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些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美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吗?解 题答 /谢 中 书 /书书信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书信答谢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文谈论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谈论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四季四季消散消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着;此起彼伏的叫声四季坠落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确实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又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山异水1.朗读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将文中描写山水景色的短语归类,并想象其中的美感。(1)写风景中的颜色:(2)写风景中的声音:(3)写风景中的光泽:(4)写观察风景的视角:五色交晖 青林翠竹高峰人云(仰视) 清流见底(俯视)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2.陶弘景笔下的山川美景“实是欲界之仙部”。仿照示例,对照文中的写景句展开想象,并与同学交流:文中所写景物的哪些特点让人如临“仙都”?【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读来让人宛至"仙都"。仰视山峰高峻挺拔,俯视流水清明澄澈,自上而下,天地阔大,清明纯净,令人心怀打开,烦恼全无。[示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仙境之中的无限生机,一"晓"一"夕","猿鸟""沉鳞"则勾勒出一幅广阔而生机勃勃的画面;"乱鸣"之"乱",可听出勃勃生机,"竞跃"之"竞",则可见活力无限。生命的自由,空间的高远,这是作者追求仙境的理想状态。3《答谢中书书》中的“康乐”为何会成为陶弘景跨时空的知音?结合“评价”及课文内容,探究陶弘景感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原因。评价(1)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中国文学史第二卷》(2)(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宋书》陶弘景三次远游浙东,求仙访道,其所历之地如始宁、会稽、永嘉等地也多为谢灵运所涉足。——王晓东《<答谢中书书>三考》(3)(灵运)寻山渉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宋书》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诗品》(1)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描绘的山水清丽曼妙,备受后世山水诗人的推崇;陶弘景来到谢灵运曾涉足的山水胜地,写下"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既表达了自己对谢灵运的敬仰之情,又表现了自己热爱山水、淡泊名利的志趣。结合前面的学习体会,诵读课文,注意节奏、起伏、韵律,把握语音、语调的变化,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再灵活运用文中的句式,模仿词句,写一篇描摹山水美景的短文,并读给同学听。用对仗句写山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用骈散结合句写山水:层峦叠嶂,积翠浮青。流泉漱玉,千峰竞秀。苍松劲柏,傲立危崖。野渡舟横,载满船明月。寒潭影动,沉半壁青天。幽禽间或鸣于深谷,锦鳞不时跃出碧波。看樵夫负薪而归,听晚钟鸣于远山。斯时也,目随飞鸟而尽,心与晚霞齐飞,浑然不觉时光飞逝,乐不思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