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苏武传》任务式说课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苏武传》任务式说课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三重困境,两种抉择,一心坚守
——《苏武传》说课
说课流程
一、 全知视角解教材
二、立足学生说学情
三、紧握素养树目标
四、因材施教谈教法
五、 以生为本展教程
六、板书设计显思路
一、全知视角解教材
教材位置: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单元主题:“历史的现场”
设置意图: 旨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用图标形式呈现)
中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纵向: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百家争鸣”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历史的现场”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的国度”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至情至性”
横向:《屈原列传》、《苏武传》:“史传文学”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史论散文”
二、立足学生说学情
知识储备:“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研习任务”能够尝试以专题的形式去探究问题。
认知能力:文言文知识
文化背景理解
精神内涵、审美追求、文化价值
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流于表面
素养提升:理清文章叙事脉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人格魅力的鉴赏能力。
三、紧握素养树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章大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重要情节,感悟困境及选择。(重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写作“论赞”,品析人物形象。(难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民族气节,树立坚毅精神品质。
四、因材施教谈教法
任务探究法、多媒体呈现法、诵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写作练习法
五、以生为本展教程
(一)明确任务,做好预习
① 借助注释、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章大意
②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③ 梳理主要人物所属阵营及其身份信息
④ 绘制图表展现苏武经历,理清文章脉络
预习任务单
(二)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纠结于哈姆雷特心中的生死抉择问题,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亘古存在着。尤其是在面临与国家,民族,气节,尊严等严肃命题相关联的人生困境时,这种抉择会显得更加艰难。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民族英雄苏武,感受苏武的人生困境与抉择。
(三)设置任务,明确方向
任务一:研读文本寻思路,直面困境决生死
任务二:走进现场体困境,深入探究明抉择
任务三:书写论赞提能力,感悟精神永传承
任务一:研读文本寻思路,直面困境决生死
层层设问:
1、 苏武奉命出使,因变被扣匈奴。做出选择:生?死?(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 《论语》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苏武的坚决求死显示了他怎样的精神品格?
将生命与国家尊严连在一起,信念坚定,视死如归。
3. 这两次自杀是否成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欲自杀,胜、惠共止之”“武气绝,半日复息。”
4. 这两次自杀失败之后,苏武为何没有再选择第三次自杀?
① 出使背景:汉匈之间看似通好,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暗流涌动
 出使目的(文本+课外拓展):苏武出使目的是两国和平建交,如果自杀,极有可能引发两国开战,这不是明智之举。
深化苏武形象:忠贞爱国,追求和平,心怀天下。
任务一:研读文本寻思路,直面困境决生死
任务二:走进现场体困境,深入探究明抉择1. 生的困境——诱惑困境① 分角色朗读文本中有关于两次劝降的人物对话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一: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劝降者 身份 对苏武称呼 劝降策略 苏武反应 劝降结果
卫律
李陵
展示材料,引发思考:同是劝降,为何苏武对卫律与李陵的态度差别那么大? 材料一: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
卫律有胡人血统,因为担心受李延年牵连而主动投降匈奴。
任务二:走进现场体困境,深入探究明抉择
材料二: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遭遇实在令人同情。
走进历史现场
卫律:忘恩负义,卖国求荣
李陵:悲情英雄,矛盾痛苦
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
理解卫律、李陵劝降时对苏武的不同态度。
理解苏武对卫律、李陵劝降的不同反应。
材料三:《留别妻》苏武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理解苏武选择,进一步深化苏武形象:重情重义,信仰坚定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二:除了诱惑困境,你认为苏武择生后还面对着什么困境?
2. 生的困境——生存困境“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3. 生的困境——心灵困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穷目极望,不见所识;侧耳远听,不闻人声”(《报李陵书》)
任务三:书写论赞提能力,感悟精神永传承1. 论赞:即评论,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汉书》则使用“赞曰”任务型写作:在感受了苏武的困境与抉择后,借鉴这种写法,假如你是班固,为苏武写一则论赞。(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优秀作品课上展示,教师适时点评)
2.请学生谈谈当代苏武精神的传承者,发散思维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四)课堂总结,寻旨悟理 困境中的选择、坚守,源于对和平的热爱,源于对信仰的热爱,更是源于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仍旧手持汉节,心存家国,用一颗坚贞不屈的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他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心中景仰的伟大英雄,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五)课后延伸,拓展能力展示《李陵答苏武书》、《别歌》,设置情境:假如你是李陵或苏武,请为自己写作一篇传记,谈谈你的选择以及选择后的心境。
六、板书设计显思路
《苏武传》班固
选择
心灵困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