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纬度(如赤道、北温带、极地)在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差异,认识地球运动对不同区域自然现象的影响,建立 “纬度→季节→地理现象” 的关联认知,理解区域特征与地球公转规律的深度联系。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昼夜长短分布图、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示意图),从 “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五带”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地球公转对地表能量分布的影响,以及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的形成机制,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通过 “计算当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绘制昼夜长短年变化曲线”“分析楼间距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提升地理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学会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日出日落方位、影子长短变化)验证地球公转规律,掌握实用的地理计算技能。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对农事活动的指导意义、人类利用正午太阳高度优化建筑设计(如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球公转规律的适配性,理解 “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 的重要性,树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观念。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纬度与季节双重影响下的昼夜长短差异(如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平分),能结合二分二至日示意图描述全球昼夜分布特征。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能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或昼弧度数计算昼长,理解 “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互补” 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应用:变化规律: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的对应关系(如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能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解释变化原因。计算与应用:熟练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能分析其在建筑、能源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如楼间距计算、太阳能热水器角度调整)。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四季的天文与气候划分标准,理解四季更替的本质是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依据(太阳直射与极昼极夜范围)与范围,明确五带与纬度的对应关系。(二)教学难点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分析:学生易混淆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与 “昼夜长短变化趋势” 的关系(如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昼变长、南半球昼变短),需通过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与昼夜长短分布图结合,具象化 “直射点位置→昼弧夜弧比例” 的逻辑。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应用:公式中纬度差的 “同减异加” 原则(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易出错,且楼间距计算需结合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冬至日),学生易忽略 “最不利条件”,需通过实例分步拆解计算逻辑。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的关联性:理解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共同导致四季”“纬度差异导致五带” 的内在联系,避免孤立看待两个概念,需通过能量分布示意图(如不同纬度太阳辐射强度对比)强化认知。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与计算,梳理 “太阳直射点移动→能量分布变化→地理现象” 的逻辑框架(如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昼夜长短动态分布图、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示意图、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结合地球仪演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位置与昼夜分布,将抽象的公转规律与地理现象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极昼极夜的形成)。小组讨论法:围绕 “计算家乡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析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关联”“探讨极地昼夜长短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与生活经验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案例分析法:以楼间距设计(结合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如清明播种)为案例,分析地球公转规律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开展 “计算当地二分二至日昼长”“绘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曲线”“模拟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课件中北纬 40° 地区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间与正午太阳高度图:“北京夏至日 4:30 日出、19:30 日落,冬至日 7:30 日出、16:30 日落,为什么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差异如此显著?这种差异又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作息、农业)?”引导学生猜想(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有关),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昼夜长短的变化(12 分钟)昼夜长短的成因:结合课件晨昏线与纬线分割图,讲解:晨昏线将纬线分为昼弧(白昼)与夜弧(黑夜),黄赤交角导致除赤道与二分日外,全球各地昼弧≠夜弧,从而产生昼夜长短差异;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纬度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昼长 = 12 小时),无季节变化。北半球:太阳直射北半球(春分 - 秋分)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以北夏至日极昼);太阳直射南半球(秋分 - 春分)时,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以北冬至日极夜)。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昼短夜长,直射南半球时昼长夜短。季节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春分 - 秋分):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极昼范围最大)。北半球冬半年(秋分 - 春分):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极夜范围最大)。二分日(春分、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昼长 = 12 小时)。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推导:地球自转角速度 15°/h,昼长 = 昼弧度数 ÷15°/h;或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昼长 =(12 - 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 - 12)×2(如北京夏至日日出 4:30,昼长 =(12-4:30)×2=15 小时)。特殊案例:北极圈夏至日昼长 = 24 小时(极昼),冬至日昼长 = 0 小时(极夜);赤道任何日期昼长 = 12 小时。知识拓展:同一日期,南北半球纬度数值相同的纬线,昼长之和 = 24 小时(如 40°N 昼长 15 小时,则 40°S 昼长 9 小时);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极地年变化 24 小时,赤道为 0)。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3 分钟)基本概念: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时达一天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H),直射点处H=90°,晨昏线上H=0°。变化规律:纬度分布:夏至日:由北回归线(23.5°N)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H=90°,北极圈H=47°)。冬至日:由南回归线(23.5°S)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H=90°,南极圈H=47°)。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H=90°,两极H=0°)。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H最大,冬至日H最小(如北京 40°N,夏至H=73.5°,冬至H=26.5°)。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H最大,夏至日H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H最大(90°)。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 ∣φ δ∣,其中φ为当地纬度(北半球取正,南半球取负),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直射北半球取正,南半球取负),纬度差计算遵循 “同减异加”(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案例:计算广州(23.5°N)夏至日H=90°-∣23.5° 23.5°∣=90°;哈尔滨(45°N)冬至日H=90°-∣45° ( 23.5°)∣=21.5°。实际应用:确定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当地地方时为 12 时。房屋朝向:北回归线以北房屋朝南(正午太阳在南方),南回归线以南房屋朝北。楼间距:纬度越高,楼间距越宽(需按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计算,避免遮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夹角 = 90°-H(保证太阳光线垂直照射集热板,效率最高)。活动:绘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曲线(5 分钟):任务:以家乡(如北京 40°N)为例,计算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夏至 73.5°、冬至 26.5°、二分 50°),绘制横坐标为月份、纵坐标为正午太阳高度的曲线,标注直射点移动方向。学生绘制后展示点评,强化对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理解。3.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10 分钟)四季更替:天文四季: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为依据,夏季为白昼最长、H最高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为过渡季(北半球夏至为夏季起点,冬至为冬季起点)。气候四季:北半球 3-5 月为春、6-8 月为夏、9-11 月为秋、12-2 月为冬,南半球季节相反,与气温变化更契合(如我国北方 6-8 月气温最高)。意义:四季更替影响农业生产(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动植物生长与人类生活(如服饰、作息)。五带划分:划分依据:太阳直射范围(热带)、极昼极夜范围(寒带)、既无直射也无极昼极夜范围(温带)。五带范围:热带:23.5°N(北回归线)-23.5°S(南回归线),有太阳直射,全年炎热。北温带:23.5°N-66.5°N(北极圈),南温带:23.5°S-66.5°S(南极圈),四季分明,无直射与极昼极夜。北寒带:66.5°N-90°N,南寒带:66.5°S-90°S,有极昼极夜,全年寒冷。关联性:五带划分体现了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气候类型划分的基础(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自学窗:二十四节气:起源与意义:我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黄道 360° 每隔 15° 一个节气)制定,反映四季更替与物候变化,指导农事(如清明播种、芒种收割),2016 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气与公转:春分(3 月 21 日前后,直射赤道)、夏至(6 月 22 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秋分(9 月 23 日前后,直射赤道)、冬至(12 月 22 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为四大关键节气,其余节气为过渡。(三)课堂小结(5 分钟)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框架,以 “太阳直射点移动→地理现象” 为线索,带领学生回顾:昼夜长短: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夏至日最长;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变短,冬至日最短;赤道全年平分。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所在纬线H=90°,向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四季五带:昼夜长短与H的季节变化→四季;纬度差异→五带;二十四节气是公转规律的体现。强调: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进而引发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最终形成四季更替与五带,人类活动需适应这些规律(如农业、建筑),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四)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8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昼夜长短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四季五带划分等核心知识点。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学生普遍困惑的题目(如正午太阳高度应用、昼夜长短互补规律)。逐题解析答案:第 1-2 题(东固庙会):3 月 8-17 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移,东固正午太阳高度变大(C 正确);特色商品为红薯干、竹编制品(A 正确)。第 3-4 题(江苏教学楼日影):江苏正午太阳在正南,柱影朝北,教学楼走向为西北 - 东南(B 正确);与 3 月 7 日直射纬度相同的日期为 10 月 8 日(C 正确)。第 5-6 题(晨昏线移动):CD 位置直射南回归线,赤道昼夜平分(A 正确);CD→EF 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A 正确)。第 7-8 题(黄赤交角变化):黄赤交角 24.24° 时,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B 正确);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在回归线间移动(C 正确)。(五)布置作业(5 分钟)计算家乡(如上海 31°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与昼长,撰写 100 字左右的分析报告,说明其季节变化对当地农业种植(如作物熟制)的影响。观察家乡某栋住宅楼(记录纬度),根据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其合理楼间距(假设前楼高度 20 米),并与实际楼间距对比,分析是否存在遮挡问题。收集当地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事活动(如华北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绘制 “节气 - 农事” 对照表,体会节气的实用价值。预习 “地球运动的综合应用”,思考 “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规律判断两地的时差与昼夜长短差异”。五、板书设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成因:晨昏线分割纬线为昼弧 / 夜弧,黄赤交角导致昼弧≠夜弧规律:纬度:赤道平分,直射半球昼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季节: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夏至最长),冬半年昼短(冬至最短)计算:昼长 = 昼弧 ÷15°/h=(12 - 日出)×2拓展:同纬度昼长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长互补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概念:正午时太阳高度(一天最大),直射点H=90°规律:纬度:由直射点向南北递减(夏至北回归线、冬至南回归线、二分赤道)季节: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最大、冬至最小计算:H=90° ∣φ δ∣(同减异加)应用:定地方时、房屋朝向、楼间距、太阳能角度三、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四季:天文四季:昼夜长短 + 正午太阳高度(夏长最高、冬短最低)气候四季:北半球 3-5 春、6-8 夏、9-11 秋、12-2 冬五带:热带(23.5°N-S,直射)、温带(23.5°-66.5°,四季)、寒带(66.5°-90°,极昼极夜)二十四节气:黄道 360° 分 24 段,指导农事(如清明播种)四、作业: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 楼间距分析 + 节气农事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