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古人对音乐的描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列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唐崔珏《和人听歌》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荀子《劝学》李 贺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的创作背景。2.赏析本诗在描写音乐的时候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3.思考诗人是如何描写“箜篌”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的。4.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河南昌谷(今河南宜阳县),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是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卒时仅27岁。其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称其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1.宗室王孙,家道衰落,骑驴觅句李贺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大唐宗室的远支,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母亲郑氏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2.诗名远播,科举无路,门荫入仕18岁左右,写《雁门太守行》拜谒韩愈,诗名远播。年未弱冠,即遭父丧。服丧期满,参加河南府试,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极力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回到昌谷。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后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韩愈《讳辩》因职位卑微,功名无成,李贺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24岁左右,先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又不甘沉沦,举足南游,希望到南方一展才华。25岁左右,他辞去奉礼郎之职,在朋友的举荐下,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做了三年幕僚。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不久病卒,时年27岁。3.职位卑微,忧郁病笃,英年而逝【李凭】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梨园弟子,善弹箜篌。“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歌”“行”“吟”“引”,都是古诗的体裁,“引”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韵脚,理解诗意。找出这场演奏的时间、地点、演奏者、乐器、听众。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古体诗押韵: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此诗四次换韵,且句句用韵,可见其韵脚之密,节奏之快。真可称之为“鬼韵”秋流愁篌/叫笑/光皇/处雨妪舞树兔 ou ao ang u诗歌的韵脚:ou 平声,绵长,品味欣赏的口吻ao 去声,语调坚定,节奏加快ang平声,语调稍激昂,赞叹口吻U 仄声为主,节奏明快,错落有致秋、流、愁、篌 :这些韵脚在诗的前四句中,表现了音乐的悲凉和沉醉。 叫、笑、光、皇 :这些韵脚在诗的五、六句中,表现了音乐由悲怆到欢快的变化。 处、雨、姻、舞 :这些韵脚在诗的七、八句中,表现了音乐的清冷和凄寒。 处、雨、姻、树、兔 :这些韵脚在诗的最后六句中,表现了音乐的梦幻和痴迷 。音乐的乐段就是情绪发展的脉络,这种情绪发展的阶段非常鲜明的体现在诗歌韵脚的变换上。也就是说,诗歌的四次换韵,明显地表现了情绪的发展阶段,即诗歌的前四句为第一个意群,五六句为第二个意群,七八句为第三个意群,最后六句为第四个意群。这是一首乐府诗,韵脚其实不需要这么频繁的变换,而且诗歌最后几联以仄声为主,很奇特。这种音韵起伏的变化也可以说是李贺诗歌鬼气韵味的一大特色。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韵脚(此诗四次换韵),理解诗意。找出这场演奏的时间、地点、演奏者、乐器、听众。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时间地点乐器主演听众凝云/江娥素女/紫皇/石/神妪/老鱼/瘦蛟/吴质/寒兔高秋(深秋九月)中国(长安)箜篌李凭【吴丝蜀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突出音乐的高雅、演奏者技艺之高超。【高秋】秋高气爽。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张高秋:不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更易引起联想(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霄,起于弦上一点然后发散到长空去)。【颓】颓然凝滞,“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空山凝云颓不流”写乐声一经传出,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薛谭学讴ōu于秦青,未穷青之计,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拊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列子·汤问》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二妃娥皇、女英得到消息,挥泪于竹,竹尽生斑。江娥,指娥皇、女英。【素女】传说中与黄帝同时期的神女,善于弹瑟歌唱。【中国】即国中,指在国都长安城里。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思考:前四句诗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从乐器的原材料和制作开始写起?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箜篌写乐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美玉破碎之声,形容乐声的清脆;【凤凰叫】凤凰的哀鸣声,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声写声(比喻),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泣露香兰笑——以形写声(通感),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正面/直接 写乐声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十二门、二十三丝】借代。代指长安城和箜篌。【融】夸张,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使人觉得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清冷的月光变得温煦起来。【紫皇】一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箜篌弹奏出的妙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这两句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音乐由人间传到仙界,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女娲所补石头为箜篌声震破,表现箜篌声高亢激越。想象大胆新奇,出人意料。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秋雨沛然的景象巧妙地联系起来了。同时,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石破天惊:形容古乐器箜篌弹奏出来的声音高亢激越,惊天动地,后用以指使人震惊之意,也形容文章议论新奇惊人。【神妪】指神女成夫人。《搜神记》:“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教】把技艺传授给神妪。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瘦”二字得的特别好,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伴随着音乐,老鱼瘦蛟竟然能旋律腾跃起舞,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吴质】传说中月宫的仙人吴刚,其字为质。【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玉兔。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全神贯注地聆听演奏,深夜的露水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了。吴质不眠、露湿寒兔,写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从侧面反映了李凭箜篌演奏的缠绵动听、余韵无穷。这是一首描写箜篌演奏的诗作,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赞美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思考: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1.通感、比喻、夸张等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的形象化、视觉化,化无形为有形。2.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3.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想象,通过瑰丽的神鬼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玉碎 凤凰叫芙蓉泣 香兰笑娥女悲愁 浮云凝滞紫皇感动 气象万千女娲入迷 石破天惊神妪折服 鱼龙起舞吴质不眠 露湿玉兔1.(2023新课标1)《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 , ”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还有另外一种。2.《李凭箜篌引》运用比喻、通感修辞描写乐音清脆和缓惨淡清丽的诗句是: , 。3.《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描写音乐响遏行云之魅力,《李凭箜篌引》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 。3.《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通过神奇的想象,生动描绘出乐声高亢的状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吴丝蜀桐张高, 空山凝云颓不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人箫声“舞幽壑之潜蛟”, 《李凭箜篌引》中,“ ”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5.白居易《琵琶行》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宁静状态衬托出越深投射在人们心中的感受。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也具有相似艺术效果的诗句是“ , ”。6.《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后带来一片热闹景象。7.《李凭箜篌引》中的“ ”和“ ”,分别交代李凭弹奏箜篌的时间和地点。8.《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时而低时而热烈,带给人或凄凉或感动的艺术效果。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听蜀僧浚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1.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①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②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写琴音与钟声交响,兼寓知音之意。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