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综合思维:通过分析水循环示意图,理清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的相互联系,能从 “环节→类型→意义” 的逻辑链理解水循环的整体性,培养多角度、系统性分析地理过程的能力。区域认知:对比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空间范围与环节差异(如海陆间循环涉及海洋与陆地,陆地内循环仅发生在陆地),结合不同区域(如干旱区、滨海区)的水循环特征,建立 “区域环境→水循环类型→水资源状况” 的关联认知。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宁夏砂田对水循环的影响,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解读能力;结合 “海绵城市”“雨水银行” 等案例,运用水循环原理提出解决城市内涝的建议,培养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如地表硬化、水利工程、砂田耕作)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如下渗减少、蒸发抑制),理解合理干预水循环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性,树立 “尊重自然、适度改造” 的人地和谐观念。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与类型:掌握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 / 地下径流→回归海洋)、陆地内循环(蒸发 / 蒸腾→降水)、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的环节构成与空间范围,明确海陆间循环是陆地水资源再生的关键。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理解 “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不同水体更新周期差异)、“促进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泥沙输送、热量传输)、“塑造地表形态”(地表径流侵蚀与堆积)、“影响气候与生态”(调节湿度、维持生态平衡)四大意义,能结合案例(如塞纳河径流)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结合砂田、海绵城市、雨水银行等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的改变(如砂田增加下渗、减少蒸发),以及这些改变带来的环境效应(如缓解干旱、减轻内涝)。(二)教学难点水循环环节的动态关联与区域差异:学生难以理解 “一个环节的变化会引发其他环节连锁反应”(如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内涝加剧),且不同区域(如干旱区 vs 湿润区)的水循环环节强度差异(如干旱区蒸发强、降水少)需结合区域特征分析,逻辑较复杂。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多因素综合分析:单一环节(如下渗)受降水强度、坡度、植被、地表硬化等多因素影响,学生易忽略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如暴雨时,即使植被覆盖率高,下渗也可能因土壤饱和而受限),难以全面判断因素的主导作用。水循环原理的实际应用:将 “水循环环节” 与 “现实问题”(如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结合时,学生难以准确匹配 “问题成因” 与 “可干预的环节”(如内涝成因是地表径流过多,可通过增加下渗、滞蓄径流解决),需通过案例拆解逻辑链。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及地理意义,梳理核心逻辑(如海陆间循环的 “再生” 作用、水体更新周期与水资源有限性的关系),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水循环示意图(动态标注各环节)、不同水体更新周期表、砂田与裸田蒸发 / 土壤含水量对比图、海绵城市结构图,结合动画(如降水→下渗→径流的动态过程),将抽象的水循环过程具象化。小组讨论法:围绕 “宁夏砂田如何影响水循环环节”“海绵城市缓解内涝的原理”“雨水银行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观点,深化对原理应用的理解。案例分析法:以宁夏砂田(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上海雨水银行(城市水资源管理)、浙江城市内涝(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塞纳河降水补给(水循环环节验证)为案例,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海陆间循环示意图”,标注各环节名称、方向及涉及的圈层,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水循环过程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图表绘制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课件中《宋书》记载:“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太阳加热海水蒸发,河流补充消耗,使海水不增不减”,提问学生:“这种解释科学吗?蒸发的海水去哪里了?为什么陆地上的河流能持续注入海洋而不枯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如海水蒸发成云、云形成降水回到陆地),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水循环。(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8 分钟)水循环的概念与核心环节:结合课件 “水循环示意图”,讲解概念:水循环是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强调核心环节的逻辑关系:太阳辐射驱动蒸发→水汽输送将水汽从海洋 / 陆地运往陆地 / 海洋→降水将水汽转化为液态水→下渗与径流将水送回海洋 / 地下,形成闭环。水循环的类型(按空间范围划分):类型 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结合课件示意图,描述过程:海洋蒸发→水汽输送(至大陆上空)→降水(至陆地)→下渗(部分)→地表径流 / 地下径流→回归海洋。强调意义:是陆地水资源再生的主要途径(如长江径流通过海陆间循环不断获得降水补给),对人类生产生活至关重要。类型 2:陆地内循环:讲解过程:陆地表面(水面、土壤、植被)蒸发 / 蒸腾→水汽在陆地上空凝结→降水(仍落在陆地)。补充说明:对干旱区水资源更新有一定作用(如我国西北内陆的绿洲降水,部分来自本地蒸发的水汽),但补给量有限。类型 3:海上内循环:讲解过程:海洋蒸发→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降水(落在海面)。强调特点:环节最简单(仅蒸发、降水),水量最大(占全球水循环总量的 90% 以上),不直接补给陆地水资源。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知识拓展):结合课件 “知识拓展” 内容,分环节梳理影响因素:蒸发(蒸腾):气温(越高蒸发越强)、风速(越大蒸发越快)、空气湿度(越低蒸发越快)、植被覆盖率(越高蒸腾越强)。降水:气压带风带(如赤道低气压带降水多)、地形(迎风坡降水多)、海陆位置(沿海降水多)。下渗:降水强度(越小越易下渗)、坡度(越缓越易下渗)、植被覆盖率(越高越易下渗)、地表硬化程度(越高下渗越少)。地表径流:降水总量(越多径流越大)、下渗量(越少径流越大)、人类活动(如水库调节径流)。课堂活动:分析宁夏砂田对水循环的影响(5 分钟):展示课件中砂田资料及 “砂田与裸田蒸发量对比图”“土壤含水量对比图”,布置小组任务:砂田的砂石覆盖层如何影响下渗?对比砂田与裸田的蒸发量,说明砂石覆盖层的作用。结合土壤含水量数据,归纳砂田对水循环的整体影响。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砂石覆盖层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地表径流,且孔隙大→增加下渗量。砂田蒸发量始终小于裸田→抑制蒸发,减少水分流失。砂田土壤含水量更高→通过 “增下渗、减蒸发” 实现蓄水保墒,缓解干旱区缺水问题。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7 分钟)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结合课件 “不同水体更新周期表”,讲解:水循环使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不断交换,全球水量长期保持稳定(如海洋蒸发量≈降水量 + 陆地径流汇入量)。警示:不同水体更新周期差异大(如江河 16 天、深层地下水 1400 年),短期内水资源有限,过度用水或污染会导致短缺(如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问题)。意义 2:促进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物质迁移:地表径流将陆地的泥沙、有机物、无机盐输送至海洋(如黄河携带泥沙塑造华北平原,同时将养分带入渤海),水循环成为海陆间物质联系的 “纽带”。能量转换:水循环吸收、传输太阳辐射能(如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水汽输送至陆地凝结释放热量),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如低纬度多余热量通过水汽输送至中高纬度)。意义 3:塑造地表形态:结合课件示意图,讲解:地表径流是塑造陆地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 ——侵蚀作用:如长江三峡由流水侵蚀形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堆积作用:如黄河三角洲由流水堆积形成,东北平原的黑土部分来自河流堆积的有机质。意义 4:影响全球气候与生态:气候调节:水循环通过蒸发、降水调节大气湿度(如沿海地区降水多、湿度大,形成海洋性气候),影响气温变化(如夏季降水可降低气温)。生态维持:水循环为生物提供水分(如植被蒸腾依赖降水补给),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如热带雨林的高温高湿环境,依赖旺盛的水循环)。自学窗:塞纳河的水来源(2 分钟):简要介绍法国水文学家佩罗的研究:通过 3 年观测,证明塞纳河流域的年降水量是年径流量的 6 倍,首次定量证实降水是河水的主要来源,呼应课前导入问题,强化 “水循环环节关联” 的认知。(三)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概念→类型→环节→意义→人类影响”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水循环概念: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五大环节连续运动。三大类型:海陆间循环(再生水资源)、陆地内循环(干旱区补给)、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核心意义:维持水量平衡、促进物质能量转换、塑造地表形态、影响气候生态。人类活动:通过砂田、海绵城市等干预下渗、蒸发、径流,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灾害缓解。强调: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各环节相互关联,人类活动需遵循水循环规律,才能实现人地协调。(四)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9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水循环类型(如海上内循环的环节)、环节影响因素(如砂田对下渗的影响)、人类活动应用(如雨水银行、海绵城市)、现实问题(如城市内涝)等核心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砂田蒸发量差异的原因、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具体影响)。逐题解析答案:第 1-2 题(上海雨水银行):储蓄雨水增加下渗(影响下渗环节),可减少内涝、改善生态(①②正确)。第 3-5 题(西北砂田):砂田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土壤吸收热量→蒸发量小(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吸收量);砂田增加下渗(②正确);原生植被恢复后,蒸腾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③④正确)。第 6-7 题(海绵城市):通过透水路面、雨水花园增加下渗(①正确),可缓解淡水不足、内涝、热岛效应(①②④正确)。第 8-9 题(浙江城市内涝):城区积水→地表径流(④)、蒸发(⑦)增强(C 正确);改善内涝需减少地表径流(④)、增加下渗(⑨)(B 正确)。(五)布置作业(5 分钟)绘制 “全球水循环示意图”,标注三大循环类型的范围、各环节名称及方向,并在图旁简要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强化对水循环整体认知)。结合家乡实际(如是否存在内涝、水资源短缺问题),撰写 200 字左右短文,运用水循环原理提出 1-2 条解决建议(如增加城市绿地以提高下渗)。预习 “海水的性质” 内容,思考 “海水盐度、温度的分布与水循环是否有关联”。五、板书设计水循环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概念: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连续运动三大类型(按空间范围):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海洋→水汽输送→陆地降水→下渗→地表 / 地下径流→海洋(陆地水资源再生)陆地内循环:陆地蒸发 / 蒸腾→陆地降水(干旱区补给)海上内循环:海洋蒸发→海洋降水(水量最大)影响因素:蒸发:气温、风速、湿度、植被下渗:降水强度、坡度、植被、地表硬化径流:降水、下渗、人类活动(水库)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不同水体更新周期差异)促进物质迁移(泥沙、养分)与能量转换(热量传输)塑造地表形态(径流侵蚀与堆积)影响气候(调节湿度)与生态(维持生物水分)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正面:砂田(增下渗、减蒸发)、海绵城市(增下渗、滞径流)、雨水银行(储水)负面:地表硬化(减下渗、增径流→内涝)、过度取水(水资源短缺)四、课堂活动:砂田对水循环的影响五、作业:绘图 + 家乡水循环问题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