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项训练2 变质问题1.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所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A 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 产生白色沉淀,酚酞不变红 该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全部变质B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始终未浑浊 该石灰水一定变质C 向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 溶液温度升高 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D 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试管内液面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2.(2024秋 黄岩区校级月考)下列是分析已变质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实验,其中合理的是( )①证明变质:取少量溶液,滴加足量的盐酸,观察现象②确定成分:取少量溶液,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③测定纯度:取一定量溶液,加入浓盐酸,用氢氧化钠固体吸收气体,称量④除去杂质:取溶液,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4秋 金华期中)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观察是否变红色B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溶于水,滴加稀硫酸,观察是否有气泡C 鉴别氢气和甲烷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D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4.(2024秋 上虞区校级月考)小明从超市买来一袋干果,发现袋里有一小纸包,上面标明“铁系食品脱氧剂,主要成分:铁粉、活性炭、氯化钠”。(l)这种铁系食品脱氧剂的脱氧原理是:①铁粉与潮湿空气中的 反应生成铁锈;②活性炭和氯化钠是辅助材料,能提升脱氧效果。③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可以得到血红色溶液,常用于Fe3+的检验。(2)此包食品脱氧剂中铁粉是否变质?小明做了以下探究:①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脱氧剂中有铁粉。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烧杯中溶液呈黄色,底部有少量黑色物质,过滤得滤液A,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由此证明脱氧剂中含有 。②小明为证明此包食品脱氧剂中还有氯化钠,再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由此证明,食品脱氧检验方案并不能证明氯化钠的存在,你认为其原因是 。5.(2024春 南浔区期中)发糕色泽白,食之甜而不腻、黏而不粘,是江南著名的美食。小科在学习了发酵技术后,也想自己动手试一试。以下是他的制作过程。【材料用具】面粉、鲜酵母、糖少许、温开水、面盆、大碗、蒸锅。【方法步骤】①洗净双手和所需要的器具。②碗内用少量温水将酵母化开。③在面盆内将面粉和适量糖搅拌,加入酵母液,并用手揉,边揉边加水,直至揉成干湿适当的面团。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4﹣5h。④将发好的面团放在蒸锅内隔水蒸30min。⑤将蒸熟的发糕取出,待冷却后切成小块即可食用。根据上述制作过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鲜酵母中含有酵母菌,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2)方法步骤③中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的目的是 。(3)小科发现和好的面团储存时间较长极易变质,为了探究食物变质的原因,他设置了甲、乙两个装置,两装置内加入等量肉汤,并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15分钟,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环境中,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结合实验现象回答以下两个问题:①将装置中的肉汤煮沸的目的是 。②对比甲乙两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肉汤变质的原因是 。6.(2024秋 拱墅区校级月考)月饼盒中常用脱氧剂,防止变质,其主要成分为活性化铁粉。使用一段时间后黑色脱氧剂中会产生红褐色固体,小李对固体成分作出如下猜想,猜想一:可能是氧化铁;猜想二:可能是氢氧化铁;猜想三:可能是氧化铁和氢氧化铁。为探究固体中是否有氧化铁,设计了图甲装置。(已知:2Fe(OH)3Fe2O3+3H2O)(1)点燃酒精灯前先要通一段时间气体,目的是 。(2)随着实验进行,B中出现白色沉淀,小李认为存在氧化铁。小李查阅资料发现氢氧化铁加热时会分解,并产生氧化铁和水,对实验结果存在干扰。于是他改进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B装置前接一U形管,里面装有无水硫酸铜粉末,D中出现 现象可以说明猜想一错误。请写出铁粉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水生成氢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测得反应前后D装置的质量增加了a克,该固体样品的质量为m,当m与a有 (用含有字母的关系式表示)关系时,即可判断猜想三正确。7.(2024 瓯海区校级三模)小明在验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时,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里加入一些(Ca(OH)2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发现瓶子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于是他进行了猜想和实验:猜想一:Ca(OH)2溶液变质,没有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猜想二:Ca(OH)2溶液与CO2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实验 步骤与操作 出实验现象与结果光 结论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CO2气体,编号为A、B。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2.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原Ca(OH)2溶液和 ,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测出反应前原Ca(OH)2溶液的pH。 大于7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pH。 小于7(1)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上述实验中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证据是: 。(3)查阅资料得知: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如何操作才能使实验一中能观察到浑浊现象? 。8.(2025 涪城区三模)某校化学学习小组对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进行实验探究。【提出问题】NaOH变质了吗?【作出猜想】①没有变质;②已经变质。(1)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NaOH能变质的原因: 。任务一定性实验探究该NaOH固体是否变质【实验活动1】(2)小组设计方案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取少量该NaOH固体样品完全溶于水,加入过量稀盐酸 猜想②成立依据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任务二定量实验探究该NaOH固体变质程度【实验活动2】(3)小组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分别向左右容器内加入下列物质 温度升高值/℃ 溶液pH1 2.0gNaOH固体 30.42 13.582 agNa2CO3固体a的数值为 9.05 10.823 2.0g该NaOH固体样品 14.23 m【实验结论】(4)小组同学分析温度升高值数据,确定该NaOH固体变质程度是 ,请推测m的取值范围是 。【学以致用】(5)生活中的管道疏通剂和炉具清洁剂成分中都含有NaOH,包装标签上应注明的注意事项是 (写两条)。9.(2025 拱墅区校级二模)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柯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BaCl2溶液呈中性)(1)小柯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部分变质”。你认为小柯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 。写出乙装置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3)进一步探究: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图中画出“生成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像。10.(2025 温州二模)氢氧化钠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质为碳酸钠。兴趣小组对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实验探究。【建立猜想】猜想①:没有变质;猜想②:已经变质。【实验活动Ⅰ】定性探究该NaOH固体是否变质,实验方案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取少量该NaOH固体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稀盐酸 猜想②成立【反思评价】此实验无法确定该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实验活动Ⅱ】定量探究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利用传感器进行实验,过程记录如下。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向实验装置内各加入下列物质 温度升高值/℃ 溶液pH1 纯净的NaOH固体1.0克 31.52 13.692 纯净的Na2CO3固体1.0克 10.03 11.923 该NaOH固体样品 克 m n【预测结果】若NaOH固体已严重变质。则m值接近 。【实验活动Ⅲ】定量计算该NaOH固体的变质率(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实验如下:称量1.0g该NaOH固体样品于小烧杯;量取足量的稀盐酸加入小烧杯内至两者完全反应;用电子秤准确称量反应前后各仪器和试剂的总质量,记录数据如表,计算得出NaOH固体的变质率超过100%。实验中可能导致变质率偏大的原因: (写出一点即可)。反应前总质量/g 反应后总质量/g105.50 105.0611.(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月考)为测定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样品的变质程度,小科称取该固体样品10g放入锥形瓶中,加水溶解,配成50g溶液,向锥形瓶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在此过程中,测得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1)向BC段(不包括B、C)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则产生的沉淀是 (填化学式),C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12.(2025 浙江模拟)为探究一瓶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完全变质,小科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注:BaCl2溶液呈中性)实验一:定性实验(1)乙试管中的白色沉淀是 。(2)甲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 。实验二:定量实验取15g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干燥状态)装入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配制成50.0g溶液,再向锥形瓶中滴加稀盐酸,每次滴加20g稀盐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加入稀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20锥形瓶及所盛物质总质量/g 70.0 90.0 110.0 130.0 148.9 167.8 187.8(3)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13.(2025 浙江模拟)实验室有一批质量及质量分数均相等的氢氧化钠溶液,因保存不当发生变质。为将这些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制备成氯化钠溶液,取其中一瓶氢氧化钠溶液A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如图甲所示),记录数据并绘制成如图乙所示图像。某同学通过图像分析,认为该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仅部分发生变质。同时,为了知道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他构建了如下两种解题思路:方法一:方法二:(1)该同学认为溶液A中的氢氧化钠仅部分发生变质,其依据是 。(2)根据图中数据,求稀盐酸与变质后的物质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m2为多少克?(3)方法二的提出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即每1份氯化氢反应生成1份氯化钠;同小组的同学根据该思想推理:若拿另一瓶变质程度更大的氢氧化钠溶液B重复上述实验,所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将保持不变。请在图乙中画出利用氢氧化钠溶液B重复实验的图像。14.(2024秋 上城区校级月考)氢氧化钠固体保存不当已经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变质程度,作出如下猜想:可能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可能全部变质:固体是Na2CO3。(1)首先对固体的成分进行确定。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先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再加入CuSO4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该固体是 。(2)将该固体样品溶解在水中配成100克溶液,逐渐加入100克稀盐酸,所得溶液质量与所加稀盐酸的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已知:Na2CO3+2HCl=2NaCl+H2O+CO2↑)①整个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克。②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③求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要求写出计算过程)15.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但其在空气中很容易变质。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某氢氧化钠样品变质的情况,进行了如图甲所示实验(恰好完全反应),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请分析计算:(1)图乙中b的数值是 。(2)图乙中a的数值是多少(写出分析计算过程)?(3)通过计算分析原样品的具体组成。16.(2025 诸暨市三模)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进行了下述实验:同学 小嘉 小陈 小科操作 各取一支相同规格的试管,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待测溶液滴入无色酚酞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加入足量BaCl2溶液现象 变红 产生气泡 ?结论 没变质 变质 变质(1)小科看到的现象“?”是 。(2)小陈认为小嘉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3)小科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1.97g。已知小科所取的待测溶液质量为10g,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待测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7.(2024秋 台州期末)实验室里有两个试剂瓶A、B,各装有9.2克氢氧化钠固体,久置未用。为确定两瓶固体是否完全变质,科学学习小组分成两个小组探究,步骤和测定数据如下:组别 步骤 定数据第一组 取 A瓶固体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115克,充分反应 测定溶液的pH恰好为7第二组 取 B瓶中固体全部放入锥形瓶中,加水配制成溶液,再向锥形瓶中不断滴加稀盐酸,直至反应结束 测定生成的气体质量(1)第一组通过计算得出氢氧化钠已全部变质的结论,请你判断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第二组得到如上图所示产生气体总质量与滴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根据图像分析计算 B 瓶中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18.(2025春 浙江月考)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变质。某科学兴趣小组发现一瓶未密封的Na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进行实验探究:(1)作出假设:假设1:只含NaOH;假设2:含NaOH和Na2CO3;假设3: 。(2)探究的过程如下:①“操作1”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②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作用是 ;③滴加酚酞检验“溶液B”的现象是 。专项训练2 变质问题1.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所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A 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 产生白色沉淀,酚酞不变红 该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全部变质B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始终未浑浊 该石灰水一定变质C 向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 溶液温度升高 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D 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试管内液面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解答】解:A、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此反应能除尽碳酸钠。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若酚酞不变红,说明滤液中无氢氧化钠,即氢氧化钠全部变质;若酚酞变红,说明还有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该选项中产生白色沉淀且酚酞不变红,故结论正确。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氯化氢气体进入澄清石灰水,会先与氢氧化钙反应,导致二氧化碳无法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石灰水始终未浑浊,不一定是石灰水变质,故结论错误。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溶液温度升高,可能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导致,不一定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故结论错误。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试管内液面上升,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导致,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结论错误。故选:A。2.(2024秋 黄岩区校级月考)下列是分析已变质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实验,其中合理的是( )①证明变质:取少量溶液,滴加足量的盐酸,观察现象②确定成分:取少量溶液,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③测定纯度:取一定量溶液,加入浓盐酸,用氢氧化钠固体吸收气体,称量④除去杂质:取溶液,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答】解:①如果变质,则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过程中产生气泡,该选项正确。②由于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能够检验是否含有碳酸钠,不能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该选项不正确。③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质量发生变化,该选项不正确。④除去杂质:取溶液,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氢氧化钠溶液,该选项正确。故选:B。3.(2024秋 金华期中)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观察是否变红色B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溶于水,滴加稀硫酸,观察是否有气泡C 鉴别氢气和甲烷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D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解答】解:A、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稀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稀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溶于水,滴加稀硫酸,观察是否有气泡,能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但不能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均会出现水雾,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D。4.(2024秋 上虞区校级月考)小明从超市买来一袋干果,发现袋里有一小纸包,上面标明“铁系食品脱氧剂,主要成分:铁粉、活性炭、氯化钠”。(l)这种铁系食品脱氧剂的脱氧原理是:①铁粉与潮湿空气中的 反应生成铁锈;②活性炭和氯化钠是辅助材料,能提升脱氧效果。③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可以得到血红色溶液,常用于Fe3+的检验。(2)此包食品脱氧剂中铁粉是否变质?小明做了以下探究:①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脱氧剂中有铁粉。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烧杯中溶液呈黄色,底部有少量黑色物质,过滤得滤液A,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由此证明脱氧剂中含有 。②小明为证明此包食品脱氧剂中还有氯化钠,再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由此证明,食品脱氧检验方案并不能证明氯化钠的存在,你认为其原因是 。【解答】解:(l)这种铁系食品脱氧剂的脱氧原理是:①铁粉与潮湿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②活性炭和氯化钠是辅助材料,能提升脱氧效果。③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可以得到血红色溶液,常用于Fe3+的检验。故答案为:氧气、水蒸气。(2)①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脱氧剂中有铁粉。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烧杯中溶液呈黄色,底部有少量黑色物质,过滤得滤液A,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铁离子,由此证明脱氧剂中含有铁锈。故答案为:铁锈。②食品脱氧验方案并不能证明氯化钠的存在,其原因是加入的足量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故答案为:加入的足量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5.(2024春 南浔区期中)发糕色泽白,食之甜而不腻、黏而不粘,是江南著名的美食。小科在学习了发酵技术后,也想自己动手试一试。以下是他的制作过程。【材料用具】面粉、鲜酵母、糖少许、温开水、面盆、大碗、蒸锅。【方法步骤】①洗净双手和所需要的器具。②碗内用少量温水将酵母化开。③在面盆内将面粉和适量糖搅拌,加入酵母液,并用手揉,边揉边加水,直至揉成干湿适当的面团。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4﹣5h。④将发好的面团放在蒸锅内隔水蒸30min。⑤将蒸熟的发糕取出,待冷却后切成小块即可食用。根据上述制作过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鲜酵母中含有酵母菌,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2)方法步骤③中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的目的是 。(3)小科发现和好的面团储存时间较长极易变质,为了探究食物变质的原因,他设置了甲、乙两个装置,两装置内加入等量肉汤,并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15分钟,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环境中,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结合实验现象回答以下两个问题:①将装置中的肉汤煮沸的目的是 。②对比甲乙两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肉汤变质的原因是 。【解答】解:(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菌,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所以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有成形的细胞核。(2)酵母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进行充分发酵,从而使面团更好地发酵。(3)①将装置中的肉汤煮沸,高温可以杀死肉汤中原有的微生物,排除原有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②甲装置玻璃管是直的,微生物能进入肉汤使其变质;乙装置玻璃管弯曲,能阻挡微生物进入,肉汤未变质。对比甲乙两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肉汤变质的原因是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故答案为:(1)有成形的细胞核(2)为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温度,利于酵母菌充分发酵(3)①杀死肉汤中原有的微生物;②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6.(2024秋 拱墅区校级月考)月饼盒中常用脱氧剂,防止变质,其主要成分为活性化铁粉。使用一段时间后黑色脱氧剂中会产生红褐色固体,小李对固体成分作出如下猜想,猜想一:可能是氧化铁;猜想二:可能是氢氧化铁;猜想三:可能是氧化铁和氢氧化铁。为探究固体中是否有氧化铁,设计了图甲装置。(已知:2Fe(OH)3Fe2O3+3H2O)(1)点燃酒精灯前先要通一段时间气体,目的是 。(2)随着实验进行,B中出现白色沉淀,小李认为存在氧化铁。小李查阅资料发现氢氧化铁加热时会分解,并产生氧化铁和水,对实验结果存在干扰。于是他改进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B装置前接一U形管,里面装有无水硫酸铜粉末,D中出现 现象可以说明猜想一错误。请写出铁粉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水生成氢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测得反应前后D装置的质量增加了a克,该固体样品的质量为m,当m与a有 (用含有字母的关系式表示)关系时,即可判断猜想三正确。【解答】解:(1)加热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引发爆炸,点燃酒精灯前先要通一段时间气体,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引发爆炸,故答案为: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引发爆炸;(2)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若存在氢氧化铁,加热后会分解出水蒸气,D中的现象:白色固体变成蓝色,可以说明猜想一是错误的,铁粉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水生成生氢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4Fe+3O2+6H2O=4Fe(OH)3,故答案为:白色固体变成蓝色;4Fe+3O2+6H2O=4Fe(OH)3;(3)氢氧化铁加热时会分解,并产生氧化铁和水,反应前后D装置的质量增加了ag,所以产生水的质量为ag,设消耗氢氧化铁的质量为x,2Fe(OH)3Fe2O3+3H2O214 54x agxag由于猜想三是正确的,所以A中红褐色固体的质量:mag,故答案为:mag。7.(2024 瓯海区校级三模)小明在验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时,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里加入一些(Ca(OH)2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发现瓶子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于是他进行了猜想和实验:猜想一:Ca(OH)2溶液变质,没有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猜想二:Ca(OH)2溶液与CO2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实验 步骤与操作 出实验现象与结果光 结论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CO2气体,编号为A、B。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2.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原Ca(OH)2溶液和 ,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测出反应前原Ca(OH)2溶液的pH。 大于7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pH。 小于7(1)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上述实验中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证据是: 。(3)查阅资料得知: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如何操作才能使实验一中能观察到浑浊现象? 。【解答】解:(1)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也能使矿泉水瓶,则实验中要排除水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入等量水,避免不同液体体积这个变量的不同,则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为水;(2)A瓶变瘪程度比B瓶大,说明除了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外,还有氢氧化钙也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另外反应前后A中pH发生变化,说明氢氧化钙减少,也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则实验中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证据是A瓶变瘪程度比B瓶大,且反应后pH减小;(3)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所以看不到浑浊现象,增加氢氧化钙溶液的质量,能保证有足够的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减少二氧化碳的质量,可避免因二氧化碳过量将生成的碳酸钙沉淀转化为碳酸氢钙,从而能观察到浑浊现象,则能使实验一中能观察到浑浊现象的操作是增加氢氧化钙溶液的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质量。故答案为:(1)水;(2)A瓶变瘪程度比B瓶大,且反应后pH减小;(3)增加氢氧化钙溶液的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质量。8.(2025 涪城区三模)某校化学学习小组对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进行实验探究。【提出问题】NaOH变质了吗?【作出猜想】①没有变质;②已经变质。(1)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NaOH能变质的原因: 。任务一定性实验探究该NaOH固体是否变质【实验活动1】(2)小组设计方案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取少量该NaOH固体样品完全溶于水,加入过量稀盐酸 猜想②成立依据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任务二定量实验探究该NaOH固体变质程度【实验活动2】(3)小组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分别向左右容器内加入下列物质 温度升高值/℃ 溶液pH1 2.0gNaOH固体 30.42 13.582 agNa2CO3固体a的数值为 9.05 10.823 2.0g该NaOH固体样品 14.23 m【实验结论】(4)小组同学分析温度升高值数据,确定该NaOH固体变质程度是 ,请推测m的取值范围是 。【学以致用】(5)生活中的管道疏通剂和炉具清洁剂成分中都含有NaOH,包装标签上应注明的注意事项是 (写两条)。【解答】解:(1)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答案为:2NaOH+CO2=Na2CO3+H2O;(2)如果猜想②成立,即氢氧化钠已经变质,那么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有气泡产生,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答案为:产生气泡;Na2CO3+2HCl=2NaCl+H2O+CO2↑;(3)在控制变量法实验中,要探究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实验1加入2.0gNaOH固体,实验2要对比碳酸钠固体的情况,为保证变量只有物质种类不同,碳酸钠固体的质量a应该为2.0g。故答案为:2.0;(4)实验1中2.0g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30.42℃实验2中2.0g碳酸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9.05℃,实验3中2.0g该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溶于水温度升高14.23℃,说明样品中既有氢氧化钠又有碳酸钠,所以该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程度是部分变质。因为样品中既有氢氧化钠又有碳酸钠,溶液的pH应该介于碳酸钠溶液的pH=10.82和氢氧化钠溶液的pH=13.58之间,即10.82<m<13.58。故答案为:部分变质;10.82<m<13.58;(5)因为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所以包装标签上应注明的注意事项有:避免与皮肤接触、不能食用等。故答案为:密封保存使用时带上手套或不要和酸性物质混合使用。9.(2025 拱墅区校级二模)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柯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BaCl2溶液呈中性)(1)小柯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部分变质”。你认为小柯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 。写出乙装置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3)进一步探究: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图中画出“生成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像。【解答】解:(1)在甲实验中,无论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溶液都呈碱性,滴加酚酞试液都会变红,所以不能仅根据甲实验中溶液变红就说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2)在乙实验中,先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因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这表明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除去了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然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因为BaCl2溶液呈中性,所以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即上层清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由此可以确定样品是部分变质,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白色沉淀碳酸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3)开始加入稀盐酸时,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二氧化碳生成,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继续加入,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逐渐增加,图像呈上升趋势,当碳酸钠完全反应后,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增加,图像又变为水平直线,则生成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像为。10.(2025 温州二模)氢氧化钠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质为碳酸钠。兴趣小组对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实验探究。【建立猜想】猜想①:没有变质;猜想②:已经变质。【实验活动Ⅰ】定性探究该NaOH固体是否变质,实验方案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取少量该NaOH固体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稀盐酸 猜想②成立【反思评价】此实验无法确定该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实验活动Ⅱ】定量探究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利用传感器进行实验,过程记录如下。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向实验装置内各加入下列物质 温度升高值/℃ 溶液pH1 纯净的NaOH固体1.0克 31.52 13.692 纯净的Na2CO3固体1.0克 10.03 11.923 该NaOH固体样品 克 m n【预测结果】若NaOH固体已严重变质。则m值接近 。【实验活动Ⅲ】定量计算该NaOH固体的变质率(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实验如下:称量1.0g该NaOH固体样品于小烧杯;量取足量的稀盐酸加入小烧杯内至两者完全反应;用电子秤准确称量反应前后各仪器和试剂的总质量,记录数据如表,计算得出NaOH固体的变质率超过100%。实验中可能导致变质率偏大的原因: (写出一点即可)。反应前总质量/g 反应后总质量/g105.50 105.06【解答】解:【实验活动Ⅰ】取少量该NaOH固体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即氢氧化钠已经变质,猜想②成立,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验活动Ⅱ】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变量的唯一性,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该NaOH固体样品为1.0g;【预据结果】若NaOH固体已严重变质,说明样品中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由实验数据可知,加入1.0克纯净碳酸钠固体时温度升高值为10.03℃,则m值接近10.03;【实验活动Ⅲ】实验中可能导致变质率偏大的原因有盐酸挥发,因为盐酸挥发会使反应后总质量减少量偏大,从而在计算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时偏大,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的碳酸钠质量偏大,进而导致计算出的变质率偏大。故答案为:【实验活动Ⅰ】有气泡产生;【实验活动Ⅱ】1.0;【预据结果】10.03;【实验活动Ⅲ】盐酸挥发。11.(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月考)为测定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样品的变质程度,小科称取该固体样品10g放入锥形瓶中,加水溶解,配成50g溶液,向锥形瓶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在此过程中,测得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1)向BC段(不包括B、C)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则产生的沉淀是 (填化学式),C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解答】解:(1)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50g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碳酸钠再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则BC段是碳酸钠和硫酸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未反应完的碳酸钠和生成的硫酸钠,向BC段(不包括B、C)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则产生的沉淀是:BaCO3、BaSO4;C点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向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发生的反应是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SO4+Ba(NO3)2=BaSO4↓+2NaNO3。(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题中数据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0g+98g﹣145.8g=2.2g;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如下:Na2CO3+H2SO4=Na2SO4+H2O+CO2↑106 98 445.3g 4.9g 2.2g即5.3g碳酸钠消耗了4.9g的硫酸,由图可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消耗硫酸的总质量为:98g×10%=9.8g,则氢氧化钠消耗硫酸的质量为:9.8g﹣4.9g=4.9g;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如下:2NaOH+H2SO4=Na2SO4+2H2O80 984g 4.9g即和4.9g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4g,所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100%=40%。答: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40%。故答案为:(1)BaCO3、BaSO4;Na2SO4+Ba(NO3)2=BaSO4↓+2NaNO3;(2)40%。12.(2025 浙江模拟)为探究一瓶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完全变质,小科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注:BaCl2溶液呈中性)实验一:定性实验(1)乙试管中的白色沉淀是 。(2)甲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 。实验二:定量实验取15g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干燥状态)装入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配制成50.0g溶液,再向锥形瓶中滴加稀盐酸,每次滴加20g稀盐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加入稀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20锥形瓶及所盛物质总质量/g 70.0 90.0 110.0 130.0 148.9 167.8 187.8(3)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解答】解:(1)乙试管中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碳酸钡;(2)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白色沉淀碳酸钡,甲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除去碳酸钠;(3)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三次反应后锥形瓶及所盛物质总质量为110.0g,第四次加入20g稀盐酸后,锥形瓶及所盛物质总质量为110.0g+20g=130.0g,说明无二氧化碳生成,第五次加入20g稀盐酸后,锥形瓶及所盛物质总质量为148.9g,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30.0g+20g﹣148.9g=1.1g,第六次加入20g稀盐酸后,锥形瓶及所盛物质总质量为167.8g,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48.9g+20g﹣167.8=1.1g,说明20g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1.1g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溶液的质量为20g×4=80g,设20g稀盐酸中HCl的质量为x,Na2CO3+2HCl═2NaCl+H2O+CO2↑73 44x 1.1gx=1.825g则80g稀盐酸中HCl的质量为1.825g7.3g,设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的质量为y,HCl+NaOH=NaCl+H2O36.5 407.3g yy=8g答:样品中氢氧化钠质量是8g。故答案为:(1)碳酸钡;(2)检验并除去碳酸钠;(3)8g。13.(2025 浙江模拟)实验室有一批质量及质量分数均相等的氢氧化钠溶液,因保存不当发生变质。为将这些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制备成氯化钠溶液,取其中一瓶氢氧化钠溶液A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如图甲所示),记录数据并绘制成如图乙所示图像。某同学通过图像分析,认为该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仅部分发生变质。同时,为了知道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他构建了如下两种解题思路:方法一:方法二:(1)该同学认为溶液A中的氢氧化钠仅部分发生变质,其依据是 。(2)根据图中数据,求稀盐酸与变质后的物质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m2为多少克?(3)方法二的提出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即每1份氯化氢反应生成1份氯化钠;同小组的同学根据该思想推理:若拿另一瓶变质程度更大的氢氧化钠溶液B重复上述实验,所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将保持不变。请在图乙中画出利用氢氧化钠溶液B重复实验的图像。【解答】解:(1)由图可知,滴加稀盐酸时,刚开始时溶液增加质量较大,后来溶液增加质量较慢,是因为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2)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0g+70g﹣179.12g=0.88g,则有:Na2CO3+2HCl=2NaCl+H2O+CO2↑117 44m2 0.88g解得m2=2.34g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m2为2.34g;(3)若拿另一瓶变质程度更大的氢氧化钠溶液B重复上述实验,则刚开始也是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但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较少,后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碳酸钠的质量较多,且根据质量守恒,最终消耗的盐酸的质量相同,则图为:。故答案为:(1)滴加稀盐酸时,刚开始时溶液增加质量较大,后来溶液增加质量较慢;(2)2.34g;(3)。14.(2024秋 上城区校级月考)氢氧化钠固体保存不当已经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变质程度,作出如下猜想:可能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可能全部变质:固体是Na2CO3。(1)首先对固体的成分进行确定。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先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再加入CuSO4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该固体是 。(2)将该固体样品溶解在水中配成100克溶液,逐渐加入100克稀盐酸,所得溶液质量与所加稀盐酸的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已知:Na2CO3+2HCl=2NaCl+H2O+CO2↑)①整个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克。②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③求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要求写出计算过程)【解答】解:(1)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先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再加入CuSO4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该固体是部分变质,即为NaOH和Na2CO3。(2)①氢氧化钠、碳酸钠混合物加入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等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图示可知加入50盐酸,溶液质量增加50g,不产生气体,再加入到25g时,溶液只增加了172.8g﹣150g=22.8g,说明有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由图可知,CO2的质量=150g+25g﹣172.8g=2.2g;②设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x。Na2CO3+2HCl=2NaCl+H2O+CO2↑73 4425g×x 2.2gx=14.6%答: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4.6%。③设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y,NaOH+HCl=NaCl+H2O40 36.5y 50g×14.6%y=8g答: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8g。故答案为:(1)NaOH和Na2CO3;(2)①2.2;②14.6;③8g。15.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但其在空气中很容易变质。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某氢氧化钠样品变质的情况,进行了如图甲所示实验(恰好完全反应),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请分析计算:(1)图乙中b的数值是 。(2)图乙中a的数值是多少(写出分析计算过程)?(3)通过计算分析原样品的具体组成。【解答】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完全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为:188.1g+2.2g﹣15.3g=175g,即b的数值是 175。(2)设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H2SO4的质量为y。Na2CO3+H2SO4=Na2SO4+CO2↑+H2O106 98 44x y 2.2g解得:x=5.3g解得:y=4.9g与碳酸钠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为:50g,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为:175g﹣50g=125g。即a的值为125。(3)由上述计算可知,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125g×9.8%=12.25g;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2NaOH+H2SO4=Na2SO4+2H2O80 98z 12.25g解得:z=10g所以原样品中有氢氧化钠10g,碳酸钠5.3g。答:(2)图乙中a的数值是125;(3)原样品中有氢氧化钠10g,碳酸钠5.3g。故答案为:(1)175;(2)125;(3)原样品中有氢氧化钠10g,碳酸钠5.3g。16.(2025 诸暨市三模)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进行了下述实验:同学 小嘉 小陈 小科操作 各取一支相同规格的试管,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待测溶液滴入无色酚酞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加入足量BaCl2溶液现象 变红 产生气泡 ?结论 没变质 变质 变质(1)小科看到的现象“?”是 。(2)小陈认为小嘉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3)小科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1.97g。已知小科所取的待测溶液质量为10g,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待测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解答】解:(1)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会生成碳酸钠,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小科看到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2)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会生成碳酸钠,由于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小陈认为小嘉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3)设该待测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Na2CO3+BaCl2=BaCO3↓+2NaCl106 197x 1.97gx=1.06g则该待测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10.6%;答:该待测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0.6%。故答案为:(1)产生白色沉淀;(2)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3)10.6%。17.(2024秋 台州期末)实验室里有两个试剂瓶A、B,各装有9.2克氢氧化钠固体,久置未用。为确定两瓶固体是否完全变质,科学学习小组分成两个小组探究,步骤和测定数据如下:组别 步骤 定数据第一组 取 A瓶固体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115克,充分反应 测定溶液的pH恰好为7第二组 取 B瓶中固体全部放入锥形瓶中,加水配制成溶液,再向锥形瓶中不断滴加稀盐酸,直至反应结束 测定生成的气体质量(1)第一组通过计算得出氢氧化钠已全部变质的结论,请你判断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第二组得到如上图所示产生气体总质量与滴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根据图像分析计算 B 瓶中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解答】解:(1)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即2NaOH+2HCl=2NaCl+2H2O)、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可知,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不论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当pH为7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第一组通过计算不能得出氢氧化钠已全部变质的结论。(2)设生成4.40g二氧化碳,需碳酸钠的质量为x。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44x 4.40gx=10.6g设生成10.6g碳酸钠需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2NaOH+CO2=Na2CO3+H2O80 106y 10.6gy=8g则B瓶中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答:B瓶中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6.6%。故答案为:(1)不合理,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不论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当pH为7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一样的;(2)86.6%。18.(2025春 浙江月考)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变质。某科学兴趣小组发现一瓶未密封的Na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进行实验探究:(1)作出假设:假设1:只含NaOH;假设2:含NaOH和Na2CO3;假设3: 。(2)探究的过程如下:①“操作1”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②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作用是 ;③滴加酚酞检验“溶液B”的现象是 。【解答】解:(1)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变质的情况有三种,猜想1:没有变质时只含NaOH;猜想2:部分变质时含NaOH、Na2CO3;猜想3:完全变质时只含Na2CO3;(2)①“操作1”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名称是过滤,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②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为了排除碳酸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该加入足量CaCl2溶液把碳酸钠除去,如果向溶液B中滴加酚酞试液时,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③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溶液B中滴加酚酞后,观察到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假设2成立。故答案为:(1)只含Na2CO3;(2)①引流;②检验并除尽Na2CO3;③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项训练2 变质问题(原卷版).docx 专项训练2 变质问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