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石钟山记》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很多事物的命名,其实都是蕴含深意的,大到一座山,一条江,小到一种植物,一块石头……
今天我们要了解一座山,名字叫“石钟山”,至于为什么叫石钟山,却有很多种说法,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苏轼的步伐,一起走近石钟山,探究这个命名背后的故事。
导入
石钟山记
苏轼
PART 01
1.知人论世,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精读全文,把握大意;
3.鉴赏品读,深入理解文本和语言;
4.拓展阅读,领会质疑和求实精神。
学习活动
活动一
知人论世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走近作者
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1094年,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
1097年,62岁的苏轼被贬海南儋州。
苏轼曾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一贬再贬的人生: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现湖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州,游览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实地考察,写了这篇文章。
了解背景
【石钟山】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它像一座玲珑剔透的石钟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轼、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
【记】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姚鼐《登泰山记》、柳宗元《小石潭记》。
活动二
精读全文
1.结合注释,把疑难字的读音、重点字词的解释标记在原文,自主疏通课文;
2.大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以及节奏等;
3.播放视频范读,进一步加深印象。(播放视频)
诵读感知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彭蠡:鄱阳湖的别称。
郦元:即郦道元。
鼓:激荡,掀动。
搏: 击,拍。
是说:这个说法。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第一段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函胡:同“含糊”。
清越:清脆悠扬。
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声音。
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第一段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是:这。
尤:更加。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第一段
文言实词——是 例句 义项
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这,这个
这样
正确
表判断
“唯…是…”固定句式。“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强调。“是”复指代词,指前文提到的动作行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自以为是)
(头头是道)
阅读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课文说说石钟山的地理位置。(用原文回答)
2.对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是什么?人们对此时何种态度?对此作者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思考2:对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是什么?人们对此时何种态度?对此作者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人物 得名缘由 人们态度 作者质疑理由
郦道元
李渤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以桴扣石之声: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适:往。
硿硿焉:硿硿地响。
暮夜:晚上。
第二段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森然:阴森的样子。
栖鹘:宿巢的隼。鹘,隼的旧称。
磔磔:鸟鸣声。
心动:内心惊恐。
噌吰:形容钟鼓的声音。
第二段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罅:裂缝。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冲击。涵澹,水波动荡。
为此: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
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窍:窟窿。
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第二段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汝识之乎:你知道吗
周景王之无射:《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命铸造“无射”。无射,钟名。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2 ),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魏庄子,魏绛谥“庄”,故名。歌钟,古乐器。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即“不欺余”。
第二段
阅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
1.寺僧验证石钟山得名的办法是什么?作者对这种验证方法是什么态度?
2.找出苏轼访石钟山的缘由?具体时间?同行者?出行工具?地点?
3.苏轼对石钟山月夜绝壁之景有着精彩的描写,在绝壁之下看到和听到什么?是怎样描写的?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
4.经过仔细查看,作者最终发现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思考1:寺僧验证石钟山得名的办法是什么?
作者对这种验证方法是什么态度?
人物 寺僧
得名缘由
作者态度
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当地的僧人让小童以斧头扣石发声,说明僧人相信李渤的说法,侧面反映李说有一定的影响力。“余固笑而不信也”表明了作者态度,照应第一段的“余尤疑之”。
机 缘
具体时间
同 行 者
出行工具
所到地点
“独”“小舟”,强调人少,为“恐”伏笔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暮夜月明
独与长子苏迈
乘小舟
至绝壁下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思考2:苏轼访石钟山的机缘?具体时间?同行者?出行工具?所到地点?
思考3:苏轼对石钟山月夜绝壁之景有着精彩的描写,在绝壁之下看到和听到什么?是怎样描写的?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
所见所闻
特点
手法
作用
阴森恐怖、冷清凄厉
极力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怪异恐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烘托出作者亲往探访的不易,体现其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比喻、拟人、直接绘声、类比拟声、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即声音是山下的石洞和裂缝因水波激荡而发出来的。
郦说 苏轼考证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微波入焉” “与风水相吞吐”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噌吰如钟鼓不绝”“有窾坎镗鞳之声”
作者对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
思考4:经过仔细查看,作者最终发现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殆:大概。
终:终究。
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的缘故。
陋者:浅陋的人。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实:指事情的真相。
第三段
《石钟山记》始终贯穿一个“疑”字,说说文章3个自然段分别是怎样围绕“疑”字展开的。
段落 主要内容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设疑:列出郦道元、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提出疑问。
释疑:记叙月夜乘小舟实地考察的经过,并揭示真相。
评疑:抒发感叹,点明中心——目见耳闻,进而批评郦之简和李之陋。
梳理结构
活动三
鉴赏品读
本文作为一篇游记,苏轼对夜游石钟山情景的描写很有特色,请列举两例,简要说明其运用的表达技巧。
1.品读写景
“绘声”之上品
文字 赏析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运用了“磔磔”“窾坎镗鞳”“噌吰”等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且所用拟声词都是联绵词,韵律和谐。
磔磔云霄间;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阅读第2段后半部分,苏轼自己实地考察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认为这证明了“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请分析他这一论断的内在逻辑思路。
2.深度探究
梳理思路
因为古书上记载:“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这是古人描述的钟声的特点,也是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是认识的前提。
苏轼实地考察发现:“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并且两者相应,“如乐作焉”,这表现了水声如钟,符合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所以,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
这与古人郦道元的说法“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相合,所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本文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会“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试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3.把握情感态度
一“叹”一“笑”
人物 不同做法 苏轼的态度
郦道元
李渤
讲述太简略
主观臆测、没有实地考察
叹(叹息)
笑(讥笑)
小结:郦道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活动四
拓展阅读
俞越的《春在堂笔记》卷七,其主要观点。
①在作者看来,苏轼考察石钟山,以为其得名是因风水相吞吐而为声,这也没有探察到问题的根本。
②苏轼笑李渤考证石钟山命名的方式太粗糙,而作者认为苏轼与李渤犯了类似错误。
阅读与交流
既然苏东坡找到的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也不完全正确,为什么这篇文章还会成为千古名文呢?它有什么价值或精神值得我们回味呢?
学习苏轼具有“实地考察”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追加思考
真理的探索过程总是曲折的,布满艰险和阻挠,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努力,需要有克服万难的勇气、毅力和不达真理不罢休的信念。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传达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敢于质疑、追求真理、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学问精神。在真理面前,每一个求学者都应该保持最基本的谦卑、敬畏和向往。
全文总结
有时间的话,阅读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禅山记》。
课后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