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如赤道 1670km/h、南北纬 60° 约 837km/h)、公转轨道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区域特征(1 月初近日点、7 月初远日点),认识地球运动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差异,建立 “纬度 / 位置→运动特征→地理现象” 的关联认知,理解地球运动对全球区域差异的影响。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图),从 “运动特征→空间关系→地理影响”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地球自转(角速度、线速度)与公转(轨道、速度)的相互关系,以及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移动、五带划分的影响,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通过 “模拟地球自转与公转实验”(用地球仪演示自转方向、用椭圆轨道模型演示公转近日点 / 远日点)、“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提升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运用北极星仰角判断纬度(北半球某地北极星仰角 = 当地纬度),掌握地球运动相关图表的绘制方法。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郭守敬编制《授时历》对地球公转周期的精确测量、现代航天发射(如嫦娥五号)对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利用(低纬度发射节省燃料),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球运动规律的适配性,理解 “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 的重要性,树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观念。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核心特征: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速度(角速度 15°/h、线速度纬度分布规律)。公转:轨道(椭圆,近日点 / 远日点)、周期(恒星年与回归年)、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3°26′),明确 “地轴倾斜→黄赤交角→直射点移动” 的逻辑。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运动,决定二分二至日的时间与直射位置,为五带划分提供依据。地球运动规律的实际应用:北极星仰角与纬度的关系、自转线速度对航天发射的影响、公转速度与季节的关联。(二)教学难点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成因:学生易混淆两者的时间与角度差异,需通过动画演示 “地球自转同时公转” 的过程,明确太阳日因公转额外转动 59′,导致时间更长(24h),突破 “同一自转为何有两个周期” 的困惑。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联:理解 “地轴倾斜不变→黄赤交角稳定→直射点在回归线间移动” 的空间关系,学生易忽略 “地轴指向不变” 的前提,需通过模型演示(固定地轴倾斜角度绕太阳公转)具象化这一过程。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计算与影响因素:掌握线速度公式V α=1670cosαkm/h,理解纬度(负相关)与海拔(正相关)的双重影响,学生易漏算海拔因素,需通过案例(如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同纬度线速度差异)强化认知。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定义、特征、黄赤交角等核心知识,梳理 “运动特征→空间关系→地理影响” 的逻辑框架(如自转线速度→航天发射选址→低纬度优势),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星轨照片、恒星日与太阳日动画、黄赤交角模型图,结合地球仪、椭圆轨道教具演示自转方向、公转近日点 / 远日点,将抽象的空间关系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地轴倾斜与黄赤交角的关系)。小组讨论法:围绕 “黄赤交角消失对地球的影响”“为何远日点北半球反而夏季”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案例分析法:以郭守敬《授时历》(精确测量回归年)、嫦娥五号发射(文昌低纬度优势)、南极科考站自转线速度对比为案例,分析地球运动规律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开展 “模拟地球自转实验”(用地球仪演示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课件中北极星附近星轨照片,提问学生:“这些恒星为何围绕北极星做圆周运动?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与拍摄地点的纬度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地球自转、北极星与地轴相关),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地球的自转(12 分钟)定义与地轴:定义: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为假想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星轨现象解释:结合课件星轨照片,讲解 “北半球观测时,恒星看似围绕北极星运动,实则是地球自转导致的视觉效果”,强化 “地轴指向稳定” 的认知。自转方向与周期:方向:自西向东,演示地球仪: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北逆南顺”)。周期:恒星日:以遥远恒星为参照物,自转 360°,用时 23h56m4s,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用于科学研究,如天文观测)。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自转 360°59′,用时 24h,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 “一天”)。对比分析:展示 “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差异成因 ——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导致太阳日比恒星日多转动 59′,时间多 3m56s。自转速度(角速度与线速度):角速度:定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各地均为 15°/h(360°÷23h56m4s≈15°/h),南北极点角速度为 0。应用:解释 “全球时区划分以 15° 为一个时区” 的依据。线速度:定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赤道最大(约 1670km/h),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 0,公式为V α=1670cosαkm/h(α为纬度)。案例计算:计算 30°N 线速度(1670×cos30°≈1447km/h)、60°N 线速度(1670×cos60°=835km/h,约为赤道一半)。影响因素:纬度(负相关)、海拔(正相关,如青藏高原线速度大于同纬度平原)。知识拓展:北极星仰角与纬度的关系:推导过程:展示课件几何图,讲解 “北半球某地北极星仰角 = 当地纬度”(如 30°N 观测北极星,仰角为 30°),南极地区因地轴指向,无法观测北极星。实践应用:如何通过观测北极星仰角判断所在地纬度,培养地理实践能力。2. 地球的公转(10 分钟)定义与方向: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方向:与自转一致,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公转周期:恒星年:以遥远恒星为参照物,公转 360°,用时 365d6h9m10s,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用于天文研究)。回归年:以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为参照物,用时 365d5h48m46s,是四季更替的周期(《授时历》测量的回归年精度与此接近)。公转轨道与速度:轨道特征:展示 “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标注近日点(1 月初,日地距离约 1.47 亿 km)与远日点(7 月初,日地距离约 1.52 亿 km),强调 “椭圆轨道而非正圆”。速度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近日点公转速度快(角速度约 1°1′/d),远日点速度慢(角速度约 57′/d),解释 “北半球冬季(近日点)公转快,夏季(远日点)公转慢” 的现象。案例:郭守敬与《授时历》:简要介绍:1280 年郭守敬编制《授时历》,通过全国 27 个观测台站测量,计算回归年为 365.2425 日,与现代测量的 365.2422 日误差极小,比公历早 300 年,体现我国古代天文成就,增强文化自信。3.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3 分钟)黄赤交角的概念:定义: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过地心且垂直于地轴的平面)的夹角,当前为 23°26′。空间关系:展示课件 “一轴两面三角度” 示意图,明确:一轴:地轴(倾斜 66°34′与黄道平面相交)。两面: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角度:黄赤交角 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 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 90°,强调 “黄赤交角 = 回归线度数,与极圈度数互余”(23°26′+66°34′=90°)。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直射点定义: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高度角 = 90°),地心与太阳光连线的地表交点。移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时地轴指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春分(3 月 21 日前后):直射赤道,之后北移。夏至(6 月 22 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23°26′N),之后南移。秋分(9 月 23 日前后):直射赤道,之后南移。冬至(12 月 22 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23°26′S),之后北返。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 23°26′S-23°26′N 间的往返运动,周期为回归年,23°26′N 为北回归线,23°26′S 为南回归线。活动: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5 分钟):布置任务:绘制三条平行直线,标注赤道(0°)、北回归线(23°26′N)、南回归线(23°26′S)。在直线上标注二分二至日直射点(春分 / 秋分赤道,夏至北回归线,冬至南回归线)。用曲线连接直射点,标注移动方向与日期。学生绘制后展示点评,强化对直射点移动规律的理解。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太阳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五带范围:热带:0°-23°26′,有太阳直射现象。北温带:23°26′N-66°34′N,南温带:23°26′S-66°34′S,既无直射也无极昼极夜。北寒带:66°34′N-90°N,南寒带:66°34′S-90°S,有极昼极夜现象。意义:体现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纬度差异,为气候类型划分提供基础。(三)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运动类型→核心特征→地理影响”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自转:绕地轴,自西向东,恒星日 23h56m4s,角速度 15°/h,线速度赤道最大→影响昼夜交替、时区划分、航天发射选址。公转:绕太阳,椭圆轨道,近日点 1 月快、远日点 7 月慢,周期恒星年 365d6h9m10s→影响季节变化、五带划分。黄赤交角:23°26′→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四季更替、五带形成。强调:地球自转与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的空间关系(黄赤交角)是产生诸多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需遵循其规律(如农业、航天)。(四)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9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自转速度、公转周期、黄赤交角影响等核心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黄赤交角变化对五带的影响)。逐题解析答案:第 1-2 题(南极科考站自转线速度):长城站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大,南极点为 0(D 正确);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左偏→轨迹向东南偏转(B 正确)。第 3-4 题(嫦娥五号发射):11 月 24 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昼短夜长(C 正确);发射至着陆期间(11 月 - 12 月),太阳直射南移→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减小(D 正确)。第 5-6 题(黄赤交角):①为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夹角→黄赤交角(A 正确);黄赤交角变小→回归线纬度变小(C 正确)。第 7-9 题(公转速度与节气):小寒到大寒(1 月)接近近日点→公转最快(D 正确);雨水(2 月)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北移(B 正确);冬至到春分(12 月 - 3 月)→春节守岁(C 正确)。(五)布置作业(5 分钟)制作 “地球公转轨道模型”,标注近日点、远日点的日期、日地距离及公转速度,并用文字说明 “为何远日点北半球是夏季”(提示:夏季取决于太阳高度与昼长,而非日地距离)。结合家乡纬度(如北京 40°N),计算当地的自转线速度(用公式V α =1670cosα),并分析若在当地建设航天发射场,与文昌(19°N)相比的优劣势。预习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思考 “为何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五、板书设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定义:绕地轴旋转,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恒星日:23h56m4s,自转 360°(真正周期)太阳日:24h,自转 360°59′(昼夜交替周期)速度:角速度:15°/h(除极点外)线速度:赤道 1670km/h,向两极递减(V α=1670cosα)应用:北极星仰角 = 纬度、航天发射低纬度优势二、地球的公转定义:绕太阳运动,轨道为椭圆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真正周期)回归年:365d5h48m46s(直射点回归周期)轨道与速度:近日点:1 月初,速度快远日点:7 月初,速度慢案例:郭守敬《授时历》(回归年测量)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夹角,23°26′空间关系:一轴(地轴)、两面(赤道 / 黄道)、三角度影响: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S-N 间往返(二分二至)五带划分:热带(0°-23°26′)、温带(23°26′-66°34′)、寒带(66°34′-90°)活动: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四、作业:公转模型 + 线速度计算 + 预习自转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