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政论文课前导入苏格拉底的人生比较简单,概括起来就两句话:他喜欢问别人问题,然后被判死刑了。苏格拉底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转而研究哲学。苏格拉底与别人谈话时,会想方设法让对手承认自己理论上的弱点。最后,对手理屈词穷,不得不认清是非和对错,催生对方拥有智慧。于是那些有头有脸的人、那些宗教人士把苏格拉底看作眼中钉、肉中刺。这一年,苏格拉底70岁,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500名陪审团员投票,苏格拉底被定死罪。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学习目标1. 准确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深刻领会文章主旨。2. 理解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3. 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简介作者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认识文体·对话体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这种文体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自我研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的主要作品有《对话录》《理想国》《法律篇》《柏拉图对话集》是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其对话系列的统称,记叙了当事人的对话,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选收的四篇文章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最集中的缩影。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虽然后世对他的基本定义是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但其作品广泛涉及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神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以及法学,早已经不囿于任何一门具体的学科。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的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的思想。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逃跑的建议,饮毒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同。苏格拉底论辩艺术——助产术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接生婆,从母亲的接生工作中,苏格拉底得到启发。产妇生产时虽然需要接生婆的帮助,但婴儿毕竟是产妇自已生出来的,因此原理和结构也只能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寻。教师在这个时候能做的只能是像接生婆帮助产妇那样,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发现真理,而绝不是代替他们。“助产术”是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即面对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层层深入的反问和反驳,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思想的影响,从而放弃自己原来的错误观念,并产生新的观念,这种论辩艺术被称为“助产术”或“产婆术”。阅读文章,请感受这种论辩艺术!背景简介: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70岁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格黎东是雅典巨富,和苏格拉底是多年的老朋友,他与苏格拉底也是“师友间”的情谊)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课文记载的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谈话过程。教材“单元研习任务”二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怎样看?为什么?这个任务信息量多,完成它,挑战大:1、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背后的理由是什么?2、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这是怎样的精神?3、“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如何理解?4、人们对“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的两种意见,你怎样看?为什么?研读文本,寻找答案阅读课下注释,格黎东劝说苏格拉底的三个理由,并分析。第一,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尽心尽力解救他。(应该越狱,这种选择认同度高,要听从众人的意见)第二,即使离开雅典,还有很多地方、很多朋友会欢迎苏格拉底。(应该越狱,逃跑之后出路很多,能做出更多更大贡献,这个选择是正当的)第三,甘愿服刑的做法不仅伤害了朋友,满足了仇人,还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应该越狱,服刑没有价值和意义,对亲友是一种伤害)精读课文,深入分析苏格拉底与格黎东之间分别讨论了三个问题讨论人的行事应该听从谁:是听从众人意见还是听从真理本身。讨论人的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讨论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之标准问题。梳理文章结构:文章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第27段第一句)第二部分(第27段第二句-第34段)第三部分(第35段-第49段)(注:以1人1次发言为1段)核心问题?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结论?苏格拉底宁可被处死,也不能做违背正义的事情;宁死也不放弃探究真理的权利;坚持道义而不动摇,为哲学而殉难,面对死亡,苏格拉底坦然、镇定地为正义而献身。越狱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助产术论辩艺术引论(1-27第一句)本论(27第二句-34)提出问题针对格黎东所提出的逃狱的第一个理由进行驳斥,主要讨论人应当听从众人的意见还是真理本身。分析问题讨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结论(35-49)得出结论主要讨论的是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之标准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对正义没有特殊性的阐述。层进式苏格拉底与格黎东之间分别讨论了哪几个问题1、讨论人的行事应该听从谁:是听从众人意见还是听从真理本身。2、讨论人的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3、讨论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之标准问题。通读全文,梳理文中“对话”要点:格黎东如何劝说劝说苏格拉底听从众人的建议逃跑(否则,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他的朋友未尽心尽力解救他。)逃狱是对亲朋好友的负责,具有可行性对当前的困境深感疑惑与焦虑苏格拉底的反驳思路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好的意见我们应该注意坏的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好的意见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人应该听从内行人的意见不应该听信外行人的话(类比:将体育锻炼时听外行的话导致的后果与行事时听外行人的话导致的后果进行类比)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着,而在于活得好;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以生命的意义(正当、正义)为标准,与亲朋好友、是否可行、是否受到伤害乃至付出生命无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不正当的事,对人做坏事和做不正当的事是一样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人做坏事不能以坏报坏结论人不能听从众人的说法,应该听从深知道义者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逃狱是不正当的,不应当逃狱。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不能逃狱。理一理,苏格拉底劝说格黎东的逻辑思路:①首先阐述“你的关心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你的;如果不合乎正道,我不会让步的”②通过连续发问,请他考虑: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在格黎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苏格拉底运用联想谈到了运动员,问及第二个核心问题: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格黎东回答只听从一个人的意见。随后,苏格拉底抛出第三个问题:如果听从了外行人的话,是不是要遭到损害 在格黎东承认会受到损害后,苏格拉底进而腾挪思维,发问:道义与身体谁贵重 格黎东回答道义比身体贵重得多。层层诱导继续进行:活得好比活着更重要。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③最后得出结论:私自离开是不正当的、邪恶的、可耻的。我们不能做。1.文章第7段中,苏格拉底以“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为例,意在阐述什么观点?苏格拉底举出体育运动员的例子,提出应当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的看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中心议题,“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 借助类比论证阐述了如果不听从内行的看法和意见,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答疑解惑:2.阅读第37段,思考苏格拉底连用八个“是不是”问句的作用?进一步确立自己的观点,强调坚决不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的道理,指出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比较轻的刑罚的必要性,同时,告诫格黎东必须坚定信念,至死无悔。排比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有一气呵成之效。答疑解惑:3.在苏格拉底的步步设问下,格黎东有着怎样的表现?这个人物对突出苏格拉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苏格拉底的设问源自生活,符合生活常理,所以格黎东没有办法去反驳,反而只能随声附和,如“只听从一个人的”“很明显”“怎么不是呢”“我想是这样,苏格拉底”“不能”等,这样的回答显示出他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对话录之所以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苏格拉底辩驳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答疑解惑:4.苏格拉底形象:从文中对话中,你看到了苏格拉底哪些优秀品质?苏格拉底为人和蔼,有着高超的谈话技术。苏格拉底有信仰,有原则,有底线:宁愿为正义而亡,不愿弃正义而苟活。苏格拉底临危不惧,坦然自若:人格高尚。苏格拉底热爱理想,热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有浪漫主义情怀,却难以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同。答疑解惑:5.如何看待苏格拉底面对死刑判决时的坦然从容与镇定?苏格拉底认为他留下来,接受死刑,便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他通过承受不义的判决来坚持自己的正义。为正义而死,坚决不做不义之事,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了他的哲学理论,实现了他的哲学追求。答疑解惑:6.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系列与“正义”相关的理念,请找出来并说说文章题目为什么只用“正义”。明确:苏格拉底除了提出“正义”这个理念外,还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理念。“正道”意为“正路或正确的道理”。“道义”指“道德和义理”。“道理”即“事物的规律”,也指“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正当”是“合理合法的”之意。而“正义”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之意。根据这几个理念的内涵可知,“正义”的境界最高,它能包含其他几个理念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人物的精神追求。7.从这篇文章来看,苏格拉底的提问有哪些特点 助产术①开宗明义。合乎正道,可贵;服膺无可非议的道理。表明立场。②谈话中偏重于问,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进而连续追问,层层递进,使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③以谦和的态度发问。“我最好的朋友啊”“请你看看我开始这一考察的方式是否令你满意,请你尽可能诚恳地...”获得听者的认同。④ 举例类比。以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为例,由此及彼,深入浅出,通过这一类比,苏格拉底使自己的观点易于被理解,进而被接受。8.假如苏格拉底不坚持正义,它将使什么受损?或者说会触犯到什么?请结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明确:触犯到雅典人的法律(违背雅典人的意愿)损伤活的意义:活得体面、正派(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灵魂的净化道德的理想法律的公正教材“单元研习任务”二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怎样看?为什么?这个任务信息量多,完成它,挑战大:1、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背后的理由是什么?2、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这是怎样的精神?3、“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如何理解?4、人们对“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的两种意见,你怎样看?为什么?研读文本,寻找答案(观点一)苏格拉底坚持正义、舍生取义的行为令人感动。没有什么比为了理想付出一切更加值得!这个世界上除了生命之外,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真理、正义、理想等。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和正义被毁造成的损失比身体被毁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对于毕生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苏格拉底而言,越狱逃跑意味着以不义对不义,这种行为将违背追求正义之士的行为准则,别人作恶决不应该成为自己作恶的理由。并且自己若越狱逃离雅典就是故意作恶,较陪审团、庸众出于无知对自己的不正义更糟糕。因此,他认为,自己无怨地等待服刑是作为城邦公民应有的、必然的道德选择,符合自己的道德理想。(观点二)苏格拉底应该越狱逃跑。他本来就是无罪的,那些“不敬神明”“腐化青年”的莫须有的罪名都是强加给他的。这些人借用城邦法律的名义对苏格拉底实行了不正义的审判和判决,这样的法律并不具有维护其权威的意义;以法律的名义侵犯人权,这样的法律并不值得遵循。不越狱而选择服从不公正的审判,这种妥协是在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助长了雅典民主暴政的嚣张气焰,而这正与苏格拉底的出发点南辕北辙。越狱之后,他能更好地影响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接受他的观点,进而能更好地改变社会,改变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