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治国之要,首在用才。人才,既可指具有某项专长的人,又可指能力突出、贡献很大的人。《三国演义》中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人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剧中,人才扮演的是重要角色。其中杰出者,常以经天纬地之才,建镂金铭石之功,彰显重要价值。当秦王要驱逐六国客卿时,李斯站了出来,他用一篇极具说服力的奏疏,力挽狂澜,使秦王放弃了逐客。李斯留在了秦国,并协助秦王统一了天下,实现了自己的价值。1.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秦逐客的缘由。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把握文章的思路。4.理解李斯所表现出来的使命感和个人抱负。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人。早年为楚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做了吕不韦的舍人,后为秦始皇的客卿,李斯推行了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助秦统一天下。秦统一后,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始皇驾崩,李斯参与赵高、胡亥的阴谋,矫诏册立胡亥为帝。后赵高诬斯谋反,被腰斩并夷三族。李斯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溷hùn鼠】 厕鼠还是仓鼠——李斯人生沉浮的奥秘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jié,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wǔ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史记·李斯列传》【黄犬之叹】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史记·李斯列传》韩国利用秦国广招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建议秦国开凿渠道,西引泾水东流洛水,修建一条长300余里的灌《史记》记载秦王逐客的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书。溉渠,即“郑国渠”,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即所谓“疲秦”。事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因此写下此文。谏——劝谏、规劝,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逐——驱逐。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奏章,古代臣下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为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而写的一篇奏章。思考下列问题:1.第1段作者列举秦国先君重用客卿的事实有何目的?2.请梳理第1段的论证思路,并完成下列表格。3.第2段李斯从秦王的生活爱好着手,指出秦对待异国之物是什么态度?而对异国之人又是什么态度?并由此得出什么结论?4.请分析第2段的论述层次。5.请根据第3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窃:私下 西/东:n-状 来:招致,招揽 产:生,出生并:兼并,吞并 以:因此 乐用:乐于为用举:攻克,占领 治:社会安定(跟“乱”相对)并国二十(定后)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状后)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róng,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迎蹇jiǎn叔于宋,来丕p ǐ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mù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y ī n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张仪拔:攻取 包:吞并、囊括 险:险要的地方 从:同“纵”施:延续 强:使.....强 杜:堵塞、封闭蚕:n-状,像蚕一样 向使:假使 内:同“纳”,接纳…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gāo之险,割膏腴yú之壤rǎng,遂散sàn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á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人才先君之得,皆以客功——客何负于秦哉!(说明客卿于秦有功)1.第1段作者列举秦国先君重用客卿的事实有何目的?人才 秦国先君的举措 结果目的 五子 不产于秦穆公用之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商鞅 不产于秦孝公用之举地千里 至今治强张仪 不产于秦惠王用之瓦解合纵 功施到今范雎 不产于秦昭王用之蚕食诸侯 秦成帝业2.请梳理第1段的论证思路,并完成下列表格。中心论点 分析问题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逐客之弊正面举例反面假设穆公用五子 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客何负于秦哉!纳客之利孝公用商鞅 举地千里 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 瓦解合纵 功施到今昭王用范雎 蚕食诸侯 秦成帝业致:获得 垂:悬挂 服:佩带 建:树起 说:同“悦”所以:用来....的 傅:附加、加上 佳冶:娇美妖冶2.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ē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x ī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jué騠tí不实外厩jiù,江南金锡x ī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yuān珠之簪zān,傅玑j ī之珥ěr,阿ē缟gǎ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yě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搏:击打、拍打 就:采用 退:摒弃所以:用来....的 适观:适于观听重/轻:adj-v,看重/看轻 术:方法... …夫击瓮wèng叩缶fǒu、弹筝搏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3.第2段李斯从秦王的生活爱好着手,指出秦对待异国之物是什么态度?而对异国之人又是什么态度?并由此得出什么结论?态度 结论异国之物异国之人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重物轻人如此“重物轻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第①层(段首至“何也 ”):以珠宝等为例,正面指出秦王对其“致”“有”“垂”“服”“乘”“建”“树”的数件宝物的喜爱,并提出疑问:此数宝者,皆非秦所产,秦王却“说之”,何也 4.请分析第2段的论述层次。举例论证第②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以“玩好”“美女”为例,反面假设必须出产于秦的东西才能拥有和使用,那么秦王喜欢的玩好和美女将“不饰”“不为”“不充”“不实”“不为用”“不为采”“不进于前”“不立于侧”。以“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图景,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第③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以音乐为例,设问“弃”“退”真秦之声,而“就”“取”异国之乐,为何 自答“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点出来秦王“选物”的标准,引出下文对“取人”的辩论。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第④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以“取人”和“选物”作比较,指出对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为客者”全在驱逐之列。如此“重物轻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让:辞让,拒绝 择:同“释”,舍弃却:推辞,拒绝 所以:....的原因黔首:平民、老百姓 资:资助,供给藉:同“借” 赍:送给、付与3.臣闻地广者粟sù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jiè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5.请根据第3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做法 结果 证明的观点论证方法 五帝三王秦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无敌也弃黔首却宾客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资敌国、业诸侯逐客之害(逐客资敌)对比论证纳客纳客之利(用客治国)逐客第4段总结全文,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全段两句话总括了全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点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错误态度;“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1段,指出“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不当做法。“今逐客以资敌国......”一句关照第3段阐明逐客对秦之害。4.夫fú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举先君之实,阐述:纳客之利列生活爱好,阐述:重物轻人着眼未来对比分析,阐明:用客治国,逐客资敌引论本论结论——提出观点:逐客过矣历史现在未来——逐客关系秦之兴亡《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奏疏。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史实,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色、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与逐客对比,劝说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了任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打动了秦王。秦王作为秦国一代君王,一统天下是他的最高理想。李斯在文中以“跨海内、制诸侯”“地无四方名”“民无异国”“无敌于天下”来打动秦王,正好顺应了秦王的雄心。李斯在文中站在秦王的角度上,反复阐述逐客对秦国的严重危害和后果,并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高度。字字句句,利害攸关,震撼人心,使秦王产生了情感共鸣。思考1:你认为李斯劝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史记》思考2:有人说《谏逐客书》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才观,你认为呢 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