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导入新课导入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也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质朴,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中,才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那欢愉生动的画面,才有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诗中有画的美丽,才有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那简单质朴的生活。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世界里,去看一下古人的劳作场景。fú yǐ芣苢《诗经·周南》芣苢——车前草“车前子的样子很有趣。叶贴地而长,近卵形,有长柄。在自由伸向四面的叶丛中央抽出细长的花梗,顶端有穗形花序,直立着。” 青黄不接之时,古人采幼苗以食之。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与当时“祈子求福”信仰有关。芣苢即车前草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苢,车前,宜怀妊焉。”《毛诗序》解释《芣苢》题旨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故周南女子会基于繁衍种族的观念而采集,《芣苢》就是采集劳动时所唱的欢乐歌谣。《韩诗》及汉以来论诗者大都以芣苢宜子来解说诗意,朱熹《诗集传》说:“化行俗美,宗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周代设有采诗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duó)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诗经》是谁写的?关于《诗经》《诗经》不是诗,而是歌词,只是东周礼崩乐坏,歌词对应的音乐失传。相比文学性,《诗经》更具政治性西周礼乐制度礼:西周统治者给人们规定的各种秩序乐:影响人们遵守秩序音乐与文学在当时是作为工具存在的,强调艺术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诗经作为西周礼乐制度的一个载体,也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所以,由《诗经》我们可以大概了解西周统治者主张什么样的内容。《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四言诗: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多为宫廷之诗歌。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创作诗歌,讽刺现实,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描写朝会宴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业。《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宋)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铺叙陈述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如《信天游》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文体《诗经》写作特点文体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的句式重章叠句、语言凝练质朴知背景《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_____,收录了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诗歌,共______篇。《诗经》是我国_____________(风格)诗歌创作的源头,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经》的常识及内容分类过关检测《诗经》以_____言为主,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 ________.赏读《芣苢》,享劳动之乐读一读:理解词义 1、采采:采而又采。 2、芣苡(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3、有:取也。 4、掇(duō):拾取。 5、捋(luō):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6、袺(jié):用衣襟兜东西。 7、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duō luō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jié xié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诵读感知芣(fú)苢(yǐ ):车前草,“或曰:其子治产难”。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襭(xié):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品味动词,还原场面。字 甲骨文、小篆写法 含义采 采摘有 取得,获得。掇 拾取,摘取。捋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袺 提起衣襟兜东西。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翻译:车前子儿呀鲜艳动人,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课文理解采采:同“彩彩”;繁茂、鲜艳。薄言:含有劝勉的语气。有:采取,指已采起来。翻译: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课文理解掇:拾取。捋(luō):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翻译:车前子儿摇曳生姿,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课文理解袺:提起衣襟兜东西。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电影视角下的文字画面感远镜头,开场大全景在讲述细微画面前,先给我们一个总体概览。画面一: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画面二: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成把地取下来。简单的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镜头推伸聚焦,特写镜头电影视角下的文字画面感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画面三:具体描写用衣襟盛取芣苢的动作。“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直到满载而归。电影视角下的文字画面感诗中的六个动词的顺序可以改变吗?字甲骨文/小篆含义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采有掇捋袺襭采摘取得,获得拾取从茎上成把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展现了劳动的过程与欢乐。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诗经》有风雅颂之分,《芣苢》属于哪一种呢?《诗经》有风雅颂之分,《芣苢》属于哪一种呢?风风也叫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有160篇十五国风,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雅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颂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明明6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语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简单明快。使用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节奏感音韵美劳动的节奏,劳动的欢快,劳动的喜悦。劳动者的欢歌赏析手法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诗歌中的重章叠句到底有什么表达效果呢当你口中念着“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时,节奏放慢,你的动作是慢慢的、闲雅的、优美的。而且“采采芣苢”“采采芣苢”重复的句子一声一声不断响起,让你看到了很多姑娘,这边唱来那边和。重章叠唱,不但表现了音律美,也表现了场景美。当然,刚刚大家通过场景再现也感受到了采摘的快乐,这又表现了情感美。重章叠句重章叠句的作用三层层递进,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强化生命感受。借助重复,加深印象,渲染气氛。一借助特殊的音乐效果和节奏感,创造诗的氛围和意境。二这首诗除了运用形式上的重章叠唱,还使用了《诗经》常用的什么手法?《芣苢》并没有比喻和起兴的联想,只是采芣苢的动作的铺陈,所以是“赋”的表现手法,呈现出热烈的劳动场面。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这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劳作景象。因此,诗人对当时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的喜爱之情也不言自明。《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赋。铺陈,排比。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品味手法2.《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手法:此诗主要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具体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主题: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方玉润《诗经原始》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元 吴师道芣苢——劳动者的欢歌四、小结芣苢——劳动者的欢歌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关于诗经的“真题”(07年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表达了怎样的主题?(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参考答案](1)手法:此诗主要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具体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2分)(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2分)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2分)(14年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夭夭:茂盛的样子,这里形容桃树。灼(zhuó)灼(zhuó)其华:灼灼,鲜花盛开的样子。华:通“花”,这里指桃花。之子于归:之子,这个人,这里指这位新娘。于归,出嫁。 “于”即“往”,从此处到彼处叫“往”。归,往夫家叫“归”。宜其室家:宜,善,适宜,适合。室家:与下文“家室”“家人”同义,指丈夫的家庭及家族。有蕡(fén)其实:蕡,硕大,肥大。有蕡,即蕡蕡,这里形容桃子硕大。实:果实,这里指桃子。蓁(zhēn)蓁(zhēn):叶子繁茂。桃之夭夭,灼(zhuó)灼(zhuó)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树生长得多茂盛,桃花开得真鲜艳。这个女子要出嫁了,一定会给丈夫家带来和顺。第一章写这位新娘长得非常漂亮,就像盛开的非常鲜艳的桃花。写桃树“夭夭”,也可以让人联想到桃树的姿态像个漂亮的女子。然后作者联想到,丈夫家迎娶这样一位美丽的新娘,一定会给家庭带来和顺。用桃花比喻新娘的美,“华”字是字眼。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树生长得多茂盛,桃树上结满了大桃子。这个女子要出嫁了,一定会给丈夫家带来和顺。第二章写这位新娘身体长得非常结实,就像桃树接满了硕大的桃子。作者联想到,这位新娘一定能生个胖娃娃。桃树结满了桃子,使人联想到女子生孩子。用果实桃子比喻孩子,“实”字是字眼。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zhē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树生长得多茂盛,叶子郁郁葱葱。这个女子要出嫁了,一定会给丈夫家带来和顺。第三章写桃树的树叶非常茂密,作者就联想到,这位新娘生育能力一定很强,一定能生很多孩子,就像桃树长出非常多的树叶一样。桃树,桃花,果实,叶子,是有变化的,象征着越来越美好,古人认为孩子多才是幸福的,叫做人丁兴旺。用树叶比喻孩子多,“蓁”是字眼。[答案】【1】重章叠句【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