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0张PPT)中图版2024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中图版2024 八年级上册导入新课(情境提问)说一说:大家能说一说你居住的环境更接近下列两幅图片中的哪一个呢?目 录CONTENT城镇与乡村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01/03/优题强化训练04/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02/学习目标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别。01/结合实例分析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和主要形态。02/运用图片,理解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03/运用资料,说出保护世界聚落文化遗产的意义。04/城镇与乡村01/城镇与乡村一说一说:大家能说一说你居住的环境更接近下列两幅图片中的哪一个呢?人们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城镇与乡村一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城市乡村城市乡村城镇与乡村一乡村聚落读图活动:大家能说一说乡村聚落有什么典型特点?乡村特点 规模 ___________人口 ___________主要生产活动 ___________比较小较为分散农业生产活动城镇与乡村一城市聚落读图活动:大家能说一说城市聚落有什么典型特点?城市特点 规模 ___________人口 ___________主要生产活动 ___________比较大较为密集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城镇与乡村一思考活动:现有乡村聚落还是城市聚落?城镇出现晚于乡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基于乡村产生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02/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读图活动:大家能说一说乡村聚落景观和城市聚落景观有什么区别?景观差异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城市建筑物高、密集;道路宽敞;人口集中乡村建筑物分散;道路狭窄;人口居住分散景观差异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城市城市聚落居民多从事工业生产、服务行业乡村乡村聚落的居民从事相关的农林渔牧劳作景观差异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读图活动:大家能说一说乡村聚落景观和城市聚落景观有什么区别?类型 城市 乡村人口密度 ________ ________生产活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经济特点 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 以________为主住房结构 以楼房为主 以________为主交通方式 多种多样 简单聚落规模 ________ ________大小以非农业生产为主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服务业农业平房大小景观差异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思考分析:下列几幅图哪些表示城市聚落,哪些表示乡村聚落,为什么?142356城城城村村村景观差异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乡村景观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乡村聚落景观具有哪些特征?乡村聚落:建筑物比较低矮、分散,道路稀疏,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较少,周边多分布成片农田、草场、林场等。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乡村景观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有哪些类型?农村渔村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乡村景观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有哪些类型?牧村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乡村景观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空间形态不同,乡村聚落有哪些类型?房屋和院落多零散分布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集聚型乡村思考讨论:找出集聚型乡村可以分成哪2种类型?团块状村带状村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讨论分析:观察下面地图的聚落形态,分析聚落形态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集聚型乡村团块状村团块状村一般分布在地形以平原为主的地区,通常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讨论分析:观察下面地图的聚落形态,分析聚落形态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集聚型乡村带状村山区聚落多沿山麓、谷地延伸呈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城镇景观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城镇聚落景观具有哪些特征?城镇景观整体特征:有大片住宅、密集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种类和数量多。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城镇景观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职能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工业城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城镇景观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职能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教育城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城镇景观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职能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商贸城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城镇景观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地域文化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中国古代城镇:受传统文化影响,多讲究左右对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城镇景观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地域文化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欧洲城镇:受宗教等思想影响,常以教堂或城堡为中心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城镇景观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地域文化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美国城镇: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布局较为活泼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二城镇景观思考讨论:阅读教材,找出根据地域文化不同,城镇聚落有哪些类型?建筑是城镇景观重要组成要素,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对称与自然协调,西方建筑多使用规则几何形体。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03/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以及政策的变化,城乡景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乡村景观的变化①阅读教材,说出乡村聚落在统一规划下景观有哪些变化?北京奥体中心所在地区不同时期景观照片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乡村景观的变化①阅读教材,说出乡村聚落在统一规划下景观有哪些变化?农田 由________分布变________化房屋 由________分布变__________道路 乡间小路被_________道路替代零散规模零星集中成片宽阔硬化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乡村景观的变化读图活动,说出浙江省余村在统一规划下景观有哪些变化?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余村采取复垦复绿、改造村容村貌等举措,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城镇景观的变化②阅读教材,说出乡村发展为城镇的景观有哪些改变?农田变为 为工厂、商店等城镇________用地建筑物 高度______、密度______基础设施 _____________建设增加增大日益完善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城镇景观的变化①阅读教材,说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景观的规模与建筑有哪些变化?规模 不断________建筑物 进一步_________样式逐渐________扩大增高变密多样化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城镇景观的变化①阅读教材,说出深圳由昔日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有哪些改变?深圳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城镇景观的变化②阅读教材,说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景观变化有哪些?以农业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具体表现:工业比重降低,部分工业景观被其他类型景观替代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城镇景观的变化②阅读教材,说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巴黎老城区与新城区景观图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城乡景观变化的影响与保护阅读活动,阅读教材,找出城乡景观变化的影响与保护的原因有哪些?影响: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对原有乡村景观产生大影响。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城乡景观变化的影响与保护世界:多国意识到乡村景观是人类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保护范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能够得到世界的关注与保护,提高知名度并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国都积极申报“世界遗产”。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城乡景观变化的影响与保护中国: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是重要内容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城乡景观变化的影响与保护思考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保护历史文化聚落。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不大声喧哗、不攀折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拓展:聚落的形成条件思考讨论:依照下面的图片归纳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水源充足42356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拓展:聚落的形成条件思考讨论:依照下面的图片归纳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三拓展:聚落的形成条件思考讨论:哪个聚落会发展为城市?C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课堂小结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城镇与乡村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定义及分类发展关系乡村景观变化城镇景观变化规模与建筑产业结构调整驱动因素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乡村景观细分城镇景观细分统一规划优化转型为城镇聚落发展与传统风貌保护优题强化训练04/优题强化训练四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包括生活与生产设施、房屋建筑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聚落通常分为乡村和城镇两种类型。读甲、乙两幅“聚落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图中甲、乙两聚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乡村,有繁华的商业街B.乙是城镇,高楼林立,人流如潮C.乙是乡村,分布着大片稻田D.甲是城镇,道路如织,车流如梭2.造成甲、乙两聚落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类型的差异 B.气候类型的差异C.文化水平的不同 D.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BD优题强化训练四20世纪80年代初,渔民村还是深圳众多小渔村中 的一个;如今,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渔民村已经成为深圳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一部分。图为渔民村20世纪80年代和2024年影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20世纪80年代,在渔民村可以看到( )A.众多的水塘 B.宽敞的公路C.漂亮的公园 D.高楼林立4.与20世纪80年代比较,2024年的渔民村( )A.保持自然风貌 B.水塘数量更多C.高层建筑增加 D.交通道路减少AC优题强化训练四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城市通常由乡村演变而来。读村庄演变为城市的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5.由乡村演变为城市的一般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D.④③②①6.当聚落由乡村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住房紧张 B.医疗水平降低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CB优题强化训练四云南省绿春县一座建在“天上”的城市,县城沿着海拔1700米的山脊而建,山体落差大,最宽的地方不足300米,最窄的地方不足30米。山下总是有云雾腾起,宛若“天空之城”!读图“绿春县城航拍照片”完成下面小题。7.该县城的聚落形态比较接近( )A.带状 B.块状 C.点状 D.环状8.绿春县城建在山脊上的优势有( )①空气清新,光照充足②避免洪水威胁③为耕地留出相对低平的空间④气候凉爽,视野开阔⑤交通便捷、水资源丰富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AB优题强化训练四下图为巴塔克式传统居民景观图。房屋下层是硬木搭建的家畜栏,中层是竹竿拼接的生活区,上层是一个倒扣的船形屋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该传统民居出现在( )A.澳大利亚 B.印度尼西亚C.加拿大 D.阿联酋10.这种传统民居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冬暖夏凉,降水稀少C.全年寒冷干燥 D.冬冷夏热,全年少雨BA优题强化训练四徽派建筑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西及浙江等地。徽派建筑一般随坡就势而建,外墙高大密实,多采用白墙灰瓦……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1.据图文材料分析,当地( )A.多风沙天气,建筑外墙高大密实B.降水稀少,建筑大多以平顶为主C.以丘陵为主,建筑多随坡就势而建D.气候寒冷,白墙可大量吸收太阳辐射12.对徽派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正确的是( )A.建筑陈旧,缺乏现代气息,应该拆除B.为避免遭到破坏,全部封闭禁止参观C.可以进行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D.是旧社会的遗留建筑,没有艺术价值CC优题强化训练四在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这里曾经火山爆发频繁,后来火山灰冷却、沉积变为质地松软的岩石,人们就在这些岩石里挖出或者扩大洞穴作为房屋,壁炉、家具等都直接从岩石中挖出。1985年卡帕多西亚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土耳其卡帕多西亚石窟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人们在岩石里挖洞穴作为房屋,主要是考虑( )A.适应气候 B.就地取材 C.时尚美观 D.稳固建筑14.下列对卡帕多西亚石窟的保护措施,合理的是( )A.修旧如旧,保留原貌 B.迁出居民,避免破坏C.修旧如新,建筑新城 D.大力宣传,过度开发BA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曾在2019年的火灾中严重受损。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并运用了数字技术进行修复。2024年12月16日,巴黎圣母院重新对外开放。下图为巴黎圣母院修复前后对比图。完成下面小题。15.巴黎圣母院所体现的宗教风格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C.佛教 D.道教16.在利用数字技术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修复时,要做到( )A.修旧如新 B.修旧如旧C.建新如旧 D.拆旧建新优题强化训练四AB优题强化训练四17.下图是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________(城市或乡村)聚落。三个聚落选址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2)A、B、C三处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乡村沿河分布,水源充足;水运便利等B地势更平坦开阔;位于河流下游,水源充足本课结束 下课中图版2024 八年级上册中图版2024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课题 第四章《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 第二节《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课型 新授课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 课时 第1-2课时备课人 教材 中图版初中地理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城镇与乡村景观,识别聚落类型的空间差异,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案例分析城镇与乡村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社会经济、人口、政策),建立“自然环境-人类活动-聚落景观”的逻辑关联。 人地协调观:认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理解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关系,认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 “保护传统风貌”的重要性。 地理实践力:通过判读聚落景观图、绘制城镇与乡村特征对比表,提升地理图表的读取、分析与归纳能力。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四章《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的核心内容,承接“世界人口分布”,聚焦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城镇、乡村),从“景观特征”和“变化规律”两个维度展开,是后续学习“气候对聚落影响”“地域文化与聚落”的基础。教材以“景观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大量图片、案例(如浙江余村、深圳、德国埃森市)将抽象的聚落知识具象化,符合初中生“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突出“动态变化”和“人地关系”,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聚落”的基本概念,能通过生活经验区分城镇与乡村,但对“景观差异的本质(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景观变化的深层原因”理解不足。此外,学生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知多停留在“保护古建筑”层面,缺乏对“文化遗产价值”“保护与发展平衡”的系统思考,需通过案例研讨和实践活动突破难点。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景观图,归纳城镇与乡村在规模、人口、生产活动、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完成特征对比表。 2.结合浙江余村、深圳等案例,分析城镇与乡村景观变化的原因,说出“乡村→城镇”“城镇产业升级”的景观表现。 3.通过讨论传统村落保护案例,说出保护乡村风貌的意义,提出 1-2 条合理的保护建议。重难点 重点: 1.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差异(规模、人口、生产活动、公共设施)。 2.城镇与乡村景观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社会经济、人口、政策)。 难点: 1.理解“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是聚落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 2.辩证认识聚落发展与传统风貌保护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新课导入(5分钟) 【情境展示】 播放两张图片:①乡村清晨农田劳作、炊烟袅袅的场景;②城镇早高峰车流、高楼林立的场景。 【问题设问】 1. 两段视频展现的居住环境有明显不同,它们分别属于哪种人类聚居场所? 2. 你能从视频中找出 3 个关键差异吗? 观看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找出差异(如建筑密度、生产活动、交通方式),自由发言。 通过生活化情境激发兴趣,建立“景观差异→聚落类型”的初步认知,自然导入课题。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25分钟) 一、城镇与乡村 1、【概念铺垫】展示“聚落定义”PPT,强调“生产生活需要聚居的场所”,明确城镇与乡村是两种基本类型。 2.【景观对比】呈现“乡村景观图(农田、低矮分散房屋)”和“城镇景观图(高楼、密集道路、商场)”,发放空白对比表(含“规模、人口、生产活动、公共设施、建筑特征”维度),布置小组任务:“4人一组,结合图片完成对比表,5分钟后小组代表分享。” 3.【点拨深化】针对小组分享内容,补充“生产生活方式是差异根本原因”:乡村以农业为主→人口分散、建筑低矮;城镇以工业/服务业为主→人口密集、设施完善。 二、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1.【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呈现“乡村聚落景观和城市聚落景观”,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 2.【乡村景观变化】 (1)展示“20世纪90年代浙江余村”与“2020年浙江余村”对比图,标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策背景,提问:“余村的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农田、房屋、环境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总结乡村景观变化的两种表现:①统一规划下的优化(农田规模化、道路硬化);②乡村→城镇的转型(农田变建设用地、建筑密度增加)。 2.【城镇景观变化】 (1)展示“1980年深圳渔村”与“2022年深圳都市”对比图,结合“深圳速度”案例,提问:“深圳从渔村到都市,景观变化的核心表现是什么?(规模、建筑、产业)” (2)展示“德国埃森市1867年工业景观”与“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景观”图,补充“产业升级”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埃森市的景观变化(工厂→高新技术园区)反映了城镇发展的什么趋势? 三、聚落发展与传统风貌保护 1.【案例呈现】播放 “安徽宏村保护与开发”短片,介绍宏村如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古民居、水系。 2.【小组讨论】布置任务:“结合短片和教材,讨论‘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每组推选1名代表总结观点。” 3.【总结提升】强调“传统村落是人类文化遗产”,补充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护传统风貌”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4.【拓展】聚落的形成条件 1.思考讨论:依照图片归纳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思考讨论:哪个聚落会发展为城市? 倾听概念讲解,明确聚落的定义与基本类型。 小组合作,对比景观图提取信息,填写对比表,如 “乡村规模小、人口分散、以农业为主;城镇规模大、人口密集、以工业/服务业为主”。 跟随教师点拨,理解 “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景观特征”的逻辑。 小组合作,对比景观图提取信息,填写对比表,组长发言 观察浙江余村图片,找出变化(如农田变绿地、房屋更整洁、环境改善),结合政策背景分析原因(“绿水青山”理念引导、产业转型)。 记录乡村景观变化的两种表现,标注关键案例。 分析深圳图片,总结景观变化(规模扩大、高楼增多、交通完善),联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迁入” 等原因。 对比埃森市图片,归纳 “城镇产业升级→景观转型”的规律。 观看短片,关注宏村“保护古民居、保留水系”的具体措施。 小组讨论,围绕“保护意义(文化传承、生态价值)”“问题(旅游过度开发、居民生活不便)”“建议(合理规划旅游路线、保障居民权益)”展开,形成观点并分享。 倾听总结,记录“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核心观点,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倾听总结,认真做笔记 通过“图表分析+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提取景观特征,培养地理实践力;教师点拨深化,突破“差异根本原因”的难点。 以典型案例(浙江余村、深圳、埃森市)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现象到原因”分析,建立“动态变化”的认知,落实综合思维。 以典型案例(浙江余村、深圳、埃森市)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现象到原因”分析,建立“动态变化”的认知,落实综合思维。 通过案例研讨,让学生辩证认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同时提升语言表达与逻辑思考能力。环节三 课堂总结 (5分钟) 【知识梳理】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核心内容: 1. 聚落类型:城镇、乡村(核心差异:生产生活方式); 2. 景观变化:乡村(优化/转型)、城镇(规模扩大/产业升级)(驱动因素:社会经济、人口、政策); 3. 人地关系: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 【提问巩固】“为什么说生产生活方式是聚落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举1个案例说明。” 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回顾知识,回答教师问题,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强化记忆,培养归纳能力。环节四 课堂练习 (5分钟) 【优题训练】展示课件中的典型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查。 独立答题,核对答案后提出疑问,教师针对性讲解。 通过练习巩固重难点,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查漏补缺。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A类作业 练习:完成《分层练》中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B类作业 查阅资料,选择家乡的一个村落或城镇区域,分析其近10年的景观变化,撰写150字左右的短文(说明变化表现及可能原因)。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景观对比”“案例分析”为核心,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学生参与度高; 2. 通过小组合作、思维导图等方式,有效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不足之处: 1. 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措施”讲解较浅,部分学生仍缺乏实操性认知; 2. 时间分配较紧,“城镇产业升级”案例的讨论不够充分。 改进措施: 1. 补充“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案例(如平遥古城),增加“保护措施”的细节讲解; 2. 优化课堂时间分配,将“城镇景观变化”的案例讨论提前,预留更多时间给难点突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2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教案.docx 4.2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