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3
2025年6月7日清晨,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三年级学生姜昭鹏和同学一起搭乘网约车前往考点参加高考。职教高考,是职业学校学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才可以进入大专院校深造学习。途中,同学突发心肌梗死,甚至一度失去呼吸,姜昭鹏和网约车司机王涛迅速展开了紧急救援。
在两人的合力救助下,直到救护车赶到,他们才松了一口气。事后姜昭鹏说:“当时满脑子都是不能让同学出事,高考可以想办法,同学的命更重要。”当姜昭鹏终于可以打车赶到考场时,但由于迟到时间太久,他已经失去了参加那场语文考试的资格。
新课导入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
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
与提升
了解孟子的仁心和仁政思想,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审美鉴赏
与创造
欣赏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和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赏文中的修辞手法。
文化传承
与理解
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内涵,理解其现实意义。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____,字____,战国时期____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_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后人尊称他为________。
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孔孟”
“亚圣”
邹国
子舆

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性善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仁政论
孟子思想
关于《孟子》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
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之容于死。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关于《孟子》
题目解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狠,狠心,残忍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孺 子 ( rú ) 怵 惕 (chù tì)
恻 隐 ( cè ) 内 交 ( nà )
要 誉 ( yāo ) 羞 恶 ( wù )
读准字音
请阅读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层
(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第三层
(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第二层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
疏通文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于)掌上,状语后置句
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帝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把天下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疏通文意
狠心对待别人
于是,就

运转,转动
分析开篇的作用
文本分析
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描写。
说明“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回顾旧知
以羊易牛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
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人们如果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都会产生恐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跟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同乡朋友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状语后置句
疏通文意
……的原因
突然
惊骇,恐惧
求取
表因果,因为
哀痛,怜悯
同“纳”,结交
厌恶
这样
这部分是如何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
通过举例论证,以“孺子将入于井”的事例,孟子排除了求利、博名、恶声等原因,最终得出人性本善的结论。说明“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是人的良心的本能反应。
回扣了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疏通文意
当今社会时常有这样的新闻,你看到这些“摇摇欲坠”的孩童时是什么感受
疏通文意
揪心 担心
害怕 怜悯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判断句
疏通文意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推让
朗读下列语段,体会句式特点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疏通文意
排偶句,使文章气势磅礴,极富雄辩色彩。
判断句,语气坚定,铿锵有力。
文本分析
简要分析这部分的论证特点
反面论证:与前面的正面论证结合,一正一反,论证角度多样,说服力更强。
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整齐有气势。
由举例论证到反面论证的过渡词:由此观之。
①强调人性本善: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不忍人之心”是人性善的直接体现。他通过这一观点来反驳当时一些人对人性的悲观看法,强调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②推行仁政:孟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够将内心的“不忍人之心”推而广之,施于百姓,就能实现仁政。例如,当统治者看到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时,内心不忍,从而采取措施救济百姓、改善民生,这就是“不忍人之心”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
文本分析
在此前的内容中,孟子的中心论点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提出这一观点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恶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判断句
疏通文意
萌芽,发端
就像
取独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1、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
文本分析
仁之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
义之端:羞恶之心,即“正义感”
礼之端:辞让之心,即“有教养”
智之端:是非之心,即“是非观”
“四端”即仁、义、礼、智四种美德观念的开端和萌芽。
2、“四端”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文本分析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3、阅读下面这则故事,看这位“齐人”缺乏哪一心
文本分析
无羞恶之心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说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所有跟我一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刚燃烧(最终燎原),泉水刚刚流淌(最终汇入江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用来侍奉父母都不够。
疏通文意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同“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使…安定
侍奉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1、“人性本善”为何社会中还有那么多恶行?
文本分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梁惠王上》
推己及人的仁爱
个人担当的要求
扩充、推广
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仁义礼智”),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
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有“四端”是否就足够了?
文本分析
①“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里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用人的生理构造(有四体)比喻心理特点(有四端),便于读者理解后者同样是与生俱来的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以“四体”喻“四端”,也能为后文的论述张本。
②“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最后以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文本分析
3、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孟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论证了什么道理?
本文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将入井
举例
四心-四端
排比
比喻
犹四体
若火、泉
对比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提出论点
论证过程
可行不忍人之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应有“四端”
扩充“四端”
论证结构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
当代年轻人并不缺乏善心,只是难以践行扩充“善心”
联系现实
打开手机,时常会出现这样辛酸的新闻:
大雨中,苦苦等待顾客的卖莱老人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即使他的菜全都卖完了,收入依然可怜。
71岁老人背100斤水泥上楼,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却累的腰都直不起来
当代年轻人并不缺乏善心,只是难以践行扩充“善心”
联系现实
在这些新闻的评论区下,网友纷纷表示同情,但也深感无奈。有这样一则评论,写出了众人的心声:
我读了圣贤书,却管不了窗外事,心生怜悯是我,袖手旁观也是我,我共情,却又无能为力。
众生皆苦,确实无奈,但总有人尝试改变。
深入探究
“这一次我帮助了你的父母,有可能下次你帮到的,就是我的父母”
在社交网络外,许多人参与并签署了《陌生人爸妈出门互助条约》, 大家在外出时,尽自己所能去援助他人。
签订《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助力践行善心!
深入探究
我帮不了千万个他,
但下个路口有千万个我。
目前,网友赵昊设计了“需要帮助,拍拍我 ”的拍拍卡,且该拍拍卡在全国30多个城市推广 ,让《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真正落地。
愿这份“互帮父母协议”能够如暖阳,
照亮老人、温暖彼此,
推动“我助人人、人人助我”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以孺子入井举例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写作特色
归纳本文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的特点
语言特点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使用排比句式,气势磅礴
以“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写作特色
归纳本文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的特点
①观点明确,注重推理, 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②善于譬喻,生动形象。
③借题发挥,循循善诱。
④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譬喻对比辞从容,刚柔相济心悦服
写作特色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默写句子
感 谢 聆 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