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导入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选自《论语》的文章,一起感受孔门几位弟子的理想抱负,看看他们是怎么“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四个弟子的“志”各是什么,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审美鉴赏与创作:理解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体会孔子的政治理想。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十四年,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为政以德,反对攻伐,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缓和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理想社会。事实上,他的主张在当时行不通。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人物 姓氏 名 字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名;表厌恶、轻视称名;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孔仲曾冉公西丘由点求赤仲尼子路/季路皙子有子华“孟/伯 仲叔季”指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孟”为最长,“季”为最幼。正妻所生的长子叫“伯”,非正妻所生叫“孟”,即庶出的长子。孟仲季,又习惯用于四季排行。论lún语 长zh ng 饥馑j n 曾皙xī哂sh n 舞雩yú 铿kēng尔 小相xiàng沂yí 冠guàn 者 喟kuì 俟sì撰zhuàn 摄 shè 比bì及 毋wú要求:阅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解理解文意,积累本课文言知识点(如通假字、多义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wú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 n之。乎:用法同“于” 因:接续 比及:等到 或:有人何以(宾前) 哂:微笑 为:治长乎尔(状后)不吾知也(宾前) 率尔:急遽而不加思索的样子饥馑: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泛指饥荒。孔子问志子路述志“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方:计算面积的单位,多用以计量土地 如:连词,或者俟:等待 足:使动用法,使……富足端/章甫:n-v,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宗庙:古代帝王或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庙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冉有述志公西华述志“点,尔何如?”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 ,咏而归。”夫子喟kuì 然叹曰:“吾与点也!”希:同“稀”,稀疏 莫:同“暮” 撰:才能;讲述、解说既:已经 风:n-v,吹风 浴乎沂(状后,乎沂浴)风乎舞雩(状后) 与:赞成 异乎三子者之撰(状后)冠者: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曾皙述志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后:n-v,走在后头 让:谦让 是故:因此 与:同“欤”邦:国,这里指国家大事 安见:怎见得 孰:谁 之:指诸侯1.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围绕该字,课文可概括为几个部分?(梳理课文,理清思路)2.孔子是如何“问志”的?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形象特点?3.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他们的志向有什么异同?师生间的对话表现了四个弟子怎样的性格特征?4.请用现代汉语生动地描绘一下曾皙的志向。你怎么理解曾皙的志向?思考孔子为什么“喟 然叹曰:‘吾与点也!’”?5.孔子对四位弟子的志向分别作何评价?1.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围绕该字,课文可概括为几个部分?(梳理课文,理清思路)课文围绕“志”展开第一部分(从开头.....则何以哉):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第三部分(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2.孔子是如何“问志”的?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形象特点?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们因年龄而形成的顾虑,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的谈话环境,鼓励弟子敢于发表意见。随后假设“如或知尔”的情境,启发弟子各言其志。表现了孔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弟子 志向 侧重点 性格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3.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他们的志向有什么异同?师生间的对话表现了四个弟子怎样的性格特征?千乘之国—有勇知方小国—可使足民愿为小相暮春畅游咏而归有抱负坦诚/莽撞轻率谦虚/说话有分寸谦逊/好学/娴于辞令从容有礼/志向高洁/淡泊侧重强国侧重富民侧重以礼治邦侧重娱情山水子路、冉有、公孙华三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讲为政,而曾皙“不求为政”,侧重娱情山水。4.你怎么理解曾皙的志向?思考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描述的“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委婉展现了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①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为国以礼”。曾皙的志向突显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②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因此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弟子 孔子评价 原因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5.孔子对四位弟子的志向分别作何评价?哂之叹之惜之与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态度不谦虚冉有侧重富民,但不能实现礼乐教化“愿为小相”低估了自己的才能,大材小用举止从容,儒家理想,礼治最高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思考:你认为当今社会,有哪些思想跟本文体现的思想不谋而合?补充资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听完曾皙的回答后,“夫子喟然叹曰”,如何理解夫子的“叹”?孔夫子面对的世界是礼崩乐坏,是“杀人盈野,杀人盈池”的社会现实,弑君者有之,亡国者有之,满地的乱臣贼子,仁道不再是争霸者的选择,他们首选霸道,谁能给他们带来迅捷而实际的土地、人口乃至称霸,谁就会被重用。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真是无异于痴人说梦,太难了!可为与有为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总结全文曾参有一段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人活一生,总得做点什么,总得在为自己活之外,有更大的胸怀,有更广的担当。孔子是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光大周文化的使命,虽然他生前郁郁不得志,但他死后,有一条他所开创的文化之流源远流长,绵绵不绝,渐成浩荡无穷。推荐阅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之《孔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