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单元导读读一部经典小说,犹如进行一次奇异的漫游。翻开作品,我们便仿佛置身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之中,目睹各式各样的人生故事,探寻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感受多种多样的文化风貌。单元导读本单元收入四部外国小说的节选。《大卫·科波菲尔》和《复活》是19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深刻思考;《老人与海》和《百年孤独》属于现代小说,在题材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有诸多创新,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天地。学习本单元,要联系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体察小说展现的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要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样式,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总结小说的艺术特点,提升鉴赏小说的能力,并尝试写小小说。前置预习遇见“自己”的故事——《大卫·科波菲尔》同学们,为了更好地走进大卫·科波菲尔的世界,请你在阅读小说第十一章后,完成以下任务:1. 人物初印象档案卡(任选一位你感兴趣的角色)角色姓名: _______________他的经典外貌/语言/动作: (摘抄一句原文描述)我用三个关键词形容他: 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我的初步评价: 他是一个( )的人,因为( )。课前导入有人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小说。如果你的故事将被书写,哪些人会成为你生命中的“关键人物”?哪些事会是你命运的重大“转折点”?今天,我们将共同翻开一部伟大的小说——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这不仅是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更是他本人最深情的“心头最爱”。他曾说:“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这一部。”为什么这部创作于170多年前的英国小说,至今仍能打动全世界无数读者?就让我们化身侦探,一起走进大卫·科波菲尔跌宕起伏的人生,共同探寻关于成长、苦难、爱与选择的永恒答案。8 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狄更斯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理解作品的自传色彩与时代背景。2.梳理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绘制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轨迹图。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大卫、姨婆、米考伯、希普等),把握其典型性格特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4.结合文本,探讨“成长”的内涵,理解善良、正直、坚韧、友爱等品质在人生逆境中的价值。查尔斯·狄更斯(1812.2.7—1870.6.9),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等。他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知人论世狄更斯出身寒微,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狄更斯仅上了两年小学就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家人出狱后,他又进学校念了两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四年。他从小就能演会唱,所以常被父亲带到酒店去表演节目。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知人论世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促使他早熟、早慧,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19世纪50年代,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打心眼里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这个群体。知人论世他的小说也带有自传色彩,许多内容的取材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全书以深刻反映作家个人生活和际遇为基调。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其作品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予同情和支持。《大卫 科波菲尔》通篇都在弘扬着人道主义的博爱和仁慈。英国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导致其原有的封建社会制度被撼动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一直提倡的人性回归和解放则迅速被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所取代。知人论世《大卫·科波菲尔》被狄更斯称为“心中最宠爱的孩子”,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也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知人论世自传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补充知识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斯、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前情回顾初读课文纠正字音咄咄(duō) 污垢(gòu) 颤抖(chàn) 佣金(yònɡ) 诨名(hùn) 呜咽(yè) 伶仃(dīng) 放肆(sì) 纠葛(gé) 干酪(lào) 琢磨(mo) 邋遢(lā ta)积累字词咄咄怪事:形容不合常理、令人惊讶的怪事。屈尊俯就:委屈对方俯下身将就你。有对方高人一等、看不起人的意思。时来运转:本来处境不利,时机来了,命运、情境有了很大变化。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初读文本主线—“我”大的所见所闻,“我”的成长变化。(大卫的成长史)副线—米考伯一家欠债、被追债、入狱又最终的自由的故事。(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本文以大卫的成长史为主线,以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为副线,给我们塑造了一批极具个性的人物。2.请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初读课文结局(51-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的工作情形和感受。序幕(1-5段):开端(6-23段):“我”被米考伯先生邀请做他的房客。发展(24-44段):“我”住在米考伯家,与他们产生友谊,帮他们典当财物。高潮(45-50段):“我”去监狱探望米考伯先生。初读文本3.主人公大卫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初到货行充满抵触,感到屈辱在货行开始工作内心孤独, 默默忍受痛苦成为米考伯家房客生活依旧困苦,但学会了同情关怀他人成为米考伯太太的知己同情米考伯一家的境遇并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展示出一个孩子的纯真、善良。去监狱探望米考伯先生“心碎”“有趣” 在苦难的生活中学会直面现实,变得坚强。搬家后,经常去探望米考伯一家放下重压,平淡接受生活帮助他人初读文本4.米考伯一家与“我”的成长有何联系?精神上影响我:乐观行动上帮助我:善良怀有感恩我米考伯夫妇同情遭遇在困境中相互抱团,在寒风中相互取暖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有所缺而对别人有所图,不会因为别人陷入困境而避之不及,不会因为自己落难而对别人不管不顾,而是给出切实的帮助和真心地劝告。1.请思考文中叙述人称的特点?并分析有何好处?文本研读之叙事特点(1)从人称角度看,“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增强小说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2)从情节结构看,“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3)从主题表达看,“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便于更直观地表达作者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4)从读者角度看,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5)从人物塑造看,“我”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突出)主人公的形象。知识补充叙述人称优点缺点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便于感情交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叙述自由灵活,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局限于个人所见,造成叙述的主观性,且易局限于叙述的时态,不便于对广阔历史主题的叙述。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使读者觉得有点奇怪。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预知和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二人称(有限视角)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文本研读之叙事特点“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参考:一个是“成年的我”,故事是在“我”的回忆中展开的。另一个是当时“10岁的我”,惨遭遗弃成为童工,从而自然过渡到下文对恶劣工作环境的描写。两个大卫在叙述中交替出现,既是经历者,也是见证者。2.如何理解第一段中的“我”?3.狄更斯以儿童视角讲述大卫的成长经历,不时又以成人视角去审视和评价这段经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出现,有什么好处?文本研读之叙事特点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叙事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说话方式使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知的状态使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⑤从儿童的视听角度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可以审视人性,凸显主题补充知识儿童视角叙述的作用孩子的眼光折射出成人世界的真实面貌,但孩子的单纯天真又让他暂时无法参透这个世界的真相,于是让成年后的自己来做解答和判断,这样不但拓展了叙述的空间,而且充实了人物形象,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同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使整个故事更加客观真实,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文本研读之叙事特点3.狄更斯以儿童视角讲述大卫的成长经历,不时又以成人视角去审视和评价这段经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出现,有什么好处?文本研读之人物形象人物形象赏析答题方法:文本例句+人物描写方法+该方法的效果及刻画的人物形象手法——渲染、烘托、衬托……人物塑造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方式——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借助物象陪衬烘托借助环境渲染烘托其他手法:正侧面结合、欲扬先抑、对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圆形/立体化人物、扁平化人物……文本研读之人物形象1.赏析米考伯夫妇的人物形象。请用“第 段用了 ,写出了的特点”的格式来回答。文本研读之人物形象米考伯先生……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第6段)肖像描写突出其长相滑稽、衰老,生活穷酸却极力利用手杖和眼镜来掩饰,体现其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性格。文本研读之人物形象“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装成文雅的气派,……,“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用作卧室——现在能接待这么一位初来的年轻创业者,这是本人的荣幸。”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16段)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一路上,……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23段)语言描写米考伯先生说话爱拿腔拿调,喜欢卖弄学问,说明他爱慕虚荣、迂腐、故作文雅。主动为大卫带路,并为他找到一条最便捷的路,说明他是一个热心善良、体贴真诚的人。米考伯先生文本研读之人物形象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第32段)有一次,这种星期六晚上的谈话刚开始,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我曾见过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第34段)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他的末日到了——我真以为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可是我后来听说,就在那天上午,还有人看到他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第45段)动作描写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的双重性格,既有伤感、沮丧的一面,又有乐观、开朗的一面,展示了社会底层市民扭曲的性格。米考伯先生文本研读之人物形象米考伯先生是一个对我热情、关心,真诚为我处处考虑的“慈父”形象,但又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迂腐、喜好挥霍、盲目乐观、不切实际、安于现状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人物小结补充知识米考伯先生最显著的特点是得过且过,盲目乐观。他爱慕虚荣、讲究排场、盲目乐观,尤其是他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使他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而“米考伯”一词也被收入了英语词典,意思是“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Micawber不切实际的人Micawberism空想的乐天主义文本研读之人物形象米考伯太太“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第26段)“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第28段)写出了米考伯太太对眼下家庭困难的担忧,表现了她的理性和坚强,但她又把娘家以前的辉煌挂在嘴边,体现了她的爱慕虚荣与肤浅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文本研读之人物形象米考伯太太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第32段)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太太的盲目乐观、安于现状、不懂持家、挥霍无度。动作描写文本研读之人物形象“科波菲尔少爷,”米考伯太太说,“我不拿你当外人,所以不瞒你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了。”……“不,亲爱的科波菲尔少爷,”她说,“我丝毫没有这种想法!不过你年纪虽小,已经很懂事了,你要是肯答应的话,你可以帮我另外一个忙,这个忙我一定接受,而且还十分感激。”(第36-41段)米考伯太太生活艰难但拒绝一个小孩子的钱,说明她心地善良、自尊自重,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语言描写米考伯太太文本研读之人物形象米考伯太太……后来,米考伯太太决定也搬进监狱去住,因为这时候米考伯先生搞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于是我就把这所住房的钥匙交还给房东,房东拿到钥匙非常高兴。几张床都搬到高等法院监狱里去了,留下了我的一张。我把它搬到了另外租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因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他们也给那个孤儿在附近租了个便宜的住处。(第51段)米考伯太太对丈夫忠诚体贴、不离不弃,对“我”和孤儿乐善好施、心地善良。侧面描写文本研读之人物形象人物小结小说中的米考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盲目乐观,爱慕虚荣。因为丈夫的债务,财产被法院强制没收,她依然边炸牛排边和大卫谈论往事,兴致极好。自尊自重。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深爱丈夫,忠诚体贴。米考伯因为债务被抓进监狱,但米考伯太太去监狱陪伴,并且相信他可以“时来运转”;大卫探监回来报告情况的时候,她竟晕过去了。知识补充“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指人物“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扁平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思考1: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对大卫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研读思考虽然米考伯夫妇装文雅、爱虚荣、无远虑、总幻想着走运,可是在课文第51段,大卫却说“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这是为什么?联系前十章,对比着看:与虐待大卫的继父谋得斯通,毒打大卫的萨伦寄宿学校校长克里克尔等人相比,米考伯夫妇将大卫视同家人,给了孤苦伶仃的大卫如父亦友、如母亦友的温暖。在他们身上,有着善良与爱的光辉。思考1: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对大卫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研读思考主要事件 事件梗概 人生成长“我”到米考伯家做房客(6-33)“我”和米考伯太太成为知己(34—45)“我”到狱中探望米考伯(46-50)“我”搬家、经常探望米考伯一家(51-54)米考伯尊重我,关爱我。懂得了对关爱、温情予以回馈关心米考伯一家的生计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为米考伯先生的入狱而“心碎”;为了与米考伯吃羊腰肉而借刀叉。“我”在监狱附近租了房子,经常去探望米考伯一家。在苦难生活中学会直面现实,变得坚强。学会珍惜患难之情,将苦难化作财富。思考2: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研读思考一方面,对米考伯一家的遭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米考伯夫妇的盲目乐观、爱慕虚荣等思想态度给予善意的批评,并加以幽默的讽刺。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置于读者面前的悲剧感。让现实形成反差较大的喜剧效果。赋予人物以盲目乐观精神。思考3.文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如何?研读思考①小童工在货行劳作艰辛②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窘③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④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小说生活场景:社会底层小人物遭遇凄惨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在英国迅速发展的时期,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工业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创造了前提,同时也猛烈地冲击着旧社会的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给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劳动群众带来了剧烈的阵痛,同时更暴露出其根本性的弊病。“一些五、六岁的小孩在工厂上摇着纺车,每天干十二三小时”,英国议会曾于一八三四年通过《济贫法》,决定在各工业城市建立为贫民提供基本食宿的“济贫院”,把那些无业代赈的人和孤儿统统投入济贫院,那里纪律森严,犹如监狱强迫被收容的人进行不堪胜任的劳动,借以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让他们慢慢地饿死。因此,工人们愤怒的咒骂“济贫院是穷人的巴士底狱”。首都的人均寿命是二十七岁,而工人阶级的平均寿命为二十二岁,1839年伦敦举行的一半葬礼都是年龄不到十岁的孩童。狄更斯总是因为其小说中出现许多孩子夭折的情节而遭到批判,但他只不过是真实地反应现实罢了。每天,他周围都是已经死去或奄奄一息的人。这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为人们忽略的一面。背景补充研读思考《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本文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眼睛写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他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小说还触及了社会上很多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谋得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本文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谋生的现状,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突出了大卫·科波菲尔的善良、真诚、自立自强、积极向上以及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安于现状、乐观自在、喜好挥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但又心地善良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了金钱对于家庭、婚姻、社会的腐蚀作用,批判了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以及对人间温暖美好真情的呼吁和向往。课堂小结课后作业1.阅读《大卫·科波菲尔》全书,或选择其他狄更斯的小说进行阅读;2.预习《复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