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大河向东流哇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嘿嘿嘿嘿 参北斗哇)
(生死之交一碗酒哇)
说走咱就走哇
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嘿嘿嘿嘿 全都有哇)
(水里火里不回头哇)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
(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嘿儿呀 咿儿呀 嘿唉嘿依儿呀
(嘿儿呀 咿儿呀 嘿嘿嘿嘿依儿呀)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
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嘿儿呀 咿儿呀 嘿唉嘿依儿呀
(嘿儿呀 咿儿呀 嘿嘿嘿嘿依儿呀)
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归纳情节特点。
3.分析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
4.赏析文中“风雪”的描写,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施耳,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祖籍苏州,后迁居兴化白驹镇。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传说他曾参加过元朝末年的张士诚起义军,在张士诚起义失败后,逃回兴化,隐居著书。
著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故施耐庵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相传《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他的弟子。
《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广大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之下,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16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施耐庵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
全书按照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开端以及发展过程,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与斗争精神,揭露了北宋王朝统治的黑暗腐败。后半部分写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尾,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内容,“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其历史的局限。
它反映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传》在艺术上最杰出的成就是人物的塑造。
金圣叹将《水浒传》《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也。——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之一》
古代小说之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智
吴承恩的《西游记》———最奇
曹雪芹的《红楼梦》———最情
施耐庵的《水浒传》———最义
【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最基本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分章叙事,标明回目,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每回末有“……,且听下回分解”。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清代章回体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的高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原题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①林教头: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即林冲,原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②风雪:既是实写,指恶劣的自然天气;也是虚写,暗指人物所处的恶劣环境。
③山神庙:是指故事发生的地点。
1.请按照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结构特点——双线结构:本文的情节发展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并行,请试着分析。
3.分析结构特点——伏笔照应: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伏笔,并找到相应的照应。
相关章节:
第7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8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9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10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11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12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东京岳庙娘子受辱
白虎堂上中奸计
野猪林刁难谋害
草料场火烧断后路
前 情 后 事
1.请按照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故事情节。
情节结构 段落 情节概括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1
2-5
6-9
10-12
林教头沧州遇故知
林教头买刀寻仇敌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林教头风雪夜报仇
2.分析结构特点——双线结构:本文的情节发展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并行,请试着分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明线: 暗线: 作用
林教头沧州遇故知
林教头买刀寻仇敌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林教头风雪夜报仇
陆虞侯奉命来沧州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陆虞侯严冬施阴谋
陆虞候观火说奸计
两条线索是矛盾斗争的关系,暗线推动明线发展,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陆虞侯设计陷害
林冲被逼上梁山
草蛇: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灰线: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很恍惚。
“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在文学写作中,反复使用同一词语,多次交待某一特定事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它属于埋伏笔的方法,埋伏笔使小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伏笔是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前有伏笔 后有照应
3.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伏笔照应: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伏笔,并找到相应的照应。
小二曾在东京生活
林冲有恩于小二
林冲遇小二谈及刺配缘由(得罪高太尉)
老军留下葫芦并提及市井
后凭口音判断陆谦乃东京人氏
小二暗中报信
小二听“太尉”,心生警惕
林冲拿着葫芦去市井沽酒
前有伏笔 后有照应
草厅四下崩坏,朔风摇振得动
林冲沽酒路上遇古庙
沽酒前盖火炭,草厅塌后探火盆
林冲冲进入古庙,以石抵门
寻仇时买下解腕尖刀
沽酒回来草厅塌坏
草厅倒后去古庙暂宿
草料场失火无由,必有人预谋纵火
陆谦等人推门未成,林冲门外偷听
取刀杀敌提供了工具
林冲是《水浒传》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他的性格是怎样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变化发展的?请思考下列问题:
1.请分析林冲在不同情节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并指出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2.根据林冲性格的变化探究小说主旨。
林教头沧州遇故知(1) 相关原文 手法 性格特点
行侠仗义
善良正义
逆来顺受
委曲求全
性格软弱
善良厚道
1.请分析林冲在不同情节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并指出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插叙和李小二相识经历
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刺配到这里……”
“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
——
林教头买刀寻仇敌(2-5) 相关原文 手法 性格特征
性情急躁
李小二道:“......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
大惊道:“.....!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
大怒,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寻仇)
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松懈)
神态/动作
侧面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语言
急躁冲动
疾恶如仇 有反抗意识
隐忍自安/心存幻想/得过且过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6-9) 相关原文 手法 性格特征
“这屋如何过得了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将火炭盖了....拿了钥匙把草厅门拽上...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
语言描写
动作/细节
细心谨慎
安分守责
幻想求安
随遇而安
虽有疑虑但不思反抗
林教头风雪夜报仇(10-12) 相关原文 手法 性格特征
细心谨慎
安分守责
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动作/细节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
动作描写
细心谨慎
林教头风雪夜报仇(10-12) 相关原文 手法 性格特征
英勇果敢
奋起抗争
清醒坚决
实现了性格的转变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四喝一骂: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林冲喝道:“奸贼!你待哪里去!”/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且吃我一刀!”/林冲按住喝道:“奸贼!……且吃我一刀!”
掇、拽、搠、提、踏、扯、剜……
2.根据林冲性格的变化探究小说主旨。
狠(豹子头)
忍(林教头)




走向反抗之路
姓名:林冲 
相貌:生的豹头环眼,燕颔han虎须  
职业: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家庭:家有娇妻,温柔体贴 “未曾面红耳赤,半点相争”
经济条件:京城有房且在市中心/家中有使女/能花一千贯买一把摆看的刀/花钱打点差拨、管营等,刺配期间还能喝酒吃肉
思考:一个老实的小公务员是如何走上反抗之路的?
一逼——相国寺里辱娇妻————忍
二逼——白虎堂设奸计远刺配——忍
三逼——野猪林中谋性命————忍
四逼——火烧草场断后路————反
官逼民反
文章通过对林冲被贬沧州以后的一系列遭遇的详细描述,生动地刻画了林冲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忍无可忍、愤然反抗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以高俅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及其爪牙的阴险歹毒,表现了统治者一逼再逼,终于把老百姓逼上绝路的血淋淋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官逼民反”这一深刻主题。
“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
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对风雪的描写,看看文章是怎样描写风雪的,进而思考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直接描写风雪
①初到草料场,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段7)
②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段8)
③沽酒返回时,进一步写雪势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段9)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衬托风雪
段8: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段10: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风很猛,雪很大
通过人物动作、感觉暗写风雪
段8: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
段10: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
——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思考:“风雪”这一典型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
①渲染气氛
②烘托人物
烘托出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为下文做铺垫。
③推动情节
沽酒御寒
途中见庙
草厅倒塌
投宿庙中
大石倚门
隔门偷听
杀敌复仇
风大雪紧
1
2
3
4
5
6
思考:请分析风雪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思考: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侯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2段);
管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3段)
作用:这些细节描写为情节的发展布下疑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离开草料场时的细节描写: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第8段);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第10段)
作用: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冲进了山神庙,以石抵门的细节: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作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
思考:陆虞侯放火路上为什么没和林冲相遇?
林冲买酒、到山神庙,往东走,陆虞候放火是从草料场西面而来,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