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教材外研社八上Unit3教学设计设计者课型 Unit 3 Make it happen Developing ideas Presenting ideas&Reflection课时介绍 本课时为 “合作展示与单元反思融合发明主题” 课型,围绕 “发明主题展示板制作与单元学习反思” 展开。以教材中 “制作发明展示板” 任务为核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搜集发明信息、设计展示板并进行课堂展示,同时结合单元内容开展反思活动,梳理发明的来源及自身语言能力的提升与不足,提升合作探究、语言表达及自我反思能力。语篇分析 语篇一:Presenting ideas & Reflection 【What】包含 “小组合作搜集发明信息并投票选定发明”“制作发明展示板(含发明名称、问题与解决方案、发明者信息、材料与工作原理等板块)”“课堂展示与投票评选”“单元反思(梳理发明来源、评估自身语言能力)” 等核心任务,提供展示板设计框架、语言提示(如描述发明者、说明发明重要性的句式)及反思评价标准,为合作展示与自我反思提供明确指引。 【Why】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展示板,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团队协作及语言组织能力;借助课堂展示与投票,提升学生口语表达与公众展示自信;通过单元反思,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知识(发明来源)、评估语言技能(词汇句式运用、发明阐述能力),明确后续学习方向,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内化。 【How】以 “合作实践 — 展示评价 — 反思总结” 为线索,采用 “任务拆解 — 分步实施 — 综合反馈” 结构,从信息搜集到展示板制作,再到展示投票与反思,难度层层递进,兼顾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融入发明主题,强化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目标 1.学生能小组合作搜集至少 3 个发明(历史或现代)的信息(名称、发明者、重要性),信息完整度达 90%;能识别并运用单元中与发明相关的核心词汇(invention, inventor, material, solve, importance, curious 等)和基础句式(如 “...was invented by...”, “It is important because...”)。(学习理解) 2.学生能根据展示板框架,完成发明展示板制作,包含 “发明名称”“问题与解决方案”“发明者信息”“材料与工作原理” 等板块,内容准确、逻辑清晰;能小组合作向全班展示展示板,展示时长不少于 2 分钟,语言表达流畅,至少运用 3 个核心词汇和 2 个相关句式;能参与投票,公正评选 “最佳展示板” 与 “最佳展示”。(应用实践) 3. 学生能独立完成单元反思,梳理出至少 2 个 “发明的来源”(如解决问题、好奇心驱动);能客观评估自身语言能力(词汇句式运用、发明阐述、不定式与 - ing 作宾语的用法),用 1-2 句话说明需改进的方向;能结合反思结果,制定 1 条后续学习计划(如积累更多发明相关词汇)。(迁移创新)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发明信息搜集与展示板制作,确保展示板内容完整、符合框架要求;指导学生开展课堂展示,规范运用单元核心词汇与句式,提升口语表达的流畅度与准确性;组织学生进行单元反思,梳理发明来源,客观评估自身语言能力。 难点: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合理分工(如信息搜集、文字撰写、版面设计),避免任务分配不均或合作低效;指导学生在展示中清晰阐述发明的 “问题与解决方案”“工作原理”,避免表述模糊或逻辑混乱;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深入分析自身语言能力不足,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后续学习计划,避免反思流于形式。学情分析 学习经验:学生此前已学习 “意外发明”“好奇心与发明” 等单元内容,具备一定的发明主题知识储备;有过简单小组合作经验(如结对对话、小组讨论),但在复杂合作任务(如分工完成展示板)中协调能力仍需提升;具备基础口语表达能力,但在公众展示(如向全班介绍展示板)中易出现紧张、表达不流畅的情况;有过简短反思经历,但系统梳理单元知识、客观评估自身能力的经验不足。 语言水平:能运用 “invent”, “invention”, “curious” 等基础发明相关词汇,但对 “material”, “solve the problem”, “work 原理” 等展示板制作所需词汇掌握不熟练;能使用简单句子描述发明,但对 “People had a hard time... so... invented...”, “It is made out of... and works by...” 等与发明问题、材料、原理相关的句式运用不流畅,在展示与反思中易因词汇句式障碍影响表达。 主题熟悉度:“发明” 是学生熟悉的主题,能列举常见发明(如手机、电脑),但对部分发明的 “问题背景”“工作原理”“发明者细节” 了解较少;在展示板制作中,难以系统组织发明相关信息,需教师通过框架提示与语言支架辅助;在反思中,难以将 “发明来源” 与自身学习关联,需教师引导建立知识与能力的联系。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1. 任务导入,明确合作方向。(学习理解) 1.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优秀发明展示板范例(如 “电灯” 展示板,包含问题 “夜晚照明困难”、发明者 “爱迪生”、材料 “钨丝” 等),提问:“What information can you see on this display board Why is it helpful to make a display board about inventions ” 引导学生关注展示板的核心板块与意义,引出本节课 “制作发明展示板” 任务。 词汇与句式回顾: 呈现展示板制作需用到的核心词汇(material, solve, importance, pioneer, work 原理)和句式(如 “People wanted something... so they wished...”, “...was made out of...”, “It works by...”),通过例句仿写(如 “People wanted a way to see at night so they wished for a safe light source.”)帮助学生巩固运用,为后续信息组织与展示奠定语言基础。 3. 任务拆解:明确本节课核心任务(小组合作搜集信息→制作展示板→课堂展示→投票→反思),讲解每个环节的要求(如信息需包含 “发明名称、发明者、重要性”,展示板需有图片与文字结合),指导学生以 4-5 人为一组,确定小组内分工(信息搜集员、文字撰写员、版面设计师、展示发言人)。 1. 观察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范例讨论,准确说出展示板核心板块,判断其对任务的初步认知; 通过例句仿写活动,评估学生对核心词汇与句式的掌握程度,确保后续展示与表达无明显语言障碍; 3. 查看小组分工记录,判断学生是否明确自身职责,为高效合作提供保障。设计意图:以直观的展示板范例导入,快速让学生理解任务目标与成果形式,激发参与兴趣;回顾核心词汇与句式,为学生搭建语言支架,降低后续任务难度;拆解任务并明确分工,帮助学生理清合作思路,避免合作混乱,提升任务完成效率。2. 合作实践,完成展示板与展示。(应用实践) 1. 信息搜集与筛选: (1)各小组根据分工,信息搜集员通过教材、工具书、教师提供的电子资源(如发明主题网站链接)搜集至少 3 个发明的信息(历史发明如 “造纸术”,现代发明如 “智能手机”),记录 “发明名称、发明者、解决的问题、材料、工作原理、重要性” 等内容; (2)小组内讨论筛选,结合 “信息完整性”“趣味性”“易展示性” 投票选定 1 个发明作为展示主题,文字撰写员根据筛选结果,按照教材展示板框架(问题、解决方案、发明者、材料、工作原理)整理文字内容,确保语言准确、简洁。2. 展示板制作: (1)版面设计师结合文字内容,选择合适的图片(如发明者肖像、发明实物图),搭配文字排版展示板(可使用彩笔、贴纸等装饰,要求版面清晰、美观),小组内共同审核,确保无信息错误或排版混乱; (2)教师巡视各小组,针对信息缺失(如未说明发明重要性)、语言错误(如句式使用不当)、版面杂乱等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小组完善展示板。 3. 课堂展示与投票: (1)各小组推选 1-2 名发言人,按照 “发明名称→解决的问题→发明者→材料与工作原理→重要性” 的顺序,向全班展示展示板,展示时长不少于 2 分钟,要求发言人声音洪亮、语言流畅,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记录亮点; (2)展示结束后,发放投票表(含 “展示板内容完整性”“表达流畅度”“版面美观度” 三个维度,每个维度 5 分),学生独立投票,评选 “最佳三名展示板” 与 “最佳三名展示”,教师汇总投票结果并公布。 查看小组信息搜集记录表与筛选投票记录,评估学生信息搜集的完整性与筛选的合理性; 依据展示板成品,判断其是否包含所有核心板块、信息是否准确、版面是否清晰,评估小组合作成果质量; 3. 通过观察展示过程与投票结果,评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流畅度、词汇句式运用)与倾听专注力,判断展示任务的完成效果。设计意图:分步骤开展信息搜集、筛选与展示板制作,符合学生从 “输入” 到 “输出” 的认知规律;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小组遇到的问题,保障任务顺利推进;课堂展示与投票结合,既能为学生提供公众表达的平台,提升自信,又能通过同伴评价激发竞争意识,提升展示质量。3. 单元反思,梳理与提升。(迁移创新) 1. 梳理发明来源: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单元内容(意外发明如青霉素、好奇心驱动的发明如避雷针),提问:“What leads to inventions Can you think of different reasons ”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展示板中的发明案例(如造纸术解决书写困难、智能手机满足便捷沟通需求),梳理 “发明的来源”(如解决实际问题、好奇心驱动、满足生活需求); (2)各小组分享梳理结果,教师汇总并板书,帮助学生建立 “发明来源” 的系统认知,如 “①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② Curiosity; ③ Meeting daily needs”。 2. 语言能力评估: (1)发放单元反思表,包含 “能力评估” 板块(① 运用单元词汇句式谈论发明;② 用不定式与 - ing 作宾语表达发明想法;③ 解释发明重要性),学生根据自身在展示板制作、展示中的表现,按 “1=excellent, 2=good, 3=not yet” 评分,并填写具体例子(如 “我能运用‘It was invented by...’描述发明者,评 1”“我难以用 - ing 作宾语表达想法,评 3”); (2)教师引导学生同桌交流反思结果,互相分享优点与不足,如 “我觉得你在展示中清晰说明了发明原理,值得我学习”“你可以多积累‘work 原理’相关词汇,提升表达准确性”。3. 制定学习计划: (1)学生根据反思结果,独立制定 1 条具体的后续学习计划(如 “每天积累 2 个发明相关词汇”“练习用不定式表达‘I want to invent...’”),填写在反思表中;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分享学习计划,点评计划的可行性,如 “‘积累 2 个词汇’的计划很具体,建议你结合例句记忆,效果更好”,帮助学生优化计划。 1.通过小组分享的 “发明来源” 结果,评估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系统梳理能力; 2.查看反思表中的能力评分与具体例子,判断学生是否客观认识自身语言能力,评估反思的真实性; 3.依据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判断其是否具体、可操作,评估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与规划能力。【Summary&Homework】1.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核心内容(展示板制作流程:信息搜集→筛选→制作→展示;发明的来源:解决问题、好奇心、满足需求;反思要点:客观评估能力、制定具体计划),强调 “合作高效完成任务,反思促进自我提升” 的学习要点。2. 布置作业: 完善反思表,将学习计划补充到作业本中,每周对照计划检查落实情况; 将小组制作的展示板拍照,分享到班级群,与同学互相学习; (3)阅读 1 篇关于 “未来发明” 的短文,思考 “未来发明可能解决哪些问题”,下节课分享。 1. 观察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总结,准确复述本节课核心知识点,评估其对合作展示与反思内容的整体掌握情况; 2. 通过后续作业的完成情况(反思表完善度、展示板分享情况、短文阅读反馈),检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延伸学习能力及自我提升计划的落实程度。设计意图:结合单元内容与展示案例梳理发明来源,帮助学生整合零散知识,形成系统认知;通过自我评分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自身能力,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制定具体学习计划,将反思结果转化为行动方向,为后续学习提供明确指引,实现能力的持续提升。板书设计Unit 3 Make it happen Presenting ideas & Reflection 核心任务(Core Tasks) 1. Group work: Collect info → Choose invention → Make display board → Present → Vote2. Reflection: Sort invention sources → Evaluate language skills → Make plans 展示板框架(Display Board Outline) 1. Invention name 2. Problem & Solution(People had a hard time...; The answer was to...)3. About the inventor(...was curious about...; spent years studying...)4. Materials & How it works(made out of...; works by...) 发明来源(Invention Sources) 1.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2. Curiosity3. Meeting daily needs 四、核心词汇与句式(Core Vocab & Sentences) 1. Vocab: material, solve, importance, work 原理2. Sentences: - People wanted something... so they wished...- It was invented by... and made out of...- It is important becaus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