是否可以堆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多种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认识固体 “有固定的体积,不会因为形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以及 “能堆积” 的特性,提升实验操作与归纳总结能力。
第3课时 任务6 名称: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变化 1.比较3种固体颗粒(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前后的质量: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混合前黄豆、绿豆、玉米粉的质量,记录后将它们混合,再测量混合后的总质量,比较并解释总质量与混合前三者质量之和的关系。 2.用量筒比较3种固体颗粒混合前后的体积:分别测量混合前黄豆、绿豆、玉米粉的体积(在量杯里混合,再倒入量筒,不压实),记录后混合,测量混合后的总体积,比较并解释总体积与混合前三者体积之和的关系。 实验步骤:用天平测混合前各固体质量→混合→测混合后总质量;用量筒测混合前各固体体积→混合→测混合后总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固体混合后“总质量不变,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各固体体积之和(小颗粒填充大颗粒空隙)”的规律,培养实验分析与逻辑解释能力。
任务7 名称:分离混合的固体 想办法把黄豆、绿豆和玉米粉的混合物分离开来(根据颗粒大小差异,用筛子等工具分离)。 想办法把铁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利用铁屑能被磁铁吸引的特性,用磁铁分离)。 想办法把沙子和红糖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利用红糖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的特性,先溶解再过滤分离)。 实验步骤:针对不同混合物,选择相应方法(筛子、磁铁、溶解过滤)进行分离操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固体不同的性质(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培养问题解决与实践应用能力,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课 任务8 名称:探究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问题: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得越快。 实验设计:①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②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食盐;③观察并比较哪个杯子里的食盐溶解得更快。 实验结论:根据观察结果得出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结论。 拓展: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设计实验做一做(如搅拌、食盐颗粒大小等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思维,理解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任务9 名称:比较食盐和白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①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各倒入100 毫升相同温度的水;②用电子天平称出 60 克食盐和 60 克白糖,分别放入两个烧杯;③充分搅拌,观察食盐和白糖的溶解情况,理解 “一定量的水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的溶解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一定量的水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的溶解量不同。
任务10 名称:探究固体、液体的分离方法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①将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剪下,并在瓶盖上打孔;②将剪下部分倒扣在瓶身中,先塞入一团脱脂棉,再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石子、棉球,制成一个简易过滤器;③把泥水缓缓倒入过滤器,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了解结晶法:往不同颜色的热水中加食盐,直到食盐不再溶解,把小树枝分别浸在不同颜色的热盐水中,几天后得到晶莹的彩色树枝,了解这种分离方法叫结晶。 交流生活中把固体和液体分离开的事例(如晒盐、抄纸)。 了解自来水厂分离杂质的方法:自来水里含有各种杂质,自来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方法分离杂质,把自来水厂用的分离杂质的方法补充在流程图里。 实验步骤:制作简易过滤器→过滤泥水;往热水中加食盐至饱和→放入树枝→几天后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 “过滤、结晶” 等固液分离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自来水厂、晒盐等),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5课《认识液体》:主要评价学生对液体核心特征的认知程度,使用量筒、天平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的规范操作水平,以及实验数据记录、现象分析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第6课《认识固体》:重点评价学生对固体形状、堆积性等特征的理解,掌握规则与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方法的情况,以及基于实验数据推理固体质量、体积特性的能力。 第7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核心评价学生对固体混合后质量守恒、体积变化规律的认知,根据混合物性质选择分离方法的准确性,以及实际操作分离的效果。 第8课《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主要评价学生设计“水温影响溶解快慢”,对比实验的严谨性,掌握过滤、结晶等固液分离方法的程度,以及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列举案例、说水厂流程)的能力。
评价指标 第5课《认识液体》: (1)能说出液体3个核心共性特征、区分3种液体个性差异; (2)量筒和天平操作符合规范,测量误差分别≤5%和≤3%; (3)能完整记录数据,并根据注射器实验说出液体体积不易压缩的特性。 第6课《认识固体》: (1)能举例说明固体形状特性、验证固体堆积性; (2)规则固体体积计算完全正确,不规则固体用排水法测量误差≤8%;(3)能根据数据推理固体质量守恒,清晰解释橡皮泥变形后体积不变的原因。 第7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能通过数据说出固体混合质量规律、准确解释体积变化原因; (2)用筛子、磁铁、溶解过滤分离对应混合物,纯度分别≥90%、95% 且糖水无杂质; (3)能根据混合物性质匹配正确分离方法。 第8课《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 (1)设计对比实验能控制变量无漏洞,准确得出水温影响溶解快慢的结论; (2)自制过滤器过滤泥水清澈度≥80%,能描述结晶过程; (3)能列举2个以上生活分离案例,完整说出自来水厂流程。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基础层(知识巩固,面向全体学生): 1.固体液体特征对比表:填写表格,从 “形状、体积、质量、流动性、堆积性”5 个维度对比固体(如石块)和液体(如水)的差异,每维度至少 1 个实例 固体液体形状体积质量流动性堆积性
2.测量实践记录:用家里的杯子(标注容量)替代量筒,测量 100 毫升水、食用油的质量(用厨房秤),记录数据并计算质量差异 3.分离小任务:用筛子分离家里的米和碎纸屑,拍照记录分离过程,写出分离依据 提升层(能力应用,面向中等及以上学生): 1.混合实验探究:取大米、小米、面粉各 50 克,测量混合前总质量和总体积,混合后再次测量,对比数据并撰写 100 字实验报告,解释体积变化原因 2.溶解影响因素拓展:设计 “搅拌对白糖溶解快慢的影响” 实验,控制水温和白糖质量,记录不同搅拌状态下的溶解时间,绘制 “搅拌 vs 不搅拌” 溶解时间对比图 3.自制过滤器改进:基于课堂简易过滤器,尝试添加活性炭、纱布等材料改进,过滤红糖水(模拟有色杂质水),比较改进前后过滤效果,写出改进思路 拓展层(创新探究,面向学有余力学生): 1.家庭结晶实验:用白糖替代食盐,制作彩色结晶(添加食用色素),持续观察 7 天,记录结晶生长过程(拍照 + 文字描述),分析温度、水分蒸发对结晶的影响 2.生活固液分离方案设计:针对 “豆浆过滤豆渣”“洗菜水除泥沙” 2 个生活场景,设计具体分离方案(含工具选择、操作步骤、预期效果),并动手实践验证方案可行性 3.物质状态小调查:调查家里 10 种物品(如酱油、冰块、洗衣粉),判断其状态(固体 / 液体),分析 “冰块融化后变成液体,体积是否变化”,撰写 200 字调查分析报告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8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教材先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固体和液体混合的情况,接着通过探究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比较食盐和白糖的溶解情况等实验,让学生认识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现象及相关影响因素,还介绍了过滤等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以及自来水厂分离杂质的过程。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固体与液体混合、分离的常见现象和方法,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溶解现象有初步认知(如糖溶于水),但对影响溶解的因素、不同固体的溶解能力等并不清楚,也未系统学习分离方法。他们好奇心强,乐于动手探究,具备初步的观察和简单实验操作能力,但易忽略变量控制,需强调对比实验设计,需要教师引导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晓固液混合与溶解现象,明确影响溶解的因素、不同固体溶解能力差异,掌握固液分离方法及自来水厂净水流程。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思考不同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探究实践:能按照实验步骤完成溶解能力比较、过滤分离等实验操作,如正确搭建过滤装置并进行过滤操作,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态度责任:激发固液混合分离探究兴趣,养成科学态度,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现象,掌握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学会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设计并进行“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对比实验,控制实验变量,理解不同固体溶解能力的差异。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探究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评价指标为对比实验中变量控制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现象观察记录的细致度及结论与实验现象的契合度。能基本能不能比较食盐和白糖的溶解情况评价指标为实验材料用量的准确性、搅拌等操作的规范性、溶解现象观察记录的完整性及对不同物质溶解能力差异总结的合理性。能基本能不能固体与液体的分离评价指标为过滤装置组装的规范性、操作过程中液体倾倒的合理性、分离效果的明显程度及对分离原理理解的清晰度。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生活中固体与液体的混合教师活动1 展示冲奶粉、制盐水和面糊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固体和液体混合在一起,大家还能说出哪些这样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1 结合生活经验,列举固体与液体混合的例子,如 “把糖放进水里搅拌成糖水”“往豆浆里加白糖” 等。活动意图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现象,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环节二:探究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教师活动2 1.提出问题:“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2.讲解对比实验的要求:只改变一个条件(如水的温度),其他条件(如食盐的质量、水的体积、同时放入食盐等)保持相同。 假设: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得越快。 实验设计: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食盐。 3.观察并比较哪个杯子里的食盐溶解得更快。
3.提供实验材料(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相同质量的食盐、两个相同的烧杯、玻璃棒),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好冷水和热水,同时向两个烧杯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哪个杯子里的食盐溶解得更快。 播放实验视频 4.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结果:热水中盐溶解得快,冷水中盐溶解越慢。 实验结论:水的温度会影响食盐溶解快慢,水温越高,食盐溶解得越快 5.本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小结:像这样只改变一个条件,而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就是在做对比实验。 6. 假设: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溶解得快,不搅拌,溶解得慢。实验设计:(1)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 (2)同时往两杯冷水中倒入5g的盐。 (3)用玻璃棒在一个杯子里搅拌,另一个杯子不搅拌。 (4)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快。
播放实验视频,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 7. 假设: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盐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大,溶解越慢,颗粒越小,溶解越快。实验设计:(1)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 (2)同时往两杯冷水中倒入质量相同、颗粒大小不同的盐。 (3)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快。
播放实验视频,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学生活动2 生1: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水越热,溶解得越快 生2:可能跟是否搅拌有关。 生3:可能与食盐颗粒大小有关。 对 “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进行猜想。 按照教师的指导,分组进行实验,认真观察食盐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实验结果,得出 “水的温度会影响食盐溶解快慢,水温越高,食盐溶解得越快” 的结论。 不同的条件是:一杯是热水,另一杯是冷水。 相同的条件是:两杯水的体积相同;倒入的盐量相同;倒入盐的时间相同 实验结果:搅拌的一杯,食盐更快溶解完全。 实验结论: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搅拌有关。搅拌,溶解得快,不搅拌,溶解得慢。 实验结果:盐的颗粒小的杯子中的盐溶解得快,盐的颗粒大的杯子中的盐溶解越慢。 实验结论: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盐的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大,溶解越慢,颗粒越小,溶解越快。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猜想、实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培养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同时直观认识到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环节三:比较食盐和白糖的溶解情况教师活动3 1.提出任务:“比较食盐和白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讲解实验步骤: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各倒入 100 毫升相同温度的水;用电子天平称出 60 克食盐和 60 克白糖,分别放入两个烧杯;充分搅拌,观察溶解情况。 2.强调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如准确称量、充分搅拌等。 3.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 “一定量的水溶解物质的量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3 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步骤操作,观察食盐和白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讨论,得出 “一定量的水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的溶解量不同” 的结论。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不同固体在相同液体中的溶解能力存在差异,进一步深化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同时锻炼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环节四:固体与液体的分离教师活动4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把固体和液体分离开的事例呢?” 展示晒盐的图片,介绍原理:通过阳光或加热让水分蒸发,盐分逐渐浓缩,最终析出晶体 。我们吃的盐大多是通过晒海水结晶得到的。 讲解结晶的概念:结晶是物质从溶液(如盐水)中变成固体晶体的过程。 展示抄纸的图片,介绍原理:抄纸是一种古老的手工造纸方法,通过将植物纤维(如树皮、麻头、稻草等)捣碎成浆,再经过滤、晾干等步骤制成纸张 。 介绍过滤的概念:过滤可以把 不溶于液体的固体 (如泥沙)和液体分开,让液体通过滤纸或滤网,而固体颗粒被拦住 。 2.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 讲解过滤的方法和简易过滤器的制作:将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剪下,在瓶盖上打孔;将剪下部分倒扣在瓶身中,先塞入一团脱脂棉,再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石子、棉花,制成简易过滤器。 播放视频《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3指导学生用简易过滤器过滤泥水,比较过滤前后水的变化。学生活动4 交流生活中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例子,如 “用纱布过滤豆浆中的豆渣”“用滤纸过滤浑浊的水” 等。 分组制作简易过滤器,进行过滤泥水的实验,观察过滤前后水的变化,感受过滤分离的效果。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了解固体与液体分离的实际应用,掌握过滤这一常用的分离方法,培养动手制作和实验操作能力,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环节五:自来水厂分离杂质教师活动5 1.结合图片和文字,讲解自来水厂分离杂质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里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包括悬浮物、胶体、细菌、病毒等,饮用这样的水会影响人体健康。为了供应合格的饮用水,自来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方法,把原水中大部分杂质分离出去。 播放视频 2.把自来水厂采用的分离杂质的方法补充在括号里。 学生活动5 认真倾听,了解自来水厂分离杂质的基本流程,感受科学技术在生活用水处理中的应用。活动意图说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认识到固体与液体分离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加深对科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Zj7.板书设计 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 一、固体与液体的混合 冲奶粉、制盐水等 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三、不同固体的溶解能力 相同条件下,不同固体在相同体积水中溶解量不同 四、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方法:过滤(简易过滤器制作) 应用:晒盐、自来水厂净水等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情况属于固体和液体混合的是( ) A. 把沙子和石子放在一起B. 往水里加冰块C. 冲奶粉 2.在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实验中,需要保持相同的条件是( ) A. 水的温度B. 食盐的质量C. 食盐溶解的速度 3.相同条件下,向 100 毫升水中加入食盐和白糖,先达到不能再溶解状态的是( ) A. 食盐B. 白糖C. 一样多 4.下列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方法中,利用过滤原理的是( ) A. 晒盐B. 从中药渣里分离药液C. 分离废旧电器里的电子元件 5.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能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 ) A. 加絮凝剂B. 过滤C. 加消毒剂 二、判断题 1.所有固体都能在水中溶解。( ) 2.做对比实验时,可以同时改变多个条件。( ) 3.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后,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将面粉完全分离出来。( ) 4.海水晒盐是利用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蒸发结晶原理。( ) 5.食盐在热水中一定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 ) 【参考答案】 选择题 CBABA 判断题 ×××√√ 作业布置:往不同颜色的热水中加食盐,直到食盐不再溶解。把小树枝分别浸在不同颜色的热盐水中,几天后就可以得到晶莹的彩色树枝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