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时区的时间差异(如北京东八区与伦敦零时区)、昼夜长短的纬度差异(如赤道昼夜平分与两极极昼极夜),认识地球运动在不同区域产生的地理现象差异,建立 “经度 / 纬度→地理现象” 的关联认知,理解区域特征与地球运动的深度联系。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晨昏线示意图、时区划分图),从 “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偏转”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地球自转对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如国际航班起降时间计算、河流两岸冲刷差异),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晨昏线示意图”“计算不同地区时差”“模拟地转偏向力对水流的影响”,提升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手表定方向)验证地球运动规律,掌握时差计算与地转偏向力判断的实用技能。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人类活动对地球运动规律的适应(如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设立、各国计时方式的选择),认识人类活动需顺应自然规律,理解 “合理利用地球运动规律,实现人地和谐” 的重要性,如航天发射选址考虑地转偏向力、国际交往关注时区差异。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昼夜交替与晨昏线:昼夜交替的成因与周期,晨昏线的区分方法(顺地球自转方向)与核心特征(与太阳光线垂直、平分赤道)。晨昏线的应用:判断节气(如与极圈相切为二至日)、计算地方时(晨线与赤道交点为 6 时,昏线与赤道交点为 18 时)。时差的计算:地方时计算:“东加西减、同减异加” 原则的应用,能根据经度差计算时间差。区时计算:时区划分的规律(中央经线 = 时区 ×15°),相邻时区区时差 1 小时,能计算跨时区的时间(如北京到纽约的航班起降时间)。国际日界线:日期变更规则,能解释跨越日界线的日期变化(如邮轮穿越 180° 经线的日期差异)。地转偏向力的规律与影响:偏转方向的判断(左右手定则),能区分不同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差异。实际影响:河流冲刷、大气环流、工程建设(如铁路轨道磨损)等案例分析。(二)教学难点晨昏线的动态变化与判读:学生易混淆晨线与昏线,难以结合节气判断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如二至日与极圈相切),需通过动画演示(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移动)与多视角示意图(侧视图、俯视图)突破。时差计算中的日期变更:跨国际日界线与跨 180° 经线的区别(日界线不完全与 180° 经线重合)、计算结果超过 24 小时或为负值的日期调整(如 25 时→次日 1 时,-1 时→前一日 23 时),需通过实例分步拆解逻辑。地转偏向力的 “虚拟性” 与实际影响:学生难以理解 “地转偏向力是惯性力,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需通过实验(如水流冲击沙盘)与生活案例(如北半球河流右岸码头更易淤积)具象化,避免死记硬背规律。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的核心知识,梳理 “地球自转→地理现象→人类影响” 的逻辑框架(如自转→时差→国际航班时间计算),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晨昏线动画、时区划分图、地转偏向力实验视频,结合地球仪、时区数轴教具演示昼夜交替与时差形成,将抽象的空间关系与运动规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垂直关系)。小组讨论法:围绕 “美国 F-22 战斗机导航故障原因”“邮轮双胞胎出生日期差异”“河流两岸农业布局差异”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案例分析法:以国际航班时差计算(如北京飞伦敦)、美国本土跨时区计时、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为案例,分析地球运动规律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开展 “绘制二分日晨昏线”“用数轴法计算时差”“模拟水流偏转实验(水盆放水观察漩涡方向)”,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课件中美国 F-22 战斗机穿越 180° 经线导航故障的案例:“2007 年美国 F-22 战斗机群从夏威夷飞往日本,途经 180° 经线附近时,导航系统失灵,最先进的战机变成‘瞎子’。为什么穿越该区域会出现故障?电子系统忽略了什么地理问题?”引导学生猜想(与时间、日期有关),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偏转)。(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昼夜交替和时差(20 分钟)昼夜交替:成因分析:昼夜现象: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只能照亮地球一半(昼半球→白昼,夜半球→黑夜)。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导致昼半球与夜半球不断更替,周期为 1 个太阳日(24 小时)。意义:结合课件讲解,24 小时的周期使地表温度变化平缓,避免白昼过热、黑夜过冷,适宜生命生存;同时成为人类作息的基本时间单位(如 “一天” 的定义)。晨昏线的特征与判读:定义与区分:展示 “晨昏线侧视图与俯视图”,讲解:晨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昼的界线(如赤道上晨线与经线交点地方时为 6 时)。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白昼进入黑夜的界线(如赤道上昏线与经线交点地方时为 18 时)。核心特征:平分地球:为过地心的大圆,昼半球与夜半球面积相等。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 0°(太阳在地平线)。永远平分赤道: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晨线与赤道交点为 6 时,昏线为 18 时。与经纬线的关系: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全球昼夜平分),二至日与极圈相切(如夏至日北极圈以内为极昼)。课堂练习:展示不同节气的晨昏线图(二分二至),让学生判断晨线 / 昏线,强化区分方法。时差的产生与计算:地方时: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间更早,因经度不同产生地方时。计算规则:经度每差 15°,时间差 1 小时;每差 1°,时间差 4 分钟。公式:所求地方时 = 已知地方时 ±(经度差 ×4 分钟 / 1°),“东加西减”(未知地在已知地东边用 “+”,西边用 “-”),“同减异加”(经度符号相同相减,不同相加)。案例:已知北京(116°E)地方时为 12:00,求东京(139°E)地方时?(经度差 23°,时间差 92 分钟,东京在东边,12:00+1h32min=13:32)。时区与区时:时区划分:展示 “全球时区图”,讲解 1884 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西经 7.5°- 东经 7.5° 为中时区(零时区),向东 / 西各分 12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 15°,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跨东经 7.5°- 西经 7.5°)。区时计算:各时区以中央经线(时区 ×15°)地方时为区时,相邻时区差 1 小时。公式:所求区时 = 已知区时 ± 时区差,“东加西减”(如北京东八区与伦敦零时区差 8 小时,北京比伦敦早 8 小时)。特殊计时:中国统一采用东八区时间(北京时间,120°E 地方时),美国跨西五区 - 西八区,分东部、中部、山地、太平洋时间。国际日界线:定义:原则上以 180° 经线为界,避免日期紊乱,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 1 天(区时相同,日期差 1 天)。日期变更:自西向东跨越日界线,日期减 1 天;自东向西跨越,日期加 1 天(如东十二区为 1 月 1 日,西十二区为 12 月 31 日)。案例解析:回到导入案例,F-22 战斗机穿越 180° 经线附近(日界线),电子系统未调整日期,导致导航数据紊乱,引发故障。活动: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5 分钟):任务 1: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式于莫斯科(东三区)6 月 14 日 17:30 举行,求北京(东八区)观众观看时间?(时区差 5 小时,17:30+5h=22:30,即 6 月 14 日 22:30)。任务 2:邮轮穿越 180° 经线,老大出生时为 1 月 1 日(东十二区),邮轮向东进入西十二区后老二出生,求老二出生日期?(日期减 1 天,为 12 月 31 日)。学生计算后发言,教师点评,强化时差与日期变更规则。2.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偏转(15 分钟)偏转原因与规律:成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惯性力),促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规律:展示 “地转偏向力示意图”,讲解:北半球:向右偏转(用右手定则:四指指向运动方向,拇指指向偏转方向)。南半球:向左偏转(用左手定则)。赤道:无偏转(地转偏向力为 0)。影响因素: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两极最大,赤道最小),如北半球高纬度河流偏转更明显。实际影响案例:河流地貌:北半球河流右岸受冲刷(河床深),左岸堆积(形成沙滩),如长江下游南岸为冲刷岸,北岸为堆积岸,导致南岸港口更适合建深水码头。大气环流:低纬度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向右偏),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左偏),影响全球气流分布。工程建设:铁路轨道磨损,北半球右侧轨道磨损更严重;炮弹发射需考虑偏转,避免偏差(如向北发射的炮弹会向右偏)。实验模拟:指导学生用水盆盛水,拔去底部塞子,观察水流漩涡方向(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赤道无固定方向),直观感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三)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昼夜交替: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 自转→24 小时周期,晨昏线为昼夜分界线,具有平分地球、与太阳光线垂直等特征。时差:经度差异→地方时,时区划分→区时,国际日界线→日期变更,需掌握 “东加西减” 计算规则。水平运动物体偏转: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赤道无,影响河流、大气、工程建设。强调:地球自转是这些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需适应这些规律(如国际交往算时差、建港考虑偏转),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四)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9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晨昏线判读、时差计算、地转偏向力应用等核心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跨日界线时差计算、晨昏线与节气关系)。逐题解析答案:第 1-2 题(悉尼至广州航班):抵达广州时北京时间约 18 时(C 正确);该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两地日出同为东南(A 正确)。第 3-4 题(北京至悉尼航班):11 月 28 日距冬至约 25 天(B 正确);抵达悉尼时当地夏令时为 11 月 29 日 13:45(B 正确)。第 5-7 题(北京至伦敦航班):飞行时长约 11 小时 5 分钟(C 正确);落地时乙线与昏线重合(B 正确);王先生白昼时长接近 20 小时(C 正确)。第 8-9 题(晨昏线判读):甲图弧 BC 为昏线(A 正确);赤道晨线与昼半球中央经线间隔 90°(C 正确)。(五)布置作业(5 分钟)绘制 “夏至日晨昏线示意图”(侧视图),标注晨线、昏线、太阳光线、极昼极夜区域,并简要说明晨昏线的特征(如与北极圈相切)。查找某国际航班的起降时间(如北京飞纽约,北京东八区、纽约西五区),计算航班飞行时长,并分析飞行过程中乘客经历的昼夜变化(如白天起飞、夜间降落)。观察家乡附近的河流(如河岸冲刷与堆积情况),结合地转偏向力规律,判断家乡所在半球,并撰写 150 字左右的观察报告。预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思考 “为什么夏季白天比冬季长”。五、板书设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一、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成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昼夜现象)+ 自转(交替)周期:1 太阳日(24 小时),意义:适宜生命、人类作息晨昏线:区分:顺自转,夜→昼为晨线,昼→夜为昏线特征:平分地球、垂太阳光线、平分赤道、二分重合经线、二至相切极圈时差:地方时:经度差 15°→1 小时,公式:所求 = 已知 ± 经度差 ×4min时区与区时:24 时区,中央经线 = 时区 ×15°,区时差 1 小时(东加西减)国际日界线:180° 经线为界,东十二比西十二早 1 天(东跨减 1 天,西跨加 1 天)活动:世界杯时差计算、邮轮日期差异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成因:地转偏向力(惯性力,只改方向不改速度)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左右手定则)影响:河流: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堆积大气:信风带风向偏转工程:铁路磨损、炮弹偏差实验:水盆漩涡观察三、作业:晨昏线图 + 航班时差计算 + 河流观察报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