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主要原因包括南宋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文人的使命感。 南宋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外族入侵和内部动荡之中,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促使许多文人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南宋的“国事”与文人的创作紧密相连,特殊的时代背景成为了培育其诗篇的土壤。尽管南宋在军事上屡遭失败,但文人们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忧虑,这种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陆 游1.了解诗人陆游,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3.学习本诗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4.理解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之情,以及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合称“南宋四大家”,也称“中兴四大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诗词文都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出身仕宦】陆游出身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高祖陆轸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官至尚书右丞;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陆游出生于靖康之难的前一年,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入仕受阻】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因长辈有功,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1153年,参加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取得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埙xūn 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直到秦桧病逝,陆游才初入仕途。【力主抗金】1163年,张浚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勿轻率出兵。次年春,陆游献策张浚出师北伐,张浚赞扬为“志在恢复”。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召陆游为干办公事,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十月,朝廷否决北伐计划的《平戎策》。1175年,范成大统帅蜀州,陆游为参议官,主和势力诋毁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1176年,为回应主和派攻击他“颓放”“狂放”,陆游自号“放翁”,进行反击。1189年,孝宗禅位于赵惇dūn (光宗),陆游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的系统意见。1204年,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勉励他为国效命,协助韩侂胄谨慎用兵,早日复国。1206年,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闻讯,欣喜若狂。1207年,宋金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悲痛万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临终示儿】从66岁直至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1210年1月,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临终之际,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千古绝唱。两人自幼青梅竹马,成年后结为夫妻,感情深厚。然而,由于陆母的不满,认为唐婉影响了陆游的仕途发展,以及唐婉婚后多年未有子嗣,陆母以“婚后三年未有子”为由,逼迫陆游与唐婉离婚。离婚后,陆游与唐婉各自成家,但心中始终难以忘怀对方。十年后,陆游在沈园偶遇唐婉,两人虽已物是人非,但旧情难忘。陆游在沈园的墙壁上题写了《钗头凤》,表达了对唐婉的深情。唐婉后来看到这首词,也和了一首《钗头凤》,抒发了自己对陆游的怀念和无奈。不久之后,唐婉因病去世,陆游得知后悲痛欲绝。在陆游的一生中,他多次到访沈园,写下多首怀念唐婉的诗作。即便在他晚年,仍然对这段爱情记忆犹新,写下了《沈园二首》等作品,表达了对唐婉的永恒思念。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以其凄美动人,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篇章。陆游的:红酥手,黄酥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婉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yì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极力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2岁,在山阴罢官闲居了6年。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挥毫写下了这首诗。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情感,并结合注解理解诗歌大致内容。书 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两次抗金胜仗年事已高、壮志难酬追慕诸葛、渴望建功思考: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 ?(找诗中字眼回答)思考:联系背景,说说“世事艰”具体指的是什么?世事:世事艰: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年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之志主和派把持朝政,妥协退让,排挤打压爱国志士所愤之一:世事艰(报国无门)北宋——南宋想当初,陆游自比为能抗金御敌的“塞上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如今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塞上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北魏人得悉这几位名将被杀,便毫无顾忌地派兵十万进攻宋。宋文帝才后悔杀了檀道济等人。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用典明志,自许为能抗金御敌的大将所愤之二:空自许(壮志难酬)所愤之三:鬓先斑(年华空老)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形成对比【出师一表】诸葛亮坚持北伐。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定决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所愤之四:谁堪伯仲(无人领军)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以此自勉,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渴望效法诸葛亮,建功立业。问谁能与诸葛亮比肩并称,其实是感叹无人主持北伐,含蓄地谴责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思考:陆游《书愤》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1.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世事艰”直抒胸臆,直接道出抗金救国的辛酸与坎坷,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中原北望气如山”写出了诗人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商山早行》 )思考:陆游《书愤》中运用了列锦这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是?战场主体战争坏境军事据点楼船、铁马——————夜雪、秋风——————瓜州渡、大散关————诗人回顾当年的戎马生涯,用六个名词的叠加在一起,勾勒出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这两句追述了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国土,洋溢着作者的战斗豪情和收复失地的信心。2.表现手法——列锦、白描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3.表现手法——用典①塞上长城空自许(檀道济)②出师一表真名世(诸葛亮)4.表现手法——对比①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世事艰”,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②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③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谴责了南宋朝的苟且偷安。思考:造成诗人“愤”的根源是什么?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时代的悲剧、英雄的悲愤满江红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问题:“塞上长城空自许”句中哪个字用得好?①“空”,徒然,白白的;②写出了陆游虽自许为能抗金御敌的大将,但终究未得施展;③表现了作者徒负才华、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怅惘。炼字题解题思路:①释含义,看修辞。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意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②描景象,摹情态。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表感情,谈作用(特点、意境等) 。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1.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2.《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3.《书愤》中,陆游把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______________”,而到了晚年却“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4.《书愤》中,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5.《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原北望气如山镜中衰鬓已先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选自 钱锺书《宋诗选注》,有删改靖康之变后,宋人的爱国作品增加了,不过,陈与义、吕本中等人在这方面跟陆游显然不同。他们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并没有投身在灾难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壮志和弘愿;只束手无策地叹息或伸手求助地呼吁,并没有说自己也要来动手,要“从戎”,要“上马击贼”,能够“慷慨欲忘身”,愿意“拥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陆游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声明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野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病起书怀 (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