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师说》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韩愈
1.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社会现象入手,分析“师道不传”的影响,剖析“师道不传”的原因,探究“师道如何传”的解决之道。
2.引导学生认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逻辑思辨力量。
3.指导学生在“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等背景下,将古人的学习之道为己所用,助力学生成长。
学习目标
1.回到历史现场,辨析真正的写作意图;
2.细读文本,解读从师真道;
3.反思当下,思考从师之道的现实意义;
4.联读他文,识真士品性;
导入:
现在咱们常说“终身学习”,遇到不懂的,会上网查、向老师同学问,觉得“学习”是很自然的事。但在 1200 年前的中唐,情况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韩愈的《师说》,去探寻他为何要在这篇文章中深入阐述从师的道理。
环节一
初读,辨意图
1.韩愈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为何而赠?其实,答案就藏在文章的最后一段里。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古文,六艺( )经传( )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 )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喜欢)古文,六艺(这里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也称为“六艺”)经传(经文和传文)皆通习之,不拘于(被、受)时,学于(向)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明确:为李氏子蟠而作。因为他“不拘于时”、“行古道”。
环节二
细读,悟真情实意
1.朗读第二段,思考:李蟠因“不拘于时”而受到韩愈的赏识,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又是如何的呢?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并分析。
明确:①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具体表现是“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意思是: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远低于圣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一)对士大夫不学习的深恶痛绝
②“爱其子”的社会风气,具体表现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父母愿意为子女选择老师,但自己却不愿意向老师学习,这种行为真的很让人困惑。
③士大夫阶层的社会风气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都不以相互学习为耻,但士大夫们却会嘲笑那些提及师生关系的人。
2.这些社会风气中,哪一种最让韩愈痛心疾首呢?又是从何读出的呢?
明确:韩愈对士大夫的批评最为严厉。
对“众人”的批判还只是疑问语气,“其皆出于此乎”,引人深思;对“爱其子”者是毫不客气的批评,“吾未见其明也”,语气非但肯定,而且斩钉截铁;而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则是锋芒毕露,“其可怪也欤”,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无法容忍的态度。
虚词“其”
①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②吾未见其明也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③其可怪也欤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
3.“嗟乎”和“呜呼”这两个语气词,在这里能否调换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九年级下册《陈涉世家》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八年级下册《马说》
明确:不能调换。
“嗟乎”侧重表达感慨、惋惜或轻微的感叹,情绪较平和,常用于抒发对事物的看法或内心的触动;
“呜呼”侧重表达悲痛、哀伤或极度的震惊、情绪更强烈,多用于哀悼、叹惋重大变故或悲剧。所以,“嗟乎”和“呜呼”的使用是非常恰当的,不能调换。
1.为什么作者偏偏对士大夫的批判最为强烈?我们来看相关的材料:
(二)详解深恶士族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
根据门阀制度,将人民分为士族和庶族。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
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豪门大族)。
①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
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庶族:是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材料二:
国子馆学生三百人,皆取文武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补充;太学馆学生五百人,皆取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补充;四门馆学生五百人,皆取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补充。
材料三:
近日趋竞,未复本源。至使公卿子孙,耻游太学。
——(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有坠窥败业而利口食者,有崇饰恶言而肆斗讼者,有凌傲长上淬骂有司者。
——(柳宗元《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
明确:士族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掌握着国家的命脉。但是这些士族不从师学习。不仅如此,太学生竟有辱骂、殴打老师的行为。在那时,举子为获取科第,奔走于权贵、文坛名流以及与省试考官关系特殊者之门,希望这些人向各级考官推荐自己。这种所谓的师生关系完全取决于政治上的利害关系,偏离了原来基于传道、授业的师生范畴。
当时的社会学风是于师不敬、从师趋利。若这些作为社会风向标的人物奉行这样的从师之道,后果可想而知。因此,韩愈对士大夫的批判最为强烈。
小结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而写。
韩愈在写《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当时官职卑微,而当时国子监学生约八百名,大多是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弟或爵位拥有者。韩愈亲见士族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韩愈在字里行间流露的这份痛心你读到了吗?
2.《师说》之所以可以如此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这份真情实意,也要归功于这个语段的精妙写法。借助哪些方式使文章达到这样的境界的呢?
明确:①对比论证。第一组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第二组是某些人为孩子选择老师与自己“耻师”的对比。第三组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对比。
这三组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有力地证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②排偶句式。“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以“生乎吾前”与“生乎吾后”对称,强调“从师”的核心标准是“闻道先后”,而非年龄。
排偶式的节奏,让语言富有气势,传递出韩愈对“耻学于师”现象的批判态度,情感更强烈;
③语气助词。《师说》中常用“也”“矣”“欤”“乎”四类语气助词,通过不同语气强化韩愈对“耻学于师”现象的批判、惋惜与反问,情感表达极具张力。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也”加强判断语气,清晰区分“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直接否定“以童子之师代传道之师”的错误认知,批判士大夫混淆从师本质的荒谬。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两个“矣”叠加,前句表“师道失传已久”的既定事实,后句表“让人无惑很难”的必然结果,用感叹语气凸显问题的严重性,满含对师道沦丧的痛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欤”表反问(译为“难道”),结合“可怪也”,对“士大夫的智慧反而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现象提出质疑,表面说“奇怪”,实则讽刺士大夫“耻学于师”导致的智商倒退,情感强烈且辛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表反问(译为“呢”),否定“以年龄判断是否从师”的标准,直接打破士大夫“耻于向晚辈学习”的借口,强调“从师以闻道为先”,语气坚定,倒逼对方反思。
小结
因此有人将唐宋八大家韩愈、苏轼的风格概括为“韩潮苏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可以从这个方面进行二次精读,体会其高超的写作艺术。
环节三
细读,解从师真道
1.在向李蟠赠文的众多理由中,“嘉其能行古道”无疑是一个核心。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三段,一起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从师道理。请大家思考片刻,然后结合原文语句,分享你的见解。
明确:①从第一段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古之学者的从师态度——“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古人对于求师问道的重视,强调了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②老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这不仅是韩愈对老师职责的概括,也强调了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儒家思想)
③从师的标准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句话打破了身份和年龄的界限,强调了只要拥有真理和学问,就可以成为老师。这体现了韩愈开放、平等的师道观。
④从第三段可以得出,老师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无常师”。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广泛学习,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的老师。只要别人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可以向他请教。
⑤在师生关系上,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打破了传统的尊师重道的观念,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学习的重要性。
小结
师道如何能传?
从师者须懂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须践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准则;更要理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辩证关系,坚持“行古道”“不拘于时”。
而师者则要能传真道、授真业、解真惑,做合格的师者。
士大夫必须起到引领从师学习的风尚作用。
环节四
联读,识真士品性
韩愈所处的时代,门阀制度仍然沿袭,但是他却能勇敢地针砭时弊,抨击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联读他文,通过更多资料来认识韩愈这位伟大的斗士。
1.假如《师说》是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中的一员在吐槽:
古之学者未必有师。师者,无所传道受业解惑也,于句读之不知,师焉。人生而知之,为智者;生而不知,为愚者。不可变矣。故世不存师者,不知有师,唯有位高与位卑之分,贫贱与官盛之别。
噫,师道乃古人之道,今不必传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生而不知,唯问以生也;士大夫之族生而知之,为智者,固知之。
嘻,师道不复固然也,且今之世,既不闻有师,有则为狂人。韩愈者,狂人也,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故其无处安生,累累如丧家之犬。
试想当时的韩愈看到这样的《师说》害怕吗?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词。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这段话描绘了韩愈怎样的形象?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唯有韩愈奋然不顾世俗之见如何,冒着别人的讥笑和侮辱,招收后辈做学生。韩愈因此有了狂妄的名声,留在长安,连饭菜都来不及烧熟,又被流放。”这里描绘了一位为了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顾世俗的嘲笑和侮辱的勇士形象。
韩愈不仅从理论上倡导师道,更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哪怕因此遭受流放也不改其志。
2.接下来,我们再一起读读梁衡散文《读韩愈》中的一段,谈谈你感受韩愈什么样的高尚情操?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明确:韩愈在逆境中选择了“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同时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他不仅仅停留在感叹和沉吟上,更在用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小结
同学们,韩愈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士人风骨。希望大家也能像韩愈一样,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环节五
从师之道的现实意义
1.虽然作者在文末明确表明这是写给李蟠的,但读到这里,大家是否有了新的思考?这篇文章,它仅仅是写给李蟠一个人的吗?
明确:《师说》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师生之间的赠答之作,实质上它可以说就是韩愈向“耻师”流俗发起挑战的战斗檄文,是韩愈针对社会时弊的响亮发声,更是他实践“言之有物”观点的重要载体。
2.如果我们从更长远影响角度加以思考,会发现《师说》从师之道的现实意义。韩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说明,从师学习的目的在于使人无惑,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求学者的惑却越来越多了呢?
学完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思考:“师道不传”的现象当下还是否真实存在?学完这篇文章对我们当代求学青年又有何启示呢?
材料一:一些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却对自身职业技能提升或知识储备扩充不够重视,不愿向同事、同行请教学习,存在“耻师”心理。
材料二:部分师生间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功利色彩。家长认为“我交钱,老师就该把孩子教好”,学生觉得“我上课,老师就该满足我的所有要求”。
材料三:有些课堂上知识点讲解围绕考试大纲转,教师成了“考点搬运工”,忽略对学生人格的熏陶、价值观的引导。
材料四:随着“赏识教育”等理念盛行,教鞭被贴上“体罚工具”标签,教师管教学生易被误解,导致很多老师在管教学生时畏手畏脚。
明确:虽然时间跨越了1200年,但今天我们依然能在身边看到类似的现象:父母耻学于师、没有尊师重道、功利思想等。
启示:破除“耻师”心态,主动从师解惑;
理性看待师生关系,摒弃功利思维;
追求“为己之学”,而非“为人之学”。
正如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里所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而求学最高的境界当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求学者当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胸中有家国天下。
课堂总结
《师说》不仅是写给李蟠的表扬信,也是倡导古文运动的宣告书,还是挑战“耻学 于师”流俗的战斗檄文,更是宣扬从师之道的警世之作。而正 是其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才让这篇文章得以历久弥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