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多种辩论技巧和修辞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 。据《史记》记载,孟子“受业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他是继是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在元代被尊为“亚圣”。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提出了“性善论”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曾三次搬家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然孟子的政治主张却均未能见用。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
《孟子》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南宋时,朱熹把《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王道”和“霸道”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政治主张。“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的,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在《史记·荀卿列传》中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ɡ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wànɡ,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无道:没有谈论 是以:因此(宾前) 御:抵御,阻挡
王:n-v,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臣未之闻(宾前) 莫之能御也(宾前)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hú 觫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wànɡ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何由知吾可也(宾前) 王坐于堂上(状后) 之:v ,去,到,往
牛何之(宾前) 觳觫:恐惧战栗 就:走向 易:替换 是:代词,这,这样 爱:吝惜,舍不得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王曰:“然 ,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hú 觫sù,若无罪而就死地,故 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诚:的确,确实 褊小:狭小 异:对...感到奇怪
恶:怎么,哪里 隐:痛惜,哀怜 择:区别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后) 是以:因此
阅读上面的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齐宣王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2.孟子是如何将话题引到“王道”上去的?
3.孟子为什么要举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例子
1.齐宣王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之事”,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说明他关心的是如何称霸天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孟子是如何将话题引到“王道”上去的?
齐宣劈头所问的便是这称霸的问题,目的在于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
①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②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诱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
3.孟子为什么要举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例子
举例论证:“以羊易牛”
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但齐宣王对此表示怀疑(从何知道我可以保民?),孟子举例齐宣王“以羊易牛”,指出齐宣王不是出于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就是“仁术”的体现,说明齐宣王有实施王道的基础。这样,既打消了齐宣王对“保民而王”的疑虑,也为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作了铺垫。
王说yuè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duó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qī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wànɡ,不为也,非不能也。”
忖度:揣测,估量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所以: ...的原因
钧:30斤为一钧 秋毫: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明:adj - n,视力 舆薪:整车的柴 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宾前) 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yù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①duó,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②duó之。”
宾前
诚:真的 “枝”,通“肢”肢体 老①幼①:adj - v,尊敬/爱护
老②幼②:adj - n,老人/孩子 刑:通“型”n - v,作榜样 御:治理
所以:...的原因 权:称量 度①:丈量 度②:考虑,思量
提出“推恩于民”的观点
阅读上面的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孟子说“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这话有何用意
2.孟子是如何向齐宣王阐明“不为”与“不能”的区别的?
3.在以上的谈话中,孟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孟子说“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这话有何用意
力举百钧 明察秋毫
不举一羽 不见舆薪
(不用力)(不用明)
王之不王
不为也,非不能也
恩足以及禽兽
功不至于百姓
(不用恩)
孟子这话巧妙地设喻,引出齐宣王的“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一观点,以消除齐宣王的畏难心理,旨在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
2.孟子是如何向齐宣王阐明“不为”与“不能”的区别的?
孟子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比喻,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3.在以上的谈话中,孟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举了“举百钧”不能“举一羽”“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例子说明“不为也,非不能也”。
②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
③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
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④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 pián嬖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抑:副词,难道 危:使...受到危害 构怨于诸侯(状后)
轻暖/肥甘;adj—n 采:同“彩” 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排比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cháo秦、楚,莅 lì 中国 而抚四夷也。以若①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②是其甚与?”
曰:“殆dài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辟:开拓、开辟 朝:使....朝见 莅:临,这里指统治 中国:指中原地区
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若:这样 若:像,如 其:语气词,表揣测 殆:恐怕,可能
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缘木求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gǔ皆欲藏cáng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小/大/寡/众/弱/强:adj—n 集:会集 服:使....战胜
盖:通“盍”,何不 本:根本,指仁政王道 藏:储存
涂:同“途”,道路 疾:憎恨 赴诉:奔走求告
排比,发政施仁后的美好图景
阅读上面的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想说明什么?
3.孟子假设邹国与楚国交战,有何意图?
4.孟子认为“发政施仁”有哪些好处
1.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
孟子问: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齐宣王答:——否,吾不为是也
称霸天下
2.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想说明什么?
缘木求鱼,注定无果
孟子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齐宣王以霸道谋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说明齐宣王称霸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缘木求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
孟子以邹楚之战来类比论证,说明齐国若要称霸天下,即就是以区区齐国对抗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得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
3.孟子假设邹国与楚国交战,有何意图?
以邹敌楚,注定失败
邹国(小/寡/弱)VS楚国(大/众/强)
齐国(小/寡/弱)VS天下诸国(大/众/强)
4.孟子认为“发政施仁”有哪些好处
......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认为齐宣王应放弃“霸道”,反本行“王道”,接着用一组排比句提出了发政施仁后的美好社会图景: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归之。
王曰:“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pì邪侈chǐ,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xī暇xiá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
惛:通“昏”,糊涂 敏:聪慧 因:因而 苟:假使 放:放纵 辟:不正 侈:过度 刑:处罚 罔:通“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制:规定 畜:养活 轻:容易 惟:只是 赡:足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yì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ɡ者,未之有也。”
树之以桑(状后) 衣:n-v,穿 豚:小猪 彘:猪
谨:重视 庠序:古代的学校 申:告诫 颁:同“斑”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后)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未之有也(宾前)
百姓: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阅读上面的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孟子提出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试概括。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受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①“制民之产”。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甘愿为国家出全力。孟子非常重视人心的背向,只有人和,才会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所以“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富民)
②“谨庠序之教”。重视教育,让老百姓懂得礼仪,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特别注重教化,注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修养。 (教民)
1.孟子提出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试概括。
物质
精神
本文记孟子游说齐宣王行仁政,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从论辩的角度说,孟子确实不愧为大手笔。本文先后有序,环环相扣:
王天下的关键在乎保民;
保民的前提是要有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要不断发扬推广,即善于推恩;
推恩的具体表现是接弃武力征战,重视富民、教民。
思考: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引导方法: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引导方法: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
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引导方法:以“缘木求鱼”为喻。
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引导方法: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
第七步引导: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