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是,以能使敌人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用武力使之降服便要稍逊一筹;能使敌人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击破取胜便要稍逊一筹;能使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击破敌旅取胜便要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溃敌卒使之降服就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溃敌伍而取胜就略逊一筹。所以,百战百胜者,虽然高明,但不是用兵策略中最高明的;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人降服,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因此说,用兵作战的策略,最高明的是开战之前便已用谋略使敌人屈服;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再次才是用武力去夺取胜利;攻打敌人的城池是最差的策略。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军、旅、卒、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旧说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一百人为卒,五人为伍。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发展情况不同,军队编制不完全一样。
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创作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体会精彩的人物对话,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全名《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补充:史书体例
体例 记述方式 例举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通史
断代史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春秋》《左传》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国语》《战国策》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史记》《汉书》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史记》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
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朗读文本
春秋时期形势图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以:因为
贰:从属二主
军:n-v,驻军
以其无礼于晋(状后)
且贰于楚也(状后)
五等爵: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爵位是古代君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理解文意
任务活动一:郑为何退秦师?
思考:
1.秦晋两国为何围郑?
2.面对秦晋两国的围攻,郑国为何能以秦国作为突破口?
秦晋围郑 形势危急
秦晋围郑的原因
以秦为突破口原因
①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秦可争取
②秦晋分驻两地,郑有隙可乘(“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去劝秦,晋军不会知道,无从阻拦)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得罪过晋国,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其二,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郑国暗通楚国,出兵助楚,结果晋文公打败楚国称霸。
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
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其中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后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原义是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
秦晋之好: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言于郑伯(状后)
辞:推辞
犹:尚且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是:代词,这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
然:然而
许:答应
任务活动二:择退秦之人选?
佚之狐慧眼识人,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郑伯
从之
佚之狐
推荐
烛之武
思考:1.郑国派了谁作为退秦的人选?
思考:2.烛之武为何一开始没有答应?
3.郑伯用人心切,又是怎么说服烛之武的?
烛之武
郑 伯
壮年未受重用,委屈、牢骚和怨愤
以国事为重 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许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不在白天,不走城门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3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思考:
1.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任务活动三:如何退秦?
3 ......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乃还。
既:已经
亡:使....灭亡,使动
焉:哪里,怎么
陪:增加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共:“供”,供给
乏困:adj-n,缺乏的东西
朝、夕:n-状
厌:满足,何厌之有(宾前)
封:使...成为疆界
图:考虑
说:“悦”,高兴
思考:2.烛之武怎么退秦师的?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率先示弱 以退为进
亡郑利晋 晓之以害
存郑利秦 许之以利
以史为例 巧施离间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烛之武步步为营,攻破秦伯的心理防线,使之主动退兵
4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如果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夫人:那个人 因:依靠
因人成事:指本身没有能力,依靠他人的力量完成事情
弊:损害
与:结交、同盟
所与:同盟者(所+V=名词性短语)
知:“智”
其:还是,表祈使
去:离开
任务活动四:退秦结果?
秦郑结盟,秦派将守郑,晋师也撤离
思考: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公曰:“不可 ......吾其还也。”亦去之。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思考:烛之武说退秦军后,秦伯又留下部分兵力戍守郑国,这是否是引狼入室?
这并不是引狼入室。
此时,强大的晋国依然按围着郑国,有秦国替郑国把守国门,不仅是为郑国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同时还将矛盾的焦点转移到了秦晋之间。秦晋两国的对峙局面形成,郑国就安全了。
所以,这看起来好像是引狼入室,实际上是在拒“虎”。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劝退秦师
晋师撤离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结合全文,请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志士
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次要人物
佚之狐:
郑 伯:
秦 伯:
晋 侯:
思考:本文还刻画了哪些人物 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
晋文公
秦穆公
知人善举、慧眼识珠
虚心纳谏、勇于改错
善于决策、善谋利益
头脑清醒、随机应变
写作手法:
1.本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伏笔: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②照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
③照应:“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用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除了精妙的伏笔与照应之外,本文高超的叙事艺术还体现在情节的波澜起伏以及内容安排的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本谈谈你的理解。
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起)
佚之狐推荐,有一线希望(伏)
烛之武推辞,郑国又危险(起)
郑伯自责,救国出现生机(伏)
……
秦国退兵,子犯建议攻打(起)
晋公讲道理,郑国解危亡(伏)
详略得当
略: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结果只作简略交代;对烛之武“夜缒而出”前的准备,“夜缒而出”后郑国君臣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的,秦国君臣又是如何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的,更是只字未提。
详:重点表现烛之武是如何利用“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的。
先秦价值,思辨看待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些句子蕴含着先秦时期的重要价值观念,请你找出这些句子,并做适当点评。
先秦价值观念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为国以礼
忠诚不二
仁义
明智
信守道义
思辨看待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是以利而合、因利而分,在“利”“害”面前,“礼” “仁” “治” “武”又具有相当的虚伪性。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正面)。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2.触龙与赵太后(正面)。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正面)。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课外延伸
4.管仲与齐桓公(正面)。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治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与纣王(反面)。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干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shao公与厉王(反面)。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