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2025年6月7日清晨,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三年级学生姜昭鹏和同学一起搭乘网约车前往考点参加高考。职教高考,是职业学校学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才可以进入大专院校深造学习。途中,同学突发心肌梗死,甚至一度失去呼吸,姜昭鹏和网约车司机王涛迅速展开了紧急救援。在两人的合力救助下,直到救护车赶到,他们才松了一口气。事后姜昭鹏说:“当时满脑子都是不能让同学出事,高考可以想办法,同学的命更重要。”当姜昭鹏终于可以打车赶到考场时,但由于迟到时间太久,他已经失去了参加那场语文考试的资格。“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导——《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导学 习 目 标壹贰叁肆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理清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重点难点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检孟 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主张“性善论”,最早提出“________”思想,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他到各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_____”“_____”。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_____”。孔孟民贵君轻仁政王道亚圣《孟 子》《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而成,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共7篇。《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孟子故事断织喻学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 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孟子故事孟子受教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引自《韩诗外传》。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在社会政治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语录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写作背景忍人:狠心对待别人。(忍:狠心、残忍)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解 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诵读指导提示:正字音、划节奏、注意重音和语调1.通读课文,明确字音、句读。明确字音: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整体感知2.初步感知文意,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三层(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第四层(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点明“四端”的意义。划分层次展疏通文意学习任务:翻译文本探究方法:1. 借助书本注释及工具书,圈画、识记重点词义及句式。2.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并由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议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于)掌上,状语后置句孟子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帝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把天下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疏通文意狠心对待别人于是,就用运转,转动小组讨论思考:开篇是怎么进行推论的?1.分析本层的特点及作用。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第一层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仁心仁政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思考:开篇是怎么进行推论的?1.分析本层的特点及作用。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性善论”。3.第一层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 “先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仁心(人性)——仁政(政治),以先王为例,突出以“仁心”行“仁政”的思想,具体有力。②比喻论证: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生动形象。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人们如果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都会产生恐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跟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同乡朋友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状语后置句疏通文意……的原因突然惊骇,恐惧求取表因果,因为哀痛,怜悯同“纳”,结交厌恶这样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判断句疏通文意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谦逊,推让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恶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判断句疏通文意萌芽,发端就像取独这小组讨论1.第二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第三层提出了哪些重要概念?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分别是儒家什么思想的开端?4.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1.分析“怵惕恻隐之心”的含义?“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2.第二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用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有说服力。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3.第三层提出了哪些重要概念?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分别是儒家什么思想的开端?阐释人要有“四心”“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端四心仁义礼智————————王八蛋,是民间的一句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被讹传成“王八蛋”。忘八端,就是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忘记了先贤的智慧。3.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他认为人所具有的“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4.第三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反面:四个“无…之心,非人也”;正面:仁、义、礼、智之端也。还运用排比,突出“四心”与“四端”的密切关系,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严密地展开论述。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说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知道要把它们扩充起来,就像火刚刚燃烧(终必不可扑灭),泉水刚刚流淌(终必汇为江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用来侍奉父母都不行。疏通文意表转折名作动,伤害同“燃”流通,指泉水涌出如果安定侍奉小组讨论1.概括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及作用。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且又要求“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3.孟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四端的重要性?1.概括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及作用。总结“四端”的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主张“性善论”,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且又要求“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3.孟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四端的重要性?①比喻论证:更加生动形象地指出四端的重要性,后天扩充发展的重要性。“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②对比论证:通过对“四端”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后天努力的重要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③假设论证:强调扩充“四端”在为人、为政方面的重要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主题归纳①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②思路清晰严谨,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论证特点③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生动形象,论证灵活。如文章列举的“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犹”“若”引出的比喻论证,成功有力,使整篇文章逻辑严谨,一气呵成。④语言严谨准确、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论证过程提出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孺子将入井排比犹四体若火、泉比喻四心—四端可行不忍人之政对比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应有“四端”论证思路总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扩充“四端”论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观点一: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拓展延伸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观点二: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观点三: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有利于培养人民对民族国家的热爱。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职责。观点四: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薄收赋税的制度,我们应当传承、弘扬、借鉴孟子思想的优秀部分,增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观点五: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淬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林语堂《需说才志气欲》结 语课后作业完成导学单及练习整合探究1.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共同之处《<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君子、仁、礼、义、恕、诗教等提倡仁、义、恕,克己复礼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性善论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2.比较《论语》《孟子》在言说方式、风格等方面的不同。比较 《论语》 《孟子》语言 多为口语,通俗易懂,同时又吸收了书面语之长,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简练精警形式 语录体,或是孔子只言片语的记录,或是孔子和弟子谈话的记录,没有时间先后顺序,也没有共同的主题,离说理散文有一定的距离。 对话论辩体散文集,虽留有语录体的痕迹,但篇幅加长、议论增多,很多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具备了说理散文的典型特征。说理 ①一般只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论证。 ②寓深邃之哲理于具体之形象中,使抽象的理论文字具有盎然的诗意。 ①灵活巧妙的论说方式:或顺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人入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文章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②善用比喻、寓言说理:善于通过浅显的例子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③情感激越、文辞犀利、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风格 雍容和顺、迂徐含蓄 气势浩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