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件(共36张PPT+1个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件(共36张PPT+1个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曾让中国陷入“炮够不着”的被动,而如今我们已实现“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跨越。
今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告慰先烈:中国如今已发展强大,这盛世,如您所愿!
这百年巨变之中,藏着一个深刻的问题:世界究竟是怎样向前发展的?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和把握规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观
总议题:从9.3阅兵看工农红军的发展密码
——如何理解“世界是普遍发展的”
子议题1:工农红军的“成长轨迹”,印证了谁的发展?
子议题2:新旧力量对比,藏着发展的什么本质?
子议题3:挫折中的前进,发展的道路是怎么样的?
子议题4:回顾百年历程,如何在质量互变中走向前进的?
土地革命时期,从“南昌起义余部”到“红军主力”,“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
抗日战争时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从游击战到运动战,战略战术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实现全国解放,成为保卫国家的核心力量”;
9.3阅兵中的现代化军队,“从‘国土防御’到‘全域作战’,适应新时代国家安全需求”。
议学任务:分析每个节点的“变化”与“发展”,结合自身理解,谈一谈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议题1:工农红军的“成长轨迹”,印证了谁的发展?
天圆
地方
地心说
日心说
宇宙无边无际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提示: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人的出现
1.发展的普遍性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原理)
(方法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类别 旧军队(军阀/国民党军队) 工农革命军(人民军队前身)
立场 维护军阀私利、国民党独裁 为工农解放、为人民利益而战
对待群众 掠夺粮食、抓壮丁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内部关系 军官欺压士兵、克扣军饷 官兵平等、同甘共苦
议学任务:
阅读课本32页内容,结合旧军队和工农革命军的对比,说一说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为什么人民军队能最终战胜国民党军队?
议题2:新旧力量对比,藏着发展的什么本质?
2.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运动
变化
发展
相关链接:发展一定是运动、变化,
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
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思考: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
2.小蝌蚪变成青蛙
3.候鸟迁徙
4.环境破坏,鸟类减少
5.气温由10度上升为15度
6.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7.1G,2G,3G,4G,5G时代
运动、变化
判断:下列哪些是发展,哪些是运动变化?
发展
发展
运动、变化
运动、变化
发展
发展
常考易错点:事物总是处在无限的发展过程中(X)
发展是一个新事物和旧事物不断交替发展的过程(X)
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原理总结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包含“发展”哲理的诗词名言
3.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P32-2)
新事物
旧事物


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生命力
具有远大前途
新事物
符合历史趋势
反映社会进步
符合人民利益
旧事物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注意: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批判继承,新事物总是吸取旧事物的合理成分,在旧事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电脑算命,网络传销
2.新能源汽车
3.新冠病毒
4.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全国仅57名党员
5.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
新事物
旧事物
旧事物
新事物
判断:以下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
旧事物
不能以形式的新旧来判断
新出现的事物 ≠ 新事物
不能以力量的强弱来判断
区分新旧事物: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不能以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
材料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受命前往湖南,改组湖南省委并领导起义。起义部队以原国民革命军警卫团、平江和浏阳的农军、安源煤矿工人武装等组成,共约5000人。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过程中遭受重大损失。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放弃攻打长沙,命令部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9月19日,前委会议通过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转移。9月29日,起义军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改编:缩编为一个团(1000人),建立党的各级组织,支部建在连上,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这次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军向井冈山地区转移,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建立,部队改编为“红军”,人数逐渐恢复。
议学任务:阅读课本34-35页内容,思考为什么人民军队会经历挫折,又是怎样战胜挫折的,人民军队战胜挫折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材料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转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导致红军遭受重大损失(湘江战役后兵力从8.6万锐减至3万余人)。为纠正“左”倾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兵临贵阳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成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1936年长征胜利,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保存了革命火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人民军队发展到130万人。
议题3:挫折中的前进,发展的道路是怎么样的?
1.事物发展的趋势——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可以理解为包含了肯定的否定,也就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即哲学上所讲的辩证否定观。
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克服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内容
③辩证否定的特点: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1)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产生了新事物)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扬弃≠抛弃
【原理】
【方法论】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要立足实践,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原理总结2: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拓展:区分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自我否定) 事物的发展是自我否定的结果  (外在否定)
事物的变化是外力强加的结果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既肯定又否定, 既克服又保留。 要么简单否定一切,
要么简单肯定一切。
否定与发展、联系的关系 既是发展的环节, 又是联系的环节。 是联系的中断和发展的停止
①新事物
②旧事物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
①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②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原理总结3: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 )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6.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7.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8.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9.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0.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1.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体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名言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总人数约1.64万余名,装备几乎全部从战场缴获,包括火炮119门、坦克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飞机17架(部分飞机因数量不足需飞两遍)。受阅武器主要来自24个国家的98家工厂,型号庞杂、制式不一,被我们自嘲为“万国牌”;骑兵方队和骡马牵引的野炮方队表明我军仍处于骡马化阶段。
2025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集中体现了体系化、要素全、实战化三大特点。受阅武器装备涵盖了指挥控制、侦察预警、防空反导、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各类型作战力量,并首次按实战化联合编组形式受阅,突出展现了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现代战争理念。
议题4:回顾百年历程,如何在质量互变中走向前进的?
年份 出现军兵种 出现的新武器 军事改革 军队整体建设思路 军队数量(现役)
1949 年 陆军、海军、空军 无(受阅武器主要为缴获的 “万国牌”) 无 初步建立现代化军队,从单一军种向多兵种合成方向发展。 约 550 万
1984 年 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 79 式坦克、海军导弹、空军导弹、战略导弹等 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军事科技研发和武器装备更新换代 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军队的机械化、电子化与自动化水平,增强军队战斗力。 约 423.8 万
2015 年 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 99A 坦克、空中预警机、反潜巡逻机、歼 - 15 战斗机等 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裁减军队员额 30 万 坚持战斗力标准,积极推进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强联合作战能力建设,注重体系建设。 200 万(裁军后员额,非战斗人员比例大幅下降)
2025 年 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等 100 坦克及 100 支援战车、无人作战装备、空警 - 600、运 - 20B、歼 - 20A、歼 - 20S、歼 - 35A、东风 - 5C 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等 构建 “4 支军种 + 4 支兵种” 的新型军兵种结构布局,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 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全面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创新,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强化练兵备战导向,注重体系建设,推动军队高质量发展,构建智能化军事力量体系。 200 万
议学任务:对比四次阅兵,说一说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说明量变和质变之间是什么关系?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2.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项目 含义 特点 呈现的状态 结果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统一、相持、 平衡和静止 事物还是自身,性质没有改变,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 A还是A)
质变 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根本的、 显著的变化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事物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A变成B)
(静止状态)
(运动状态)
注意
1.量变与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改变。
2.发展一定是质变,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判断:下列现象属于质变的是:
①在1-99度之间水的变化
②水变为冰
③食物发霉
④人的年龄的增长
⑤河堤崩溃
⑥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⑦某党政干部变为阶下囚
②③⑤⑥⑦
课堂练习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①水加热变成90℃的水 ①水变成水蒸气
②头发一根根脱落 ②满头黑发变秃头
③河堤有了蚁穴和鼠洞 ③河堤崩溃
④十月怀胎,胎儿逐渐长大 ④胎儿出生(婴儿)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有量变就一定有质变( )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量变
质变
×
【必要准备】
【必然结果】
2.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知识拓展】量变引起质变的三种情形:
①事物在数量、大小、程度上的增减
零度以下
②事物场所上的变化
③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
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他觉得没有饱,又一连吃了五个,还是没有饱,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会饱,我先吃这半个就好了”
思考:
1、从饥饿到饱,是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实现的?
2、这说明量变和质变有什么样的关系?
《百喻经》:“笨人吃饼”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没有事物的质变。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司马迁著《史记》用了15年
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用了20年
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
【方法论】做任何事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反对“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如:急于求成
注意: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方法论】①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②坚持适度原则。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状态时,量变应保持一定适度范围。
反对“庸俗进化论”:否认质变,优柔寡断,过犹不及的做法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有量变就一定有质变(X)
量变的不断积累必然会实现质的飞跃(X)
量变的总和是质变(X)
量变比质变更重要,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在佛教《百句譬喻经》中有 “愚人吃盐” 的故事: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
味淡
味美
味涩
味美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再加盐
新质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发生新的质变
加盐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坏往复,不断前进。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 ┅
高频易错点: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终点(×)
原理总结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坚持适度原则。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状态时,量变应保持一定适度范围。
④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简言之: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坚持适度原则;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体现量变与质变原理的成语、俗语
◇防微杜渐
◇欲速则不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羽沉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量变关键词:一步步、点滴、渐进、积累
发展观 具体内容
发展的普遍性 一切事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 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状态、形式 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发展的途径 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发展的方向 前进的、上升的
发展的总趋势 是前进的
发展的道路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发展的原因 是内因(内部矛盾)和外因(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的根本途径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重要观点
知识整合
课堂小结
发展的
普遍性原理
发展的实质
用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
的发展观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特点、呈现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方法论
发展的状态(形式)
发展的前途和道路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方法论: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作为高中生,如何用“发展观点”规划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议题升华:用“发展眼光”看当下,我们该如何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