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科学测量: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鲁科版高二上学期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科学测量: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鲁科版高二上学期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5.2《科学测量: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鲁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实验探究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鲁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是“光的波动性”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实践环节。教材以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为背景,系统介绍了利用双缝干涉条纹测量光波波长的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及误差分析方法。该实验不仅是对前一节“光的干涉”理论的深化验证,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实验设计思维的重要载体,在整个光学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波动基础知识,理解了机械波的干涉现象和条件,并初步掌握了光的干涉基本概念。他们具备基础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记录能力,但对精密光学仪器的操作仍显生疏。部分学生在公式λ = dΔx / L的理解与应用上存在困难,容易混淆条纹间距Δx与缝间距d的关系。此外,实验中微小量的测量和系统误差的识别是学生的普遍难点。因此,教学中需通过情境引导、可视化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提升科学实证素养。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双缝干涉实验中明暗条纹形成的条件与分布规律,掌握波长计算公式λ = dΔx / L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条件。
2. 能结合实验现象解释条纹间距与光源波长、双缝间距、屏距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光的波动性与可测量性的统一认知。
科学思维
1. 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分析不同因素对干涉条纹的影响,发展逻辑推理与模型建构能力。
2. 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误差来源的讨论,提升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独立完成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搭建、调节与观测,规范操作读数显微镜或刻度尺测量条纹间距。
2. 能设计数据记录表格,进行多组测量并计算平均值,撰写简要实验报告。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求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2. 认识到精确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会人类探索光本质的历史进程及其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双缝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及条纹间距公式λ = dΔx / L的理解与应用。
2. 实验装置的正确组装与条纹间距的准确测量方法。
难点
1. 公式中各物理量(d、Δx、L)的准确定义与实际测量操作的对应关系。
2. 实验过程中条纹清晰度的调节技巧及系统误差(如双缝不平行、光源不稳定)的识别与控制。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双缝干涉仪套件(含激光光源、单缝、双缝、遮光筒、观察屏)、读数显微镜或毫米刻度尺、学生实验报告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光影之谜:从牛顿到杨的科学跨越 (一)、播放动态影像,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在黑暗环境中打开红色激光笔,光束投射在白墙上形成一个明亮光斑。随后,将一块带有双缝的金属片置于光路中,屏幕上立即出现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同学们,请看这束光穿过两个狭缝后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它没有像子弹一样分成两束直线前进,而是形成了复杂的条纹图案——这是为什么?”
紧接着,教师展示一段动画:17世纪牛顿主张“光的微粒说”,认为光由粒子组成;而19世纪初托马斯·杨大胆提出“光的波动说”,并通过著名的双缝实验予以证明。“当时代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牛顿时,杨却敢于挑战权威。他曾说:‘即使是最微弱的声音,也能在真理的湖面激起涟漪。’今天,我们就化身科学探索者,重现这一伟大实验,亲手测量光的波长!”
(二)、提出驱动性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我们的终极任务是:利用这套双缝干涉装置,精确测量所用激光的波长,并与标准值对比。但要完成这项任务,我们必须破解三个密码:第一,这些条纹是怎么来的?第二,条纹之间的距离藏着怎样的数学秘密?第三,如何让测量尽可能准确?接下来,让我们一步步揭开光的波动面纱。” 1. 观察实验现象,描述看到的图像变化。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探究目标。
4. 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问题回应:☆☆☆
任务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实验现象制造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对光直线传播的固有印象;引用科学史故事激发兴趣,赋予实验人文深度;设置层层递进的驱动性问题,构建完整的探究主线,使学生带着明确目标进入后续学习。
原理建构
【10分钟】 一、条纹背后的物理学:波的叠加法则 (一)、图示光程差,解析干涉条件。
教师在PPT上逐步呈现双缝干涉示意图:S 和S 为两个相干光源,P点为屏幕上任意一点。标注出从S 和S 到P点的距离分别为r 和r ,定义光程差δ = |r - r |。强调“只有当两列光波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相位差恒定时,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接着推导:当δ = kλ(k=0,±1,±2…)时,出现明纹;当δ = (2k+1)λ/2时,出现暗纹。
进一步简化模型:由于L远大于d(通常L≈1m,d≈0.2mm),可近似认为r 与r 平行,从而得出Δx = λL/d。教师逐项解释符号含义:λ为波长,L为双缝到屏的距离,d为双缝间距,Δx为相邻明纹(或暗纹)中心间距。特别提醒:“这个公式的前提是近似条件成立,且测量的是中央亮纹两侧等距的条纹间距。”
(二)、动态模拟演示,强化空间想象。
播放仿真动画:两列圆形波从双缝发出,在空间中不断叠加,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动画慢放显示某一点处波峰与波峰相遇加强(亮),波峰与波谷相遇抵消(暗)。同时,在右侧同步生成对应的强度分布曲线,直观展示I-x图像中的峰值对应明纹位置。教师边播放边讲解:“你们看,每一个亮点都是两列波‘步调一致’的结果,而暗点则是它们‘彼此对抗’的结局。” 1. 听讲并记录关键公式与条件。
2. 观察动画,理解干涉条纹的形成机制。
3. 分析图示,明确各物理量的空间关系。
4. 提出疑问并与同伴交流理解。
评价任务 公式理解:☆☆☆
图示解读:☆☆☆
条件掌握:☆☆☆
设计意图 通过精准的图示与数学推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模型;利用动态仿真弥补静态图像的不足,增强空间想象力;强调公式的适用前提,避免盲目套用;蓝色虚线与红色实线分别标注L与d,视觉对比鲜明,有助于学生区分易混量。
实验探究
【20分钟】 一、动手实践:我是小小光学家 (一)、分组实验指导,明确操作流程。
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双缝干涉实验装置。教师先现场示范组装过程:依次安装激光器、单缝(用于获得线光源)、双缝组件、遮光筒和观察屏。重点强调:“单缝必须与双缝平行,否则条纹会扭曲;调节时动作要轻,避免震动影响稳定性。”随后发放实验任务卡,内容包括:
1. 固定L = 1.00 m(用卷尺测量并标记);
2. 使用d = 0.20 mm的双缝片;
3. 打开激光器,调节双缝高度使光束居中;
4. 缓慢前后移动观察屏,找到最清晰的干涉条纹;
5. 用读数显微镜测量中央亮纹两侧第5条明纹之间的总距离S,重复三次取平均值,则Δx = S / 10。
(二)、巡视指导,促进深度参与。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回观察。发现一组学生条纹模糊不清,立即介入:“你们看看单缝是否完全打开?是不是被手影挡住了部分光线?”提示后问题解决。另一组测量Δx时直接用直尺估读,教师建议:“试试读数显微镜,它的精度更高,可以读到0.01mm。”并现场演示如何移动目镜十字丝对准条纹中心。
鼓励学生思考:“如果换成绿色激光,条纹间距会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待多数小组完成测量后,组织数据汇总:“请各组报出你们测得的Δx值。”将数据投影展示,引导学生发现差异:“为什么不同组的数据不一样?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启发学生讨论环境光干扰、读数误差、装置未调平等可能性。 1. 小组合作组装实验装置。
2. 调节设备获取清晰条纹。
3. 测量并记录条纹间距数据。
4. 计算波长并与理论值比较。
评价任务 操作规范:☆☆☆
数据准确:☆☆☆
合作有效:☆☆☆
设计意图 通过任务驱动实现“做中学”,让学生亲历科学测量全过程;提供结构化任务卡降低操作门槛;教师及时介入纠正错误,体现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对比数据差异,自然引出误差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问绿色激光的变化,拓展知识迁移能力。
总结升华
【7分钟】 一、从条纹到文明:光的测量之旅 (一)、归纳核心知识,构建认知框架。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节课流程:“我们从一道光开始,看到了条纹,理解了公式,动手测出了波长。记住这个关键公式:λ = d·Δx / L。其中d是双缝间距,Δx是条纹间距,L是缝屏距离。这三个量中,只要知道任意两个,就能算出光的波长。”强调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务必使用国际单位制,d用米,Δx用米,L用米,结果才是米。”
(二)、联系科技前沿,升华科学精神。
“同学们,你们测出的红光波长大约是650纳米。这看似微小的数字,却是现代科技的基石。今天的DVD读取、光纤通信、甚至DNA测序中的荧光标记,都依赖于对光波长的精确控制。180年前,托马斯·杨用简单的装置挑战权威,用实验证据捍卫真理。他告诉我们:科学不是盲从,而是观察、实验与思辨的结合。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是充满好奇。’愿你们永远保持这份好奇,在未来的探索中,用严谨的态度丈量世界的每一寸光。” 1. 复述实验原理与公式。
2. 分享实验中的收获与困惑。
3. 理解测量结果的科学价值。
4. 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情感共鸣:☆☆☆
未来展望:☆☆☆
设计意图 采用激励性与升华式相结合的总结方式,既巩固知识点又提升情感价值;联系现代科技应用,让学生感受物理的现实意义;引用爱因斯坦名言,传递科学精神;结尾寄语富有诗意,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的动力,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三维统一。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公式应用与误差分析
1. 在一次双缝干涉实验中,已知双缝间距d = 0.30 mm,双缝到屏的距离L = 1.20 m,测得5个相邻亮纹中心间距为9.6 mm。求所用光的波长是多少纳米?
2. 若实验中误将双缝间距记为0.25 mm(实际为0.30 mm),其他测量无误,则计算出的波长是偏大还是偏小?说明理由。
二、拓展探究:设计你的实验方案
现有红、绿、蓝三种激光笔,双缝片若干(d分别为0.15mm、0.20mm、0.25mm),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条纹间距Δx与双缝间距d的关系”。要求写出实验步骤、需要控制的变量、预期现象及结论。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解:Δx = 9.6 mm ÷ 5 = 1.92 mm = 1.92 × 10 m;
  d = 0.30 mm = 3.0 × 10 m;
  L = 1.20 m;
  由λ = dΔx / L 得:
  λ = (3.0×10 × 1.92×10 ) / 1.20 = 4.8×10 m = 480 nm。
2. 偏小。因为d记录值小于真实值,代入公式计算时分子偏小,导致λ计算结果偏小。
二、拓展探究
控制变量:使用同一颜色激光(固定λ),保持L不变;
改变d(选用不同d值的双缝片);
测量并比较Δx;
预期:d越小,Δx越大;结论:Δx与d成反比。
板书设计
科学测量: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左侧主板书]
一、实验原理
  δ = |r - r |
  明纹:δ = kλ
  暗纹:δ = (2k+1)λ/2
  → Δx = λL / d
  ∴ λ = d·Δx / L
二、实验步骤
1. 组装:光源 → 单缝 → 双缝 → 屏
2. 调节:条纹清晰、居中
3. 测量:L(m)、d(m)、Δx(m)
4. 计算:代入公式
[右侧副板书]
三、误差来源
装置未调平
读数误差
环境光干扰
d标称值偏差
四、科学启示
“微小的条纹,巨大的发现”
——致敬托马斯·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科学史为主线贯穿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人文熏陶的融合。
2. 实验环节设计合理,任务卡指引清晰,大多数小组能独立完成测量,达成了探究目标。
3. 板书层次分明,主副结合,既突出重点又记录生成性内容,辅助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1. 个别小组因初次操作紧张,调节条纹耗时较长,导致测量时间不足,今后可增加预演环节。
2. 对读数显微镜的使用指导不够充分,部分学生读数方法不规范,应提前录制微视频辅助教学。
3. 数据分析环节可进一步深化,如引入标准差计算,提升数据处理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