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六国论》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1.了解作者苏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重要文言字词。
2.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方法,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4.体悟作者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苏洵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考进士、茂才等,皆不中。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给了宋仁宗,名声大噪。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洵
苏洵长于策论,其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当世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抗秦,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为分两种:
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
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六国论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即“论六国破灭的原因”,文章旨在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和辽、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
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反而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来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北宋统治者。
1.第1段概括的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2段在论证了哪个分论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第3段在论证了哪个分论点?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
4.第3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本段中作者为六国设计的图存之道有哪些?
6.第5段总结出了什么结论?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lù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兵器 弊:弊病,弊端 亏:亏损
道:规律,道理,这里指原因 或:有的人
互丧:相继灭亡 率:一概,全都
盖: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adj-v,保全
六国破灭的原因
作用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下文的议论
1.第1段概括的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赂秦的角度
不赂者的角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一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分论点二
以:介词,用 其实:它的实际(数量)
小/大:adj-n,小(大)的方面 患:忧患 担心
固:本来 厥:代词,相当于“其”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祖辈父辈
暴:通“曝” 视:看待 对待
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既然这样 厌:通“餍”,满足
弥:更加 判:决定,确定
事:侍奉 颠覆:灭亡
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的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如弃草芥: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抱薪救火:指抱着柴火救火,比喻比喻方法不对,反而使祸害扩大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分论点 论证方法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第2段在论证了哪个分论点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魏、韩、楚、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秦国攻取所得VS秦接受割地所得
祖先获得土地之艰辛VS子孙败家割地的轻易
赂秦效果的对比 奉之弥繁VS 侵之愈急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继:随着,跟随 与:亲附,亲近(失其所与,不知)
始①:开始,起初
义:n-v,坚持正义
始②:才
速:招致(不速之客)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①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②速祸焉......
再:两次 却:使动,使……退却 洎:等到
赵尝五战于秦(状后) 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革:革除 殆:几乎
智力:智谋和国力 诚:确实,实在
向:与“使”连用,表假设,假如 或:或许
......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ì牧以谗诛,邯hán 郸dān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dài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分论点 诸侯国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牧以谗诛(错杀良将)
3.第3段在论证了哪个分论点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齐国
燕国
赵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以荆卿为计(用刺客计)
赵良将犹在
4.第3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用“向使”引出假设分析,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使
魏韩楚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
燕刺客不行
礼:n-v,礼遇,礼待 ①“见”字表被动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②“为”字表被动(为/为所/为...所)
日/月:n-状,一天天/一月月 ③“于”字表被动(于/受...于)
为①:治理 为②:被 ④“被”字被动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 ⑤无标志被动句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①国者无使为②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中“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
5.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本段中作者为六国设计的图存之道有哪些?
论证方法:假设论证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六国的图存之道:
①重用谋臣
②礼贤下士
③六国联合
夫:句首发语词 其势弱于秦(状后)
苟:如果 下:降低身份
故事:旧事,先例 苟以天下之大(定后)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借古讽今,警示北宋王朝要以六国鉴,改变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6.第5段总结出了什么结论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力量比秦弱(六国<秦),但六国仍然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那么,北宋也完全有可能战胜辽和西夏,但如果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和西夏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那就连六国也不如了,并且最终也必然是破灭的后果。
苏洵《六国论》主要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目的是借古讽今,批评北宋对契丹、西夏的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希望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魏征有感于守城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从古至今,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苏辙《六国论》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