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礼记 大学
知人论世
步入经典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了解编者
(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
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曾子“笨”但最用功,最终成大儒
曾子年轻时反应较慢,孔子曾评价他“参也鲁”(曾参有点迟钝)。但他特别勤奋,靠苦学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别人学一遍就懂,他要学十遍,但反而理解更深。证明“勤能补拙”,后来还教出子思(孔子的孙子),影响了孟子。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作品介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编者: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相传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
内容: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意义:《礼记》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作品介绍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大学》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作品地位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解读题目
“大学”含义
大学与小学

“大学之道”
“大学”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安邦之道。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规律和原则。本指道路
此处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文本研读
疏通文意
研读文本

第一段
①明:
动词,彰明
②明:
形容词,美好的
③亲:
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④止:
达到
大学之道,在明①明②德,在亲③民,在止④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第一段
①知:
知道
②止:
达到的“至善”境界
③定:
志向坚定不移
④静:
心不妄动
⑤安:
性情安和
⑥虑:
思虑精详
⑦得:
处事合宜
知①止②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④,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虑而后能得⑦。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段
近:
动词,接近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第二段
⑤修:
本指学习、遵循,引申为修养、修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①者,先治②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③其家。欲齐其家④者,先修⑤其身⑥。
①明明德于天下:
状后,于天下明明德
②治:治理、管理
③齐:使动用法,使……齐
④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
整齐有序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⑥身:自身的品德、品性。
第二段
①正:
使……端正
②诚:
使……真诚
③致:
获得
欲修其身者,先正①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②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第二段
①格物:
格,本为纠正之意,治理引申为推究推究事物的原理。
②知至: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至:极、最】
致知在格物①。物格而后知至②,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第二段
①庶人:
平民百姓【表示平民百姓的词:黎民、黔首、布艺、庶民】
②壹是:
一概,一律
壹:副词,一概、都
③本:
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②皆以修身为本③。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齐读《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探究经典
第一段阐述的儒学追求的“三纲”是什么?
本义:提网的总绳
衍义:引申指事物的关键部分
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朱熹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德”:
1.人本性所具有的。但有时会被个人气质或欲望所迷惑。
2.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养来修复本性。
“亲民”:
1.由个体之善扩充到天下万民:个体经过“明明德”道德完善之后运用到群体。
2.政治行为,“民本”“仁政”。
“至善”:
“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亲民”的外在事功的最终发展归宿和目标要求,它将内外两方面个体主动性行为都发挥到最高点。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亲民】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子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旧染之污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早期“亲民”体现了儒家对庶民、对一般百姓的关怀。后来“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在个体“明明德”之后,由个体之善扩充之天下万民)
【止于至善】
止者 , 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 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朱子所说人的“明德”来源于哪里?
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是一种尽善尽美的自身素养和人生境界。
2.“三纲”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内圣
明明德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外王
亲民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对己
立德
对人
爱人
最终追求
止于至善
3.从第一段看,如何能做到三纲?
达到“至善”境界

六个步骤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志向坚定不移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4.读第一段,你明白了那些道理讲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八目”指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善其身)
内修
(善天下)
外治
八目之间的关系
八目中,哪一个环节是最核心的环节?怎么理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格物”"致知”“诚意”“心”是“修身”的方法。
“修身”前的四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属于“内圣”层面,这四个步骤在士人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是可以独立践行的。而后的三个步骤“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层面,个人“修身”并不是终点,还要向外拓展、付诸实践,先做到“齐家”,后能“治国”最后能“平天下”。
“三纲”“八目”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纲
八目
指导思想
具体步骤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目的
根本
(内修)
(外治)
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方法
探究经典
思考:“三纲”“八目”在今天还有意义吗?《大学》在我们心中播下了怎样的种子?
明明德:
立德树人,以德治国
止于至善:
人的全面发展
格物致知:
实践出真知
修身:
自我完善(小我)
齐家:
家庭责任(中我)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亲民:
以民为本
治国平天下:
社会责任(大我)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育人润德的范本
一个道德沦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渴望中华民族的崛起,但是中华民族的崛起不单有赖于经济的强大,更有待于道德境界的提升。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标准理想。
与生共勉,感悟经典
《大学之道》以其精微的语言告诉我们,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
希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大道之果!
《典籍里的中国》“与经典对话”
学习论证
收获智慧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本文的
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总结全文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并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随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牛何之
B.游于赤壁之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欲治其国者 其“恕”乎
A项,①助词,的;②动词,到……去、往。
B项,均为介词,在。
C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
D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表推测,大概。
B
随堂练习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D项,“虑”,意思是“思虑周详”。
D
随堂练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朝闻道 D.先诚其意
D
A项,“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
C项,“朝闻道”中“朝”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早上;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理解性默写
《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
《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