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教案+课件(共60张PPT) 2025-2026学年地理中图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教案+课件(共60张PPT) 2025-2026学年地理中图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中图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中图版2024 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情境提问)
说一说:大家能说一说你居住的环境更接近下列两幅图片中的哪一个呢?
目 录
CONTENT
城镇与乡村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01/
03/
优题强化训练
04/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02/
学习目标
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别。
01/
结合实例分析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和主要形态。
02/
运用图片,理解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03/
运用资料,说出保护世界聚落文化遗产的意义。
04/
城镇与乡村
01/
城镇与乡村

说一说:大家能说一说你居住的环境更接近下列两幅图片中的哪一个呢?
人们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
城镇与乡村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城市
乡村
城市
乡村
城镇与乡村

乡村聚落
读图活动:大家能说一说乡村聚落有什么典型特点?
乡村特点 规模 ___________
人口 ___________
主要生产活动 ___________
比较小
较为分散
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与乡村

城市聚落
读图活动:大家能说一说城市聚落有什么典型特点?
城市特点 规模 ___________
人口 ___________
主要生产活动 ___________
比较大
较为密集
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与乡村

思考活动:现有乡村聚落还是城市聚落?
城镇出现晚于乡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基于乡村产生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02/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读图活动:大家能说一说乡村聚落景观和城市聚落景观有什么区别?
景观差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城市
建筑物高、密集;道路宽敞;人口集中
乡村
建筑物分散;道路狭窄;人口居住分散
景观差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城市
城市聚落居民多从事工业生产、服务行业
乡村
乡村聚落的居民从事相关的农林渔牧劳作
景观差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读图活动:大家能说一说乡村聚落景观和城市聚落景观有什么区别?
类型 城市 乡村
人口密度 ________ ________
生产活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经济特点 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 以________为主
住房结构 以楼房为主 以________为主
交通方式 多种多样 简单
聚落规模 ________ ________


以非农业生产为主
以农业生产为主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平房


景观差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思考分析:下列几幅图哪些表示城市聚落,哪些表示乡村聚落,为什么?
1
4
2
3
5
6






景观差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乡村聚落景观具有哪些特征?
乡村聚落:建筑物比较低矮、分散,道路稀疏,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较少,周边多分布成片农田、草场、林场等。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有哪些类型?
农村
渔村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有哪些类型?
牧村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空间形态不同,乡村聚落有哪些类型?
房屋和院落多零散分布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集聚型乡村
思考讨论:找出集聚型乡村可以分成哪2种类型?
团块状村
带状村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讨论分析:观察下面地图的聚落形态,分析聚落形态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集聚型乡村
团块状村
团块状村一般分布在地形以平原为主的地区,通常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讨论分析:观察下面地图的聚落形态,分析聚落形态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集聚型乡村
带状村
山区聚落多沿山麓、谷地延伸呈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城镇景观
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城镇聚落景观具有哪些特征?
城镇景观整体特征:有大片住宅、密集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种类和数量多。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城镇景观
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职能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
工业城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城镇景观
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职能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
教育城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城镇景观
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职能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
商贸城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城镇景观
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地域文化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
中国古代城镇:受传统文化影响,多讲究左右对称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城镇景观
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地域文化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
欧洲城镇:受宗教等思想影响,常以教堂或城堡为中心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城镇景观
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地域文化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
美国城镇: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布局较为活泼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城镇景观
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地域文化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
建筑是城镇景观重要组成要素,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对称与自然协调,西方建筑多使用规则几何形体。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03/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以及政策的变化,城乡景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乡村景观的变化
①阅读教材,说出乡村聚落在统一规划下景观有哪些变化?
北京奥体中心所在地区不同时期景观照片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乡村景观的变化
①阅读教材,说出乡村聚落在统一规划下景观有哪些变化?
农田 由________分布变________化
房屋 由________分布变__________
道路 乡间小路被_________道路替代
零散
规模
零星
集中成片
宽阔硬化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乡村景观的变化
读图活动,说出浙江省余村在统一规划下景观有哪些变化?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余村采取复垦复绿、改造村容村貌等举措,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城镇景观的变化
②阅读教材,说出乡村发展为城镇的景观有哪些改变?
农田变为 为工厂、商店等城镇
________用地
建筑物 高度______、密度______
基础设施 _____________
建设
增加
增大
日益完善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城镇景观的变化
①阅读教材,说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景观的规模与建筑有哪些变化?
规模 不断________
建筑物 进一步_________
样式逐渐________
扩大
增高变密
多样化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城镇景观的变化
①阅读教材,说出深圳由昔日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有哪些改变?
深圳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城镇景观的变化
②阅读教材,说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景观变化有哪些?
以农业为主
以工业为主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具体表现:工业比重降低,部分工业景观被其他类型景观替代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城镇景观的变化
②阅读教材,说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巴黎老城区与新城区景观图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城乡景观变化的影响与保护
阅读活动,阅读教材,找出城乡景观变化的影响与保护的原因有哪些?
影响: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对原有乡村景观产生大影响。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城乡景观变化的影响与保护
世界:多国意识到乡村景观是人类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保护范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能够得到世界的关注与保护,提高知名度并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国都积极申报“世界遗产”。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城乡景观变化的影响与保护
中国: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是重要内容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城乡景观变化的影响与保护
思考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保护历史文化聚落。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不大声喧哗、不攀折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拓展:聚落的形成条件
思考讨论:依照下面的图片归纳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
水源充足
4
2
3
5
6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交通便利
自然资源丰富
气候适宜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拓展:聚落的形成条件
思考讨论:依照下面的图片归纳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拓展:聚落的形成条件
思考讨论:哪个聚落会发展为城市?
C
地形平坦
交通
便利
土壤
肥沃
水源充足
课堂小结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城镇与乡村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定义及分类
发展关系
乡村景观变化
城镇景观变化
规模与建筑
产业结构调整
驱动因素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细分
城镇景观细分
统一规划优化
转型为城镇
聚落发展与传统风貌保护
优题强化训练
04/
优题强化训练

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包括生活与生产设施、房屋建筑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聚落通常分为乡村和城镇两种类型。读甲、乙两幅“聚落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聚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乡村,有繁华的商业街
B.乙是城镇,高楼林立,人流如潮
C.乙是乡村,分布着大片稻田
D.甲是城镇,道路如织,车流如梭
2.造成甲、乙两聚落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形类型的差异 B.气候类型的差异
C.文化水平的不同 D.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
B
D
优题强化训练

20世纪80年代初,渔民村还是深圳众多小渔村中 的一个;如今,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渔民村已经成为深圳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一部分。图为渔民村20世纪80年代和2024年影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0世纪80年代,在渔民村可以看到( )
A.众多的水塘 B.宽敞的公路
C.漂亮的公园 D.高楼林立
4.与20世纪80年代比较,2024年的渔民村( )
A.保持自然风貌 B.水塘数量更多
C.高层建筑增加 D.交通道路减少
A
C
优题强化训练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城市通常由乡村演变而来。读村庄演变为城市的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由乡村演变为城市的一般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
6.当聚落由乡村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住房紧张 B.医疗水平降低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
C
B
优题强化训练

云南省绿春县一座建在“天上”的城市,县城沿着海拔1700米的山脊而建,山体落差大,最宽的地方不足300米,最窄的地方不足30米。山下总是有云雾腾起,宛若“天空之城”!读图“绿春县城航拍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7.该县城的聚落形态比较接近( )
A.带状 B.块状 C.点状 D.环状
8.绿春县城建在山脊上的优势有( )
①空气清新,光照充足②避免洪水威胁
③为耕地留出相对低平的空间④气候凉爽,视野开阔
⑤交通便捷、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A
B
优题强化训练

下图为巴塔克式传统居民景观图。房屋下层是硬木搭建的家畜栏,中层是竹竿拼接的生活区,上层是一个倒扣的船形屋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传统民居出现在( )
A.澳大利亚 B.印度尼西亚
C.加拿大 D.阿联酋
10.这种传统民居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冬暖夏凉,降水稀少
C.全年寒冷干燥 D.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B
A
优题强化训练

徽派建筑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西及浙江等地。徽派建筑一般随坡就势而建,外墙高大密实,多采用白墙灰瓦……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据图文材料分析,当地( )
A.多风沙天气,建筑外墙高大密实
B.降水稀少,建筑大多以平顶为主
C.以丘陵为主,建筑多随坡就势而建
D.气候寒冷,白墙可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12.对徽派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正确的是( )
A.建筑陈旧,缺乏现代气息,应该拆除
B.为避免遭到破坏,全部封闭禁止参观
C.可以进行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
D.是旧社会的遗留建筑,没有艺术价值
C
C
优题强化训练

在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这里曾经火山爆发频繁,后来火山灰冷却、沉积变为质地松软的岩石,人们就在这些岩石里挖出或者扩大洞穴作为房屋,壁炉、家具等都直接从岩石中挖出。1985年卡帕多西亚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土耳其卡帕多西亚石窟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人们在岩石里挖洞穴作为房屋,主要是考虑( )
A.适应气候 B.就地取材 C.时尚美观 D.稳固建筑
14.下列对卡帕多西亚石窟的保护措施,合理的是( )
A.修旧如旧,保留原貌 B.迁出居民,避免破坏
C.修旧如新,建筑新城 D.大力宣传,过度开发
B
A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曾在2019年的火灾中严重受损。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并运用了数字技术进行修复。2024年12月16日,巴黎圣母院重新对外开放。下图为巴黎圣母院修复前后对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巴黎圣母院所体现的宗教风格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16.在利用数字技术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修复时,要做到( )
A.修旧如新 B.修旧如旧
C.建新如旧 D.拆旧建新
优题强化训练

A
B
优题强化训练

17.下图是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________(城市或乡村)聚落。三个聚落选址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2)A、B、C三处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乡村
沿河分布,水源充足;水运便利等
B
地势更平坦开阔;位于河流下游,水源充足
本课结束 下课
中图版2024 八年级上册中图版2024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四章《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 第二节《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 课时 第1-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中图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城镇与乡村景观,识别聚落类型的空间差异,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案例分析城镇与乡村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社会经济、人口、政策),建立“自然环境-人类活动-聚落景观”的逻辑关联。 人地协调观:认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理解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关系,认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 “保护传统风貌”的重要性。 地理实践力:通过判读聚落景观图、绘制城镇与乡村特征对比表,提升地理图表的读取、分析与归纳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四章《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的核心内容,承接“世界人口分布”,聚焦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城镇、乡村),从“景观特征”和“变化规律”两个维度展开,是后续学习“气候对聚落影响”“地域文化与聚落”的基础。教材以“景观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大量图片、案例(如浙江余村、深圳、德国埃森市)将抽象的聚落知识具象化,符合初中生“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突出“动态变化”和“人地关系”,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聚落”的基本概念,能通过生活经验区分城镇与乡村,但对“景观差异的本质(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景观变化的深层原因”理解不足。此外,学生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知多停留在“保护古建筑”层面,缺乏对“文化遗产价值”“保护与发展平衡”的系统思考,需通过案例研讨和实践活动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景观图,归纳城镇与乡村在规模、人口、生产活动、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完成特征对比表。 2.结合浙江余村、深圳等案例,分析城镇与乡村景观变化的原因,说出“乡村→城镇”“城镇产业升级”的景观表现。 3.通过讨论传统村落保护案例,说出保护乡村风貌的意义,提出 1-2 条合理的保护建议。
重难点 重点: 1.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差异(规模、人口、生产活动、公共设施)。 2.城镇与乡村景观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社会经济、人口、政策)。 难点: 1.理解“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是聚落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 2.辩证认识聚落发展与传统风貌保护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5分钟) 【情境展示】 播放两张图片:①乡村清晨农田劳作、炊烟袅袅的场景;②城镇早高峰车流、高楼林立的场景。 【问题设问】 1. 两段视频展现的居住环境有明显不同,它们分别属于哪种人类聚居场所? 2. 你能从视频中找出 3 个关键差异吗? 观看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找出差异(如建筑密度、生产活动、交通方式),自由发言。 通过生活化情境激发兴趣,建立“景观差异→聚落类型”的初步认知,自然导入课题。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25分钟) 一、城镇与乡村 1、【概念铺垫】展示“聚落定义”PPT,强调“生产生活需要聚居的场所”,明确城镇与乡村是两种基本类型。 2.【景观对比】呈现“乡村景观图(农田、低矮分散房屋)”和“城镇景观图(高楼、密集道路、商场)”,发放空白对比表(含“规模、人口、生产活动、公共设施、建筑特征”维度),布置小组任务:“4人一组,结合图片完成对比表,5分钟后小组代表分享。” 3.【点拨深化】针对小组分享内容,补充“生产生活方式是差异根本原因”:乡村以农业为主→人口分散、建筑低矮;城镇以工业/服务业为主→人口密集、设施完善。 二、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1.【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呈现“乡村聚落景观和城市聚落景观”,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 2.【乡村景观变化】 (1)展示“20世纪90年代浙江余村”与“2020年浙江余村”对比图,标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策背景,提问:“余村的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农田、房屋、环境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总结乡村景观变化的两种表现:①统一规划下的优化(农田规模化、道路硬化);②乡村→城镇的转型(农田变建设用地、建筑密度增加)。 2.【城镇景观变化】 (1)展示“1980年深圳渔村”与“2022年深圳都市”对比图,结合“深圳速度”案例,提问:“深圳从渔村到都市,景观变化的核心表现是什么?(规模、建筑、产业)” (2)展示“德国埃森市1867年工业景观”与“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景观”图,补充“产业升级”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埃森市的景观变化(工厂→高新技术园区)反映了城镇发展的什么趋势? 三、聚落发展与传统风貌保护 1.【案例呈现】播放 “安徽宏村保护与开发”短片,介绍宏村如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古民居、水系。 2.【小组讨论】布置任务:“结合短片和教材,讨论‘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每组推选1名代表总结观点。” 3.【总结提升】强调“传统村落是人类文化遗产”,补充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护传统风貌”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4.【拓展】聚落的形成条件 1.思考讨论:依照图片归纳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思考讨论:哪个聚落会发展为城市? 倾听概念讲解,明确聚落的定义与基本类型。 小组合作,对比景观图提取信息,填写对比表,如 “乡村规模小、人口分散、以农业为主;城镇规模大、人口密集、以工业/服务业为主”。 跟随教师点拨,理解 “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景观特征”的逻辑。 小组合作,对比景观图提取信息,填写对比表,组长发言 观察浙江余村图片,找出变化(如农田变绿地、房屋更整洁、环境改善),结合政策背景分析原因(“绿水青山”理念引导、产业转型)。 记录乡村景观变化的两种表现,标注关键案例。 分析深圳图片,总结景观变化(规模扩大、高楼增多、交通完善),联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迁入” 等原因。 对比埃森市图片,归纳 “城镇产业升级→景观转型”的规律。 观看短片,关注宏村“保护古民居、保留水系”的具体措施。 小组讨论,围绕“保护意义(文化传承、生态价值)”“问题(旅游过度开发、居民生活不便)”“建议(合理规划旅游路线、保障居民权益)”展开,形成观点并分享。 倾听总结,记录“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核心观点,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倾听总结,认真做笔记 通过“图表分析+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提取景观特征,培养地理实践力;教师点拨深化,突破“差异根本原因”的难点。 以典型案例(浙江余村、深圳、埃森市)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现象到原因”分析,建立“动态变化”的认知,落实综合思维。 以典型案例(浙江余村、深圳、埃森市)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现象到原因”分析,建立“动态变化”的认知,落实综合思维。 通过案例研讨,让学生辩证认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同时提升语言表达与逻辑思考能力。
环节三 课堂总结 (5分钟) 【知识梳理】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核心内容: 1. 聚落类型:城镇、乡村(核心差异:生产生活方式); 2. 景观变化:乡村(优化/转型)、城镇(规模扩大/产业升级)(驱动因素:社会经济、人口、政策); 3. 人地关系: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 【提问巩固】“为什么说生产生活方式是聚落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举1个案例说明。” 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回顾知识,回答教师问题,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强化记忆,培养归纳能力。
环节四 课堂练习 (5分钟) 【优题训练】展示课件中的典型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查。 独立答题,核对答案后提出疑问,教师针对性讲解。 通过练习巩固重难点,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练习:完成《分层练》中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B类作业 查阅资料,选择家乡的一个村落或城镇区域,分析其近10年的景观变化,撰写150字左右的短文(说明变化表现及可能原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景观对比”“案例分析”为核心,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学生参与度高; 2. 通过小组合作、思维导图等方式,有效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不足之处: 1. 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措施”讲解较浅,部分学生仍缺乏实操性认知; 2. 时间分配较紧,“城镇产业升级”案例的讨论不够充分。 改进措施: 1. 补充“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案例(如平遥古城),增加“保护措施”的细节讲解; 2. 优化课堂时间分配,将“城镇景观变化”的案例讨论提前,预留更多时间给难点突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